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风一样自由地飞(二十八)

随风6006

<h3>三十二、穿过“死亡线”</h3><h3>  几经周折,命运多舛的刹车片终于在波密有了着落。上午九点我们先到邮局,顺利取出包裹,换上新的刹车片,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进入林芝地区,318国道是沿着帕隆藏布江而行。湛蓝的天空上飘浮着几朵悠悠的白云,细碎的阳光洒落在雪山草地上,雪山的融水滋润着茂密的森林,充盈着帕隆藏布江。平缓的江水在我们身边静静地流淌,静得让你忽视了它的存在。葱郁的森林犹如一台巨大的制氧机,你时时都能感受到森林在吐纳,空气非常的清新。对于经常受到雾霾困扰的我们,每一次深深地呼吸,都像是在认真地清洗着自己的肺。记得早年间,我生活在伏牛山深处的军营里,那里的空气也是这么美,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空气质量的价值。有一天,一位北京的朋友到军营看我,无比赞叹和羡慕山中的幽静和空气的清新,吐槽北京交通的拥挤和沙尘暴的困扰。我说:“你这是过腻了大都市的繁华,要你在这里住不了一个月就会烦的。”她笑而不答,只是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如今洛阳的雾霾几乎无处不在,这使我想起了伏牛山,想起了当时“只道是平常”的对话。不知西藏的这片蓝天碧水还能坚守多久?是否有一天我们会感叹: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和蓝天!</h3><h3> 40公里的缓下坡到达古乡镇,镇子里有一个非常别致的两层小楼。小楼青石红砖,彩钢置顶,门窗上雕龙画凤。看上去是一个藏汉风格融合,仿古结构与现代技术并施的建筑。我猜想这肯定不是一个藏族民居,走近小楼,门前一块绿色的牌子上写着:“波密县古乡镇邮电所”,难怪有些不伦不类。过了邮电所再往前有一汪碧绿的湖水,湖面不大,静卧在森林和雪山之间,这就是古乡湖。在西藏,所有的湖都是堰塞湖,古乡湖也不例外,它湖面不算大,长约5公里,宽不过2公里。据有关资料显示: 1953年夏,古乡持续高温,造成冰雪消融与洪水猛增,暴发了特大的冰川泥石流。泥石流高达几十米,宛若一条黑色泥龙,裹挟着大量巨石和树木。直径一二十米的巨石夹杂在汹涌的泥石流中,奔腾下泄,不可阻挡。这次古乡沟泥石流冲出的最大石块重达近千吨。泥石流冲出山口后,淤埋了川藏公路,并形成了一个泥石流堆积扇形区,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扇面”堵塞帕隆藏布江河道,从而形成了古乡湖。我无法把眼前这美丽安静的古乡湖和那奔腾咆哮冷酷无情的泥石流联系在一起,这一动一静的强烈对比,让我隐约感到了“死亡线”并非空穴来风。</h3><h3> 出古乡镇不远处遇到一段“过水路面”,这是一条雪山融水的小溪,它横穿318国道。或许是因为经常受到河水的冲击的缘故,这段过水路面与其他路面不同,路基路面都是用水泥特殊处理过的,正常水量情况下,不会影响过往的车辆和行人。进入林芝地区以来,318国道的“过水路面”越来越多,水量越来越大,此前我们也遇到过几处,有的可以绕道通过,有的可以加速骑车冲过去。由于强雨季来临,眼前的过水路面的水面宽、水流急,路面的水变成是一条横在我们面前的“河”。根据水面的宽度,我们不敢“硬闯”,假如骑车硬冲水中,判断其结果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冲劲不足,中途下车落水,鞋袜裤腿将必将会被浸泡;另一种可能或许因为速度快不慎摔倒,那将更惨。权衡之后,只能选择趟水过河。我走到河边用手试试水温,俺的娘呀!冰冷刺骨!没别的办法,于是脱鞋赤脚,高卷裤管,准备推车趟水。走到“河”边,伸出一只脚再一试,感觉水比刚才还冰。叶无道和卓尔清风两人率先涉水而过,骑乐无穷和我在“河”边徘徊一会儿,随后下水过“河”。我紧握车把,紧锁牙关,一步一抖,步步惊心。俗话说寒从脚起,一点不假,没走几步就感觉透心凉。越接近水深的地方,水流越急,湍急的河水撞击在我的大腿上,连续翻起冰凉的浪花,湿透了我高卷起的裤管,一股寒流立刻全身传遍。虽然此时正值炎炎夏日,但是我的感觉却酷似寒冬。一辆河北牌照的轿车,从我身后小心翼翼地通过,司机放下车窗对我们说:“哥们儿,凉快吧?”我呲着牙回答:“挺凉快,你要不要下来试试?”</h3><h3> 今天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因为我们今天要穿过川藏线上著名的“死亡线”——102塌方区。102塌方区位于川藏线波密至通麦段,因地处川藏线第102道班处而得名。据说1988年的一场特大暴雨,使得此处山体的土质疏松,山体坍塌,公路完全被毁,虽经抢修通车,但从此以后,这里变成了川藏线上最危险的地段。据统计自1988年后,这里每到雨季,滑坡、泥石流、流沙平均13分钟就发生一次,共翻车150多台,造成70余人死亡。网上报道,2009年和2010年两年,有两位骑友在此遇难的,伤者数人。所以,人们习惯把这段公路叫做“死亡线”。为了防止在我们通过时突发灾害,我们做了一些应急预案:比如拉开行进的距离,制定联动营救以及自救计划等等。大约下午2点半,我们到达了102塌方区的危险地段。在距离此地还有十几公里处的路边就有警示牌,提示过往车辆行人:“前方正在修路,请绕道行驶”。据施工的工人说:3天前,这里发生了一次比较严重的山体塌方,318国道被损毁,武警交通四中队的官兵连续奋战近48小时,在山体的另一侧挖了一条临时通道,昨日刚刚通行,原来的318国道依然禁止通行。临时通道是一条土路,路面还没有来得及铺石子,加之雨水和重车碾压,路有多难行走,你可想而知。我们为了避免鞋袜被泥浆“肆虐”,尽管骑行非常艰难,也硬着头皮慢慢骑。遇到迎面开来货车,很远就向其摆手,示意“让我先过”。藏族的司机都很友好,他们通常会停下来让我们通过。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向司机师傅大声地说一句:扎西德勒!过去这段塌方区是另一段容易塌方的危险区,不过这里的路几个月前刚刚修好。这是一条紧靠山体挖开的公路,由于山体的土质疏松,靠近山体的部分,全部是用钢筋混凝土修建的护路墙,墙高约4米,路长有4--5公里。尽管有新建的护路墙,期间仍可见被毁坏的地段。102塌方区是川藏线上的重灾区,据说从2006年起,国家投入2个亿进行修缮。若干年来,武警交通四支队配备专门队伍,负责102塌方区公路的维护和抢修,然而至今仍然无法保证畅通无阻,到了雨季,由于滑坡、塌方、泥石流不断,公路被毁是家常便饭。据说现在武警有一支机械化部队,其抢修能力大大提高。我们运气好,大约4点钟前顺利通过了102塌方区的其余路段。也许是由于事先做好了最坏打算的缘故,通过了这段“死亡线”的感觉并没有那么恐怖。感谢上苍的眷顾!感谢武警官兵辛勤的付出!感谢藏族司机的礼让!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我们的朋友!</h3><h3> 我们在318国道K4077处遇见从甘肃徒步去拉萨的喇嘛,他们身着藏红袍,肩背行李,背上还插着小黄旗,三五成群沿318公路向西行走,个个步伐矫健,快步如飞。他们自述是从甘肃某地出发,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途径西宁、青海玉树,在昌都地区进藏的。我们相遇时,他们已经走了64天,共计3800多公里,平均每天徒步近60公里。我粗略的计算了一下,如按每天从早8点到晚6点推算,除去途中吃饭休息3小时时间,每天行走的时间大概7、8个小时,平均时速8公里左右。64天,风雨无阻天天如此,真是令人敬佩,真是一种奇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总是会有奇迹发生。</h3><h3> 今天的目的地是通麦,我们住在通麦的向大姐家。向大姐家是一个小四合院,存放车子很方便,房间比较干净,价格便宜,15元/床,可以洗澡、洗衣服,条件很不错。安排好后,叶无道检修我们每个人自行车的车况,这已经成为他一路的习惯,每到一处只要有空,叶无道就会把我们的车子认真检修一遍。在今天路上,卓尔清风的轮胎又一次被扎破,这已经是他一路第5次“中标”,而骑乐无穷的后轮又断了一根辐条,这是他是第7次“中标”。一路上他两人好像在比赛,你断一根,我扎一次,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到向大姐家,一定要尝尝她家的“石锅鸡”,这是必须的。向大姐做的石锅鸡味道正宗,相当好吃,路过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向大姐的石锅鸡有四大特点:一是食材好。鸡子是她自己养的,有的在院子里散养,有的在后院圈养,大约有几十只,你可以任意挑选一只,当场宰杀,鸡肉新鲜。鸡子不论大小,一只鸡炖一锅,120元/锅;二是石锅好。石锅是用一整块石头挖出来的,形状类似砂锅,但比一般的沙锅大了许多。石锅的选材很讲究,要求石材导热性能好,还要求石头的韧性要好等等。最早石锅的石材都来自墨脱,后来由于石材短缺,运输困难,据说现在许多石锅是用别的石材代替了。向大姐家的石锅是家传十几年的老锅,是正宗的墨脱石锅;三是香料纯。向大姐自己用当地多钟药材配置的香料,香味非常纯正。鸡子先用高压锅煮开,然后用石锅熬炖2个多小时;四是当地的水好,水无污染。只要炖上石锅鸡,满院子飘香,让人垂涎欲滴。这样的美味我们当然不会错过,石锅端上来,锅盖一打开,一股特殊的香味迎面扑来,我忍不住先尝了一块,哇塞!果然味道鲜美,我们庆幸能在向大姐这里吃到原汁原味地道的石锅鸡。熟悉川藏线的人都知道,鲁朗的石锅鸡远近闻名,但是由于鲁朗石锅鸡的需求量太大,如今鲁朗的鸡肉是从外地运来的冷冻肉鸡,味道大不如从前了,而且价格也比以前高多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