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據南宋文人葉寘在其《坦齋筆衡》壹書中說“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即公元11至18年),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與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致,釉色潤澈,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如烏泥窯、余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h3><h3>稍晚於葉寘的南宋另壹學者顧文薦在其《負暄雜錄·窯器》也記載道“宣政間(即公元111年至1125年)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兩位作者作為當時的見證人,雖對北宋官窯創世時間的記錄略有差異,但在共同確認北宋官窯的切實存在方面是毫不含糊的,可信度較高,是世人所公認的。</h3><h3>宣政間的京師和南宋的故京即汴京,宋代官窯的傳承脈絡清晰可見,從未間斷,尤其是葉寘“襲故京遺制”語,更是不容置疑地證明北宋官窯存在的真實和影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嘉勵先生在《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北宋官窯形成的文獻考察》壹文中,通過《宋史》、《宋會要輯稿》等歷史記載得出結論:“北宋官窯客觀存在,地點在汴京。”</h3><h3>南宋文人的記載不僅明確了北宋官窯的客觀存在,也從文獻上說明北宋官窯並非汝窯。就官、汝兩窯的傳世器物來看,雖然有些相近,區別還是很大的。從造型上看,汝窯以盤、碟類較多,雖有瓶、洗但無大器,大都在20厘米左右;北宋官窯多仿青銅器造型,不以盤、碟為主。從胎質上看,汝官窯瓷胎色灰白或白片灰。北宋官窯瓷有灰白胎和灰褐胎兩種,並因含鐵元素較多而有“紫口鐵足”的特征。</h3><h3>從釉色上看,汝官窯有八大釉色,月白、粉青、蝦青、豆青、梅子青和蔥綠,主色是天青、天藍。北宋官窯瓷的釉色有月白、粉青、青灰、青綠、大綠、炒米黃等。從開片上看汝瓷開片細密,有魚子紋、蟹爪紋、魚鱗紋等。北宋官窯瓷開冰裂紋片,並以“金絲”、“鱔血”為貴。從釉下氣泡上看,汝瓷釉下氣泡隨釉色變化而變化,或寥寥無幾,或相對密集,大小不等。北宋官窯瓷釉下氣泡密如攢珠。</h3> <h3>当你为一种力量的崛起而叹,乃至热血沸腾的时候;当你为一种力量的覆灭而悲情,感到愤怒屈辱的时候;当你为一种力量的肆虐而欢呼,感觉事不关己,幸灾乐祸的时候,最好先想一想这个问题: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会是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