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里诞生雨前曲

茂林修竹

<p class="ql-block">  那是2016年的春暖花开,茶山飘香的“五一”假期,群山环抱中的浙南泰顺县仕阳镇茂竹园村,又一次打破了惯有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原来这是著名音乐家、教育家、国家一级作曲家、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周大风先生的侄女,周山涓女士一行从省城而来,在县镇有关人员陪同下,走进了这座有着72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并和当年与其伯父共处和劳作过的谢春友老人,在下洋寨土楼前拍下了合影照,引得了乡亲们的好奇而纷纷赶来围观。</p> <p class="ql-block">  茂竹园这个居住近2000人口的行政村,历史以来曾是青山绿水,人杰地灵之地。当时的大富人家为了严加防范和有效抵御外来侵扰,在该村就分别建有7座五至六层之高的土楼,而在村内就有6座土楼呈等距弧形排列,形成完整的土楼群链,座座遥相呼应,气势十分壮观,并可相互观察到楼外动静,是本地绝无仅有的一道靓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然而,却随着历史变迁和风雨的剥蚀,多座土楼均已荡然无存。如今的茂竹园,包括因楼顶严重腐烂而被迫削到只剩三层的山乾土楼和相距二里路外的尖岭下土楼在内,共还保留着4座土楼,成为全县富有高层特色土楼最多的乡村。</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后至“文革”初期,茂竹园曾是万排公社驻地,其中位处村中央的两座土楼也就成为公共用房,即半月坵和下洋寨土楼分别就是当时的供销合作社和公社行政办公之所。现在这两座土楼虽已人去楼空,但都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成为“国宝”。可谁曾知道,在60年代前,一部风靡大江南北的现代大型越剧《雨前曲》剧目就诞生于下洋寨土楼里。</p> <p class="ql-block">  1958年,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正在全国各地飘扬的年代。4月前后,时任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创作主任的周大风先生率团50多人赴泰巡回演出、体验生活达半年之久。他其间先在东溪乡创作完成了越剧《雨前曲》剧目的主题曲《采茶舞曲》后,了解到茂竹园是全县的产茶大村,全村植茶面积多达五千余亩。</p> <p class="ql-block">  在周大风先生的心里,这可是创作一部农村题材的大型剧目之前,深入并扎根实地体验生活和寻找灵感的最佳之处。于是,他便马不停蹄的翻山越岭,徒步30多里山路,来到了这个与福建山水隔溪相望的村庄,并入住于当时作为万排人民公社办公楼的下洋寨土楼第三层。</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期国家正处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阶段,社会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就连日常用电都没有的情况下,周大风先生白天同乡亲们一起上山采茶、下地劳作,夜晚就回到黑灯瞎火的土楼里,凭借着那盏微弱的煤油灯光,开启了奔流而来的思路闸门,抒发着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连续了三个彻夜的埋头挥笔,终于一气呵成了一部共九幕大型现代越剧《雨前曲》剧本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  剧情梗概呈现的是浙江某山区,在春耕季节里因采茶与插秧两大农活的重叠,而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进度赶不上的矛盾。因此,青年革新能手蔡新华一方面向群众积极宣传和推广插秧机的运用知识,一方面又主动的投入炒茶机械的研发制造。而其父蔡大伯又是个炒茶能手,并坚决反对应用机器制茶。</p> <p class="ql-block">  在这对父子之间,出现了新旧观念不同,运用新技术意见不一的矛盾中,儿子蔡新华却矢志不渝,在村党支书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次次研发和反反复复的实验,终将炒茶机器研制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制茶生产速度,解决了春耕季节采茶与插秧的同步,带来的劳力缺乏和生产进度缓慢的矛盾,茶叶与水稻都双双获得大丰收。</p> <p class="ql-block">  剧情内容充分说明了当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新老观念的碰撞,体现了那个年代党在农村“学、赶、超”方针政策的全面实施。可知,大型越剧《雨前曲》剧目内容不仅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的科技宣传与教育也颁有深远意义。</p> <p class="ql-block">  这部大型现代越剧《雨前曲》在下洋寨土楼创作完稿后,浙江越剧二团很快就承接了首演任务,并确定由知名导演王瑗执导,主力演员何贤芬饰蔡新华、郑瑞棠饰蔡大伯、江涛饰村支书、阮敏饰技术员,全团很快就投入了紧张排练。8月首赴上海演出就一举成功。《雨前曲》因为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极好的观赏性而得到沪上观众的喜爱,博得了满场喝彩。</p> <p class="ql-block">  剧目还摄成了连环画并灌制了唱片行銷全国各地。9月份,全国各剧种相聚北京大汇演,浙越二团受命赶赴首都参加演出,11日晚,周恩来总理偕夫人邓颖超亲临长安剧院观看了《雨前曲》剧目,全体演职人员幸福的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而剧中的主题曲《采茶舞曲》在当年国庆节被总理指定为天安门连续播放的乐曲。</p> <p class="ql-block">  其中部分词句在周总理关怀下作了修改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教材选收。《雨前曲》剧本在当年由东海文艺出版社印刷出版。此剧从取材、编排、成戏到发行,周大风先生全程都给予把关指导,可见他对现代的文学艺术是多么的热爱。大型越剧《雨前曲》剧目的成功上演,更是展现了周大风先生的艺术创作才华。</p>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不觉已跨进了2004年。在年事已达82岁高龄的周老先生心中,却从未忘记现代越剧《雨前曲》的创作过程,更没有忘记此本剧目的诞生之地。</p> <p class="ql-block">  这年4月,精神矍铄的周老带着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艺委会专家组的音乐家们、江南丝竹采茶舞乐队的演奏家们、以及剧目首录唱片的原创人员们,重返了阔别46年的浙南泰顺,又一次来到了他曾经体验过农村生活、实地采风和挑灯夜战的创作了《雨前曲》剧目之地——美丽古村茂竹园。</p> <p class="ql-block">  他一下了车子,一边环视着村庄的四周,一边健步的朝着土楼方向走去。故地重游,眼前呈现的所有,让周老都感到特别的亲切,此时在他的眼里唯有没变的是那座自己曾经生活与工作过的下洋寨土楼。</p> <p class="ql-block">  周老紧紧拉着闻讯赶来的时任村支书谢景古老人的手,深情的回忆着那段已经远去而又无法忘怀的时光,两位同龄老人的万千感慨顿如浪涛般的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  人虽有情但岁月无情。谁料两位老人那次的重聚却是最后的相见,继谢景古老人于2009年6月去世后,周老亦于2015年10月驾鹤西行了。而周老那种执着文艺事业和不畏艰难困苦的务实风范,至今还激励着茂竹园一代又一代的人,他创作的大型剧目《雨前曲》从下洋寨土楼“走出”,更是传遍了祖国的大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了寻访伯父艺术生涯的创作足迹,缅怀父辈人生的奉献精神,周山涓女士一到茂竹园村,就走访了当年与其伯父共同劳动过的谢春友老人,并一同观瞻了那座历经了沧桑的下洋寨土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就在周女士时儿询问着伯父当年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时儿却又停下脚步沉浸于凝思之际,越剧《雨前曲》那深动感人的一幕幕剧情,仿佛即在她的眼前重现。</p><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