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我随着小记者们一起来到了鸿雁饭庄中,来探索唐山深厚的美食文化。</h3> <h3>首先,我们一进大门,就迎面看到了一道做工精良的“鲤鱼跳龙门”。厅专门制作面食的叔叔说,这道菜需要厨师极高的手艺,才可制成。</h3> <h3>接着,一位叔叔就像我们展示了他精湛的刀工。他拿出一根长黄瓜,用极快的速度切它。切到不稀奇,但这位叔叔却没有切到底,他总是在离马上就要将黄瓜一刀了断的地方几毫米处停住,然后再切下一刀。每一刀都是那么精准,看的我们一阵赞叹声响起。一面切完了,他又将黄瓜封面在另一面插着空切,依旧没有切到底。最后他拿起黄瓜,把它抻长。那根被切过的黄瓜竟达到了半米多长,真是令人难以相信。</h3> <h3>再然后,一位阿姨给我们介绍了鸿雁饭庄的由来与发展。</h3><h3>鸿雁饭庄创建于1937年,经历了68年的沧桑,历经了各种经济体制下餐饮市场的变化,并于2001年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后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老字号饭庄青春焕发,以优秀的经营业绩和先进的管理水平,使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br></h3><h3>唐山,依山傍海,物阜民丰,行商坐贾都不肯放过这座天然大卖场。古语道:“民以食为天”,酒楼茶肆,是最常见、最红火的生意。于是“鸿宴饭庄”这家半个多世纪的老字号在唐山城里,甚至京东地区叫响了。 《史记》中的“鸿门宴”,是个杀机暗伏的代名词。不知什么原因,“鸿宴饭庄”偏偏借了这块老招牌。赴“鸿门宴”,乍听,确实挺别扭,不过,口腹之欲谁也无法抗拒,即便真能撞上“项庄舞剑”也没什么可怕,为饱一回口福掉了脑袋,也值了!虽说“鸿宴”两个字,已找不到确切的出处,但鸿宴饭庄的前身后世却历历可考。</h3> <h3>杨廷珍原是饭馆一名精细伶俐的“跑堂”。跑堂,就是服务员,肩上搭条毛巾,手里拎把茶壶,大呼小叫地应酬客人。这样的角色在饭店茶楼最能派大用场,他惯于察言观色,会看人下菜碟。生意好坏,跟“跑堂”大有关系。可惜,东家糊涂,能人不得施展拳脚。杨廷珍心灰意冷,干脆,收拾铺盖,回老家种田去了。</h3><h3>杨廷珍当然不甘心。他握着锄把子,遥望唐山,感慨万千。他很清楚,再勤快,庄稼地也产不出黄金白银,要想挣大钱,只有进城做生意。城里,还有一大帮好哥们儿呢,不是老到精明的堂倌儿,就是业内呱呱叫的大师傅。酒杯一响,凑份子、开饭馆的事儿就定了下来。34位大股东,很快集齐3600块银元。作为牵头人,杨廷珍买下了唐山兴隆街路南的一片土房,齐刷刷地盖起了20间雕梁画栋的铺面……</h3> <h3>1937年,农历八月二十六,唐山城里,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鸿宴饭庄”的红木牌匾高高地悬挂在门楣上。正门两侧,是类似广告的“楹联”。上联写:“包办酒席,南北大菜,中西两餐。”下联书:“喜寿果贡,应时小卖,随时便座。”鸿宴饭庄从起家之日,靠得就是实实在在的三条:一,饭菜;二,服务;三,环境。</h3><h3>一开张,杨廷珍的生意就极为火爆。“鸿宴”生不逢时。它开张的鞭炮声和日本鬼子的枪炮声交织在一起。乱世图存,生意不好做。最初34家股东,成立了董事会,唐山地区联合会的会长刘锦亭被公推为董事长。这有了这座靠山,“鸿宴”的地盘不断扩张,就吞并了养正轩、广义兴和小桃园等三家名店,并跃居唐山餐饮业的“龙头”。</h3> <h3>后来不知怎的,好端端的饭庄董事会在金钱的诱惑下却愣要解散。大部分股东离心离德,纷纷提出撤股分红。没有资金做后盾,生意肯定维持不下去,最终,还是饭庄的伙计们站了出来,他们不愿就此关门,于是联名哀求董事会,只撤股金,不分设备,可以把这些东西折价留在店里。几经辗转,7位新股东接手。“鸿宴”总算在风雨飘摇之中,奇迹般地挺了过来。</h3><h3>1948年12月,唐山解放。股东们对新政权的私营工商业政策没多少了解,再加上几起劳资纠纷,苦心经营了11年的“鸿宴饭庄”被迫关门歇业。虽说摘了招牌,“人脉”犹在。三年之后,凭着老顾客、老关系,“鸿宴”的牌匾又擦尽灰尘,亮堂堂地悬挂起来。1956年,公私合营,“鸿宴”脱胎换骨,变成了国家资产,变成了唐山的骄傲。</h3> <h3>刚才上面的那些看上去就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就都是鸿雁饭庄的师傅们做出来的。</h3><h3>了解了典故,吃饱了美食,我也懂得了唐山近100年来的变化,而鸿雁饭庄,就是这一系列历史变化的见证人。他身上有着唐山的古老气息,我爱鸿雁,爱唐山。我会永远爱着我们的家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