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到<b>1950年12月底以前,</b>我军除组建三个坦克师(坦克一师、坦克二师、坦克三师)外还组建了三个独立坦克团,番号均称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战车)独立X团,而且全都部署在东北军区(即沈阳军区的前身)。这三个独立坦克团又<b>都是第一批次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装甲兵部队。</b></h1><h1> 组建伊始,由<b>苏军三个坦克团</b>的人员分别对<b>我新组建的三个独立坦克团人员进行一对一传授装备使用(通信、射击、驾驶、坦克机械武器电气修理等)技术。</b>苏军帮助进行了3个月的新装备使用训练后,于1951年3月中旬完成装备交接工作后回国。这之后,三个坦克独立团按照操作规范又进行了系统的新装备使用训练,为接下来的入朝参战和以后装备使用训练进一步奠定了基础。</h1> <h1> <b>坦克独立第一团</b><br> <b>1950年11月8日,</b>以坦克一师师直,坦克一团,二团,摩托化步兵团等抽调干部,日式坦克车长,驾驶员,通信专业人员,修理技术人员为基础,<b>在吉林市农业机械学校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独立第一团。</b>部队编制完全按照苏军的编制(没有营一级编制,团直接指挥到连):编制三个中型坦克连(坦克一连、坦克二连、坦克三连),每连10辆T-34中型坦克; 一个IS-2式重型坦克连(四连 .6辆重型坦克) ;一个ISU-122式122毫米自行火炮连(五连 .4辆自行火炮); 一个装备冲锋枪的摩托化步兵连,以及指挥连、修理连、运输连、高炮连等10个战斗分队和作战,技术,后勤,政治等4个部门组成。全团700多人。<br> 1951年7月16日该团作为东北装甲兵第一支部队赴朝作战,先后参加大小战斗28次,战火硝烟中屡立战功,称得上是千锤百炼的英雄团队。<br> 1952月11月24日该团奉命撤离朝鲜回国。驻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br> 1953年该团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独立第一团。当年10月1日11时以独一团为主的48辆战车编成三个坦克方队参加国庆阅兵仪式。<br> 1955年8月,该团组建坦克一营营部和坦克二营营部,坦克一营编坦克一连和坦克二连; 坦克二营编坦克三连和坦克四连。组建自行火炮六连和自行火炮七连,与原有的自行火炮五连同编在新组建的自行火炮三营内。<br> 1958年3月该团奉命由哈尔滨移防至吉林省蛟河县。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坦克独立第一团。<br> 1969年12月部队番号改为沈阳军区装甲兵坦克独立第一团。 <br> 1976年转隶坦克第四师番号为沈阳军区装甲兵坦克第四师坦克14团,并于当年4月由吉林省蛟河县移防至辽宁省开原县驻防。<br> 1982年12月该团随坦克四师转隶陆军16军。番号改称陆军第16军坦克四师坦克14团。<br> 1998年8月番号改称装甲四师第14团。<br> 2011年11月撤消装甲14团番号,以该团为主(所有营连保持原建制)扩编为机步旅番号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集团军67机械化步兵旅。<br> 2013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集团军204机械化步兵旅。<br> <b> 2017年4月整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78集团军204合成旅。</b></h1> <h1> <b> 坦克独立第二团</b></h1><h1><b> 1950年12月7日在江苏省徐州市茅村车站组成,12月12日移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b>该团以坦克第2师4团团部三分之一及2营与步兵306团1营(不含营部)和第66师197团炮兵连等单位合编而成,团长叶藻、政委吴炎,全团共计1052人。全团装备T-34坦克30辆,斯大林2号重型坦克6辆,装甲输送车5辆,122自行火炮4辆。<b>12月17日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独立二团番号。</b></h1><h1> 1952年10月赴朝参战,1953年10月由朝鲜战场回国后驻防北京市昌平县南口镇。</h1><h1> 1968年9月10日编入坦克第7师,</h1><h1> 1969年9月12日改称坦克第7师第25团。 </h1><h1> 1969年11月13日,坦克第25团由河北省张家口市移驻山西省大同市。</h1><h1> 1970年5月13日,坦克第25团由山西省大同市移驻山西省浑源县。</h1><h1> 1975年3月14日(亦说为1978年),坦克第25团由浑源县移防怀仁县以西地区。</h1><h1> 1985年8月5日,坦克第25团在坦克7师编内转隶陆军第28集团军建制。</h1><h1> 1998年9月,第28集团军撤消,坦克第7师缩编为装甲旅(由坦克25团和26团组成),转隶第63集团军建制,改称第63集团军装甲旅。</h1><h1> 2003年10月,第63集团军撤消,装甲旅转隶第27集团军建制。</h1><h1> 2011年11月,第27集团军装甲旅改称装甲第7旅。</h1><h1> <b> 2017年4月,该部转隶中部战区第83集团军。</b></h1><p><br></p> <h1> <b> 坦克独立第三团</b></h1><h1> 经中央军委批准,<b>1950年11月4日在吉林省长春市组建战车独立第3团,</b>该团由陆军第四十七军抽调部分人员、坦克一师抽调314人、步兵第一九八团的三个步兵连组成,全团共968人,当时番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独立第3团。</h1><h1></h1><h1> 全团装备T-34坦克二十九辆,斯大林二号重型坦克六辆,装甲输送车五辆,122自行火炮四辆。<br> 1951年1月隶属于东北军区装甲兵。<br> 1952年3月24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独立第三团。<br> 1953年1月18日,该团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5年4月回国,驻河北省昌平县南口镇,隶属于北京军区装甲兵。<br> 1958年12月,整编为北京军区152坦克自行火炮团。<br> 1967年1月,移驻北京市阳坊镇。<br> 1969年9月12日,整编为北京军区独立坦克第三团,移驻河北省张家口市。<br> 1976年4月调归65军建制,改称65军坦克团。<br></h1><h1> 1985年9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由陆军第六十五军坦克团、北京军区守备三师坦克营、陆军一九五师师部、师高炮营及师炮兵团122榴弹炮营、步兵五八三团一营,编为陆军第六十五集团军坦克旅。旅长秦卫江,政委李金科,辖坦克一、二、三、四营,装甲步兵营,122自行榴炮营,双三七高炮营及七个直属连队。</h1><h1> 1998年9月改为装甲旅。<br> 2003年年10月撤消番号。</h1> <h3>2019年1月大漠绿洲整理编辑制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