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1月22-23日,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于晓雅卓越教师工作室项目,特邀美国学区协会AASA的STEM专家,为该卓越教师工作室7名入室卓越教师及其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共计40余人举办了“面向21世纪的STEM教育”的研究课程学习。</h3> <h3>两名外教老师Amy和Cindy</h3><h3><br></h3> <h3>活动在每位学员的自我介绍中开始,在这一环节中,每位学员都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并表达了对本次学习的期望。接下来两位外教对本次活动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以just like me小游戏开始了本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每四位老师为一组,进行团队合作。每位学员都有一本Science Notebook,记录在活动中的收获和反思。在如何开展团队合作教学板块中,每个人都有两个角色,时而学生时而又是教师,换位思考体会到团队合作在教和学过程中的本质和特征。</h3> <h3>在搭高塔活动中,每个小组都领取一定数量的吸管,胶条和一个网球,在10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能够搭建更高更稳定的高塔。活动开始外教老师并不讲具体的团结合作方法,而是由老师先进行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再由各组老师自己总结出你们是怎样团结合作的,这样所有的收获都是在实践活动中所得,感受是真实的客观的。</h3> <h3>画廊漫步环节是团队协作的又一特色表现形式,每组学员把团队协作的要点总结概括之后,以画海报的形式展现出来,尽量减少文字表述,使每组的构思可视化,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参观者。当各组都制作完成后,就开始对自己组之后顺时针的三组进行观摩和提建议环节。在观摩时,每组只给3分钟时间,把自己认为的优点在黄色标签纸上留言并贴在相应的位置,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在绿色标签纸上留言并贴在相应的位置供同伴参考。再给3分钟时间对剩余的组进行漫步。而后回到本组针对建议完善自己的海报,这一系列的活动让老师们感受到相互学习的重要性,更体现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同时也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奠定坚实基础。</h3> <h3>由于两名讲师是纯英文讲解,这就需要进行现场翻译。有时不免会出现翻译词汇的意思与讲师要表达的意思出现差异,每当这个时候,于晓雅副教授都会叫停活动,现场与翻译和讲师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后才能继续进行,保证培训的效果与准确性。例如对于“ Foster a community of learners ”的理解,翻译用了“学习力”,但于晓雅副教授和外教讨论后,认为“学习社区”能更好的表达原意,即培养或者行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者社区很重要。于教授追求有品质的培训,也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h3> <h3>第二天老师们又都早早的来到了培训的现场,精神饱满的开始了第二天的学习内容,第一个主要活动就是“自制水火箭”项目,老师先分配每组需要探究的因素(用水量、苏打片数量、火箭形状、火箭质量)是否影响火箭上升高度,其次每个小组进行实验,确定常量,如何控制自变量,从而发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最后研究相同因素的两个小组共同使用3分钟进行汇报。最重要是反思活动中有哪些策略能够培养创新力,培训后教师的课堂如何进行调整。</h3> <h3>作为该STEM教育卓越教师工作室主持专家,于晓雅副教授会配合外教,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老师有困惑经常暂停外教讲授内容,为团队教师做进一步的解释,由于文化的不同,利用类比等方法,利用国内的事例代替外教的讲解,这样一来帮助大家理解外教活动的意义,提醒大家关注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策略,在整个培训中起到了总结、提炼、唤醒的作用,更有力的促进大家对于外教培训课程的吸收效果,获得老师的一致认可。</h3> <h3><br></h3> <h3>两天的活动在大家的讨论、实践、反思中不知不觉的结束了。会后大家还意犹未尽的交流着、讨论着,顺便感谢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