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的风景 ·青岛老城(三)

960小院艺术馆

<h3>过往的风景 · 老城<br></br></h3></br><h3>1942年9月17日  观象山之秋</h3></br><h3> <br></br>题注:卖麦芽糖的锣声使人怀念</h3></br><h3>       1905年修建的望火楼是一座德式三段式建筑,高18米,位于市南区观象一路海拔77米的坡顶上,最早作为消防观望塔使用时,24小时有人值班观望,1930年前后,青岛开通拨号自动电话后,望火楼的功能逐渐被电话报警取代。但因为显著的地理位置,成为周围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如今的青岛文艺地标。</h3></br><h3>1947年11月9日</h3></br><h3> <br></br></h3></br><h3>题注:时住云南路311号,常登观象山一游,卖麦芽糖的锣声使青岛之秋更增添了凄凉和可爱,永远不忘。</h3></br><h3>        画面是观象一路,路的左手边至今还有通向济宁路的小石阶路,原来这条大石条铺成的路可直达禹城路煤店,是上山下山的必经之路。随着城市的变迁,观象山庄盖好后这条路仅保留下42个台阶,新建小区的围墙建立后这条路就不通了。画面中紧邻望火楼的小院里曾经住过画家鲁星五。</h3></br><h3>1975年9月19日  青岛的秋天<br></br> <br></br>题注:1975年前后每天上午到观象山锻炼,由禹山路大石阶登山。青岛的秋天是清爽明媚的。</h3></br><h3>        画面中这个黑的门是禹城路煤店,随着近几年观象山庄的建成,上山路从此消失了。</h3></br><h3>1975年12月13日 冬日幽静的蓝色</h3></br><h3> <br></br>题注:新月挂在天空,暮色朦胧、鸟儿归巢,天上挂起繁星。<br></br>        <br></br>1975年12月9日  <br></br> <br></br>        这个画面是登信号山西南坡画的。</h3></br><h3>1994年6月12日 于观象山西坡</h3></br><h3>        1994年时中山路及以西的地方还没有盖高楼, 从观象山西坡看只有天主教堂高高耸立,三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来青的作家们记载的对青岛的第一印象就是在海上远远看到晨雾中的天主教堂。</h3></br><h3>        水彩画家吕品先生曾经住在观象山附近的观象一路,少年时期吕品在崇德中学读书,画面上的这条路是他既近便又有趣的上学路,著名内科教授杨枫晚年住观象一路的青医宿舍,吴效安、赵子明夫妇晚年住的观象一路在观象山的南山坡上。上世纪三十年代,任山大校长的杨振生陪胡适游观象山,在晴日里在山东侧气象台远眺到崂山,让胡适认为观象山是青岛观景的最佳地点。八十年代,观象山也是姜宝星约请全国画家来青讲座的必游之地,留下许多写生作品。</h3></br><h3>1977年8月7日 中山公园小西湖</h3></br><h3> </h3></br><h3>中山公园是青岛最早的公园之一。</h3></br><h3>1988年4月25日</h3></br><h3> </h3></br><h3>题注:青岛之夏,雪松林荫</h3></br><h3>1975年8月23日  湛山寺后山坡欣赏大海</h3></br><h3> </h3></br><h3>        据说文革期间青岛照相机厂曾经在湛山里面。如今沿海一线全被高楼大厦遮住,看不到这种平缓的景色。</h3></br><h3>1980年6月12日 海泊桥</h3></br><h3> <br></br></h3></br><h3>题注:由公园中向外看</h3></br><h3>        1970年代海水涨潮的时候这里面的水还流动。 1901年海泊河建立水源地工程竣工启用,日供水量达到400立方米,青岛因此成为全国最早具有现代供水能力的城市之一,1922年刊行的《青岛及四方沧口李村附近全图》上标注有海泊河水源地。白沙河来的水铺设管道在海泊河加压之后到贮水山,再从贮水山流入欧人区、大鲍岛、小鲍岛。20世纪40年代后期,因工业发展等原因,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泊河,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1948年停止供水。</h3></br><h3>        电影导演崔嵬少年时期在不远处的颐中烟草做过小工。一战时期的德国炮台和德国兵营在海泊河桥左右两侧。</h3></br><h3>过往的风景 <strong>· </strong>崂山</h3></br><h3>2000年4月17日于石老人<br></br></h3></br><h3> <br></br>题注:今日来到丫口的305经麦岛山东头到了石老人适逢海水退大潮,绕过崎岖蜿蜒艰辛难走的碎石戈壁滩,来到雄伟的石老人大礁石,跟前外出时因戈壁陡峭不能超越,只有仍沿原路很吃累的走出当潮水慢慢涨上时又由浅水滩走回沙滩,已筋疲力尽(当时我八十七岁)。</h3></br><h3>1987年10月22日<br></br></h3></br><h3> <br></br></h3></br><h3>题注:到太清宫之环海公路皆是悬崖峭壁</h3></br><h3>1983年7月 北九水之德建老桥</h3></br><h3> </h3></br><h3>题注:崂山历史最早的钢架铁桥,后来桥面木板屡遭破坏,钢架也被拆去,大好风景遭到破坏,涉水还要绕很远的路。</h3></br><h3>       这个画面是外九水和内九水分界的地方,画面中的铁桥原来是德国人建造的,现在修成了木栈道。往右侧走是崂山北九水疗养院,现在出行方便可以开车到崂顶。左侧进入双石屋走十几里地直接到潮音瀑,从潮音瀑身后直接到崂顶。如果不按常规旅游线路,也可以从蔚竹庵通过黑风口林场小道用几个小时直接到棋盘石、华严寺、雕龙嘴,再走得远就到王哥庄姜家村,这一路山海奇观绝不同于一般景色。</h3></br><h3>      八十年代以前,市里的人要游北九水,只有坐车到台东再由台东到李村换乘3路车到达大崂村。</h3></br><h3>1991年3月22日 逢四九为毕家集</h3></br><h3> <br></br>题注:我住大崂时到此买粮买菜,是我的生活基地。</h3></br><h3>       毕家集现在是个很大的集市。</h3></br><h3>1997年10月10日 于卧龙村</h3></br><h3> <br></br></h3></br><h3>1987年6月15日  麦收之后卧龙村</h3></br><h3> </h3></br><h3>题注:过此怀诸葛,鼓励后来人。时年73岁,尚能由此徒步走到北九水,次日再徒步走回大崂,1999年补记。</h3></br><h3>1990 年11月2日 客居大崂</h3></br><h3> </h3></br><h3>题注:时我客居大崂草堂,今天下午即回家过冬(时住明珠家)</h3></br><h3>1990年5月19日  我住大崂新居之内院</h3></br><h3> </h3></br><h3>1991年3月25日  双喜临门之崂山草堂</h3></br><h3> <br></br>题注:董家儿媳一直站在边上看我画,但丝毫不能触及她的灵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困难的。辛未二月初八。</h3></br><h3>1990年9月19日 大崂村后 <br></br></h3></br><h3>题注:远处石门华楼遥遥在望。</h3></br><h3>1982年 5月19日 华楼宫后之翠屏岩玉皇洞</h3></br><h3> </h3></br><h3>题注:1982年5月19日我与维尧由毕家村绕小路登上华楼山,返回时由崂山水库绕道夏庄返青。</h3></br><h3>过往的风景 · 古迹</h3></br><h3>1961年  于城阳留村公社<br></br></h3></br><h3> </h3></br><h3>题注:1961年(1941年为笔误)于城阳留村公社为全公社小学教师上补习课。铁戟沉沙遗前村,石马磨镜认前朝,食粮万亩足民食,风雨雷电骄阳照。</h3></br><h3>       1961年春,为提高全公社中、小美术教师业务水平,青岛教育局邀请郭士奇先生为当时的城阳留村公社办美术补习课讲习班,曾率领学员深入田间地头,示范水彩风景、人物写生及淡彩的实用画法。此画中的山应为现在的即墨舞旗山。据徐立忠先生回忆,早年城阳火车站不远处也有画面中类似石雕。</h3></br><h3>1960年秋  挪城村西头之小土地庙<br></br></h3></br><h3> </h3></br><h3>        1960年郭士奇先生带领学生随校赴即墨南泉挪城参加秋收劳动时写生。    </h3></br><h3>1960年 挪城西关关老爷庙</h3></br><h3> </h3></br><h3>题注:挪城西关关老爷庙建于民国七年</h3></br><h3>1961年2月 平度柳行头村西关阁</h3></br><h3> <br></br></h3></br><h3>题注:平度柳行头村西关阁子。吾曾于1937年到过此处,这次送明珠、明华到平度重临此处,不胜沧桑之感。过去光棍一条,现已子女成行,算来该是前生注定。1961年3月由高密转道送孩子们来平度,次日逛了逛集市,返家途中写此。</h3></br><h3>        进入西关阁子只有两姓人家,左侧是大姓尚姓,右侧多数姓孙,画面中的阁子由孙姓家族出资建于道光年间。右侧小路通往西关后街黄豆青,书法家孙一青世代居住于此,他是书画家杜宗甫姻亲姑父。青岛七中、青岛一中实验楼、青岛观象台纪念碑等都出自其手,他的五儿子孙寿甡曾任青岛天文台台长。阁子左边有百年以上的树林北松栏和北银杏,是孙姓家族的茔地。现在这里已经是繁华的城市,平度一中在黄豆青的位置,平度市人民医院在阁子左侧二三百米的位置。</h3></br><h3>过往的风景 · 心情故事</h3></br><h3>1953年春 时住汶上路12号<br></br></h3></br><h3> <br></br></h3></br><h3>       1953年1月,郭士奇先生老友兼同事,音乐教育家李华萱先生为其将所居西镇汶上路12号的住房腾让出一大间借于郭家使用,郭家搬家至此与之成为紧邻,同时也与老友赫保真先生成为近在咫尺的邻居了。</h3></br><h3>1957年夏  市立医院</h3></br><h3> <br></br>题注:华华(郭明华)重病住于市立医院小儿科外科病房,守候四五天未曾睡眠,晨光照微中苦闷已极,凭窗外望见此景,写成心中伤怀。当时曾对桂珍说“想不到这孩子现在就要完了”但他竟被就救过来了,并且现在生长的聪明活泼。1962年春节翻出此画补记。1990年又翻出此画,已破损不堪,拟复制之又失纪念意义,固此画贴速写本上,为吾家庭史文物矣,可喜可喜。</h3></br><h3>1965年  春节于西康路2号住所</h3></br><h3> <br></br>题注: 此房为临时搬迁的一处公房,待寿张路16号房子大修完毕再搬回去。</h3></br><h3>2000年9月19日 生活快节奏</h3></br><h3> <br></br></h3></br><h3>注:我外出上街,来305或301返回时再由此站换8路到东平路回家,2000年9月19日画此留念。<br></br></h3></br><h3>       这张作品极具现代风格,表现出新世纪以来愈加变快的生活节奏,时郭士奇先生已八十六岁。</h3></br><h3>       两年后2002年6月,郭士奇先生画过淡彩写生《四方北岭小山坡》之后从此搁下了心爱的画笔,9月26日下午1:27分因心力衰竭溘然长逝,享年88岁。</h3></br><h3>       郭士奇先生留下800余幅淡彩写生,为后人记录下青岛的75年岁月变迁。</h3></br><h3> <br><h3><strong>青岛文化研究院</strong></h3><h3><strong>地 址:太平路11号</strong></h3><br>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aAXAeHCRvatKia92EZO2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