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之旅(五)历史不会忘记

曼曼

<h3>到腾冲和龙陵的主要目的,是缅怀和拜谒滇西抗战及中国远征军死难烈士,亲临松山战役血溅战场,祭扫先烈,了却多年心愿。</h3> <h3>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是主题鲜明,内容精实的大型抗战专题纪念馆,展出实物1.8万件,图片1500张,全面再现滇西抗战的悲壮历史,观后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和震撼。</h3> <h3>勿忘国耻,警钟长鸣。</h3> <h3>滇西战役是1943.10至1945.3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盟军协同下,在缅北和滇西对日军开展的进攻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彻底胜利的战役,打通了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线,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反攻日军的序幕,被军事学家称为“东方诺曼底之战”。战役历时一年半,中国军队阵亡3万余人、伤3.6万人,毙伤日军2.5万人。</h3> <h3>中国远征军是抗战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计9个师十万余人。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大部分撤回云南,少部撤至印度。部队伤亡惨重,戴安澜将军牺牲,远征军仅剩4万余人。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称滇西远征军),撤至印度的军队称中国驻印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收复缅北50余座城镇,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歼灭日军4.9万余人,我方伤亡官兵约6.7万人。</h3> <h3>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全长133米,镌刻着106290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游击队、参战伤亡民众及协同作战人员名单。</h3> <h3>国殇墓园是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反攻腾冲阵亡将士修建的墓园,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日正面战场国军阵亡将士纪念陵园。</h3> <h3>忠烈祠</h3> <h3>忠烈祠悬挂蒋中正题词“河嶽英灵”。</h3> <h3>“碧血千秋”四个大字系蒋中正题词李根源书写。</h3> <h3>于右任题词“天地正气”。</h3> <h3>小团坡顶烈士纪念碑,高10米,塔基正面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四个大字。</h3> <h3>小团坡烈士墓地。</h3> <h3>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曾任云南讲武堂总办,以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教育学员,为革命造就军事骨干,使讲武堂成为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军事学校。抗战时期被委任云贵监察使,不顾年老体弱,奔赴滇西,指导滇西抗战。表示“死守保山,与保山共存亡,绝不离开”。</h3> <h3>1942年5月1日,他撰写《告滇西父老书》,吁乡人保家卫国,共度时艰,坚定胜利信心。表示“根源不敏,愿追随诸父老之后,同心努力以赴之。”</h3> <h3>张问德,曾任腾冲参议院议长、龙云私人秘书。1940年因病辞职休养。1942年夏,日寇来犯,腾冲军政官吏均弃城而逃,仅292名日军轻取腾冲。张问德年逾花甲,临危受命,出任腾冲县长,被称为“抗日县长”。他手持拐杖,随身携带国旗,四处发动群众,把抗日的县政府牢牢钉在敌后。腾冲光复后,张问徳即返隐乡里。有人不解,他笑答“我是中华民族的读书人。”<br></h3> <h3>面对日军行政长官田岛的诱降书,张问德复《答田岛书》,历数日军罪行,凛然指出“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 并堂堂正正签署“大中华民国腾冲县县长张问德”,成为浩气长存的传世檄文。</h3> <h3>位于腾冲和顺镇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旧址”,连战先生题写“滇西抗战博物馆”。</h3> <h3>原英国驻腾冲领事馆,日军占领腾冲后成为日军指挥部。四周墙壁残留的枪炮弹孔见证了当年战争的惨烈。</h3> <h3>位于腾冲荷花乡的史迪威公路博物馆。</h3> <h3>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滇西反攻胜利后修通的自印度东北部至中国昆明的公路。从印度边境小镇雷多至缅甸密支那,又分为南北两线,南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经缅甸甘拜地,通中国猴桥、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均与滇缅公路相接。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h3> <h3>缴获的日军吉普。</h3> <h3>盟军帮助铺设的输油管道。</h3> <h3>为抢运抗战物资,南洋侨领陈嘉庚发布通告,征募汽车驾驶员和修理技术人员回国服务。半年时间就有近3200名南洋华侨青年回国,在滇缅公路驾驶汽车,运送抗战物资。三年共抢运50多万吨军需物资和1.5万辆汽车,有1/3南侨机工在这条血火之路上献出生命。“南侨机工”的伟业与日月同辉。</h3> <h3>龙陵是畹町、芒市通往云南内地的咽喉及战略要地,“三打龙陵”战役是滇西反攻战中规模最大、牺牲最多、耗时最长的要塞争夺战。历经147天鏖战,远征军投入11.5万兵力,三攻龙陵,开展拉锯争夺,歼敌1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近3万人。</h3> <h3>龙陵县东卡抗战纪念广场,设有抗战纪念馆、纪念浮雕、纪念碑记以及日军碉堡遗址。</h3> <h3>广场内日军碉堡旧址。</h3> <h3>龙陵抗战纪念馆。</h3> <h3>松山战役遗址位于县城东腊勐乡大垭口村。松山峰高沟深,背靠怒江,是扼守滇缅公路之咽喉。日军占领龙陵后,驻重兵据守。1944年6-9月,在中国远征军宋希濂将军指挥下,军民浴血奋战,全歼日军三千余人。</h3> <h3>松山脚下,有一颗引人注目的榕树,伤痕累累,千疮百孔,是松山幸存的三棵古树之一,成为当年历史的见证。</h3> <h3>山坡密密麻麻布满掩体、壕沟,地道,易守难攻。</h3> <h3>单兵掩体</h3> <h3>在主峰子高地,双方一对一展开肉搏战,中国战士全部阵亡,极其惨烈与悲壮。</h3> <h3>日军构筑了主峰子高地、滚龙坡、大垭口、长岭岗阵地以及能独立作战的坚固据点。阵地上有山炮、战车、汽车及其掩体,设有医院及慰安所,地下有电话、通讯、供水、照明设施,小型发电厂,粮秣弹药储备充足,进攻十分艰难。在飞机重炮轰击未能奏效且伤亡惨重的情况下,采用在敌堡下挖掘坑道,用120箱TNT炸药将整个山顶炸坍,消灭顽敌。</h3> <h3>站在英烈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百感交集,心中充满敬重与悲怆!</h3> <h3>中国远征军雕塑群,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献,由402尊单体雕像及松山战役纪念碑组成。场面宏大,有气吞山河之势。</h3> <h3>为打通抗战国际交通线,1937年12月,开始修建滇缅公路。采取“非常时期”动员法,征调滇西农民义务修路。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提前竣工通车。共完成土方1100多万立万米,石方110万立方米,桥梁243座,涵洞1789个等。这一切硬是靠滇西百姓男女老幼手提肩扛、凿石铺路,遇水架桥完成的。</h3> <h3>重走滇缅路,脚下踩着是被称为“坦克路”的石子路,极目远眺,依稀可见高黎贡山。</h3> <h3>几十年后,当初为修滇缅公路而开凿的老虎嘴依然保持原貌,向我们诉说着筑路民工的艰辛。</h3> <h3>惠通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初为铁链索桥,位于滇缅公路(中国段)六百公里处,是联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1935年,旅缅华侨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资,将桥改建为钢索吊桥。全长205米,跨径190米,由十七根巨型德国钢缆飞架而成,最大负重七吨。</h3> <h3>1942年,为阻挡日军进犯滇西,守桥军队将桥炸断。怒江以东由国军防守,以西被日军占领,对峙三年,日军始终未能渡过怒江。1944.5,滇西反攻战打响,惠通桥又被修复,成为中国军队的反攻起点及战时物资运输枢纽,发挥了重要作用。</h3> <h3>1974年,在惠通桥下游400米处架设了新桥——红旗桥,惠通桥不再使用。</h3> <h3>英雄史诗!记忆永存!致敬,伟大的中国远征军!致敬,伟大的云南人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