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春节回家随想

高山流水

<h3>  年三十凌晨4:00时,我驾车来到汉西沪渝高速公路收费站,被罕见的浓雾阻隔。道路封闭,不能前行,何时能行,不得而知。待到拂晓,返家的车辆长龙般归心似箭地候在站口(我是第三辆车),雾散待发。晨曦若现若隐,滚滚白雾,一波一波地袭来,能见度不过十米,看来一会儿散不了。茫茫白雾,弥漫笼罩,朦胧梦幻般使我交织沉浸在一首歌和曲里:"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帶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及凯利金萨克斯演奏的那首荡气回肠的《回家》。</h3><h3> 妻元月中旬乘飞机回渝,急与住院的父母、新疆回来的大弟夫妇、在渝的弟妹们团聚。女儿黎帶着可爱的外孙女彤也乘飞机去渝团聚。唯我忙完工作,自驾赴渝,真是名副其实的"裸奔"。</h3><h3> 临近马年春节的日子,情不知不觉所起,一种愈来愈浓的期盼缠绕着我!心里总是想念着远在重庆的双亲父母。他们已是风烛残年的耄耋老人,身体不佳,已记不清有几年没有与他们团年了,真想和他们一起过个年!妻已退休,我除夕放假。我俩商定,她和女儿及外孙女分别先行,争取多点时间与父母聚聚。回家过年,是饱含亲情浓烈色彩最重的字眼!对国人而言,祖国是家;对个人而言,故乡是家;可在我心里,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h3><h3> 午时11:24,收费站广播传出解除道路封闭的通知,我驱车驶入了沪渝高速公路,开始了我的心路历程。</h3><h3> 驶入回家的路,雾散日朗,远方的路清晰可见,抵家越来越近,惬意的心情,不言而喻。一个半时辰到潜江,又一个半时辰到宜昌,在猇亭服务区我休息了一会儿,准备驶入沪渝线最险要路段一一恩施、利川高山段。这段路有30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隧道多(全国高速公路最多最长最徒的隧道在此线上)、桥梁多(全国高速公路跨度最大、高度最深的桥梁在此线上),群山叠嶂,绵延起伏,驾车在祟山峻岭穿行,一览风光无余。这段路沪渝向,过宜昌长江大桥为起点,终点在利川白羊塘。限速80公里/小时,隧道60公里/小时。途经长阳、巴东、建始、恩施、利川市县。每至一处,爆竹声声不绝于耳,五彩斑烂的烟花映入眼帘,大地弥漫着节日的气氛。</h3><h3> 这是我第二次自驾沪渝线,每每经过这里,呼吸着富含负离子的新鲜空气,感受着祖国秀美的山河,总是情不自禁,激动不已!总是觉得这一路上的风景永远也看不够!除夕驾车,在这种特殊的时间和氛围里,尤为别致。</h3><h3>驶过一个1800多米的隧道,见前方垂直于公路上富有土家族风情的长廊,白羊塘到了,车上时钟5:55时。白羊塘地属利川市(县级市)汪营镇所辖的一个村庄,它是沪渝向湖北段的终点,又是与重庆市的交界处,它的这一重要地理标志,使之名气颇大。白羊塘啊,白羊塘,你的名字多么美丽;你是那么的熟悉;你是那么的亲切;你是我远方的驿站;你是我向往的地方!曾几何时,武汉人,重庆人都争先恐后诉说利川是自已的后花园。彼此的这一说词,无非是指利川地处高山,海拔高,一年四季气候宜人,尤其对于生活在夏季火炉的武汉人、重庆人来讲,是多么好的避暑胜地。然而你若没去过白羊塘,就不知与利川近在咫尺,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地方,竟然是那样的纯净、神奇!比利川市区有过之而无不及。白羊塘服务区最靓特色是展卖着各种恩施土家族土特产:腊猪蹄、富硒茶叶、包谷酒等。2013年夏我和妻子赴渝参加40年中学师生联谊会,在此地休息,那个凉爽劲,真让人流连忘返。</h3><h3> 这个时间段,沪渝向驶往的车辆,绝大多数是重庆、四川的返乡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你在哪里,"家"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着你!</h3><h3> 夜幕降临了,由远及近的车灯,闪闪烁烁,络绎不绝的小车,纷纷驶来白羊塘服务区。晚10时,服务区停满了车,只见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我丝毫没有倦意,主动与邻近车友们攀谈起来,大家海阔天空地聊,同是天涯游子,相逢何必曾相识,回家过年团聚的共同愿望,使我们有缘相识相聚在白羊塘。</h3><h3> 白羊塘与冷水(重庆市所辖地)相距2公里,两边对视,一清二楚。具有浓郁巴蜀风格的冷水服务区并不逊色于白羊塘。白羊塘,冷水,是湖北和重庆镶嵌在沪渝高速公路上两颗各具特色的璀璨明珠。</h3><h3> 晚11:30时,白羊塘,冷水服务区不约而同燃放了烟花爆竹,两地欲与天公试比高,互不示弱,姹紫嫣红的烟花把黑夜照亮的如同白昼,此起彼伏的鞭炮奏起了新年曲,大家欢呼雀跃,守岁,迎接马年的到来!2014年1月31日0:00时(马年初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收费站正点免费放行,两边自然形成的车队,浩浩荡荡相向驶过。驶向家的怀抱,此情此景,蔚为壮观。</h3><h3> 车过冷水,映入眼帘的是路架液晶屏上,显示的"重庆欢迎你!"格外耀眼,使人感觉虽还没到家,但已宾至如归,很溫暖,很亲切!</h3><h3> 我酷爱开车。节日天气预报:沪渝向湖北、重庆段,前晴后雨。初五之前既无雨雪,而且格外暖和,老天爷为我提供了自驾的客观条件。加之又是春节回家和父母团聚,一路上我精神抖擞,很兴奋。但夜间行车,车速比较慢,进入重庆石柱又遇上大雾,车速减低了许多,凌晨3:00时,到达垫江。我在服务区休息了1个半小时,洗了个冷水脸,精神便振奋了。凌晨4:30时,我发动车子,穿过迷雾,过长寿,驶入重庆市区,经外环线下郭家沱匝道,绕铁山坪脚下,穿月亮弯隧道,下陡坡,曲折地通过铜锣峡,进入望江厂界内(行政地名郭家沱),再过老厂区中码头,直上飞岚垭,到家了,时间:2014年1月31日(马年初一)晨7:20时。</h3><h3> "嘀嘀、嘀嘀",我停车鸣笛几声,想象中,父母此时一定会倚窗而望,盼着我的到来。我抬头仰望四楼,真的出现了父母的身影。我拧着行李和物品急忙进了家门。父亲忙着给我沏茶,母亲急着给我煮汤圆,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久违了这般温暖的待遇!</h3><h3> 小年后,我成天泡在各类工作会议里,无暇打年货、做家务。腊月二十八,我在机关食堂预订了一份物品(炸青鱼块、珍珠丸子、肉丸子、鱼汆丸子、鄂式粉蒸肉、豆丝、酥糖、京果等。出行前夜,我给父母打了电话,父亲在电话里说:"你母亲很想吃豆丝"。父母亲都是湖北人,虽然在重庆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但乡音没变,乡俗未改。我原本依他们习俗特点,准备了具有浓郁湖北风味的物品,不仅有豆丝、还有糍粑。虽不是山珍海味,但里面饱含着浓浓的乡情!</h3><h3> 近年,父亲因退行性病变,衰老很快。腰腿乏力,只能在室内蹒跚行步,上下楼很困难,上街已是望尘莫及。母亲左眼黄斑出血,右眼外伤,双目失明。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涸辙之鱼,相濡以沫"。相依为命。好在有弟弟的照顾。两老自嘲:"一个瘸子,一个瞎子"。听到他们相互间的乐观调侃,我感到很酸楚!也为我远在它乡,不能直接很好地尽孝感到内疚和自责!这次回渝,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想借马年春节短暂的几天,回到他们身边,亲手给他们每天做三餐饭,尤其是将我带回家的这些食材,做出正宗的鄂菜供他们品尝。和他们朝夕相处,陪他们聊聊家长里短。到家当天(初一)午餐,我就给他们烹饪了珍珠丸子、粉蒸肉,并夹到他们碗里,看着他们吃下去。晚餐换个花样烩鱼块,蛋饺,并问他们,"好吃吗"?父母俩一边津津有味的品尝,一边异口同声地回答:"味道不错,好吃!"初二的早餐我特意做了豆丝糍粑煮腊肉,里面还卧有荷包蛋,有青菜,洒葱花,热腾腾的端到桌子上,母亲特别喜爱吃,父亲也觉得味道好极了!也许这些东西是从千里迢迢的湖北带来,而且由我亲自撑勺,他们感到吃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简单的菜餚,他们品尝到的是久违的亲情和乡愁!看到这一切,我心里洋溢着说不出的喜悦!</h3><h3> 父亲高学历,有学识修养,喜安静。如今年岁大了,腿脚渐不利索,呆在家里,看电视,上网浏览新闻,关心时事,阅读小说和散文,我的每篇拙作,他是第一读者,并能提出不足之处。还主动协助弟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母亲性格开朗,热爱自然,喜好运动和接触外界。即使眼失明了,依然每天摸着去房前屋后的院坝上散步,会晤老年朋友,交流信息,聊聊天。房顶上还喂养四只母鸡、三只花猫,每天都能捡拾鸡蛋。他们感到生活得平淡而充实。生病了,也很少上医院,总以为老年人难免头痛脑热、三病两痛。面对生死很坦然,承受能力非常强,这与他们历尽沧桑是分不开的。父亲告诉我,他的两个老同学老战友,一位在深圳,寄给存有三百首歌曲的录放机一部,他们经常听那些经典老歌。另一位偕夫人和女儿从綦江专程来重庆看望他们。父亲还说,母亲去年八十周岁,安排去酒店为其贺寿。母亲也告诉我,去年父亲患重感冒,经久不愈,食欲不佳,她焦急万分!摸着上街买回榨菜,加肉丝炒制,给父亲开开胃,见食欲稍增,又赶忙煨汤……听到他们永远叙述不完的生活点滴,我不禁想起了去年我为父母和岳父母写的一篇散文《夕阳情歌》,深深的感动着!</h3><h3> 妻和女儿黎外孙女彤,初一上午,在大坪彭家花园干休所与岳父母团聚后,来望江看望爷爷奶奶。祖孙四代团聚在一起,暖融融的!太奶奶忙着给重孙煮鸡蛋,彤一口气吃了两个,在太爷太奶这里,吃什么都是香的!女儿拽着我和妻与爷爷奶奶合影,并即刻把手机照片给爷爷看,奶奶也做出看的样子凑了过来,女儿说,"这张照片特别珍贵呦!"</h3><h3> 节日里,忽添我们一家四口人,恐其影响父母正常起居生活,也使我们带着外孙女方便,我们在距父母家不远的望江宾馆下榻。望江宾馆是由原招待所改建的(五、六十年代接待前苏联专家、高级干部),至今还保留原建筑痕迹。岳父六九年由成都军区来望江"支左"(文革时期军队受命一种特殊政治任务),妻随岳父在此住了一年。她围着宾馆四周,坡上坡下走走,寻觅四十多年前初来窄到望江时,居住过的地方,慰藉自我怀旧的感觉。</h3><h3> 父母膝下只有兄弟俩,我少小离家去了湖北,唯有弟弟与父母一起生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庆市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型国企皆是军工行业,它们经历了漫长的阵痛和涅槃,在汹湧澎湃的大潮中,弟弟和大多数军工国企的职工一样,不是幸运儿。五年前就辞职在外工作,回到望江,毅然地承担照顾父母,他敢于担当和负重,他是现实生活中的孝子!</h3><h3> 父母亲祖籍湖北,我很早就有过将其接至武汉的念头。一则俩老落叶归根;二来我从事医卫职业,可以提供便利医养保障,脚踏实地尽尽孝!父母曾先后几次来过武汉,最长的一次时间不过半年。父母不习惯武汉的生活:一是武汉的冬天严寒难耐,没有重庆暖和;二是武汉人地生疏,毕竟在重庆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哪里有着熟悉和适应了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三是见我工作繁忙,增加我的负担,拖累了我,余心不忍。父母理解我,我尊重他们的选择。武汉的家门永远向父母敞开着的。</h3><h3> 初四一大早,弟忙了起来,杀鸡剖鱼,图个食材新鲜。按他安排,做了一桌丰盛的菜,水煮鳝鱼、芋儿鸡、鱼香肉丝、夫妻肺片等,即时令又别具川味特色,既是我们团年又是给我们饯行。我知道这样的团聚非同寻常,很难得,它是永存在我们心里最温暖记忆的珍臧版!以后的日子里,照料父母的担子会更重,天长日久不容易,弟很辛苦,我会记着的。</h3><h3>吃罢这餐情深意长的团年饭,我们要惜别了。我祈福父母调畅情志、合理膳食、保重身体、颐养天年!父亲站立起来,强挺直腰背,大声地说,"我们争取再去武汉!"不论未来是否实现,听到这句话,我都是高兴的!母亲执意要摸着下楼送我们,她舍不得我们走!</h3><h3> 初四下午1:20时,我们驾车离开了望江,驶向武汉的归途。</h3><h3> 初稿2014年3月10日</h3><h3> 再稿2019年1月2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