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英台衷愫心怀敞,</h3><h3>还望师母做主张。</h3><h3>我与山伯深交往,</h3><h3>三载同学谊情长。</h3><h3>欲许终身难面讲,</h3><h3>请托师母作津梁。</h3><h3>白玉佩,烁莹光,</h3><h3>真情一片赠欢郎。</h3><h3>非是英台行莽撞,</h3><h3>自专窥宋上东墙。</h3> <h3> 这是京剧《梁祝》中的一段唱词。张火丁在剧中饰演祝英台,中央台戏曲频道转播了这场演出,我喜欢张火丁的戏,是个火丁迷,所以逢火丁戏必看。</h3> <h3> 这段唱是祝英台求学三载准备回乡前,跟师母敞开心怀诉说衷肠的一段流水板唱腔。全段共五句唱词,然而在这短短的五句唱词中,我就见到三个不太常见的词汇:衷愫、津梁和东墙窥宋。</h3><h3> 衷愫,根据语言环境(剧情)及字面,基本能够理解其含义,但后来我还是在网上查了一下。衷:内心。 愫:真实的心情,诚意。</h3> <h3> 津梁这个词,以前没见过(恕我才疏学浅),看戏时猜想是请师母帮忙的意思。事后经查其意为:1,桥梁 2,比喻能起桥梁作用的人或事物 3,指引、引导 4,比喻济渡众生 5,指沿海海口。</h3> <h3> 最让我难忘的是“自专窥宋上东墙"一句,我当时是一点没听懂。幸亏我家夫人读过《登徒子好色赋》,给我解释了东墙窥宋的典故,才知道了这句话的含义。后来我又在网上细搜该句解释,始得明白典故出处及寓意。</h3> <h3> 东墙窥宋引自《昭明文选》卷十九〈 赋癸·情·登徒子好色赋〉,指美貌女子倾心于男子。战国 楚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 阳城 ,迷 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以“东墙窥宋 ”指美貌女子倾心于男子。</h3> <h3> 京剧是高雅艺术,不仅仅是服饰华丽,唱腔动听,表演优美,她的语言更有极高的文化含量。具体到"英台衷愫心怀敞"这段流水唱段我想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是京剧自身的要求。京剧之所以是国粹,语言精美是必须的。二是祝英台女扮男装来求学,足见其好学若渴,且学习三载已然是学业有成,讲话时自然要有文人风范。三是她与师母交谈,虽说是倾诉衷肠,但毕竟是学生跟师长讲话,不可粗俗。四是祝英台向师母请托终身大事,毕竟是女儿家,说话须含蓄,自然是用典比喻最为恰当。</h3> <h3> 在这出戏中,像这样内涵生动丰富的语句绝非仅此一处,诸如成语"朱陈之好",指表示两家结成姻亲。出自唐•白居易《朱陈村》诗。成语"纳雁求亲",指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h3> <h3> 京剧剧目浩如烟海,仅在我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剧目中,这样引经据典的地方俯拾皆是。 </h3><h3> 比如《龙凤呈祥》中孙尚香唱的"昔日梁鸿配孟光"出自《举案齐眉》讲的是梁鸿与孟光成就美满姻缘的故事。</h3><h3> 又如《遇皇后》中包拯唱的"汉萧何造律法笔尖如刀"说的是萧何造《九章律》法。《汉书.刑法志》有“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的记载。</h3><h3> 再如《锁麟囊》薛湘灵唱的"早吾兰因"中的“兰因”是佛教用语,讲究因果,讲究参禅,讲究了悟,这个词的意思可以说是参透因果。</h3> <h3> 通过看戏我不仅欣赏了精彩的唱腔和表演,还学习了新的词语和典故,这也是京剧魅力的展现,看戏不只是剧情故事教育人,感染人,而且它的语言艺术同样让人长知识,长学问。</h3> <h3> 说到京剧语言词汇高雅,让我想起早些年前听到的一个传说:有位演员为毛主席唱戏,唱的是《李陵碑》中的一段。其中有"wangliang臣……"一句,主席问wangliang臣是那个啊?演员不语,主席略加思索后说,这个wangliang不是具体的哪个人,而是魑魅魍魉的魍魉。这个传说我无从考证,但它说明京剧语言的较高文学性。</h3> <h3> 徽班进京后,京剧在北京迅速发展走向繁荣,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雅。因为高雅它才能走进皇家殿堂,又因为在宫廷演出它须摈弃低俗。因而京剧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学性。</h3> <h3> 正是京剧高雅的文化品味,才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人,影响人,教育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