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让纯净的灵魂充满希望

钱塘老杨

<h1 align="center"><b>卜算子·教育扶贫</b></h1><h1 align="center"><br></h1><b> 家贫非我愿,立志化鲲鹏。不怕十年板凳冷,风雨且兼程。</b><h3><b> 扶贫先扶智,教育断穷根。各界协力伸援手,圆寒门求学梦!</b></h3><div><b></b></div> <h3>  2019年的元月4日,我和“硬骨头”六连的官兵代表小徐,在凤庆县团委的陪同下,来到了凤庆县鲁史镇河边完小组织捐资助学活动。此次活动,是六连的官兵和河边完小贫困学生的结对帮扶,通过1至2名官兵合力帮助1名贫困学生,解决学生小学期间的生活费问题。</h3> <h3>  我们一早从县城出发,走了一个半小时的县道,又走了40分钟的乡道,加之遇上修路,我们到达学校的时候,小朋友们已经在吃午餐了,有的小朋友已经吃完午饭在教室里玩。我和小徐走进一个教室,看到教室里只摆了七八张桌子,有五六个小朋友正在打闹,我和小徐首先注意到的是他们当中有3个小朋友还穿着凉鞋,让我们的心猛然一揪。</h3> <h3>  看到我们走进教室,小朋友们立即齐齐地喊了声“老师好”,在他们的眼中,老师就是对长者的尊称。我问他们班上几个同学啊,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说“11个”,然后其余小朋友就围了过来,但不说话,就直勾勾地看着你。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紧张和期盼。我拿起桌上一个叫张建春小朋友的语文作业本翻了翻,我说这个小朋友很厉害啊,都对呢!然后一个小朋友说,他是学习委员,是我们的学霸。我说真的啊,然后我和他们一起做了几道“连词成句”的作业,然后我说,叔叔是不是很厉害?他们说,这个我们也会,然后我说那么说明我们大家都很厉害嘛,于是一起笑了起来,“隔阂”就慢慢打破了。</h3> <h3>  这时我感到右手被挠了几下,低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姑娘伸着一根手指在勾我的小手指,那是一只黝黑干裂的小手,上面还有几道红红的划痕,可能是劈柴或者干其它农活的时候划的吧。她看到我看着她的手,就怯怯的想收回去,我快速伸手去拉住了,她也没有挣脱,反而将我的手抓得紧紧的。那一刻,我感觉我抓住了她的心,而她似乎是抓住了希望。小姑娘小巧的嘴角立即翘起弧线,脸上充满了笑容,眼角也似乎带着微光,然后还朝其余小朋友挤了挤鼻子。我仿佛看到了天使,她的笑容似乎能够温暖整个冬天,虽然她的衣服有泥,脸上有灰、手上有伤。</h3> <h3>  后来我们和负责协调联络的云大书院的李老师说起这个事,她说小女孩伸出的手指其实就是她对未知世界的态度,她们向往外界,因为或许她长这么大连县城都没去过,因为去县城太不方便了,路上来回就要几个小时。但他们又害怕外界,因为她们怕被外界拒绝、被外界伤害,当你主动牵起她手的时候,让她感觉到的是外界的善意和接纳,不会因为他们家庭的贫穷,也不会因为他们衣着的朴素。</h3> <h3>  然后李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第一次来到这个小学的经历。2018年年初,李老师陪同云南大学挂钩扶贫的工作队员进村,途径河边村完小的时候正巧赶上学生下课,她们便走进一个教室看看,学生一听说他们是云南大学的老师,便滔滔不绝地和他们说起这几年云南大学给河边村完小带去的变化,有明亮的教学楼,温馨的学生宿舍,还有图书室、多媒体设备……</h3> <h3>  有几个学生跟李老师说,他们以后一定要报考云大,李老师问他们为什么不考清华、北大,孩子们说因为清华北大的老师没有帮助过他们,他们就是想考上云大,想去见见帮助过她们的老师。这样的答案让李老师有些意外,她本以为这群孩子报考云大是为了享受招生政策或是学费减免政策,却没想到这帮孩子只是为了去看看帮助过他们的老师。真诚和理解是人与人交往中最珍贵的赠品,然而经过社会历练的我们总是用我们的复杂去理解孩子们水晶一般透彻的心。</h3> <h3>  当李老师他们快要走出教室的时候,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和李老师说:“老师,您今晚就睡我的床吧,因为我的被子这周我自己刚刚洗过,很干净的。您们这么多人,村委会住不下的。您让他们男老师挤一挤,您就来睡我的床,我和同学睡一起”。在我印象当中,李老师是住酒店还要挑环境的人,我以为她不可能接受。但是她跟我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我真的没法拒绝,因为那种企盼的眼神能够融化你的心。或许我们看起来又旧又脏的被窝,却已经是他们的最好给予!”第二天午饭后,又一个小男生跑过来跟李老师说:“老师,老师,我有好东西给你!”然后李老师就看到他从裤兜里掏出来一块用餐巾纸包着的大排。李老师说:“这是他们午餐的菜,大排是他们难得的大菜了,他却留给我了,只因为我是云南大学的老师。我当时眼泪立即就下来了,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大排,因为伴随它的还有金子一般的心。”</h3> <h3>  捐赠仪式后,我们还去了几个受捐助的孩子家里转一下,因为时间原因,只能就近走访了一下学生的家庭,据村委会的同志介绍也是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但是就是认为比较好的家庭,我们仍旧看到江浙一带七、八十年代的景况,开裂剥落的土胚墙、脏乱黑暗的牲畜房、家禽飞奔的庭院、昏暗乌黑的厨房,还有遮风挡雨也仅仅能遮风挡雨的卧室,当然还有更加年幼并且缺乏幼儿教育的弟弟妹妹。</h3> <h3>  我问了一对在家的年轻父母,为什么不把孩子收拾得干净一点,父母的反问让我默然:“我们还不就是这么长大的?”是的啊,当年的他们就是这么长大的,然后代复一代、年复一年,继承父辈的贫穷,然后再把贫穷延续给孩子?</h3> <h3>  这里就有一个理念和思路的问题,核心就是教育的问题。当我们城市里的孩子在讨论输在起跑线的时候,这里的孩子却连起跑线都没有。这里的父母缺乏教育,认识不到养猪种树也是要靠技术的,看到别人家的核桃单产千元自己家的却收成了了时,不会反思自己却在埋怨天时,不会加强养护却在责怪政府帮扶不力;这里的父母缺乏教育,认识不到孩子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走出贫困,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并找到工作,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家庭的贫困;这里的父母缺乏教育,只看到教育的长期投入却见不到立竿见影的产出,但也确实有贫困的家庭连孩子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也负担不起,即使小学一年只要1200元、中学一年只要3000元。</h3> <h3>  扶贫必扶智,扶贫先扶志,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树立远大的志向,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根本途径。“治愚”和“治懒”,根本就在发展教育。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政府在大力解决教室、教师、教材等硬件设施的时候,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努力,伸出更多的援手给予软件支持,包括生活费甚至是住校的被褥,让那些孩子能够拥有继续在学校里读书的权利,从而使那些纯净的灵魂充满希望。</h3> <h3>  笔者按:这是一篇写了十几天的文,从没咬文嚼字咬得这么累的,但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了,感觉像是有一种责任,要通过这些文字把这大山里的真实情况反应给外界,以引起更多的群体来关注他们:这里的孩子冬天身上穿着羽绒服脚上却穿凉鞋,这里的孩子向往外界却没去过县城,这里的孩子努力读书却交不起一学期600元的生活费!写完,如释重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