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b><font face="Helvetica" size="3"> </font><b>史量才先生-《申报》总经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创始人。解放后,白泽干在访校时,刘长贵老师翻拍了白泽干带来学校的一本相册,选择了其中部分与学校有关的相片。谨此感谢刘长贵老师翻拍并保留至今珍贵的图片资料。更要感谢白泽干先生拍下了具有历史性见证意义的照片。</b></h1> <h1><b> 日本友人白泽干先生:在校时间是1926一1928年底。这片桑园也是在白泽干指导下建成的,照片中是白泽干在桑园中留影。白先生在校期间,还指导了学校蚕种浸酸、发放秋蚕饲养成功的试验,据说还到镇江一带指导过蚕业規划和生产管理。</b></h1><p class="ql-block"><br></p> <h1> <b>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创校人史量才于1903年在上海高昌庙桂墅里办女子蚕校,1980年后原校只剩这一幢楼还在上海南市区。</b></h1> <h1><b> 上海女蚕校由桂墅里1912年搬迁至苏州浒墅关办学,改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b></h1><h1> <b>抗战前的女蚕校大门,是丝科和蚕科共用的,大门里面並不是西陵堂,而是要再进一道墙门,墙上写有"明信義 知廉恥 負責任 守纪律"可能是当时的校训。抗战胜利复校后,在大门的旁边新建了一道围墙,从此蚕科和丝科就分开,择门而入了。</b></h1> <h1><b> 到了1918年郑辟疆由山东青州调来女蚕校任校長直到1969年去逝共任校長五十⼀年整。图为郑辟疆和费达生的结婚照。</b><br></h1> <h1><b> 图片是郑辟疆校长编写的有关栽桑、养蚕、蚕体解剖生理学等方面的部分教材。郑老先生对</b><b>培养蚕桑专业的技术人才,特别是</b><b>革新蚕丝技术、推动蚕丝生产等发展方面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b></h1> <h1><b> 这是章步青女儿(小名阿五头)章庆余的丈夫吴是穆传给刘长贵老师的图片,确实证明了郑辟疆和费达生是在1950年3月12日结婚,并借助学校西陵堂,以茶会的形式宣布结婚大喜。</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这是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生产制出蚕种的招牌印章。由章步青的小女婿(吴是穆)提供。</b></h1><h1> <b>这枚印章的来历:原是一張蚕种用纸,背面布滿了蚕卵。学校由乐山返回浒关蚕校时,校园成了一片废墟。一些没有被炸毁的房内,原有的仪器,教学仪器等物品全被偷盗一空。学校复校需要大量的资金,当时国民政府对蚕桑生产根本就不重視,(说实在也拿不出钱),费达生曾在宋美龄的新生活运动委员会任委员,靠了这层关系,申请了一点款項,但缺口实在太大,连返回员工的工资也经常不能兑现。当时郑辟疆抵压了自家的房产,向银行贷款,並展开了生产自救方法,郑家的壬戌舘蚕种场开始生产印有标识的蚕种出售,以弥补学校经费的缺口。后因生产的蚕种貭量好,深受广大蚕农的喜爱,学校也因此度过了难关。逐渐步入正轨。<br></b></h1> <h1> <b>郑辟疆与史量才都就读于浙江蚕业学堂,并同时在1902年离校。史良才就读一年,而郑辟疆读了二年,由此可见郑辟疆还是学兄。</b></h1> <h1> <b>女蚕校化了二年时间初見規模,这是从当时兴贤村的田地隔浜拍的全校场景。</b></h1> <h1><b> 这是在绞纱浜边,当时的蚕种浸酸池。远处阳山、覌山、真山、华山(在两房交界处隐约可見)。</b></h1> <h1><b> 这是白泽干帮助建设的蚕种冷藏庫</b></h1> <h1><b> 抗战前建成的蚕学教室楼</b></h1> <h1><b> 抗战前建成的学生宿舍楼</b></h1> <h1><b> 图片为抗战前建成的行政及教师办公楼。当时,浒关蚕种场在新建的厂房中,也有不少是仿照了蚕校行政楼的建筑风格建造的。</b></h1> <h1><b> 抗战前建的养蚕楼(后改为催青楼)拍摄的是催青楼背面,当时水杉树还没种植。楼前还有非常人性化走廊可见……</b></h1> <h1><b> 抗战前女蚕校挍园分佈着很多長廊,可以将教室、宿舍、办公室、实验室、蚕室連在一起,学生下雨天在校园内走动,不用撑雨傘。抗战后还留有1一2条,但在60年代后就全部拆除了。</b></h1> <h1><b> 抗战时除了現称的催青楼以外,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楼房均被日寇炸毁。</b></h1> <h1><b> 图片为抗战时被日寇炸毁的校舍,1946年在毁坏的房内已長出</b><b style="font-size: 20px;">杂草,树苗。</b></h1> <h1><b> 图片为抗战时被日寇作毁的实习工厂。</b></h1> <h1><b> 这是抗战前丝科大门。</b></h1> <h1><b> 这是抗战前的校舍。</b></h1> <h1><b> 这是抗战前的丝科实习工厂,但实习工厂在抗战期间被日机炸毁。</b></h1> <h1><b> 图片为1937年前女蚕校创办的校刋。</b></h1> <h1><b> 这是郑辟疆与教师在校门前运河边合影。</b></h1> <h1><b> 这是白泽干(左二)、陆輝俭(左四)与其他教师合影。</b></h1> <h1><b> 费达生(左三)与教师合影</b></h1> <h1><b> 蚕学教师在宿舍前合影</b></h1> <h1><b> 图片中是1934年滕素芬老师学生时期在蚕室养蚕的场景……</b></h1> <h1><b> 这是老师在蚕室查看学生养蚕实习效果的场景。</b></h1> <h1><b> 女蚕校老师辅导蚕农养蚕,蚕农在蚕室观察家蚕的发育过程。</b></h1> <h1><b> 图片蚕农在编织蚕网的场景。</b></h1> <h1><b> 这是教师輔导周围农村蚕农制簇、制网的场景。</b></h1> <h1><b> 这是蚕农在制作蚕儿结茧时需要的草垅场景。</b></h1> <h1><b> 图片为当年蚕农在簇室采摘蚕茧的场景。</b></h1> <h1><b> 教师在指导蚕农嫁接桑苗</b></h1> <h1><b> 这是教师輔导学生缫丝等实习。</b></h1> <h1><b> 这是学生在实习丝厂(缫丝车间)实习的场景。</b></h1> <h1><b> 这是当时学生的衣着打扮。</b></h1> <h1><b> 学校三名教师在兴贤桥下留下身影。</b></h1> <h1> <b>郑辟疆家族合影(后排右二是郑辟疆,在郑辟疆右前排头歪向一边的是他的侄儿少年郑声镛)</b></h1> <h1><b> 抗战暴发后,学校曾经在无锡马跡山临时授课点教学。</b></h1> <h1><b> 抗战期间,1939年后女蚕校迁至四川乐山办学。中间是郑辟疆,左四是郑声镛的姑妈。后排左一是李士良(李昂父亲)和陆輝俭。</b></h1><h1><b> 注:顾国桢、郑声镛、李士良均毕业于1942年7月。苏大蚕桑学院校友名册上有记载。此照拍于1942年底以后。</b></h1> <h1><b><span style="font-family: '.SFUIDisplay'; font-size: 21pt;">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font-size: 21pt;">郑蓉镜:郑辟疆妹妹,郑声镛的姑母。</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FUIDisplay'; font-size: 21pt;">192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font-size: 21pt;">年与费达生共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为女蚕校教书育人一生。教授过养蚕学,蚕种制造学,协助白泽干成功试验了蚕卵盐酸漫种。並由她主办了壬戌舘,为恢复蚕校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span></b></h1> <p style="font-size: 21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family: '.PingFang SC'; color: rgb(69, 69, 69);"><b><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font-size: 21pt;">附记:杭州太守林迪臣创办了浙江蚕业学校,史量才,郑辟疆,邵申培均先后授业该校。一位报业界巨头,一位蚕业教育界巨匠,一位蚕种界的实业家。(邵申培</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FUIDisplay'; font-size: 21pt;">1918</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font-size: 21pt;">年就受聘蚕校任教,授蚕种学,主教〈蚕业经营课〉並在浒关建有</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FUIDisplay'; font-size: 21p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font-size: 21pt;">大有蚕种总厂在江,浙皖附有十一个分场。总资金达</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FUIDisplay'; font-size: 21pt;">6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font-size: 21pt;">余万银元,曾用厂里资金送殷秋松等四位高才生赴日留学,殷秋松主攻蚕病学,回国后亦回到蚕校任课。</span></b></h3> <h1><b> 图片为民国时期:中国丝绸公司第一次董监会全体人员合影。前左3是郑辟疆校长,后左2是邵申培先生。</b></h1> <h1><b> 图片为邵申培创建《大有蚕种场》的“虎牌蚕种”商标,并印有江、浙皖11个分场及地点。</b></h1> <h1><b> 图片为蚕种场制种用的蚕种纸(俗称牛皮纸)。并在背面附上的养蚕技术推广词:若要养好蚕宝宝,首先是要选种好,好种也要处理好,共催共育最重要,小蚕不要太密挤,大蚕更要放得稀,不吃嫩头和湿叶,保温换气要注意,蚕座干爽勤除㯩,十分收成笑喜喜。</b></h1> <h1><b> 浙江蚕学舘创办于1897年,座落在西湖之边,风光秀丽,是一个综合性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纺织和农业学校,经100多年的演变发展成为浙江理工大学、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绍兴市农业学校、浙江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西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蚕桑学校、北京大学生物系等院校。</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