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山西运城平陆县杜马乡东坪头村千年地窨院</h3> <h3>地窨院又称地坑院、下沉式窑院,是在黄土地上挖掘出来的居住空间,是由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而来的,是黄土丘陵区的土窑洞移植到平原地带的民居形式。以黄河两岸豫西晋南地区相对集中</h3><h3>平陆县地处山西最南端,自古以来人们就用“平陆不平沟三干”的俗语来描绘它。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居住建造习俗,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民居形式——地窨(yin 去声)院,显示了黄土高原居住民俗传承的鲜明特色。</h3><h3></h3> <h3>特色</h3><h3>由地窨院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发现,只有当你临近院子边缘时,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所以有首民谣描绘它:“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在山西南部地处中条山南面的平陆、芮城两县,到处是这种地窨院。勤劳的农民在院里坡前栽种树木,地窨院被掩映在树木林荫之中,鸡犬之声相闻而不相见,人声嘈杂而影踪全无,是一种十分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居住形式,成为山西村落景观中别具风情的一种类型,因而倍受国内外民俗学、人类学专家的重视。据统计,平陆县在上世纪60年代前,有地窨院17000余座,如今,保留下来的有人居住的不足600座。</h3><h3></h3> <h3>海拔高,风沙大。据当地的《县志》记载,由于这里石块稀缺,洪水多发,远古时当地人便发明了这种地下住房,白天在地面劳动,晚上到地下休息,人们称他们为“地窨院”,是躲避自然灾害暴虐的最佳屏障,一直延续至今。</h3><h3>地窨院大的有几百平方米,小点的也有几十平方米。其构造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七八米深,长12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深8米-12米,宽4米左右,以个人或家庭的需要加深或加宽。窑洞3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3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个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弧形甬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门洞,也是地窨院的出入口。</h3><h3>建造时,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再在院角开挖一条长长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阳的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下雨时雨水流入旱井,既不会淹没院子,又可饮用。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供人居住的窑洞上面多为打谷场,窑洞凿洞直通上面作为烟囱。不少人家院内作粮仓的窑洞,也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碾打晒干的粮食,可从打谷场的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平时则在洞口加盖石块封住。</h3><h3></h3> <h3>“平地挖坑,坑壁打窑”。对于缺乏木材石料、风大地寒的黄土塬地来说,没有比地窨院更好的居住形式了。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这是“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h3><h3>地窨院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显示:“地窨院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h3> <h3>地窨入口</h3> <h3>砖牌坊</h3> <h3>石牌坊</h3> <h3>2019年1月13日</h3><h3>山西运城</h3><h3>小荷摄影俱乐部采风</h3><h3>摄影:范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