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中国疆域之大,960万平方公里。<br>哨所,指警戒分队或哨兵执行任务的固定处所。现代哨所多为边防军执勤点,哨所通常驻扎或设立在边境前沿或其他需要警戒的敏感地区,哨所根据所处地段不同,少则2—3人,多则百余人,以发现情况、处置情况、上报情况为基本任务的执勤分队。<br>边防哨所是保护祖国边疆,维护人民利益的支撑点。<br>有边防哨所,就有边防军人的日夜站岗、巡逻,他们以哨所为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以继日,手握钢枪。<br>他们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热点,他们也是我们敬佩的平凡人物。<br>下面收集了中国最具有特点的二十个哨所,呈现给大家。</b></h1><h3></h3> <h1><b>新年马上就要到了,全体解放军包括所有哨兵,保卫着祖国,守卫着安宁。<br>我们向他们致敬,祝他们身体健康,祝他们的家庭万事如意。</b></h1><h3></h3> <h1><b>1.最东的哨所:东极哨所<br> 被称为东方第一哨的乌苏镇哨所,在黑瞎子岛回归我国后,其东方第一哨的地位,就被黑瞎子岛上的东极哨所所代替。</b></h1><h3></h3> <h1><b>2.最南的哨所:华阳礁哨所 <br>1988年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华阳礁。从此,华阳礁成为我国驻守南沙最南端的礁,中国最南端海防哨所—华阳礁哨所诞生。</b></h1><h3></h3> <h1><b>3.最西的哨所:斯姆哈纳哨所<br>是祖国最后告别阳光的地方。正好与首都北京处于同一纬度——北纬40度线附近。</b></h1><h3></h3> <h1><b>4.最北的哨所:黑龙江北极村哨所<br>祖国的最北之地,他们是祖国的北境守护。哨所成立于1969年6月。</b></h1><h3></h3> <h1><b>5.最大温差哨所:神仙湾哨所<br>神仙湾哨所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中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境内。这里的海拔高度为5380米,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昼夜最大温差30多度,冬季长达6个多月,一年里17米/秒以上大风天占了一半,空气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线强度却高出50%。这里是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br>1958年,新中国设置神仙湾哨所,建哨初期,官兵们靠着一顶棉帐篷、一口架在石头上的铁锅,每天吃压缩干粮、喝70多度就沸腾的雪水,硬是在被医学专家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站住了脚,牢牢地守住了祖国的西大门。从那时起,一代代神仙湾人在这里为祖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1982年,神仙湾哨所被授予“喀喇昆仑钢铁哨卡”荣誉称号,人们都知道,在遥远的喀喇昆仑山上,有一个最高、最苦、最让人崇敬和牵挂的小小哨所——神仙湾。</b></h1><h3></h3> <h1><b>6.最冷的哨所:伊木河哨所<br>位于祖国雄鸡版图鸡冠子顶端的伊木河哨所,处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中俄边境,是北部战区最北端的哨所。</b></h1><h3></h3> <h1><b>这里地处大兴安岭深处,地势偏远,气候恶劣,冬季大雪封山,出不去进不来,每年年底和来年3至5月,江面不是还没冻结实就是冰层已化开缝隙,车也跑不得船也行不得,此时的伊木河便成了一座陆地“孤岛”,一年有近半的时间与世隔绝,所以素有“雪域孤岛”之称。那里除了巡逻执勤的官兵外,周围300多公里没有人烟。冬季奇寒漫长,年无霜期只有80多天,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被称为“中国最冷的地方”。</b></h1><h3></h3> <h1><b>7.最高海拔的哨所:河尾滩哨所<br>河尾滩哨所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中段,海拔5418米,为我军哨所的高度记录,是祖国西部边防的重要哨所之一(喀喇昆仑山脉是世界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山脉之一。它位于中国、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的边境上。)。这里四季飘雪、终年冰封,高寒、缺氧、低压、强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照射,大气压强和氧含量均不到标准值的一半,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官兵执勤、训练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哨所组建以来,官兵们不畏艰辛,在寸草不生、藏羚羊都呆不住的地方扎下了根、站稳了脚,圆满完成边防执勤和军事训练任务。</b></h1><h3></h3> <h1><b>8.最孤独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夫妻哨所<br></span>守卫在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上的“夫妻哨所”,是一对义务守岛28年的民兵王继才夫妇。山岛位于江苏连云港灌云燕尾港海面向东12海里处,面积为0.013平方公里。1986年,王继才夫妇作为预备役民兵,受命守卫开山岛,当时岛上荒无人烟、寸草不生。28年来,夫妇两人坚持植草种树,克服了台风多发、水源缺乏等多种困难,最终形成今天岛上绿树成荫、植被茂盛、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象。2017年,王继才因病长期缺乏治疗,牺牲在哨所岗位上,夫妻哨所评为当年感动中国的模范。</b></h1><h3></h3> <h1><b><span style="line-height: 1.8;">9.最艰苦哨所:查果拉哨所<br></span>查果拉哨所位于青藏高原,是我国全军最高、最艰苦的边关哨所,海拔5300米。这里高寒缺氧,含氧气量只有内地的35%,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10度以下。<br>在这里的官兵执行珠峰地区的边防保卫工作,并且担负着扎果拉、控扬米和西西拉三大山口的巡逻任务,每个山口海拔都在5500 米以上,途中要爬雪山、蹚冰河、越险滩,其难度可以想像。</b></h1> <h1><b><span style="line-height: 1.8;">10.最危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哨所:詹娘舍哨所<br></span>詹娘舍,是西藏军区一个边防哨所。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亚东县境内,从60年代起,这里就驻守着中国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五连八班。近日因央视新闻播放视频引起关注。<br>詹娘舍之名从藏语音译而来,即“雪山孤岛”的意思。詹娘舍哨所,海拔4620米,因独兀山尖、云遮雾绕,又被称为云中哨所。詹娘舍哨所四周全是85度坡度的悬崖峭壁,在半空中用钢筋水泥撑起的高脚屋上,一间宿舍10平方米;一间储藏室兼厨房不足10平方米,周围是一圈起保护作用的铁栅栏。哨所风大,官兵站岗只能腰拴背包绳,防止被狂风卷下山崖。哨所位于于北印度洋暖湿气流与喜马拉雅山寒流交汇处,是世界闻名的雷区。这里山石含铁量高,年雷电期近9个月,雷电击在山崖上像滚火球,发电机、电视机也时常被击坏。为躲避雷击,战士们每见乌云袭来,就立即坐到木床上。<br>詹娘舍哨所是全军唯一不通公路的哨所,所有物资都需要前往8公里之外的则里拉哨所背运,最后一段峭壁没有台阶,是两根钢索架起的攀登索道,战士们需要攀爬到哨所。由于每年10月左右大雪封山,战士们需要从8月开始就冬屯粮食、蔬菜、罐头、柴火等生活物资。这些生活必需品一直要持续使用到来年6月冰雪融化。大雪封山后,战士们只能背雪化水生活,曾有三名战友在背雪途中遭遇雪崩而牺牲。<br><br></b></h1> <h1><b>2007年7月,上级为改变詹娘舍哨所官兵艰苦的戍边条件,在陡峭的山崖上开山劈坡,新建营房、扩建道路。2010年,修通了前往哨所的公路。不仅拓宽了道路,还在陡峭路段安上了稳固结实的钢管防护栏。<br><br></b></h1><h3></h3> <h1><b>现在的詹娘舍哨所是集住宿、生活、娱乐、值勤于一体、面积达100余平方米的综合性宾馆式哨所。房顶四周安装避雷设施、环保的风能发电机和太阳能蓄电池。自从哨所通上电后,上级还陆续配发了‘熟食真空冷却机’‘果蔬保鲜真空预冷机’和冰箱冰柜。2011年,上级还为哨所培养了食品保鲜师。</b></h1><h3></h3> <h1><b>11.最稀薄空气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红其拉甫哨所<br></span>红其拉甫哨所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5100多米的高原上。<br>在祖国版图最西端的红其拉甫哨所,是我国海拔最高的边防哨所,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素有“雪域孤岛”和“西部天门”之称。</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1><b>12.最大风雪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乃堆拉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所<br></span>乃堆拉,藏语译为“风雪最大的地方”。这里风雪雷雾四季不断,每年平均有4个月大雪封山,有时达半年以上,大雾笼罩长达200多天。海拔4400米的乃堆拉哨所与印军哨所阵地仅一网之隔。<br>乃堆拉哨所在当时中印边境反击战中赫赫有名,被誉为祖国的“西南第一哨”。这个哨所在当年的自卫反击战中,以少胜多,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的“钉”在乃堆拉山口。</b></h1><h3></h3> <h1><b>13.最云端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无名湖哨所<br></span>无名湖哨所驻地海拔4520米,无名湖不仅没有水,还严重缺水。常年大雪封山6至8个月,有“云端哨所”之称。<br>“无名湖”是第一批进驻的官兵把对水的幻想,融进了哨所的名字。无名湖的艰苦还不在海拔上,而在它与外界几乎隔绝的环境上、在极其艰险的道路上、在极其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上。去哨所3个多小时的路程,全在龇牙咧嘴的岩石上跋涉,没有一米的平地。<br>海拔4500米以上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根本不适宜人类居住。在无名湖工作过的官兵不同程度地存在指甲凹陷、头发脱落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患有高原性心脏病,但连队官兵扎根边防,矢志戍边。</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h3> <h1><b>14.最少日照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旺东哨所<br></span>在错那县旺东地区,一片高山峡谷密林中,驻守着一支边防连队。<br><br>连队驻地海拔3678米,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藏高原冷空气交汇影响,这里一年的日照时间不超过80天,降水量达2000毫米以上,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被称为雾中连队。<br><br>不管是生活还是巡逻,云雾始终伴随着这里的官兵。由于连队湿气重,被褥和衣裤晾晒困难,超过两成的官兵都患有关节炎和风湿病。<br><br>想要体会平原地区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对这里的官兵来说是一种奢望。连队驻地一年只有两季,雨季和雪季:夏季雨水多,塌方、泥石流等季节性事故频发;冬季降雪量大,道路积雪结冰严重。这里全年道路情况都很艰险,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执勤巡逻甚至后勤保障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1><b>15:最浪漫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小白杨哨所<br></span>小白杨哨所就是中哈边界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塔城地区裕民县塔斯提哨所。莽莽巴尔鲁克山脚下,新疆军区塔城军分区边防某团塔斯提边防连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小白杨哨所。<br>小白杨哨所为中哈边界哨所。 80年代初哨所一名伊犁籍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家探亲,把边防哨所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别想家,还让他带10株白杨树苗回哨所种上,叮嘱他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为祖国守好边防将哨所官兵卫国戍。返回边防哨所的陈福林和战友们就把树苗栽在了营房边,于是这个哨所就改名为“小白杨哨所”</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h3> <h3>这棵小白杨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日夜伴随着守卫边疆的战士们。哨所战士即情作诗一首。总政歌舞团创作组的同志为小白杨事迹所感动,谱写了歌曲《小白杨》。</h3> <h1><b>16.最美景色哨所:白哈巴哨所<br>白哈巴村被称为西北第一村,这里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之一,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境线上,距哈萨克斯坦东锡勒克仅1.5公里,有国防公路相通。</b></h1><h3></h3> <h1><b>金秋时节,新疆阿勒泰山南麓层林染金,景色怡人。这里是中国版图的边缘一角,雄鸡尾端,西北之北,连绵的群山和广袤的草原使地图上能标识的地名屈指可数。“西北第一哨”白哈巴边防连如座落在云端的哨所,守卫着一座座天边的界碑。<br>走进驻守在此的白哈巴边防连,指导员毕自昌告诉记者,这样的景色持续不了多久,就将迎来漫长的冬季。公路修通前,每年有半年的时间是大雪封山期,冬天吃水难、用电难、物资保障难、人员上下难,是名符其实的“雪海孤岛”,越冬曾经是官兵们最头痛的事。</b></h1><h3></h3> <h1><b>17.最难走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墨脱县哨所<br></span>墨脱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115米。面积31394.6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万亩,森林面积3200万亩。截至2011年,墨脱县辖1个镇7个乡(含1个民族乡),60个村。境内的居民主要为门巴族和珞巴族。雅鲁藏布大峡谷主体段都在该县境内。</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h3> <h3>18.最古老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1.8;">塞图拉哨所</span></h3><h3>赛图拉哨所距皮山县城424公里、距赛图拉镇15公里、海拔3800米。原本是丝绸之路的南方交通线,可由此前往印度,是英国殖民者十分渴望的战略要地,占据此地可窥视南疆内地。赛图拉是古老的商贸通道,是通往印度拉达克首府列城的古丝绸之路上最后一个居民点。</h3><h3>赛图拉哨卡的最早历史要追溯到1877年,左宗棠收复南疆后,一百多清军敢死队员骑着骆驼、马匹,带着粮草,历尽艰难,跋涉一月,艰难来到了如今的赛图拉,并迅速与当时群众联手,拉土运石,建立了军事哨卡。从此, 这里成了当时政府最高海拔驻兵点,是中国最西边境的防御大本营,承担着西部边关八百多公里的喀喇昆仑山的守防任务,由此清朝政府就在赛图拉、克里阳卡和麻扎达拉设卡。</h3><h3>1928年赛图拉设治局,成立边卡队,人数增至100人,并巡逻到康西瓦以远。在卡拉(胡鲁木山口)修筑堡垒。1933~1937年,守卡兵力增至200人。1937年10月至1942年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边卡部队是1个团,辖3个骑兵连。赛图拉卡、康西瓦卡、苏盖提卡、哈拉赛卡各有1个排(30~40人)设防并沿边巡逻,以上各卡一直延续到解放前,负责800里边防。在明立克下、阿吉栏干、阿克赛钦、林济塘设有隐蔽粮草站。据说,民国时期哨所取暖用的是牛粪火,那有什么火炉子,哨所只有一个煤油灯,没有电,吃的最好的只能是玉米面糊糊,有时连这也吃不上。天冷时,哨所官兵都紧紧挤在一起,互相用身体取暖,天天盼着来个人,但天天看到的是雪山。</h3><h3>赛图拉哨所是个通称,其实是南北哨卡的大本营,主要提供后勤支持,它包括了下属多个哨卡,如黑黑孜江干、三十里营房、康西瓦等分卡。从南到北,哨兵要想巡防一遍,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新疆建设兵团的史料说:“1950年3月,第二军第四师第十一团一部进驻通往印度、巴基斯坦之要地巴扎大拉,第五师第十五团一部进驻通往印度之要地赛图拉”。</h3><h3><br></h3> <h1><b>解放后,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情况,原来哨所重新设置,部分哨所被废弃,同时设置了神仙湾哨所(1958年)等哨所,神仙湾哨所海拔高度为5380米,年平均气温低于零度,昼夜最大温差30多度,冬季长达6个多月,一年里17米/秒以上大风天占了一半,空气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线强度却高出50%。这里是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被医学专家称为“生命禁区”。国军时期,这里哨兵换防周期是一年,官兵巡视边界需要半年时间,基本上就是巡防半年,在哨所呆半年,然后就下山回到叶城休整。新中国成立后,换防周期大大缩短。哨所到内地之间,需要翻越三座高大的常年雪山。</b></h1><h3></h3> <h1><b>19.最受主席关心的哨所:<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德</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克哨所<br></span>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有一条名叫阿拉克别克的河,中哈两国以这条河为界。以前,桑德克这个地方没有哨所。1988年4月23日,因阿尔泰山脉冰雪迅速融化,引发一场特大洪水,急流冲毁了桑德克段的堤坝,泄入我国境内的喀拉苏自然沟。如果任凭界河改道,那么按照国际惯例,将丢失界河以东、自然沟以西55.5平方公里的国土。<br>当时,年仅19岁的军垦二代民兵马军武,参加了十师组织的抗洪抢险。民兵们连续奋战15个昼夜,终于堵住了堤坝的巨大溃口,让河水重新回到昔日的河道,保住了55.5平方公里的国土。<br>洪水过后,185团决定在桑德克堤坝旁建一个民兵哨所,马军武主动报名驻守,承担20公里边境线的巡边、守水、护林任务。当时,一位团领导拍着马军武的肩膀说:“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国土。小伙子,你要记住你肩上的责任啊!”<br>马军武赶着20只羊,走了一天,进驻哨所。桑德克这个地方一年6级以上的大风要刮140多天,冬天气温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附近牧民戏谑地说,谁在这里生活一年要“死”4回——春天被洪水吓死,夏天被蚊虫咬死,秋天被风沙刮死,冬天被冰雪冻死。<br>初入哨所,马军武觉得守哨生活还行,他每日一边放羊,一边好奇地观察河水、检查河堤、巡边护林,晚上就在一块硬木板上睡一觉。可是,两个月之后,马军武就被这单调的生活和死一般的寂静折磨得难以忍受了。由于长期一人独处,他觉得自己可能“不会说话了”。<br><br></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h3> <h1><b>马军武想过离开哨所,但是,这个念头一起,耳边就会响起团领导对他说的一句话:“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国土。”他想,人生一辈子,守住55.5平方公里的国土,就值了。<br>记者采访时,马军武给记者找出他曾经写下的一段日记:“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牛羊。”他就这样在寂寞的哨所坚守一年又一年,至今已经整整30年。<br>30年守哨生活,马军武累计走了20多万公里的巡逻路,磨破了百余双胶鞋,穿破了40多套迷彩服,赶返临界牲畜1万余头,拦阻临界人员300多人次,记下30多本边情日志,创造了30年未发生涉外事件的纪录。</b></h1><h3><b></b></h3><h1><b>一个人的坚守,变成两个人的守望。</b></h1> <h1><b>得知马军武夫妇长期在条件极为艰苦的边防哨所忠于职守、不辱使命的事迹后,习主席由衷地称赞道:“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们。”<br>习主席问:“多少天能见到一次人?”<br>马军武回答说:“过去,冬天几个月见不到一个人。现在人多了,还有旅游的。”习主席又一次说:“了不起!”<br>马军武激动地站起来再次敬军礼,坚定地说:“请主席放心,我会永远守下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br>习主席带头鼓掌。顿时,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br>4年前的这一幕,永远铭刻在马军武的记忆里。10月3日,记者跋涉3500多公里踏访桑德克哨所,马军武首先讲的就是这个故事。<br>20公里边防线,来来回回走了30年。</b></h1><h3></h3> <h1><b>20.最难忘的哨所:南伊沟哨所<br>夏天的南伊沟,风景如画,空气新鲜,牦牛满山,羊儿成群。外面人进来,还要化180-240元的进山费(门票)。<br>12月3日下午,我们来到此地。我有一位学生在此工作,他不知道我来,我也不知道他在此。我同事说我有个学生在此工作,经询问别人,果真如此。<br>快离开此地时,他急急赶来,聊了不到两分钟,照了一张合影,匆匆分别。<br>祝福四年半没有见面的小伙子郭庆吧。</b></h1><h1><b>到了冬天,一旦下雪,就是白茫茫一片了,千山鸟飞绝,半年不见人了。</b></h1><h3></h3> <h1><b>美篇作者与学生在哨所附近的合影。<br>微信名,River bridge (老王子)<br>工学博士,桥梁教授,正式出版过《渡河工程》《浮桥工程》《舟桥设计理论》等四部专业书。<br>平时以写《渡河诗集》、《轶事随笔》、手机随拍等自娱自乐,本集照片除最后三张自拍外为网络下载。<br>伴曲为网络下载的《我的祖国》!</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