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谢、申本来都是233个以国为姓的著名姓氏之一,但是一些宗亲死抱的所谓“申伯谢氏谱头”和世系表还越来越完美。殊不知那个谱头居然与和徐氏谱的谱系有十六七代的雷同,说明谢氏谱中的申伯世系表的不靠谱性,说明炎帝——申伯的世系表是不靠谱的。这一点相信所有有独立思考的宗亲都不会有歧义。</h3><h3> 且看:</h3> <h3>徐氏源流 </h3><h3> 1、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2、源于嬴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3、源于改姓而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氏得姓始祖</b></div>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br></h3> <h3>居然和徐氏谱的谱系有十六七代的雷同<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font></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申氏得姓始祖认知研讨会会议纪要(摘要)</b></p><p class="ql-block"> 时间:2015年5月9日至10日</p><p class="ql-block"> 地点:郑州申庄天润温泉度假村会议室</p><p class="ql-block"> 参会人员:申氏文化论坛、申氏联谊协商促进会、郑州北郊申庄家亲等29人。</p><p class="ql-block"> 记录:申兴武</p><p class="ql-block"> 议题:申氏得姓始祖认知研讨</p><p class="ql-block"> 现将会议发言、讨论及形成的基本共识主要事项纪要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申志均致辞要求——发言要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听讲要认真倾听,品味实质;有争议处,不急不火。目的是探寻史实,力求共识;或求同存异,形成纪要。必须有的重要成果是:<b>人更亲、情更近、常思念、多交流,形成申家人自己的申氏文化研究队伍。</b></p><p class="ql-block"> 二、申明仁等12人做了研讨性交流发言。<b>大家在坚持“天下申姓是一家”的原则下,通过引典博证、凭论据实、形成主张。</b>汇总起来,对申氏得姓始祖认知方面有以下不同观点:</p><p class="ql-block"> <b>一是认知炎帝神农氏为先祖,孤竹国伯夷为申姓得姓始祖者2人;</b></p><p class="ql-block"><b> 二是认知炎帝神农氏、四岳伯夷为先祖,南申国国君申伯为申姓得姓始祖者8人;</b></p><p class="ql-block"><b> 三是认知孤竹国伯夷与申氏没有关系,同时不认知南申国国君申伯为申姓得姓始祖者2人。</b></p><p class="ql-block"> 三、讨论发言</p><p class="ql-block"> 申汉武:做了“探讨得姓始祖,不可用现在眼光去看历史,去否认不同观点。定论为教授所说:<b>申人始祖炎帝神农氏,出自姜姓最为确切。坚持上紊下清之研究申氏文化的根本原则,以‘天下申氏一家亲’为宗旨,团结一致,发扬传承先祖之美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实现天下申氏是一家这个家族梦</b>”讨论发言。</p><p class="ql-block"> 申学和:从坚持“<b>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有利于历史考证的原则、有利于申氏文化发展的原则、天下申氏是一家的原则”</b>五个原则,推出:“<b>炎帝为申氏太始祖,伯夷为申氏先祖,申伯为申氏得姓之祖</b>”观点。</p><p class="ql-block"> 申正权,申中兴,申志龙、申群豪等从“<b>主张家族大融合,天下申氏一家亲,可以认知异存</b>”方面做了讨论性发言。</p><p class="ql-block"> 四、表态总结</p><p class="ql-block"> 申明仁:<b>研讨的目的是申氏家人的和谐,未来家族的发展,维护家族缘份,推进家族大融合、大团结。不论认识的差异,只要我们干有利于家族、子孙后代的事,我都尊重。各位的认知我都同意。</b></p><p class="ql-block"> 申得良:<b>得姓始祖认知上的不一样,但心愿是一样的,大家认知我都同意,请允许我认知上的存异。</b></p><p class="ql-block"> 申长泰代表申志均:支持邵阳友桂等家亲的观点,统一大家的意见,我的提议:<b>认知申氏得姓,太始祖为炎帝神农氏,先祖为四岳伯夷,得姓始祖为申伯。</b></p><p class="ql-block"> 五、大会结束后,申伟、申明仁、申得良、申学和、申志均又做了深入的交流和磋商,一致认为,会议开得很成功,比会前预料的更好。他们认为这是我们申氏家亲第一次“申氏得姓始祖研讨会”,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慎重其见,会议的正式总结文件,将于近期请专家最终审定后发布。</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m.2jiapu.com/shizunews/shizunews-20170710-29147.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target="_blank"> 申氏得姓始祖认知研讨会在郑州召开!</a></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a href="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0bd7adf0102yj5z.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申伯的称谓与爵位之我见</a><font color="#010101" style="">【瓯越山水的博客】</fon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font color="#010101">日前刚刚拜读瓯越山水先生的博客《</font>申伯的称谓与爵位之我见》一文,认为挺客观:</h5><h3> 二千八百年前的申伯公,不仅是一位功绩显赫的政治家,而且还是气度非凡、儒雅的文学家。</h3><h3> 尹吉甫说申伯文武是宪,是据实概括。</h3><h3> 据《诗经崧高》记载:周宣王七年,公元825年,封申伯公于谢邑。周宣王在眉县为元舅申伯设宴送行,赐给他玉制礼器介圭当作定国之宝。申伯来到谢邑后,以他贤惠的德行,和合周围各邦,吕、鄫、许等,成为周朝在南方的屏障。</h3><h3> 古代帝王封爵授土时,赐圭以为信物。周宣王赐申伯介圭,《崧高》:“<b>锡尔介圭,以作尔宝。</b>”介圭大尺二寸为玠,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介圭,据命圭言也。介者,大也。诸侯命圭。天子镇圭。圭大尺二寸为玠。”《诗·大雅·崧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郑玄笺:“圭长尺二寸谓之介。非诸侯之圭。”<font color="#167efb">可见,申伯被封为一方诸侯,申伯封号是伯爵的申国国君,对周天子称臣,在封国申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font></h3><h3> 据各地出土青铜器铭文与文献记载来分析,青铜器铭文“申伯彦多”指申国封号为伯爵,名字叫彦多。青铜器铭文“申公彭宇”指申国封号为公爵,名字叫彭宇。</h3><h3> 《周纪》:“申公巫臣”。命名同上。《左传·庄公·庄三十年·传》的“申公斗班”命名同上。青铜器铭文“申王之孙叔姜”指申国封号为王爵位,名字叫叔姜。<font color="#167efb">可见,申伯被封为一方诸侯,申伯封号是伯爵的申国国君,对周天子称臣,在封国申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 color="#ed2308">————————————————</font></b></h1>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从叔姜簠析古申国历史与文化的有关问题》一文载于《文物》于2005年第3期:</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font></b><br></h1> <h3> 《叔姜簠及其相关问题》一文载于《江汉考古》1999年第03期:</h3>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style=""> 至此,可以小结一下,</font>申伯彦多(1975年)<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申公彭宇(</span><font color="#010101">1975年,2018年中央电视台申公家族墓群出土专辑)</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申王孙叔姜(1990年湖北),申公巫臣(</span><font color="#010101">周纪</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申公斗班(左传)。相信若干年后,类似的文物、类似的的记载会越来越多。</span></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br></h3> <h3> 据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谢、申本来都是233个以国为姓的著名姓氏之一。</h3> <h3> 众所周知,过去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示血缘,以别婚姻。氏表示地位,是可变的。有以官名为氏,以先祖字、号为氏均有之。传到周代的时候,四处战乱,许多的封国被灭,国君后代或者国民便以国名为氏。过去普通百姓只有名,无姓无氏,国灭之后以国名为氏,又以氏为姓,许多的姓都是这么来的。</h3><h3> 我们回不到历史的环境中,但是,谢国为周宣王派召伯所灭,谢人以谢国而姓谢;若干年后申国又被楚文王所灭,申人以申国而姓申,自然而然。偏偏有人故意混淆谢、申两条线,还有那么几个充当伪道士的,一味去围攻甚至威胁打压质疑所谓的“申伯世系”的宗亲。历史岂会容你随意揉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谢氏谱什么时候有了申伯世系?</b></font></h3><h3> “申伯世系”真的是世世代代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吗?众所周知,真正能看到的最早谢氏老谱是以祭酒公谢衡为始,有谱有史有碑同记载的第一人是谢衡公的父亲典农中郎将谢缵公,史书记载最早有名的谢人有——谢息(左传、后汉书注)、谢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谢游、谢嚣(最早入黔)、谢禄(汉书)等,公元元年特别是东汉三国以来,谢人才彰显于史书……一位民间谢氏文化研究者说:“<b>这一个时期的世系,是很难考证的。所谓申伯多少多少世,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那是瞎编出来的。”</b></h3><h3><b></b> 到目前为止,笔者收集到的资料中,直到谢諤公的《新喻谢氏谱序》(绍兴27年1157年)才出现申伯世系表的雏形。有宗亲口口声声说他手上的谱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从哪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呢?现存的《唐序》就说“其间世数不可考也”。</h3> <h3> 都好好的冷静一下吧!觉醒吧!</h3><h3> 珍惜祖宗赐予我们的“谢”,谢家祠堂拜谢公,别再把曾经的“宗主”当祖宗!!!徐家谱在这里,申家会摆在这里,历史系教授、考古学家的论文在这里,谢申两条线,谢徐两条线,哪里来的交集呀!</h3><h3> 警醒吧!为族事操碎了心、竭尽全力的宗长们,现在还来得及!</h3><h3> 中华谢氏列祖列宗看着大家!</h3> <h3>本刊由诚善扬防雷检测支持<br></h3><h3>道扬 辑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