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的知青故事(01—08)

于为钢

<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4日我们青岛日报社,青岛市委党校,前哨机械厂三个单位的三十多名知青来到了崂山县、红寨公社、双埠大队,开始了我们人生中的农村生活。</p><p class="ql-block"> 农村,我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我的知青故事(01)</p><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4日下乡,5日是我18岁的生日。9月9日我们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双埠村这段很有味道、值得回味的农村生活离今天已四十多年了,当年十七、八岁风华正茂的少女少男,今天都已六十岁开外了。</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前当时我刚好18岁,初中毕业后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知青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离开了学校,来到了广阔的农村。</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农村生活对自己来讲一点都不陌生,学生时代我们经常去农村参加劳动,刚到双埠村因为我们"知青"住所还没有盖好,临时把我们安排到了农民老乡家里住,我们的房东大叔姓张叫张术欣。一日三餐要到"知青‘’食堂吃饭。同我一起分到老乡家的另一位"知青‘’叫袁杰,他块头很大,一米八几的个头,房东家里出力的活都有他来干,我个头小身体条件差房东大叔、大婶也不让我干出力的活,生怕把我累着。</p><p class="ql-block">另一位"知青‘’他也姓于,叫于国斌,我俩被分配到双埠村当时的第七生产小队,好在我们的生产队长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我们的队长姓周名周正才,对我们俩位小"知青‘’特别的关心和爱护,干活累了他总是想办法让我们得到休息。</p><p class="ql-block">后面的农村生活从走进双埠村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自从进驻双埠村的那一天,我们的户口也已迁入到崂山县了,也就是说从站在双埠村的土地上,我们已成为一名真正的农民了(农村户口)从那天起我们每一位知青的吃、穿、住、行全靠这片肥沃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我的知青故事(02)</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劳动强度大?也许是副食品太差?也许是初换水土?农活干了一个阶段后,男女知青吃饭个个都是海量,特别是男知青,吃起饭来狼吞虎咽就是吃不饱肚皮,一顿饭馒头能吃一斤半到两斤,玉米面饼子也要吃一斤到一斤半,特别是知青遇到节日改善伙食,那时候吃包子、饺子、面条就算改善伙食,因知青饭量特大,改善一次伙食困难很大,遇到改善伙食知青的肚子就是无底洞,大包子,很多知青一次能吃十八九个或二十几个,面条能吃七八大碗(当时知青的吃饭碗都很大),吃饺子那就更没法说了,我记得知青第一次吃饺子,我们八个人分为一组,整整吃了近三笼屉(当时我们用的是十二人大锅,笼屉直径近一米),可想,我们知青点30多个知青需要包多少水饺。当时我们知青一月45斤粮食一年近600斤粮食,不到半年的时间我们把全年的粮食都吃光了,接下来吃饭问题就是我们知青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知青带队领导王树礼叔叔(当时青岛日报社办公室主任)为此事发愁,…………。后来经上级领导部门批准给我们知青点调拨一些粮食,知青吃饭问题总算解决了,后来我们知青实行了饭票制,每月每人定量发放饭票。</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当时为了多吃几个馒头,想尽办法和伙房里的知青姐姐搞好关系当时自己最大的优势是,年龄小,长的有点"奶油",很容易和姐姐们接触,每到吃馒头的时候她们总会想办法多给我几个。我们知青点的伙房经常换人(轮流)所以跟姐姐们都要把关系搞好,这样就可以多吃几个馒头。</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知青聚会谈起此事几个姐姐都会说,当年看你年龄小又白净肯定吃不了苦,我们这些当姐姐的都愿意帮帮你,因为你是我们的小弟弟,现在60多岁了见了面她们对我还是很好,都说我人好,又聪明,好嘠伙。</p><p class="ql-block">出门在外,最需要的就是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交几个很知己的男女朋友关键时候也只能靠他(她)们。当你有病的时候,他(她)们会给你端上一杯热水、热饭,会坐在你的身边问寒问暖,你的衣服脏了她们会把你的脏衣服洗干净,你的饭票不够了,她们会把自己省出来的饭票给你。当你能力小干不了一些重活,他们会象铁哥们一样帮你把重活包下来,当你吃了亏受了别人的欺负,他们会挺身而出,用他们宽厚的臂膀为你把事情摆平。</p><p class="ql-block"> —— 我的知青故事(03)</p><p class="ql-block">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p><p class="ql-block">鱼儿里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p><p class="ql-block">这首歌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间唱响了祖国的大地,当时,机关、工厂、学校等等一些单位只要是开大会,开会前唱《东方红》,会议结束后就会唱这首《大海航行靠舵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首歌慢慢的地被人们所遗忘。我们在农村广阔的田野里,皮肤晒黑了,身体强壮了,我们在茁壮的成长。</p><p class="ql-block">来到农村后,每天我们象生产队里的社员一样,吃过早饭扛着农具到地里干活,当时在知青中,把到农村插队落户干农村称为"到农村修理地球"。上学时虽然多次去农村学农劳动,但真正来到农村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员"时,说句心里话,根本就不合格,什么农活都不会干,没办法从头开始吧。</p><p class="ql-block">刚开始每天吃过早饭和队里的社员来到地头上,干什么活由队长分配,一切都要听从队长的统一安排。刚来农村地里的活确实不太会干,不会干学着点刚开始干不好,但一定要努力的去干谦虚的向社员们学习。</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头一次在地里干活,用铁掀翻地,别太小看翻地,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翻浅了不行会影响日后庄稼的生长,一掀一掀的距离都要掌握好,先看看队里社员翻地的动作,学着样子去做,一天下来手上磨起了几个水泡,第二天只好戴上手套继续努力的干,刚到农村对社员用的农具不太了解买了把铁掀不适合翻地用,干起活来特别累还不出活,几天后我托队里的社员利用赶集了机会给我买了把翻地的铁掀,干了一段农活后手上的水泡变成了老茧,翻地这活也算学会了。</p><p class="ql-block">去农村第一次参加刨地瓜劳动,现在想起来还觉着可笑,看看社员们刨起地瓜来很轻松的样子,而且刨出来的地瓜个个都完好无损,可轮到自己刨了一镢头下去,刨出来的地瓜完好的不多,干脆放下镢头不刨了,找个篓子跟在社员后面拣地瓜吧。</p><p class="ql-block">第一年队里分地瓜,应该没有我们的,队长特意挑了一些好的地瓜,是埠子上沙土地里生长的地瓜,比较好吃,特别甜,分给我俩每人半麻袋(100斤左右),特别嘱咐我俩回家时把地瓜带回家,让家里人尝尝双埠村埠子上的地瓜,后来回家时把地瓜带回了家,家里人都说好吃。</p><p class="ql-block"> ——我的知青故事(04)</p><p class="ql-block">秋收结束了,天气渐渐凉了下来,家家猪圈里的土杂粪也沤的差不多了,这时候需要把土杂粪从猪圈里弄出来,当时在农村多数农民家里都养着猪。在自家院子里用石头垒个猪圈,把猪圈起来养,当时养猪对农民家庭来讲有两大好处,一是猪养大后可以卖钱,二是可以积一些土杂肥用于种植农产品,使土壤更加肥沃,而且根据运出的土杂肥的多少给养猪户加一些工分,当时农村大力提倡养猪。</p><p class="ql-block">为了积肥的,每家靠墙的院子里都挖一个1.5米左右的间方,深大约在1.5米左右的方坑,用石头垒好,平时人的粪便,猪的粪便,刷锅洗碗的脏水通通弄到大坑里,猪圈里猪活动的场所也要经常换新土,把泥泞的脏土弄到大坑里,时间长了土杂肥要从猪圈里弄出来。</p><p class="ql-block">每家的猪圈靠墙处上方留下一个三、四十公分间方的小洞方便将猪圈里的肥弄到墙外。挑粪时土坑上面的粪便很容易弄到墙外,挑到下面就很费劲了,产起一掀连粪便带脏水的肥从小洞处送到墙外,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就难了,越到下面脏水越多、越重,只能慢慢的干,反正一天内将猪圈里的粪便弄到墙外就算完成任务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顺过劲来了,干起来也就顺手了。</p><p class="ql-block">一掀掀连屎带尿的土杂粪挑到墙外,弄不好粪便会澎你一身,一天下来,身上的衣服、脸上都有臭味,而且腰酸背痛。好在那时年轻晚上睡一觉全身的酸痛都会消失第二天接着再干,臭味、酸痛算什么,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那是没说的,既然来到了农村成为了一名"社员"就必须铺下身子干,只有这样才会得到社员的认可,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弄到墙外的粪堆放的整整齐齐的等地里需要时运到地里。</p><p class="ql-block">当时往地里运土杂肥的偏篓车我一直没有推过,装满一车土少说也有四、五百斤重,因为我身体条件不行加上队里的车少整劳力多,队长就没有安排我干这活,不过当年我实验过,我确实干不了这活,装满一车土走大路还凑付遇到地里的田埂或农田里的窄路根本就无法控制小推车的方向。所以,一般往地里运肥时,我的任务就是在地头上准备一根绳子车到了地头把绳子系在小车上往里拉,等运肥的车走后把运来的土杂肥均匀的撒在地里。</p><p class="ql-block">农田里的活技术性很强,什么季节种什么庄稼?怎样种?怎样管理?什么时候好锄地了?什么时候好施肥了?施什么肥?什么时候好给庄稼上水了?什么时候好给地瓜翻蔓了?这可是一门大学问,是很难掌握的,何况我才来几天,没有资格去谈论如何种地。</p><p class="ql-block"> ——我的知青故事(05)</p><p class="ql-block">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也成为青春史册,一去不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的艰难,曲折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p><p class="ql-block">跟着太阳走,伴着月亮归,沉重的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们的命运。啊,用我们的双手绣红了地球,绣红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到来。告别了你呀,亲爱的姑娘,擦干了你的泪水,洗掉心中的忧愁,洗掉悲伤。啊,心中的人儿告别去远方,离开了家乡,爱情的星辰永远放射光芒……</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在知青中流传的一首歌曲,它写出了知青在哪个年代的蹉跎岁月,写出了知青生活的艰苦、曲折、漫长。</p><p class="ql-block">1976年,也就是我们下乡插队的这一年,中国人民遭遇了最悲痛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人民悲痛地永远失去了我们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最敬爱的朱德委员长,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整个大地都在颤抖。</p><p class="ql-block">也是这一年,中国的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山摇地动,整个的唐山被毁,这次大地震夺走了很多唐山人的生命,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p><p class="ql-block">然而,我们生活的地球在人们极度悲痛的同时还在按着它的轨道正常的运转着。早晨,太阳依旧从东方升起,天上还会下雨,地上还会刮风,人们擦去悲痛的泪水,笑容还会挂在脸上。</p><p class="ql-block">春天到了,轻轻的春风唤醒了整个大地,万物复苏,灿烂的阳光把整个大地照亮,河里的冰层在阳光下融化了。潺潺的流水,树枝发出了嫩芽,春天,一年最美好的季节来到了。</p><p class="ql-block">春天来了,田里的小麦开始泛青,阳光雨水缺一不可,当时双埠村的水力情况还算不错,天上不下雨全靠机井里的水灌溉农田。</p><p class="ql-block">队长为了让我们俩在农村得到全面的锻炼,白天收工后安排我们俩晚上到村北我们队里的麦田里给小麦上水,吃过晚饭我俩带上铁掀,穿上件棉袄来到了地头,地头上的小帐篷社员早给我们打好了,队长特意来到地头向我们简单说明了给麦田上水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按要求给麦田上水必须一席子一席子地上,前面一席子水流到头了,然后再挖开第二席子,将前面的席子堵起来,当时麦田里已挖好了水渠,开始我俩还规规矩矩的干,后来我俩嫌麻烦,耍起了小聪明心想反正也没人知道,一下挖开六、七席子让水慢慢的往地里流吧,管它效果好坏,……。不好了,前面的几席子的水已漫出了地垄,我俩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决口堵上,折腾了半天总算把席子垄整理好了。</p><p class="ql-block">天亮了,队长来了,看了麦田里的情况心里很明白,"你俩晚上干什么来?怎么水都流出了麦田,是按我说的去做了?"我俩低着头一句话都没说。那一刻说真的连敢抬头看队长的勇气都没有。后来队长再也没有提起此事,给麦田上水的活从此与我俩无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崂山县 红寨公社 双埠第一批下乡 知青名单:</p><p class="ql-block">于为钢,赵 沛,章 海,苏金庆,</p><p class="ql-block">刘庆友,郭平安,王海宁, 朱洪建,</p><p class="ql-block">袁 杰 ,白 玉,田 村,宋 立飞,</p><p class="ql-block">王玉华,李义节, 毕文华, 姜焕菊,</p><p class="ql-block">王军华,张 夏,于志中, 徐常青,</p><p class="ql-block">宋立跃 ,梁建国,孟跃进, 梁玲玲,</p><p class="ql-block">于 青,刘凤珍 ,米 强, 王 毅,</p><p class="ql-block">于善秋 ,姜丽娜,尹淑珍 ,张丽君,</p><p class="ql-block">于国斌,李仁生, 赵玉姬 ,秦学良,</p><p class="ql-block">李 燕(知青名单37人)</p> <p class="ql-block">1976年青岛日报社职工的孩子下乡去崂山县红寨公社双埠村前,在青岛日报社办公大楼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知青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崂山县红寨公社召开知青代表合影留念。(1977年3月23日公社门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4 日, 今年是我们双埠知青下乡四十一周年 ,今天我们在青岛八大关太平角海滩边, 金海角度假村聚会,我们双埠村的知青永远是一家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9年1月8日星期二,双埠部分知青在四方海云民俗文化街,阳光手拉手饭店聚会。欢歌笑语度过整整一下午,缘分让我们聚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夏夜人静,</p><p class="ql-block">湾湾的月儿挂在枝头,</p><p class="ql-block">静静的双埠村,</p><p class="ql-block">这就是,</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青生活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胡同里的村屋还亮着灯,</p><p class="ql-block">透过门缝,</p><p class="ql-block">少女,</p><p class="ql-block">苗条的身材,</p><p class="ql-block">清晰的映在纯真少年的眼里,</p><p class="ql-block">少年 ,</p><p class="ql-block">难舍难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23日,为了欢迎双埠第二、第三批知青入群,我们在海云文化街阳光手拉手饭店组织了一次聚会,虽然只有14位知青参加聚会,但它体现了我们双埠知青团结,和谐,缘分让我们欢聚一堂。</p> <h3> ——我的知青故事(06)</h3><h3>风儿,将我飘到本不属于我的崖,我慢慢的发出了小小的嫰芽,我多么渴望快快地生根,快快地长大。</h3><h3>小小的嫰芽终于从崖的缝隙里露出,我拼命地将脖子伸长,伸长,原来天空是那样的广阔,那样的蔚蓝呀。</h3><h3>云儿,在蓝天中自由地飘渺,鸟儿在天空中来回的翱翔,可我只能为了生存艰难的挣扎,挣扎。</h3><h3>烈日烘烤下的我无处躲藏,奄奄一息的小草在我身旁,我渴望苍天赐给我一点甘露,让我多长几片枝叶,发出更多的嫰芽。</h3><h3>枝叶在默默的成长,狂风骤雨不停地向我拍打,我挺起胸膛勇敢地迎接着它。</h3><h3>任凭环境的险恶,任凭狂风骤雨,任凭电闪雷鸣,我不怕艰难险阻,挺起胸膛去征服它。</h3><h3>往崖下俯视,仿佛他们都在顶礼膜拜的望着我,暴风雨中的我,枝干更加粗壮,更加挺拔。</h3><h3>我的作品《崖上的松》是在向大家讲述,在茫茫的人海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顶住狂风骤雨,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才能成为一粒钻石💎,成为一名刚强👍,健壮,成功的他。</h3><h3><br></h3><h3><br></h3><h3> </h3> <h3>农村的生活有时枯燥无味,有时也会充满了幻想,有时也很浪漫,人生有很多东西让人捉摸不透。</h3><h3>我们一块来双埠村的男女知青,当年年龄大都在十七、八到二十岁之间,刚刚来到农村,小小的年龄,心灵特别的纯洁,纯洁的像一张雪白的纸,白的上面连一丁点儿油墨都不存在,天真无邪,心灵纯净。</h3><h3>在那个年代里,年轻人中流传着很多手抄本书籍,如《太平间的电话》、《绿色尸体》、《少女的心》、《曼娜回忆录》、《一件军大衣》等等,这些手抄本书籍有充满了各种恐怖的,有描写情色的。看了这些恐怖的书,晚上天黑了让你不敢独自在一个房间里睡觉,不敢独自行走在小道上,一个人上厕所都害怕。看了这些描述情色的说,会让你更加渴望得到异性的暖味,会让你激动的心跳出来、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漂亮女孩子眼神发直,并很快联想起书中所描述的情景。</h3><h3>记得我第一次看情色手抄本书《曼娜的回忆录》晚上睡觉前趴在被窝里翻开了这本书,慢慢的一字不漏地把这本书看完,这是我第一次看描述情色的书籍。</h3> <h3>看书时生怕漏掉描述情色的细节,看了一遍又一遍。晚上失眠了,怎么也睡不着觉,书中一幕幕的描述老在眼前晃动。当时年龄小,加上在学校里又没有上过生理课,所以在看这本书时心跳加速,全身的血液在沸腾,多么的渴望,渴望得到……。</h3><h3>其实,当年十八、九的年龄,说爱有点大了,准确点应该是喜欢,男女知青心里也都在默默地喜欢着谁,从心底也渴望得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情,只是胆子小了点理智没能释放出爱的火花🌸。</h3><h3>当年我们知青中,情感问题上,谈归谈、恋归恋,结果,我们第一批双埠村插队的知青共37人,没有一对在后来的生活中成为夫妻,也许是缘分未到,后面到双埠村插队的知青有几对结为了夫妻。</h3><h3>现在我们第一批双埠村插队的知青聚在一起还时常谈起当年知青点男女知青谈朋友的话题,谁跟谁关系不错,谁跟谁谈的很热糊。哈😄哈😄哈😄笑声把我们带进了美好的回忆。</h3><h3>也许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她)们时常还在偷偷的回忆着当年自己心爱的白马🐴王子,自己心爱的姑娘。</h3> <h3> ——我的知青故事(07)</h3><h3>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革命的青年有远大的理想,革命的青年志在四方!</h3><h3>到农村去,到边疆去,让生命发出更大的热和光,更大的热和光……</h3><h3>这是一首当年的知青老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也许都会很熟悉这首激情澎湃的歌曲吧!</h3><h3>当年"知青"响应号召,打起背包,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远大的理想,革命的斗志,满腔的热血,憧憬着美好的明天。然而……</h3><h3>来农村时间长了,和队里的社员都熟悉了,相互间托对方办点事就很正常了,当时我们报社知青给队里社员办的最多,而且很容易跟社员搞好关系的事情,就是给社员家里买废报纸,因为我们是报社职工的家属,买点废报纸问题不大,关系特别好的,条件允许的话还会给他们弄点印报的白纸。</h3><h3>那时青岛郊区农民家里的墙上、顶棚上都要糊上纸,一般情况顶棚糊花🌸纸或糊白纸,墙上糊报纸,过年、结婚的新房墙上顶棚上都糊花🌸纸,这样社员家里的报纸的需求量特别大,每次回家总有社员托我给他们捎着买点报纸,有方便的车就多买点,没有车就买它三、五十斤,回村时他们会去火车🚉站去接你,他们拿到报纸时心情特别的高兴,第一,给他们买的报纸很便宜,每斤才1毛钱 ,说是买30斤到家一称近40斤,他心里能不高兴吗,当时赶集买一斤旧报纸需要近4毛钱💰报纸的质量还不好。第二,咱给他买的报纸整齐,都是一天的报纸,糊在墙上整齐的不得了,给他们买了报纸,有时候他们家里改善伙食,都会邀请我去他们家吃饭。</h3><h3>记得一次,我们队的妇女队长家,她的哥哥要订婚,家里的墙上要重新糊墙纸(装修一下房子),她托我给她家买点报纸,为了这件事我特意回了一趟家,买了50斤报纸,还给她弄了些印报纸的白纸,她家里的老人看了高兴的不得了,正好家里蒸订婚的馒头,一个大馒头足足有一斤半,家里人非要留我吃饭,坐在炕头上两个手抱着大馒头(因馒头太大,一个手拿不过来),吃的那个香啊😄,现在想起来这事,没法形容吃馒头时的心情。</h3><h3>真正为队里办的一件大事、好事,是为队里弄到了小推车补内胎的胶。记得当时队里正急于把土杂肥运到地里,用的偏篓车经常出现轮胎扎破的现象,可偏偏在这个期间大队修车铺里补内胎的胶没有货了,不知什么原因这期间市场上也买不到,眼瞅着队里的偏篓车瘫痪了,没有胶谁也没办法,队长为这事急得火烧火燎。</h3><h3><br></h3> <h3>土杂肥运不到农田里,弄不好会耽误了播种,知道这件事后,我想起了上学时同学们曾经在青岛橡胶制品厂劳动过,好象它们厂里生产这种补轮胎的胶,出口产品特别多,质量很好,报着试试看的想法,我把上学时去橡胶制品厂劳动的事和队长讲了,队长听后心里很是高兴,看样解决胶的问题有希望了,但队长又很担心,带上什么礼物去见师傅,我说,队长你放心,当年师傅对我可好了,只要厂里生产胶我一定能搞到,当天我就回家了。</h3><h3>回到家后我找了个大瓶子,第二天吃过早饭坐上公交🚌车去了橡胶制品厂,找到了我劳动时的孙师傅,向她说明了我的来意,她知道后二话没说领我去了生产胶的车间罐了满满的一大瓶子胶水,足足有两三斤。听师傅说,很长一段时间因出口任务重,内销产品已停产了,农村缺胶在情理中,市场上没有关系根本就买不到。胶弄到了,我轻轻的喘了口气,总算事情办成了。和师傅道了别,我当天坐火车🚉回到了队里,因时间耽误不得,早一天,土杂肥就可以早一天运到农田里,就可以早一天播种。</h3> <h3>我们队长接过我手中的胶,激动的手都有点颤抖,心情显得很激动,不知应该对我说些什么,"你帮大忙了"。你在这待一会,让你婶子炒几个菜咱爷俩好好地喝两盅,便拿着胶出了门,一会儿,队长和队里的保管、会计回来了,队长找人去市场上割了点猪🐷肉,到海边买的鱼🐠、蛤蜊,大婶给炒了几个菜,我们坐在一起痛痛快快地喝着酒。席间,队长、保管、会计谢了我几次,"这次多亏你的帮忙搞到了胶,咱队里就不会耽误播种了,全队的社员都会感谢你的。"队长又说,你这次回去办事的车费、找人花的关系钱💰、胶的钱💰因为现在队里的钱很紧张,没法和你兑现,只能多给你划上一些工分(当时农村出工整劳动力一天划10分,一搬划8分,包活另算),年底多给你点钱💰,我跟队长说,我能为队里办点事我很高兴,说明我长大了。从那天起我们队里的偏篓车再也没有出现瘫痪现象。</h3><h3>通过给队里办了几件事,给社员家里也办了些事,在队里成了香饽饽,出力的活队长会让我离的远远的,队里的社员们也会照顾我,想回家办点事队里通通开绿灯,而且还会适当的给我划上工分,77年我还被评为公社的先进知青,第一年全年我挣了三千三百多工分,年底分红时扣去口粮钱💰还开了二百多元钱💰。</h3> <h3> ——我的知青故事(08)</h3><h3>离别了家乡不知多少年了,故乡的亲人。期盼着黎明,期盼着救星,让我早日回到故乡妈妈的身边。</h3><h3>当年的我多壮志,如今累的得多可怜,住着低矮的草屋,穿着破烂补丁的衣衫,农田里的活啥时能干完。</h3><h3>有一天中午,妈妈来到了儿身边,心痛的泪水打湿了老人的衣衫,如今的儿啊,不是从前,强壮💪的身体早已不见。</h3><h3>妈妈啊!妈妈,请你不要悲伤😔,不要心痛,不要流泪😭,总有一天儿会回到您老人家的身边。</h3><h3>很多年后,我终于回到了故乡,妈妈的身旁,老人的泪水早已哭干,给儿的只有妈妈的一头白发,模糊浑花的双眼。</h3><h3>心爱的人儿,你可能早已把我忘记,请你告诉我你在何方,你在何方,愿你早日回到我的怀抱,忆着当年的美好时光。</h3><h3>如今的我,年龄已大,发梢已生出白发,青春早已失去,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我了,永远,永远告别了青春的年华……</h3><h3>当年,很多老知青,把自己在兵团,在贫穷山村的艰苦生活经历写成了不能公开的作品和诗歌,并谱上了曲子,默默地伴着泪水唱着他们所走过的艰难道路。</h3><h3>虽然这些歌曲没能流传到今天,但他们经历的艰苦岁月永远留在了每一位老知青的心里。</h3><h3>在农村生活,谈论的话题永远离不开地里的庄稼,和收获的粮食,离不开吃、喝、拉、撒、睡,农民一年里在地里辛辛苦苦种庄稼,为得就是让人们都能吃饱饭,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每家每户都忙的不亦乐乎。双埠村的农民,生活水平相比而然还算说的过去,吃、 穿应该说都不愁,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双埠村靠着很大的海滩,挖点蛤蜊,抓点鱼🐠卖了弄点零花钱是没有问题的(当年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允许社员随便下海),双埠村周边青岛的工厂企业很多,如阀门厂、皮毛厂、炭黑厂,化工厂等等,村里很多劳力都派去工厂打工,这样一来,农民家里既有粮食吃,又有钱💰花。</h3><h3>青岛"引黄"工程也有我们知青的点滴汗水💦,当年引黄济青工程,离河道近的村庄,劳力全部投入到挖河工程,每个公社分配了任务,然后包给每一个大队(村)一层一层承包给生产小队,当时天冷了正遇地里没什么农活,全村的劳力,吃过早饭,带上中午的饭扛着农具,推上偏篓车步行五、六里路向河道进发。当时我们国家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全靠人海战,锄的锄,挖的挖,铲的铲,推的推,拉的拉,一小车一小车地往外运土。</h3><h3><br></h3> <h3>农民的点子还是很多的,怎么省时省力,怎么挖的快,各出高招。中午吃着带来的馒头和饼子,就着咸菜,顶着北风,🐺狼吞虎咽地吃着午餐,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我们知青也是同样。</h3><h3>我记得,在挖河过程中因沙土塌方,某队队长被埋在了土中,社员们拚命地往外挖,终于把队长从土中挖出来了,虽然命保住了,但双腿造成骨折,可能永远失去了双腿。</h3><h3>记得,在农村插队期间,我第一次喝社员的喜酒,77年我们副队长张术刚,娶了个女姑山村的媳妇,当时我给他凑了五元钱💰做为喜钱,(当时刚到工厂工作的新工人工资也就是十几块钱)他结婚时因为我回家没有赶上婚礼,回村后,我们副队长特意为我做了八个菜,当然大鱼🐟大肉少不了,坐在炕头上新娘子给斟着酒。我记得当时上了一道肉,满满的一大盘子全是大肥肉,吃一块就能香倒人,这道菜叫"富的溜油"。喜酒喝完了,还给了我几块喜糖。在那个年代不用说农村,就是城市结婚酒席办的也很简单。</h3><h3>那时候有很多身体强壮的知青,为了混上一顿好饭吃,有酒喝,遇到村里的社员家里盖房子、翻席房子,就去帮个忙,出一天力混上两顿饭,也算是个好差事吧。</h3><h3>平时里每星期我们都可以去附近的工厂里洗个澡,因为我们下乡的双埠村周围都是青岛的工厂,我们一般情况下都去东边的青岛电站阀门厂洗澡,每次洗澡都要爬一个很高的墙进去,有时会遇到厂里的巡逻民兵,问明情况,知道我们是下乡知青,后来再见面我们都会很友好的打个招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