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载的黄土情

宁静自在

<h3>  2019年1月20日10时,祈盼已久的"回首五十年不忘黄陵情,北京黄陵知青新春团拜会",在朝阳区平房电影学院文化创业园大戏楼召开。</h3> <h3>  五十年前的今天,北京市朝阳区共有2427名初、高中生奔赴延安黄陵县插队落户。我校同学都分配到龙首公社下辖的生产队里。在这里,知青同学们经受了人生中最关键时刻的锤炼,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巍巍桥山、滾滾沮水,献给了纯朴的黄陵人民。</h3><h3> 傅国亮会长讲话代表了我们的心声: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延安还在那里,黄陵还在那里,知青岁月还在那里!知青岁月,已融入我们的生命,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时光不老,知青的黄陵情缘不散。</h3><h3>北京与黄陵的友谊,就像桥山翠柏四季常青, 知青与乡亲的情义,犹如涛涛沮水绵延流长。</h3> <h3>  北京曾经在陕西黄陵县下乡插队知青630人参加会议。会议隆重热烈喜庆祥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h3> <h3>  会议出席证</h3> <h3>  </h3> <h3>  龙首公社会议座位安排</h3> <h3>  黄陵轩辕酒</h3> <h3>  黄陵的乡亲们要让北京娃娃再尝尝黄陵的油馍馍,给每位知青送上一袋黄米油糕。<br></h3> <h3>  大会盛况</h3> <h3>  会前黄陵县旅游部门介绍黄陵县的历史文化,展示黄陵县优秀旅游资源。</h3> <h3>  参会六百多人的集体合影,甚为壮观。</h3><h3> 为给同学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大会筹备组特邀请大北照相馆摄影师进行拍照。(照片1.5米长)</h3> <h3>  这次聚会,大会筹备组聘请了新闻电影厂的专业摄影,两台机位拍摄和后期专业的剪辑,把最精彩的影像呈现给大家。<br></h3> <h3>  龙首公社参会的知青同学合影</h3> <h3>  三里屯一中一班的同学合影</h3> <h3>  阳坬大队的同学合影</h3> <h3>  学校一个班,插队一个大队,亲如姐妹的女同学合影。</h3> <h3>  李同学是会议前两天才知道消息的,20号早早从郊县赶到会场。近五十年未见面的四位同学,分别代表居住在原京棉一、二、三厂宿舍的居民合个影。</h3> <h3>  </h3> <h3>  小学同学、中学校友、下乡插友,一生的朋友。</h3> <h3>  好开心呀</h3> <h3>  美美的三姐妺</h3> <h3>  </h3> <h3>  五十年的同学情,今天都溶进酒里了。</h3> <h3>  今天是个令人感动的日子!班里的李同学在初一年级的后期转到别的学校,后去西双版纳下乡,一直没有联系到。他听说黄陵知青今天聚会,专程赶到会上与老同学相见。意外的相逢,大家分外激动,一起合影留下美好的瞬间。</h3> <h3>  三位老同学为大会进行服务,谢谢你们!辛苦啦!</h3> <h3>  暖泉沟生产队的男生们</h3> <h3>  小学、初中一个班的同学们</h3> <h3> 初中一个班的女生</h3><h3> 女同学们今天着红装真喜庆!今天是我们知青自己的节日,就是要美美嘀!</h3> <h3>  龙首公社上翟庄、下翟庄和孟塬、元龙咀、潘庄生产队的同学们。</h3> <h3>  同一个理想,同一村生活,还有共同的体育爱好,难得的纪念。</h3> <h3>  四姐妹笑妍如花</h3> <h3>  既是知青,又是同事。</h3> <h3>  呼家湾生产队的同学</h3> <h3>  潘庄生产队同学合影</h3> <h3>  这是37号桌的同学们。大会圆满结束了,同学们带着黄陵乡亲馈赠的礼物和满满的祝福准备离开会场。</h3> <h3>  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在这里碰到了十位小学同学。十位同学分别在黄陵的龙首公社、隆坊公社、太贤公社插队。能相遇在团拜会,真正是知青的缘份啊!</h3> <h3>  为了今天的盛会,大会筹备组的同学们历经半年多的时间,精心谋划,细心安排,服务热忱,无私奉献。真诚的感谢参与筹备工作的同学们!致敬!</h3><h3> 这是1月15日大会筹备工作人员在大会会场做准备工作时的合影。</h3> <h3>  大会正式开始</h3> <h3>  黄陵县北京知青联谊会负责人杨红主持会议</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黄陵北京知青联谊会会长 傅国亮 在2019年黄陵北京知青新春团拜会致辞</h3><h3> 尊敬的各位知青同学: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节日。我们赴延安黄陵县插队的北京知青欢聚一堂,喜迎2019年新春佳节,纪念北京知青赴黄陵插队50周年。喜上眉梢。我称它为节日,是想表达对50年前的历史的善待和敬畏!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光荣与梦想,苦难与辉煌。50年前,我们2427名北京知青(其中男1225人、女1202人)奔赴延安地区黄陵县插队落户,生活、劳动、学习、长大,走过了各自长短不一的终身难忘的人生经历。知青岁月,已融入我们的生命,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知青岁月,融入我们生命的是什么?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是什么?50年应当有一个回答。50年,知青们的人生轨迹尽管不同,但知青岁月的馈赠基本相同。这就是“知青”之所以成为历史称谓共有的精神风貌:一是奋斗精神。农村生活的艰难,让我们知青认清奋斗是基本的生存手段,不怕苦敢奋斗,走到哪儿都能活下去,再难也可以改变命运。二是爱国情怀。在国家最困难时刻,奔赴最艰苦的地方,“知青”的诞生天然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感。改革开放以来,在与“公知”抹黑体制和国家的博弈中, “知青”始终是一支不可撼动的爱国力量。三是价值立场。谋生的劳动和生活,延安精神的哺育,最终奠定了知青们的价值立场;追求自食其力,正直做人,鄙视特权,痛恨腐败。知青的价值立场,是当今社会的一股清泉,洗涤人心。 50年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延安还在那里,黄陵还在那里,知青岁月还在那里!这就是历史,有你有我有他。生命有限,历史永恒。知青聚会,是经历的相认,是情感的相遇,是命运的相守,是心灵的相通,是一生的相知。“知青”是一个曾经为理想而奋斗过的群体,值得如此纪念。 在离开黄陵的日子里,我们没有忘记现在仍然生活和工作在黄陵的(17名)知青同学,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新春的问候。 今天,是50年来黄陵知青第二次盛大聚会。参会知青比插队40周年活动,增长2倍、达617人,筹备工作更加繁重复杂。从去年6月开始运作,跨区寻找容纳六七百人开会聚餐的场地,多次商讨安排聚会事宜,历经半年,前后六七十名知青参与,终于办成今天的盛会。套一句流行语:岁月静好,因为有人负重前行。让我们向这些无私奉献的热心知青志愿者致敬!他们是:牵头人杨红,各公社联系人谭小轩、顾金英、郑万岩、邹学东、陈建平、闫荣海、何布、李月梅、胡玉美、孙异芳。还有专项工作骨干:阎惠敏、李桂荣、杨云、陈光中、叶咏梅等,请让我们鼓掌表示谢意! 近十年来,知青与第二故乡黄陵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常有知青回黄陵看望当年一起战天斗地的乡亲们,知青联谊会曾经集体组织参加黄陵的祭祖活动。这些交往,每次都受到黄陵县政府的周到接待,象50年前那个风雪之日迎来北京娃一样热情不减!远方有数以万计的亲人牵挂,这是北京知青独有的一种幸福!让我们向黄陵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和黄陵县父老乡亲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50年的情义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北京黄陵,隔山隔水不隔心!信使啊,请将2427名北京知青的思念、感恩、亲情和祝福带到乔山沮水,祝福十四万黄陵人民幸福安康,祝福黄陵的明天更加美好! 回首五十年,不忘黄陵情。时光不老,我们不散!知青不散,黄陵情缘不散! 天长地久,祝福各位知青同学健康长寿!阖家幸福! 高山流水,祝福北京和黄陵的情缘源远流长,永不停息! 最后,祝在座的各位新春快乐!好人一生平安!<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开场舞:陕北腰鼓舞。</h3> <h3>  合唱:我的父老乡亲。</h3> <h3>  女生小合唱: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h3> <h3>  男生小合唱:就恋这把土。</h3> <h3>  女声独唱:心留在陕北。</h3> <h3>  印尼归国华侨、隆坊知青张代书老师表演诗朗诵。</h3> <h3>  男生独唱:我们这一辈,声情并茂。</h3> <h3>  葫芦丝表演</h3> <h3>  集体四方舞</h3> <h3>  五十年的情义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北京黄陵隔山隔水不隔心。北京知青向黄陵人民赠送书画作品,表达思念之情和真诚的祝福。</h3> <h3>   隆坊知青孙庆为大会赋诗一首,</h3><h3> 其妹隆坊知青孙渝蒂手书。</h3> <h3>  北京知青将珍藏了五十年,在黄陵农村生活使用的老物品赠送给黄陵县档案馆。</h3><h3><br></h3> <h3> 全场人员高唱《我的祖国》,伴随着歌声演出结束。</h3><h3> 会议虽然结束了,但是知青们久久未离去。</h3><h3> 举手常劳劳,惜别相依依。道一声珍重,相约明年再见!</h3><h3> </h3> <h3>  这是为大会设计制作的纪念章,参会人员每人一枚。此纪念章图案是请原中国邮票总公司高级设计师,著名书法家张石奇设计。<br></h3> <h3>  黄陵县政治协商委员会为大会赠送编撰的《故土情缘》一书。</h3><h3><br></h3><h3> </h3> <h3>  </h3><h3><br></h3><h3><br></h3><h3> 《故土情缘》一书中刊印我村知青照片</h3> <h3>  1969年夏,忙完麦收后,五位女生到黄陵县城赶集,在县城外东面大路边留影。背景就是我村居住的山上。选这个位置,就是想让家人能隐约看到我们生活的地方。</h3> <h3> 1969年7月,这是我们在黃陵农村度过的第一个夏季。那时,还有着原来在北京学校去学农短暂劳动的情愫。感觉是学农活动结束,我们要轻松放飞一下了,所以一个班的十位女生相约游黄帝庙,留下了这难得的合影。</h3> <h3> 这张照片更有意义!是楼同学选调到宝鸡火车站时,全村人的留影。为此,特请黄陵县城照像馆的老任,扛着照相机和拍摄架子,爬山上坡来到村里,在村里的场上拍摄的。</h3> <h3>  这是1971年夏季,龙首公社知青参加赴延安参观拉练活动。北京干部杨文清老师带队。每天要徒步80至100里路,途中只吃两顿饭,晚上到达某一住处后,还要表演文艺节目宣传毛泽东思想。我和韩秋娥共同表演毛主席诗词"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题词"的舞蹈。累并快乐着!</h3><h3> 一排左起:韩秋娥、李素玲、李桂林、孙永莲。 二排左起:李培宁、郑新生、杨立庄、江小祥、李小忠、郑光勇。 三排左起:张建生、任宗韬、杨文清、吳桂林、丛培弟、张恒川。</h3> <h3>  光荫荏苒,日月如梭,五十年过去了,北京知青始终没有忘记第二故乡黄陵的父老乡亲,许多同学都回访下乡的村,探望乡亲们。</h3> <h3> 这是牛同学2012年回村看望乡亲们的合影</h3> <h3> 这是楼同学2014年回村看望乡亲们的合影</h3> <h3>  2016年官庄、龙首,翟庄、潘庄䓁几个村的同学回到黄陵,探望村里的乡亲们。集体在黃帝庙前留影。</h3> <h3>  2016年官庄村的同学回村看望乡亲们。</h3> <p class="ql-block">任同学回黄陵,拍摄远景的阳坬村。</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隔不断知青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岁月沧桑,抹不去心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回忆过去的同时,更加珍惜今天。</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的黃陵情、知青情,延续到永远!</p>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