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之工行变化

王圆圆

<h3></h3><h3>  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隆重上市。 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不断发展壮大自身,不断提升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br></h3><h3></h3> <h3></h3><h3>  1978年我国银行存款余额仅为1155亿元,至2017年末增长到169.27万亿元,增长了1465倍;贷款余额从1890亿元增长到 125.61万亿元,增长了664倍。这种发展速度与银行业自身不断改革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后,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大财政小银行”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按照邓小平提出的“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983年,《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出台,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以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同时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br></h3><h3></h3> <h3>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提出要建立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分离出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从此开始了金融体制改革历程。根据该决定,国家开放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金融机构陆续成立,专门办理政策性信贷业务,既强化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又强化了工农建中四大行的商业银行属性。<br></h3> <h3></h3><h3></h3><h3>  1995年,《商业银行法》开始实施,工农建中四大行从事业单位变为企业,开始向商业银行过渡,但由于尚处于转制起步阶段,再加上国企普遍盈利性较差,四大行因国企贷款拖累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为了化解风险,1997年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剥离国有四大行不良资产,开始成立信达、东方、长城、华融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专门处置四大行的不良资产,最终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四大行剥离不良资产1.4万亿元,极大降低了四大行的不良资产率和系统性风险,为接下来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入新世纪,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这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提出了明确方向。通过对四大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对四大行注入资本金,继续剥离四大行不良资产,再对四大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完善公司治理,最终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上市,2006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上市,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上市,圆满完成四大行股份制改造任务。<br></h3><h3></h3><h3></h3> <h3>  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其中银行是金融体系中重要组成部门,针对高杠杆、民企融资难等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须充当先锋,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发挥金融系统中流砥柱作用。<br></h3>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近年来,工商银行总行在“金融为本、创新为魂、互联为器”的基础上,推出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构筑工行互联网金融“三平台、一中心”的整体架构,目的在于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推进工行向智慧银行升级,重塑银行作为信息和信用中介中心的地位。在总行的技术支撑下,青海工行也正在致力于打造服务无所不在、创新无所不包、应用无所不能的服务模式,满足各类客户群体需求。</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