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经典诵读,传承中华文化, 共建书香假期,同享读书之乐” </h3><h3> 大家好,我是九台区实验小学五年六班的于子涵。</h3><h3> </h3><h3> </h3> <h3>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这个假期在老师的引领下我用心地品味着儒家经典国学典藏《论语》。</h3><h3> </h3> <h3> 这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历来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中的仁爱之心、言行一致、孜孜于学、谨守正义等思想,直至今日,仍然给人以启发,受益终身。</h3> <h3>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世代流传,它是可“一言以蔽之”的人生哲学;它是“不读诗,无以言”的读书指导;它是“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它是“楚狂接舆”的深刻故事;它更是“杀身成仁”的道德理想。</h3> <h3> 《论语》开篇讨论的内容便是“学”,这体现了孔子对“学”的重视。</h3><h3> “学”是孔子终生奉行的事业,他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中度过,同时鼓励身边的人也要不断的学习,他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著名的教育思想,被后世人尊称为万世师表。</h3> <h3> 我第一次接触《论语》,接触到孔子思想便是从这句“学而时习之”开始的。那么,孔子让当时的人们学什么呢?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是各类典籍和生活中必须的技能,例如,“六艺”和各种礼仪。南怀瑾先生则认为,孔子所说的“学”,并不是去学某种“知识”,而是去学做人的道理。不论孔子所说的“学”到底指的是什么,都需要经过“习”才能感受到快乐。</h3><h3> </h3> <h3> 在学校时,老师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 是说学习过后,要不断的复习、温习。 “习”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实践”。 也许,这才符合最初孔子想表达的含义。无论是学习具体的知识,技能,还是学习如何做人,如果不把理论付诸实践,即便你反复温习,得到的只能是空泛的理论而已。</h3> <h3>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与动物有什么区别?</h3> <h3>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啊!</h3> <h3> 汤汤华夏,浩浩中原,春秋争鸣,邹鲁遗圣迹;</h3><h3> 悠悠千古,荡荡史河,战国纵横,孔孟留警言。</h3><h3>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h3> <h3> 品味书香,品味生活,修身养德,诗意人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同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 书乃物中精华,善求者必博,最是书香能致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