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就得走心点

默非漠

<h3>  早上一醒来,就读到了一则暖心的新闻: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知了小学在散学典礼上,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发猪肉作为奖励。据说,学校给5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共计发放了150斤猪肉的奖励。</h3><h3> 当下的学生,尤其是年级较高、条件稍好的学生,正面的激励很不容易。始终用奖状吧,容易引起感觉迟钝;文具吧,学生好像也不缺;钱呢,数量难以确定,也容易引起非议。倒是这种贴近生活并且“亲民”的奖励方式让人心生亲切,试想,一家人围坐一起享用孩带回的猪肉,饭菜热气腾腾,父母亲对孩子称赞有加,眉眼中充满爱和期待。这样的场景在受奖孩子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时时浮现,辐射温暖,鼓舞一生。</h3><h3> 想到这儿,内心自然泛起和奖励有关的片断:</h3><h3> 天气晴好,学校对面的公路上,锣鼓喧天,欢闹阵阵,五年级一些学生戴着红领巾,在他们老师带领下,热烈郑重地把奖品送到一名学生的家里。好像是这名学生在县上的一个什么竞赛中得奖了,我不太清楚,我清楚地记得,奖品是一本让我眼馋的《三用词典》,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威风的场景。</h3><h3> 五年级时,代表学校参加了商镇区(当时离撤区并乡尚远)组织的“语文能力竞赛”,我在同组中获得二等奖,学校居然奖给我5元钱。这实在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当时是1986年,我们给一个条件很好的姑姑家拜年,她给的崭新的5角钱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笔大钱了。更何况,老师在全校师生面前奖这5元钱时反复强调,这钱是乡政府给的。至今,我还记得竞赛的第一题是给“立足本地资源,着眼普遍富裕”注音,这是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丹凤时的题词。</h3><h3> 五年级快结束前,我照了人生中的第一张一寸照片,因为评奖要用。当时在全县范围评选“千人腾飞奖”,我们小学推荐了我,学校请来了照相师傅,不知道交了几张照片,留给我一张,当时不懂,穿了一件自己感觉最好的白衬衣,结果照片上最显眼的是一个大脑袋。这张照片被我珍藏了好久,后来不知道散失到什么地方去了。那次评奖好像没有什么奖品,老师给我的是一个32开本的“红榜”,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精美的东西,横式排版,封面好像是红底金字,内页主色调为红色,一名领导还写有序,序文文辞优美,句式整齐。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商镇区”和“商洛地区”不是一码事;知道了本县有四十多个乡镇,还有几百所学校;认识积累了“采撷”“星汉”这两个词。它成了我整个少年以及青年时期的最温暖的记忆。</h3><h3> 现在的学生,经的多,见的多,物质方面所缺相对要少。一次偶然听到两孩子的交流,一个说:“这次运动会得好好加油,尽量取得好成绩。”另一个说:“有啥意思!挣得汗水长流才得一个本子,我5元钱要买好几个呢。”造成这种情形,不全是孩子的问题。就我所知,一方面,奖励不及时。比如,搞个征文,一拖几个月甚至一年后才有结果。再比如,本学期的学生奖励很多拖到下一个学期开学典礼以壮声威。据说,成绩在考后5天之内揭晓对学生作用是最大的,这说法应该是有道理的,试想,一桌丰盛的菜,硬是等到全凉以后让客人吃,会香吗?还有,奖项设置单一甚至固化,受奖面窄,奖来奖去总是那么一些人。最后一个原因,奖励形式单一,奖品缺乏创意。这样的话,奖励的初衷能达成吗?</h3><h3> 又想起来前几天网上的那个视频——一名小孩手拿奖状,走得“六亲不认”。愿每一次奖励都能如此。</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