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童趣

王长青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大街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冬月灰白色的晚云中常有几声爆竹在脆响,道路两旁的树上挂满了彩灯和彩牌,商场超市门前的人也多了,虽寒风嗖嗖,却也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那是在急于备办年货的人们。久居闹市,也就习以为常了,这是在过年吗?这和我记忆中的儿时过年相比,又觉得太逊色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盼过年,我还是从扳指头开始的,那时一过腊月十五,母亲就忙开了,捣年糕,蒸馒头,压粉条,做豆腐,炸麻花,炸馓子。那时大集体,还没有解决温饱,平时吃不上,就盼过年改善伙食,能饱餐一顿。每天缠着忙碌的母亲问,多会过年了?还不过年?母亲就让我伸出手来,一天扳一个指头数,不知不觉,十个指头,我就能数下来了。感觉那时的食品真香,水果是吃不上的,拿上一个水果糖舍不得吃,是含在嘴里化完的,奢侈点的小吃食品当属黑枣和柿饼子了。第一次看到母亲从供销社买回的黑枣和柿饼子,问母亲,这是啥了,母亲说是刚生下的羊羔的胶屎,和大羊的粪珠。胶屎沾了白面。让我吃一块儿,我不敢吃,后来吃了,竟香不绝口,后几次出入羊圈,看母羊是否下羔,羊羔是否有胶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历的腊月二十三,要泥炉祭灶,祭完灶,就可以打扫家刷白墙了,母亲说,“张王李赵六腊月,乱家百姓三九月”,我们王姓,腊月不能动土,单等二十三这一天泥炉祭灶,过后就不祭了,开始刷墙,打扫家,贴窗花贴年画。那时的年画大多是五大伟人的画像,(马恩列斯毛)或洋瓷娃娃丰收图。贴窗花,买印花需要花钱,我家年年贴的是母亲亲手用红纸剪的剪纸花,剪纸花贴在三十六眼麻纸窗子的正中央,也毫不逊色。邻居张叔家有一副八扇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作为珍品,每年过年贴两个月就圈起了,第二年用和好的面沾净灰尘后再贴。我们每年都跑去一边争相细看,一边坐在炕上听张叔指着画讲那《西游记》动人的神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过年男孩精彩的玩耍是放鞭炮了,记得那一年,我六七岁,和两个堂哥陪爷爷过年,爷爷给了我们几块钱去村东麻池供销社买年货,顺便让买一板子一千响的鞭炮和几个“二红连”大炮,鞭炮是买下了,两个长我两岁的堂哥让我带着鞭炮,归来却丢了,后来才想起,在供销社有人拆开一板子一千响的鞭炮放,还是我给递出去的火柴,当时弟兄三人还庆幸欣赏了一次鞭炮连放的精彩。弄丢了鞭炮,我嚎啕大哭,爷爷安慰了我,又给了我们两块钱让我们去买,(当时一元五角一板鞭炮)为了节省,三人把一板鞭炮单个拆开均分,那时我还不敢放鞭炮,用一根长木杆,顶端打个小孔,把小炮栽进去,伸到火堆上燃放。竟响了一个正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四年级后,我俨然成了家里的文化人,村里的文化人,每年春节的对联让我写,小村里也没人看字的美与丑,有个红纸黑字就行了,农家人风俗,图个吉利,不管家里大小物件,都要贴,什么“牛羊满圈,骡马成群”什么"大羊双双下,小羊日日增(羊圈)什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粮仓)这些词句还是大人们说,我查字典写,但帖门联,村口的长联,我就无从下笔,有人给我提供了毛主席诗词,我就照毛诗的七律抄写,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始,张贴也不分左右,常常抄出了笑话,村口贴的是“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毛主席.送瘟神中的诗句),爷爷家门窗上的横联贴的依次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也许是从那时的年年写对联,培养了我对古体格律诗的爱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过年是有讲究的,三十早上要吃红枣捞饭,(米饭上放几个红枣)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我就抢红枣吃,最享受就是中午那顿饭了,应该是一年中最香的,炖猪骨头,那时骨头上的肉留的少,吃起来就更香了。母亲把吃过的干骨头也不扔掉,存起来,日后用斧头再敲碎熬一顿骨汤喝。晚上吃团圆饺子,虽然包的是肉少萝卜馅多的“黄大肚”,但是母亲在饺子里包了几个一分钱的硬币,说谁吃上谁的运气就好,也是我们姊妹几个争抢的美食,如是父母亲吃出来啦,就悄悄的变相夹在我们的碗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上是不能睡觉的,要熬年,我们那里有跑年的习俗,一群小孩子一晚上挨家挨户地串门,让村里大人们观赏自己过年衣服穿得新不新,漂亮不漂亮,其实穿新的少,都是母亲给翻新的或是哥哥姐姐小了退下的。看谁家的蜡烛亮,谁家的马灯明,东家吃点麻花馓子,西家吃点糖果黑枣,直到午夜时分才各自回到家中。要接神了,大人先在院里点燃旺火摆好供品焚香祭奠,然后就是万炮齐鸣,共接财神,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天地轮回,新的一年又到来了……</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忆儿时过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常记儿时过大年,欢声四溢小村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刷墙贴画熬黄酒,炖肉蒸糕挂对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爆竹声声稚心灿,马灯闪闪梦魂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千秋岁月春依旧,那味于今难淡然。</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年年过年年年盼,充满着生气,充满着活力,过的是一种心情。过的是一种期盼。看现在的孩子,吃不想吃,穿挑肥拣瘦的穿,礼炮自己买下懒得放,外面放焰火也懒得一睹。电视晚会不看,整天捧着手机,倒是感兴趣的,就是看过完年长辈们给的那点红包和压岁钱,现在的物质生活和过去无法作比,但那时的快乐生活现在又永远不会再有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几天就要过年了,年过知天命的我早已不期盼过年,甚至讨厌过年,不仅是过一年又长一岁,走向衰老,更主要者是现在过年没有一点激情,没有一点生气。儿时过年虽然寒碜的象孙子,但那时快乐的象爷爷……</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