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与心自成诗

文化田 杨青松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江山与心自成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趣读石云涛《中古文史探微》</h3><h3><br></h3><h3> 世上的事很奇妙,大千世界,茫茫人海,相识、相知能几多?足少出户,孤陋寡闻的我遇见石云涛先生(燕山一片石)纯属偶然。有趣的是,初遇时,望文生义,臆断“燕山一片石”是北京燕山石化公司一位“文化”人。</h3><h3> 一回生,二回熟。出乎意料,他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且著述颇丰,先后赴韩国、日本等大学任教。311日本福岛大地震时,石先生尚在日本,我正有些担忧,飞鸿来报:亲历地震,定于3月28日结束教程回国。</h3><h3></h3> <h3>  没过多久,石先生寄来了大作《中古文史探微》。一书在手,宛如朋友相聚。看着扉页上的留言和签名,恍惚中,我觉得这不是教授,而是我的一位“仁兄”……</h3><h3> 还好,这个念头只是昙花一现。否则朋友们又戏谑我攀高枝了,不过我很坦然,流年兔,怎么也爬不上树啊……</h3><h3></h3> <h3>  鄙人不才,人生经历算是丰富,但却一事无成。困于林间,无梦青山,近乎半百,尚有何求?</h3><h3> 无奈之中,乐得逍遥自在。唯有时推敲一番文字,慰藉于心。也是小孩子游戏,闹着玩的。承蒙先生赐书,感激亦忐忑不安,受人予鱼,当寻其中三味,回报也。</h3><h3></h3> <h3>  惭愧啊,我是第一次读到《中古文史探微》这类研究性论文书籍。实话实说,石先生都谦虚的云此书“探微”,我那还敢下笔呢?不过沉默似乎又有失礼仪。两难之中,唯有抛杂念静心读,勉强才算是入了“石门”。</h3><h3> 有心采玉,畏海太深。只能小兔试水,在浅处游历。所述之言,微不足道,喻为鸿毛亦属褒奖,先拱手谢过先生和朋友。</h3><h3></h3> <h3>  《中古文史探微》涉及三个领域,一是隋唐史,二是中西交通史,三是唐诗。皆是研探文章。</h3><h3> 人常言,读史可以明智,真谛也。浩如烟海,博大恢弘的中国历史,随便采得一滴水珠,也足以让你流连其中,或拍案惊奇,或茅塞顿开,甚至乐不思蜀了。</h3><h3> 恕我直言,读文史类文章,特别是研探文章,对我这样的外行来说最大看点是一个“趣”字。可别小看了这个“趣”,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古画,让我的目光锁定在赋予了生命的色彩中。古道西风,小桥流溪,逝水年华,别有一番风景。行家言曲径通幽,我信其趣,随心性趣味,马放南山,自在悦读为快。</h3><h3></h3> <h3>  君知古代的幕府制度否?不知?幕府,古代的将军府,名源于将军临时办公的帐篷。通常的“帷幄”、“帏帐”、“帷幕”即是言此。此时我的头脑灵光一闪,运筹帷幄,不就是将军调兵遣将,逐鹿中原鲜活的写照吗?</h3><h3> 历史和现实,不约而同纠结在一起,像是开了一扇门。渐长的兴趣中,感觉触摸到一块历史长河的鹅卵石,接下来,兴许还会有更多的收获。</h3><h3></h3> <h3>  听到过“麟台”这个词吗?茫然中似乎有一点印象吧。“麟台”就是“秘书省”(类似现在的文化部、教育部,好像日本至今仍沿用此名),这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称帝时的杰作,取“麟台”吉祥如意也,“麟台”最高等级官从三品。</h3><h3> 有趣的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的作者陈子昂,最初就曾任“麟台”的正字(官名),官从九品以下,是一个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得多的官职。嗨,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太屈才了,不知他后来有否荣升新职?开卷有疑,答案值得期待啊。</h3> <h3>  大凡爱诗者,必知李白杜甫,亦难忘白居易。我读此书,感觉精彩内容当属唐诗探微。我虽爱诗,历史知识却很匮乏。对李白出川,沿江东下,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隐庐山。杜甫漫吴越,至江陵,漂泊荆湘,长江为伴的史实知之甚少。</h3><h3> 先生此文,从历史全景的角度观瞻,分析雄奇的江山风景与诗人心灵的诗性交融中的关联。对李白杜甫涉足长江的诗进行比较,试图发掘李杜诗风,并作出推论。从李杜对岳阳楼的题诗,我可窥见一斑。</h3><h3></h3> <h3>  先看李白:“楼观岳阳楼,川廻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岳阳楼风景尽收眼底,一江碧水,微波荡漾。</h3><h3> 恍若亲临洞庭湖,看雁引愁去,山衔月来。天上行杯,风吹舞袖。虽是写洞庭湖岳阳楼秋天晚色,但“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凄清已随雁去,荡漾于字里行间的是内心的喜悦。</h3><h3></h3> <h3>  再观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将怀才不遇,飘泊天涯,沧海桑田的感触与万里江山动荡,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紧紧的联系。此情此景,令人声泪俱下。</h3><h3> 先生道:“在艺术创作和审美过程中,主体的情感作用占主导地位,诗人有怎样的胸襟情怀,必然选择具有相应审美特征的外界事物,并物我交融。李白的理想主义、浪漫幻想,关注焦点在长江的景色和个人情感。杜甫生活的困顿,忧国忧民的情怀,把时局与民生与之相联系”。此观点信矣。</h3><h3></h3> <h3>  人生路漫,个人对待生活社会的心态可谓举足轻重。从每个人给自己划描的定位,可以粗略的观瞻其人生路。</h3><h3> 李白豪言“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追求人生浪漫和诗情狂放,我早已在其众多作品中领略。与李白一飞冲天,建功立业,功成后身退归隐,是白居易的闲适悠然。这亦是我读此书最大的愉悦收获。</h3><h3></h3> <h3>  白居易“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闲适诗》。“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眼底无一事,心中百不知”《自问行何迟》。</h3><h3>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三年,在西湖修筑堤坝,引水灌田,当地百姓尊称“白公堤”。晚年大悟,无意仕途,知足保和,洁身自好的心态令人钦佩。在官停和致仕,他不是留恋和遗憾,而是喜悦和轻松。大彻大悟也,我犹欣赏此生。</h3><h3></h3> <h3>  能“屯中残旧谷,可备岁饥恶;园中多新疏,未至食藜藿。不求安师卜,不问陈生药,但对丘与琴,时闻池上酌。信风舟不系,掉尾鱼方乐。亲友不我知,嘏犹我寂寞”《官俸初罢,亲故见忧,以诗谕之》。此时,怡然自得,悠闲自在,是多么令人仰止的情趣和态度啊!</h3><h3> 泛舟即搬家,小园亦桃源,人到了这种境界,还有何不能释怀。白居易的人生态度我是极为推崇。人生如此,足矣。</h3> <h3>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如何读书,自有感触。得到一本好书,可在作者文字的导引下赏读。但也不必拘于常规,全按照作者给定的景点线路去观览。有时甚至可以跳出三界外,寻得一个最钟情的去处。</h3><h3> 哈哈哈,吾自爱饮酒,君独有酎泉;对吟还望月,不知天正寒。今日方觉此乃我读书的秘笈,“小环境”也。诸君闻之,莫笑我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于2011年5月15日</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的微信号1341113874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点击本篇右上角作者“头像”,就可以</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阅读我的全部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