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唐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吻蹄狮席镇

搜宝灵狐(新号)

<h3>唐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吻蹄狮席镇</h3><h3>尺寸:通高16厘米,座长14厘米,座宽12厘米</h3><h3>级别:较高</h3><h3>级別参数(按十星为极罕):</h3><h3>文物历史价值:💥💥💥💥💥💥💥</h3><h3>文物欣赏经济价值:💥💥💥💥💥💥</h3><h3>整器拍场出现机率:💥</h3><h3>整器市场可遇机率:💥💥💥</h3><h3>残片市场可遇机率:💥💥💥</h3> <h3>底部明显席纹(成型凉坯痕迹)</h3> <h3>石灰釉由于高溫烧造时易流淌故施有不到底,怕粘匣装,有明显蘸釉留下的指纹</h3> <h3>白釉中的显微老化土浸斑</h3> <h3>黑彩显微放大老化照片</h3> <h3>胎质放大老化片状窑红散场效应</h3> <h3>知识琏接:</h3> <h3>中国人为什么更喜欢崇尚狮子为祐护神兽而不是老虎?</h3> <h3>我们今天在参观很多传统建筑的时候,大门外首先看见的都是一对造型各异的石狮,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很威武。人们为什么喜欢把狮子放在门口,而不是老虎呢?</h3><h3>相传,狮子是从西域传过来的。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狮子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则要追溯到唐宋时期。为啥要放狮子呢?</h3><h3>1</h3><h3>大门口摆放石狮子彰显权贵</h3><h3>古代在宫殿、王府、衙署、宅邸多用石狮子守门,显示了主人的权势和尊贵,如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两对威风凛凛的守卫皇城大门的石狮子就体现了皇权至尊、威震八方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因此大门口摆放石狮子一些普通人不宜。</h3><h3>2</h3><h3>摆放石狮子是一种艺术装饰</h3><h3>石狮子还是古代建筑物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石狮子还是古代建筑常用的吉祥雕刻。民间也有狮子滚绣球图案,体现了人们狮子戏秀求好事在后头的的美好愿望。如北京的卢沟桥就有造型各异的狮子500只左右。</h3><h3>3</h3><h3>摆放石狮子能够避邪纳吉</h3><h3>古人认为石狮子是可以驱魔避邪,所以最早用来镇守陵墓。这种人们心目中的灵兽,也被称作“避邪”。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石狮子不仅用来守卫大门,还有在乡间路口设立石狮子与“石敢当”有同样的功能,用以镇宅、避邪、禁压不祥和保护村寨的平安。所以,用石狮子来把大门可以避凶纳吉,抵御那些妖魔鬼怪之类带给人们的侵害,表现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要求。</h3><h3>4</h3><h3>狮子可以挡煞,•妄之灾,能让主人遇难成祥。</h3><h3>5</h3><h3>石狮子会占卜灾害</h3><h3>石狮子会占卜灾害,如果有自然灾害发生,石狮子会留血泪,来警告主人</h3> <h3>位于河北磁州地区的原始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h3><h3>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临漳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h3><h3>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h3><h3>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h3><h3>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品种诸多,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剔刻划花、窑变黑釉、绿釉、三彩、紅绿彩等,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h3><h3>成为全国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始烧于唐代中晚期,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窑系在当时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江西、福建、四川等地,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窑系,故在鉴定行业有个俗语"磁州窑是个筐,看不懂就往里装(当一件磁瓷看老又找不到确切窑址时,就说是磁州窑的),足见窑系之庞大!</h3><h3> 公元2004年,一件北宋的磁州窑刻花褐彩梅瓶在佳土得成交价是1444万元,应当说,宋代上好的磁州窑瓷在当时便与定窑瓷同价,而素瓷因为没有泪痕,价值比定窑瓷器还高。</h3><h3> 宋代磁州窑创烧的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为宋后,元代景德镇釉下青花试烧成功,提供了技术保障。可以说,它在我国彩瓷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h3> <h3>望野博物馆藏的唐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h3> <h3>磁州窑的一般鉴定:</h3><h3>一、看胎骨成型方法:采用浆胎者均为伪作。磁州窑注浆成型技术采用的时间约在1948年之后,如是浆胎,必为后仿无疑。</h3><h3>  二、看模印痕:模印痕是在瓷器的口部,圆形器身的最大直径处,有明显的对接痕,或凸或凹,是用模制胎后,虽修平但烧成后仍存留的痕迹。今仿器多数采用模制,此痕难以消除、古代也有接口,工艺上是拍打衔接,并有粘接口、耳者。</h3><h3>  三、看足的工艺处理:足部有明显的印坯成型特征,或有意在足内造作旋坯刀痕,慢轮加工,呈不规则刀痕,或非了熔剂与呈色剂,釉光亮又黑,但釉质硬度差,釉表面易有划痕。</h3><h3>  八、看绘料:磁州窑白地黑花彩绘用料为氧化铁矿物(俗称斑花石)。古代有釉下彩绘、釉上彩绘的区分,又有厚料、薄料之分。又因烧成火焰气氛不同,铁的还原呈色产生不同的色调,俗称褐色或铁锈色等。今仿者,所用料多采用购买别人已制好的成品,大多数仿者不会配制特殊的黑料,因而采用厚料的彩绘方法,在釉面上有凸感的黑花者少,实际上现代的白地黑花瓷以薄彩者众多</h3> <h3>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的拍价参考</h3> <h3>先有原始青瓷,当釉中含铁量降到1%时,出现了最高的白瓷,如北齐范谇墓出土的,但具体产自什么窑尚无定论</h3> <h3>在唐代,我国长沙窑开釉下彩瓷之先河,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绿色斑点组成几何图案,或在白釉或青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h3><h3> 受唐代的长沙窑影响,取而代之的是以北方磁州窑,早在唐代就出现了简单白地釉上、釉中、釉下黑彩瓷器。宋磁州窑匠师们,吸收了传统水墨画和书法艺术技法,创造的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使得我国宋代彩绘装饰在唐代瓷业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赢得"书画磁州之美誉"!广受海内外收藏家之珍爱</h3> <h3>东汉原始青瓷的出现,随后剥离延伸产生了黑瓷,至北齐、隋唐工匠在剔除釉中铁质的基础上出现了白瓷,呈现出南青北白的大格局;白瓷的出现为后来彩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否真受长沙窑彩瓷的影响,还是磁州工匠,在剔除的釉中含铁的成分后,再次涂抹在素胎上罩釉或在涂摸在釉上,开创了磁州窑白地黑花的新篇章,有待于考古的精确论证。</h3><h3> 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馆所藏白地黑花多是宋元时期,唐代的少之又少,所以该唐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吻蹄狮席镇,无论从艺术角度,文化文物角度来看,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收藏级文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