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今年我当兵退伍已整整四十年了,四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我坚强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锤炼了我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优良作风。我觉得这段生活经历是我一生中的宝贵财富。</p> 一、参军入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那是1974年的冬天,我高中毕业在农村已劳动了两年,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从靖远县东升公社柴兴大队上沟小队光荣的参军入伍了。在那个年代,能够入伍参军,是令多少热血青年梦寐以求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4年12月22日,全公社14名新兵在公社集中,由公社武装部长主持举行了一个欢送会,公社孙俊才书记讲了话,会后观看了秦腔表演,下午羊羔肉招待,当晚住在公社。第二天早上我们坐着篷布大卡车到靖远县城乌兰小学集中,换上了新军装,当天下午,在乌兰小学大操场上,县武装部和接兵部队进行了交兵仪式。我记得是接兵部队的首长念一个人的名字,一个人就跑步过去,一个一个的点。那一年全县一共270名新兵。紧接着我们排着队伍,背着背包徒步到靖远火车站上火车,我们生产队的会计罗守江,发小陈新民,同学张鹏岗三个人送我上火车。我们坐的是绿皮客车,当时接兵的范排长(范排长是甘肃武威人,人长的高大威武英俊,爱人在兰州公交公司工作)也没有说是什么地方,到了兰州西站兵站发皮大衣,我就估计是到新疆,</span>一<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进新疆,从哈密开始,一路上就不断地下人,范排长刚开始給我们说是到乌鲁木齐空军雷达兵43团。而火车开到新疆鄯善车站时,突然上来几个军人,传达了军部的紧急命令,征兵期间在新疆鄯善县新成立了雷达51团,现从各个新兵连中抽调50个新兵,调配到51团,我们班正好被抽到了,就留到了鄯善县。我们靖远一块的有的到哈密,有的到乌鲁木齐,有的到和田。但这才是团部,要到具体的雷达连队,有可能很遥远。都是非常艰苦的地方,有的是在长年积雪、巍巍的昆仑山上,有的是在茫茫无际的戈壁滩边境线上。相对来说,我在51团指挥连鄯善县城条件就好的多。</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例如:从乌鲁木齐到和田要坐八天汽车)。</span></p> 二、新兵训练 <p> 因为我们团才成立几天,没有正规营房,就暂时借住县里的民房,新兵训练期间就住在维族老乡的马圈里。打的地铺,地下铺的麦草,上面再铺上毛毡,大屋子里面砌的火墙取暖,很暖和。吃饭时蹲在地上,十人围成一圈。</p> <p> 新兵训练开始了,每天都在训练场上走队列,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齐步走……”排长大声地给我们喊口令。不厌其烦的耐心示范,给我们纠正动作。尽管条件艰苦,训练紧张,但我们每天都精神饱满,心里都十分高兴。</p> <p> 新兵连100多新兵,分别来自甘肃、广西和上海。连长姓陈,陕西人,是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副连长肖爱斌,江苏人,一排长杨国强,江西人,二排长赖燕来,辽宁人,三排长高发来,江西人。我们排有五个班,一班长蒲玉贵,二班长魏其荣,三班长文有珠。四班长是我。五班长蒲金荣。</p><p> 我当时在新兵连显的比较活跃,在全团欢迎大会上代表新兵发言,并经常在队伍前指挥大家唱歌。</p><p> 一个月的新兵训练很快就结束了,主要是队列训练,没有射击和投弹科目。</p> <p class="ql-block"> 靖远籍部分战友</p><p class="ql-block">第一排 左一潘兴飞,左二肖生录,左三我,左四田玉河。</p><p class="ql-block">第二排 左一韩晓风,左二刘奎,左三张玉义,左四 ,左五黄永福。</p> 三、专业训练 <p>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当无线电信号标图员。无线电信号标图员,就是负责接收各个雷达连队发来的空中情报无线电信号,</p> <p class="ql-block"> 将这些信息标绘在图板上,为指挥员提供飞机的准确轨迹数据。要想当好无线电信号标图员,第一关首要的就是要学会“抄收电报” 。专业训练安排,是先到军教连学习抄报三个月,然后再到指挥连学标图一个月。</p> <h3> (一)、抄报训练
军教连设在维族老乡的大队部,院子里有一个很大的葡萄架,旁边是一个水渠,环境十分幽静,住宿条件比新兵连好。指导员姓朱,河南人。连长樊东海,湖南人。教员王光辉,江西人,一米七八的个子,人长的很帅,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强!新兵报务员李培东是上海松江人,有下乡的经历,和我平时来往比较多,我们两人很能说的来。<br></h3> <h3> 抄收电报是信标员标图的前提。这和无线电报务员的抄报技能是一样的,说起无线电报务中的抄报,就不能不说到莫尔斯,是他发明了用点、划组成的电码,为了纪念他,世界上都称这个电码叫“莫尔斯电码”。莫尔斯电码就是把10个阿拉伯数字和26个英文字母分别用不同的点和划——也就是点用“滴”、划用“达”来表示,(有长码和短码,我们用的是短吗)一般来说数字用于电报正文,英文字母用于通勤用语。通勤用语就是无线电报务双方人员在机上工作时所用的语言。抄收电报训练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个训练内容:掌握数字和英文字母的书写。阿拉伯数字1至10和英文字母的书写,是有标准与规定的。所谓的标准书写,虽然也可以进行电报的抄收,但在抄收速度低的时候还能凑合,因为受到书写的限制,到以后抄收高速度电报的时候就会因字体而使速度大打折扣了。第二个训练内容:学会读十个数字和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所对应的莫尔斯电码,读音进行熟记与掌握,(如图所示)</h3> <p class="ql-block"> 刚开始王教员在教室里带领大家齐声朗读,同时,还让我们抄写在小卡片上并揣在身上,方便随时查看和背诵。那段时间里,莫尔斯电码的“嘀嘀-嗒嗒”声经常萦绕在我脑子里,就连上街听到汽车的鸣笛声都在反应是哪个电码。也许是年龄青、记忆好、反应快的缘故,没觉得多费劲儿,很快就把36个莫尔斯电码熟练地背记下来,看到10个数字和26个英文字母马上就能反应出对应的电码来。我现在依然对电码记得清清楚楚,已固化到脑子中,终生难忘。第三个训练内容:抄报练习,这个过程相对说比较长,通过长时间的练习,要做到烂熟于心,最后达到稍加反应或者不加思索就能转换自如,刚开始,每人拿一本报本,每天看着报底上的数字进行读电码训练,我记得那段时间我们每天早上都起的比较早,都拿着电码本在树林子里滴滴达达的念开了,当电码概念在头脑中有了一定印象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抄收了,刚开始是由王教员用嘴模拟电键和振荡器所发出的莫尔斯电码符号来抄收,当基本掌握了抄收要领以后,就可以用电键和振荡器,这个训练过程进行了较长的时间,第四个训练内容:压码稳抄。在抄收电报每分钟达到三十码左右时,抄收电报就要增加一项新技术即:“压码”稳抄。所谓的“压码”就是:当听到一个码子发出来后暂时不要抄收,而是存于脑中,等到第二个码子再发出后,则在电报纸上写上存在脑中的第一个码子,如此往复,直至结束。通常的说,这叫能压一个码,高手有的能压三至四个码,总之压码是每个抄收电报人员所具备的技能之一,如不能掌握,就不能抄收高速度电报,从而影响了通信时效,降低了通信效率。报文:则是由10个阿拉伯数字组成,每四个数字为一组。每十组为一行,每页报文通常为100组(如图所示)。</p> <h3> 经过近三个月的刻苦训练,我们已经能每分钟抄收80码了,达到了抄报的培训要求。
(二) 、标图训练
标图就是用规定的符号、线条,将雷达连队发来的无线电情报标示在标板图上【标图板下方有50万比例尺地图】。要求信标员听力好,反应快,心理素质强。<br></h3> <h3>标图训练是在指挥连进行,由教员通过电健和振荡器所发出的电码符号一组情报,有固定的格式(和报文的格式完全不同),例如:批次 方位 距离 时间。刚开始是单批次,速度稍慢,以后就逐步加快发报速度,变为多批次。
为了练好耳功,教员将每次训练的空情(莫尔斯码)录制成磁带,一有空闲就让我们反复听,反复练。为了迅速标出多批次飞机的轨迹,信标员还需要掌握“转笔”的基本功,我们经常右手指缝夹4支不同颜色的铅笔在不停地转动,然后任意指定一支转到手心写字,要根据空情信息用不同颜色的铅笔,将多个空情的航迹以及空情批次准确地标注在标图板上,为指挥员发号施令实时提供目标航迹。另外,我们还每天练习书写正码字,侧码字、倒码字、反码字。目的是能够根据指挥员的位置随时调整码字的书写方向。<br></h3> <p>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标图训练结束了,最后我们每分钟能标出四批四点,并且点位准确,线条匀均,注记齐全,都达到了良好以上的成绩。</p><p> 我记得当时参加培训的是八个信标员。</p><p>1.梁勇林,广西人。</p><p>2.陆翠成,广西人。</p><p>3.吴守森,广西人。</p><p>4.潘永福(大个子),广西人。</p><p>这四个人篮球打的特别好。</p><p>5.董成(甘肃靖远人,转业前曾任51团团长)。</p><p>6.顾永兴(上海人)。</p><p>7.金一民(上海人)。</p><p>8.我。 </p> 四、战备值班 <p> 专业训练结束后,我们就正式分配到指挥连战勤值班了。指挥连是全团的指挥中心,是全团最大的连队,近200人,除雷达操纵员外,各兵工种齐全。战备任务十分繁重,每天24小时连轴转,常年四班倒。(前半夜、后半夜、白班、垫班)。</p><p> 因为51团刚组建,没有正规的营房,战备执勤和住宿都是在鄯善县展览馆,展览馆当时是鄯善县“最豪华”的建筑,老百姓从马路边走过从窗户外可以看到我们头戴耳机,围坐在大桌子一圈。房顶上天线星罗棋布。外人看起来很神气。</p> <p> 刚开始战勤值班,我们很不适应,因为训练时是无干扰信号,并且是教员发的情报,相对发报手法比较标准,所以听起来就比较清晰,标起来比较好标,而在实际的无线电世界中有时干扰比较大,信号就不是太清晰,就很难标。这就全凭信标员的硬工夫。信标员是长守听,一值班就戴上耳机,时刻监听来自雷达连队的报告,当一听到“达滴滴”,“滴滴达滴”,“达滴滴滴”(多份报),就马上站起来,大喊:“✘连有情况,让报务员马上联系,接着说,发下来”,就开始在标图板标情况了。</p> <p> 值班参谋和首长马上围站旁边,在值班中,信标员的责任很大!最怕自己疏忽大意漏报漏情。尽管退伍多少年了,我有时还在梦中漏报而惊醒。</p><p>指挥连的指导员是杨作万,陕西汉中人。连长赵开广,河北人。副指导员余平华,江苏人。副连长赵希平,山东人。我被分到三排八班,班长元仉才,江西人。郭光辉,辽宁营口人,71年的兵。齐树森,辽宁营口人,71年的兵。带我的姓吴,福建人,73年兵。</p><p>王礼绍,福建人,73年兵。我还记得有一个七零年的湖南兵,长的白白静静,脾气很好,个子不高。报务班的班长,胡申建,江西人,71年兵,报务班还有郭俊龙,江西人,71年兵。</p> <p> 第一排 左一 福建人,73年入伍。左二 尹积荣,江西人,71年入伍,曾任标图班班长,三排排长,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左三 窦明道,山东人,71年入伍,曾任报务班班长、代理排长、志愿兵。左四陆翠成,广西人,75年入伍,无线电信标员。</p><p> 第二排 左一 顾永兴,上海人,75年入伍,无线电信标员。左二 孔世荣,甘肃人,75年入伍,标图员。左三 本人。</p><p> 第三排 左一 山东人,70年入伍,标图员。 左二 广西人,75年入伍,标图员。</p> 五、年终感慨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征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 滴答,滴答。 </p><p class="ql-block"> 鲜红的秒针,</p><p class="ql-block"> 转完了七五年的最后的一圈,</p><p class="ql-block"> 我在解放军大学校里,</p><p class="ql-block"> 幸福的度过了部队生活的第一年 。</p><p class="ql-block"> 一年前我的美好愿望终于实现,</p><p class="ql-block"> “一棵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p><p class="ql-block"> 光荣的成为解放军的一名战斗员。</p><p class="ql-block"> 永远望不了临启程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 村庄里红旗招展锣鼓喧天,</p><p class="ql-block"> 全队贫下中农一直把我送到村边,</p><p class="ql-block"> 一双双热情的手把我的手紧攥。</p><p class="ql-block"> 给我嘱咐了一遍又一遍,</p><p class="ql-block"> 到部队好好干,</p><p class="ql-block"> 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告别了广阔天地的乡亲,</p><p class="ql-block"> 踏上了保卫祖国的征途,</p><p class="ql-block"> 汽笛长鸣,车轮飞转。</p><p class="ql-block"> 我来到了反修的第一线,</p><p class="ql-block"> 成为一名空军雷达兵的信标员。</p><p class="ql-block"> 手拿米尺,</p><p class="ql-block"> 眼望标图板,</p><p class="ql-block"> 紧紧盯住敌机的行迹,</p><p class="ql-block"> 为我机画出美丽的图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滴、滴、滴,达、达、达,</p><p class="ql-block"> 声声电波化为弹,</p><p class="ql-block"> 标图板就是杀敌的战场,</p><p class="ql-block"> 笔尖上冒着仇恨的火焰。</p><p class="ql-block"> 虽已到“三九”严寒,</p><p class="ql-block"> 部队里却同春天一般。</p><p class="ql-block"> 在解放军大学校里,</p><p class="ql-block"> 处处享受着革命大家庭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一次我患病未起床,</p><p class="ql-block"> 连长亲自端饭到我铺前。</p><p class="ql-block"> 感动的我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病已好了大半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山望不断,</p><p class="ql-block"> 任重而道远。</p><p class="ql-block"> 新的一年我们如何办?</p><p class="ql-block"> 刻苦攻读马列,</p><p class="ql-block"> 自觉改造世界观。</p><p class="ql-block"> 练上一手硬本领,</p><p class="ql-block"> 迎接那一个新的战斗年。 </p><p class="ql-block"> 1975.12.31 于指挥连</p> 六、过新年 <p> 76年的元旦,上午我们排的任务是掏大粪,战士们一个个站在冻的硬梆梆的大便池中,抡起洋镐买力的刨起来,粪渣子掉到脸上丝毫也没感到有多臭。下午全连战士推着装满粪便架子车,浩浩荡荡的通过鄯善县城主要街道,送到维族老乡的田地里。</p> <h3> 鄯善县是瓜果之乡,站在田野里,一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都是葡萄架和哈密瓜,<br></h3> <h3> 葡萄园</h3> <h3>每个农户家的房顶上都有凉葡萄干的小土屋,我记得当时市面上白葡萄8分钱一公斤。<br></h3> <h3> 晒葡萄干的小土屋</h3> 七、接兵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七十年代的一份家书</b></p><p class="ql-block"> 爸爸、妈妈、二哥、二嫂、姐姐:</p><p class="ql-block"> 你们好!我们一行十二人於二十六日顺利到达征兵地点安徽省无为县城,二十七日又下到建国公社。沿途经过了合肥、蚌埠、巢湖等地,并都住了一、两天(由于时间紧张,未到南京),从北方到南方的确是换了个天地,到处是青山绿水,和我们那里的荒山秃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行军的途中,给我们留下最深、最好的印象是在巢湖招待所,那个招待所建在一个小山上,可俯视全县的工厂、城镇。招待所的建筑相当高级,都是两、三层式样新异的小楼,楼下是花园,地面是用六边形的大理石铺成,到处是松树成荫,里面还有石桌石凳。我是从新疆的戈壁滩来的,所以对南方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感到非常好。二十四日晚,我们住在巢湖招待所,房间里配有电视,我是生平第一次看电视,感到十分新鲜。看完电视后,早已是星斗满天,我们信步走到花园栏杆边,放眼望去,满目一片灯火,湖里的渔民还在专心捕鱼,军舰上的战士还在搞训练。</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我们感到心胸开阔、人人感慨不已。同时我们想起了戈壁滩上的战友,他们在干什么?也许正在指挥室里值班吧。</p><p class="ql-block"> 到了无为县建国公社,公社领导同志,武装部长对我们非常热情,下到基层,社员家里招待的很丰盛,一去就杀鸡宰鹅,甚至到鱼塘捞鱼。群众对我们这么殷勤、客气。使我们很是过意不去。临走时悄悄留下三毛钱,半斤粮票,刚走几步,就又追回,还给我们。征兵工作开始了,报名的小青年真不少,我们一到公社,马上就被团团围住,体检未合格的死缠硬磨,非要复查不可。有个小青年整整缠了一天,晚上又要赖着要住在我们房子里。当然青年要求参军的心情我何尝不理解了呢?回忆自己当兵前不也同样如此吗!但我也不能违反政策, 味着良心把一个身体不合格青年的输送给部队,另外在他身上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欣赏的东西,所以,他越缠越增加我们对他的反感。最后,我有点想发火了,但为了照顾他的自尊性,还是以耐心说服为主,最后总算是打发走了。在这次接兵工作中,我感到自己收获不少,各方面得到了些锻炼,也看到了社会上的一些情况。我深深体会到,人际关系太重要了,例如:本来是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想招的一个青年。让我们的江副连长利用一些办法,终于把这个兵挖过来了。在为人处事方面,我多少还有点书呆子的气味,有时还有点看不惯,但通过现实情况,看来按部就班在社会上是根本行不通的</p><p class="ql-block">。今天,一拿起笔来,心情十分激动,心里有许多话要向亲人诉说,小小几张信纸岂能写下,但时间太有限了,这封信一共写了四、五天,写一段就让来人打断,还可能一下发不走。还是就此搁笔吧! </p><p class="ql-block">1976.12.6 于安徽无为建国公社 </p> <h3> 在接兵的途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件事。
一是每次下车到兵站后,各路人马,人山人海,我带领着三名膀大腰圆的班长,冲进人群中,去“打饭”。
二是我从安徽无为给家里买了一袋子大米和一桶油,军车半夜三点到了兰州西站,我就领着三名高个子新兵,抬着大米和油,小跑着到兰毛厂送到了我姐姐的宿舍中。<br></h3> 八、营建 <p> 从76年开始,团里就开始搞营建了,都是各个连队抽调干部战士轮流参加营建劳动。营建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盖住宿的平房,第二阶段再盖饭堂,礼堂,指挥室,水塔,家属院等建筑。我记得在盖平房时,就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完全是人工干活。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场景,一是战友魏其荣穿着长筒水靴跳到水泥池子中和水泥。(他当时的形象使我联想到了石油工人王铁人),二是战友肖生录推预制板车在颠簸的路上奔跑。三是指导员刘俊林站在架子上给搬砖的战士做鼓动宣传,“✘✘✘搬了20块,✘✘✘搬了25块,加油!”</p><p>当时平房屋顶上的预制板全部是人抬上去的,房顶铺的炉渣,也是用箩筐一筐一筐挑上去的。营建第二阶段就开始使用机械设备了, 和水泥有搅拌机,各个饭堂、礼堂、家属院屋顶盖的预制板是用吊车吊上去的,礼堂、饭堂、仓库垒墙用的砖是用卷扬机送上去的。</p><p> 盖团部大院当时只雇用了5个瓦工,部队自己前前后后培养了10个左右的瓦工,还雇了两个木工,也就是说团部大院99%都是当兵的自己盖起来的。 </p> 九、入党前的烦恼 <p class="ql-block"> 我入伍已经三年了,尽管我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但由于我父亲历史上有点问题,故我的入党问题一直没有解决,1978年上半年,连党支部决定让我代理三排长,我竭力想把各方面搞好,但在管理的具体过程中,我感觉到有些地方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自己不是党员,有些工作管理不方便,即就是自己说话不硬气,那一段时间,我十分苦恼。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正在这时军部给我团派来了新政委李恩思,他有一次在团指挥室值班时叫我过去和他聊了一会,询问了我的一些情况,随后就又向我们连的指导员了解了我的情况,指导员说“该人表现很好,工作能力很强,就是他父亲历史上有点问题,故入党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李恩思政委当时就指出“四人帮已粉碎两年了,使用干部我们要解放思想,只要本人表现好,能力强,我们就要大胆使用”。有了“尚方宝剑”,我的入党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过了几天,指导员又找我谈到了“提干”问题,此时我的心态已发生了变化,想在部队干下去的欲望已经没有了。一是“上大学”一直是我心底里梦寐以求的“愿望”,七七年恢复高考,我的许多高中同学在地方上都考上了大学,我非常羡慕。而在部队上“上大学”有规定,必须要上军校,毕业后还要继续服役,所以我想退伍,二是,我当兵期间,我母亲的户口落实政策已迁回兰州市,按国家政策我复员应回兰州市安排工作。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婉言谢绝了领导对我的赏识。自己决定要退伍了。</p> 十、光荣退伍,归心似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一九七九年在团部欢送老兵大会上的发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旧岁挥手去,迎来又一春,随着岁月的流失,日月的变更。我们服从党的需要,即将要脱下军装,退出现役,就要离开战斗几年的新疆。就要离开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战友。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对战友对边疆惜别的心情油然而生。几年时间在一个人的历史长河中是多么短暂的一瞬间,然而部队生活的这几年,将深深铭刻在我们的心间。当我们回首看看自己走过的战斗历程,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几年来,我们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里,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批判资产阶级。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觉悟。我们在部队的每一点进步,都倾注了首长的心血。凝结着战友的深情厚意。亲爱的战友啊!在雷达车上我们一起度过了多少个战斗的夜晚,在指挥室里,又共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黎明,我们一起战备训练,一起参加施工营建。昔日的戈壁滩,今日的五十一团都是用我们共同的汗水来浇灌。严寒酷暑、朝夕相处、亲密无间。我们在部队生活的几年中,结下了深情厚谊。今天是革命的需要,我们将要分别了。来部队我们为保卫祖国而来,回地方我们为建设祖国而走。脱下军装到地方,这仅仅是岗位的变换,战场的转移,是革命的需要。我们退伍以后,要做到岗位变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丢。珍惜复员军人的荣誉,为建设四化贡献力量。我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我们深知回到地方后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请首长和战友们放心。我们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要保持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正确处理和对待所遇到的困难。在即将离队的时候,我们向战友们提出真诚的希望。愿你们安心服役,苦练杀敌本领,不断提高军事技术。我们愿在广播中听到来自反修前哨的战友们在三学运动中立功受奖的好消息。我们愿在报纸上看到坚守在祖国边陲的五十一团,在两化建设中的红捷报。让我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79.2于新疆鄯善县</p><p class="ql-block"> 退伍时,指挥连指导员是江新民,江西人,连长是范国英,四川人。三排排长潘兴飞。</p> <h3> 一九七九年二月八日早上八点我从兰州西站下车了,我两个哥哥在车站来接我。</h3><h3> 二月十七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br></h3> <h3> 后记:1979年5月8日,我被兰州市民政局复转军人办公室分配到省国防工办,二次分配到航空工业部兰州万里机电厂工作,新的生活又开始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