话说铁像寺水街

圆心

<h3>铁像寺水街牌坊</h3> <h3>但凡到过成都的人,对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杜甫草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都是称赞有加,但提起铁像寺水街,却鲜为人知。这也不奇怪,铁像寺水街,是2013年6月才开街迎客的,但我去了后感觉挺不错,所以给朋友们说道说道啦。</h3> <h3>铁像寺水街被称为成都的第二个“宽窄巷子”,它位于成都高新区天府一街侧,北靠天府国际社区,南邻明代佛教寺庙铁像寺,这一有“蜀风水韵·现代生活”特色文化的商业街区,是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城“水系绿地链”重要示范性项目,是游人的又一个好去处。</h3> <h3>说到铁像寺水街,首先要认识一下铁像寺哟。</h3><h3>铁像寺位于成都市高新区(南区),据《华阳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掘地得铁铸释迦牟尼佛像,遂建寺供奉,即以铁像名寺。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及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屡次重修。四十年代,由爱国高僧能海上师进藏学法后,开创为汉族地区七个金刚道场之中唯一的尼众道场。开放至今,来寺闻法修慧朝拜的信众盛多,香火甚是旺盛。铁像寺给水街增添了“佛”气。</h3> <h3>铁像寺水街,了解的人可能不多。在成都高新区的这条融合了“佛文化”与“水文化”,加上茶文化、火锅文化的街道,已经渐渐成了成都的一处新兴的、具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特色的、各种文化交杂的馨怡悠闲地。</h3> <h3>铁像寺水街总用地面积78亩,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均为特色商业建筑。水街毗邻明代铁像寺,肖家河南北流向绵延贯穿街区,因而,铁像寺水街街区以流水为脉络,串联街巷院落、古树广场、水岸荷塘,再现了天府之国传承千年的回澜塔、石敢当、石羊、古桥、水榭、戏台、牌坊,集成了中西佳肴、艺术收藏、戏曲音乐、品茗诵经、民俗民风等业态,尤以“善、禅、和、雅、味、乐”的人文意境,演绎了 “上善若水,佛寺禅房,街巷合院,艺术人文,天下美食,闲适安逸”的美好生活景象。</h3> <h3>耸立在水街南头的回澜塔。</h3><h3>铁像寺水街回澜塔,借鉴邛崃回澜塔之型,取其“回水安澜之意”,为七级六边形砖塔,通高20米,与北面天府国际社区教堂广场现代钟塔形成中西文化辉映,共融之势。</h3><h3>站在这座塔下的我抬头看,很难想象在如此繁华的都市中竟能看到如此古朴的高塔,激荡的心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h3> <h3>这是缓延秀气的肖家河。</h3><h3>肖家河贯穿整个水街,特色仿古建筑、吊脚楼、水边楼台……完全满足了人们对于仿古水乡的遐想。漫步在肖家河畔,如果不是听到耳熟的川话吆喝声,闻到浓浓的川辣味香,你还似为自己身处江南水乡呢!</h3> <h3>铁像寺水街,汇聚了众多的老成都元素,如茶文化、火锅文化、水文化、川剧文化……形成了地地道道的老成都的生活气息, 让人有一种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前成都的感觉。</h3> <h3>漫步在水街的肖家河畔,望着清辙辙的潺潺流水,忽然想起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为何被孔子这样的智者所乐呢?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水的各种自然形态——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具有动人的自然之趣,自然之美,让人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同时,水还能洗掉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明的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也就是说,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论语·子罕》),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色彩,而且水的各种自然形态和功用,常常给智者认识社会、人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以启迪和感悟。这应该就是自古至今,人们“乐水”之道理吧!</h3> <h3>天府之国有岷山岷水,造就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养育了成都平原的万千生灵,川蜀人对水自然倍加酷爱与崇敬,对水文化的弘扬光大也就处处体现了。铁像寺水街正是川蜀水文化的一个彰显。</h3> <h3>腊月的水街,年味渐渐浓了。</h3> <h3>当成都的特色坝坝茶与铁像寺水街相遇时,一切的喧嚣都在这一处这一刻凝固。成都人常把“巴适”挂在嘴边,闲适的生活节奏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满城的茶馆正是这座城市悠闲气质的最好体现。</h3><h3>这里,或许是水街最市井,但也是最具人气的一块地儿。艳阳的下午,一杯清亮的绿茶,嘴里还不时呼唤着打牌的声音,所有的情绪都在此处此刻烟消云散。</h3> <h3>要想用一种事物来表现成都文化的精髓,那必须是茶文化了。茶文化作为成都休闲慢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成都好耍之都的真实写照。</h3><h3>成都有太多让人值得回味,值得一坐的老茶馆,爱茶,品茶,已经成为成都人生活的一部分。盖碗茶最为出名,盖碗茶是成都最"正宗川味"的特产。</h3><h3><br></h3> <h3>一碗茶,聊尽天下事。</h3><h3>茶对于成都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饮品,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闲事两三聚,聚时三缺一,喝茶三人为宜,麻将四人正好。</h3><h3>一碗茶,读懂成都人</h3><h3>茶慢酌,方显其香,人久读,才知其味。成都人深谙此理,所以成都慢文化也由此而来。</h3> <h3>四川的饮茶习俗源于先秦时期,四川也是最早种茶、出售茶、饮茶的地区之一。当地泡茶的矮桌椅和茶碗茶盖是独特的。而这种文化也被称为盖茶碗文化。</h3><h3>如果你有机会去成都的话,遍布街巷、随处可见的应该就是茶馆了。这种景观应该只能在四川才能见到。我们可以坐在那里,听着当地人聊天,品茗养性,充分体味巴蜀风味十足的风土人情。</h3> <h3>走累了,就轻轻地移步古香古色的、装饰考究的茶馆,或者走进戏楼宽阔的场地,怀着对茶文化发源地的那种神圣感觉,叫上一壶茗茶,慢慢地品尝起来……</h3><h3>我喜欢成都的“盖碗茶”,盖碗茶由茶盖、茶碗、茶船三部分组成,为成都茶馆所独创。其寓意为“天盖之,茶盖;地载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它包容了蜀人朴素的人文思想。盖碗茶,碗上加盖,既可保温,蒸发茶叶,加浓茶味;卸下茶盖,又可散热,使其温凉适宜。茶水须趁热而饮,方能沁脾、提神、清心。临时以茶船托起茶碗,擎而斜扣或半扣茶碗,从茶碗与茶盖缝隙间细吮茶水,不仅免使茶叶入口,又十分优雅惬意。喝着茶,内心的浮燥和功名利禄皆尽散去,内心一片宁静。</h3><h3>品茶,其实是茶者自己和自己内心的对话,是一种自我的沉醉。在成都茶馆喝茶,不仅是为了茶香,更多的是为了感受,感受艺术的陶冶,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h3> <h3>夜幕下的铁像寺水街更加妩媚动人,更加静谧淑端!有道是——</h3><h3>大红灯笼高高挂,桥廊彩虹河上跨。</h3><h3>古塔高楼水中影,川曲茶香满街爬。</h3> <h3>饿了,馋了,就踏进水街到处可见的馆子,品尝蜀风川味,尤其是浓浓的辣辣的麻麻的地道的火锅。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铁像寺水街的各式火锅店可多了,它再次演绎了成都千多年的火锅文化。</h3> <h3>我们走进了闻名的味蜀吾老火锅店。味蜀吾一直是正宗川派老火锅的代名词,其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火锅底料,满锅红油让人辣的上瘾,还没有油腻之感,菜品也是十分新鲜的。我们一边吃着热辣辣的火锅,一边听店老板讲着火锅的故事……</h3> <h3>他说,在中国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度,吃既是民生之本,更是一种文化。</h3><h3>三国时代,已有用“五熟釜”制成的火锅,这奠定了火锅的基本形态。隋炀帝时代,就有了“铜鼎”,也就是火锅的前身。南北朝时期,使用火锅煮食逐渐增多,各式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火锅种类得到了发展。北宋时代,火锅已被记入典籍,名叫“拨霞供”火锅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清朝年代,火锅更兴盛,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抗战时期,四川火锅店剧增,整日顾客盈门,四季不衰,虽在三伏仍然宾客满座。如今四川本地大街小巷,有数不清的大小火锅店。四川火锅走向全球,远到北美、西欧、东瀛等。火锅的发展又带动了火锅底料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味蜀吾”就是在民国初期发展起来的,已有百年历史啦!</h3> <h3>没想到,小小的火锅竞有如此漫长的历史和深奥的知识?!我们着实开眼界、长见识了!</h3> <h3>这是老码头火锅店。听说老码头火锅是很多成都人请客的首选,特别是有外地客人的到来,一定会到这家吃上一顿。我们已被“味蜀吾”辣得滿头大汗了,只能改天再来“老码头”啦。</h3> <h3>火锅现吃现烫,辣咸鲜,油而不腻,暴汗淋漓,酣畅之极,解郁除湿,适宜山川气候。如今已发展为鸳鸯锅,麻辣清淡各种款式,真是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佳品。成都火锅文化的内涵也已越来越丰富多彩了,越有韵味了!</h3> <h3>大概每个来成都的人,随着对这个城市的了解不断加深后,对成都的印象都会有变化,但去不掉的是“闲适”、“慵懒”、“安逸”的标签。</h3><h3>成都的慢、闲、逸,只有住下来,才能慢慢体会到。静下心,放慢步,让自己投入到成都生活里,我们感受到的就不止是风景了。</h3> <h3>铁像寺水街虽然不大,但其涵盖着浓缩着地道的川蜀水文化、佛文化、茶文化和火锅文化,是我们认识老成都的窗口之一,非常值得一游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