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去那遥远的地方<br></h1><h1> 十一、"弦子之乡"和"团结包子"</h1><h1> 巴塘,是藏语的音译,意思是"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巴塘县驻地原系四山生命,绿野中开出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处都是一片"咩咩"的叫声。藏语"咩"音即为"巴"音,因而以声音定地名,取名"巴塘"。位于四川省的西部,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古为部落之地,秦称西羌,汉系白狼国。唐属吐蕃,民国二年为巴安县,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1年10月巴安县改为巴塘县,1955年10月改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h1><h1> 拦车的中年人名叫闫庆军是巴塘本地人,两年前才从部队转业到地方。 刚入伍时在西安上过军校,当得知我们就是从西安来巴塘的时,显得很开心,话也一下子变得多了起来。他告诉我们说西安在他的心目中就是他的第二故乡,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西安的人和物都感觉很亲切。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西安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很高兴。当我们说到巴塘的时候, 他介绍说巴塘不但是弦子之乡还是拥军模范县呢!紧接着他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起有关"巴塘弦子"和"团结包子"的故事来。</h1><h1> 每年开春巴塘人民都会在县城举行隆重的仪式,欢迎解放军运输部队开春的第一次上线,巴塘人民与解放军汽车兵们之间的藏汉军民情缘,是在过去几十年的漫长岁月里结下的,解放军汽车运输队多年行驶在川藏线上,急藏区人民所急,想藏区人民所想。他们在抢险救灾、精准扶贫和治病救人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藏区许多群众都得到过官兵们的救助,解放军对川藏线沿线的各族群众无私的帮助,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当官兵们来到时这里时,群众也自然而然地报以深情的感谢。 </h1><h1> 在高原上行车道路艰险不用多说,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那行车更是非常危险,组织欢迎仪式这样的活动,主要是表达内心对人民子弟兵最深切的祝愿。平安是藏区各族群众对解放军最真切的祝福,他们表达祝福是用本民族的最独特方式,那就是邀请巴塘最有名的弦子演奏艺人表演藏族群众喜爱的"巴塘弦子"。</h1><h1> 弦子的起源相传是在公元1447年的藏历火羊年,藏传佛教噶玛派黑帽系第二祖师噶玛·拔布游历康南时发明的。弦子又称藏胡,藏语称"宾永"。用竹筒和木筒做成琴筒,琴筒的一侧蒙上特制的羊皮或蛇皮,安上弦杆,杆的上端钻孔装上弦轴,用马尾做成弦,拉直系在琴筒蒙皮一面的弦杆尖端,弦中安上弦码,用竹片做成弦弓系上马尾呈半圆形,弦子音明亮宽厚,具有高原粗犷的风格。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乐器,在康藏高原上一提到弦子,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巴塘的弦子, 因为巴塘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弦子的故乡"。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人民,不仅勤劳、勇敢、善良,而且热爱生活,能歌善舞。在藏区流传有巴塘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说法。弦子也是藏族男子必备的乐器,几乎人人都有,除了能伴奏、合奏外,还可以独奏。为继承和弘扬好这一传统民族文化,2005年5月国家文化部正式将巴塘县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h1><h1> 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的结合部,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靡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支独秀。</h1><h1> 巴塘弦子,藏语叫"谐",是歌舞的意思,全名是"嘎谐"意为圆圈舞。西汉时称为"康谐",即康巴人跳的舞。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她的故乡就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巴塘弦子的原形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歌卓"。</h1><h1> 早在战国时期,巴塘隶属白狼古国。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没有科学的依据,面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风、霜、雪、雨、雷、电等自然灾害毫无办法。于是迷信鬼神信仰祖先崇拜图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产生了一种叫"卓歌"的祭祀舞蹈。每当祭祀的时候参加者由年长的人排头,不论男女自然排成两行相互搭手或牵袍,弯腰垂首围着篝火舞蹈。</h1><h1> 在唐代"卓歌"逐渐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成为生产劳动之余、时令佳节之期、婚丧嫁娶之时所跳的集体舞蹈,人们称之为"嘎谐"也叫圆圈舞,这可能是巴塘弦子的雏形。经宋元两代到明清两朝"嘎谐"在巴塘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清康𤋮年间,川藏滇陕的汉、回、藏等各民族商人到巴塘经商,促进巴塘县的地方经济发展加之茶马古道的兴盛,使巴塘成为多民族文化文汇的走廊,这时候的"嘎谐"在充分吸收其他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完全成熟,成为藏区独树一帜的民间歌舞艺术,巴塘弦子。</h1><h1> 巴塘<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弦⼦之声像那巨大的魔力吸引着众人,打动着男⼥老少的心,人们围着篝火,踏着⽉色,低咏高歌,伴着激昂的旋律,且歌且舞,跳到⽉落⽇出, 通宵达旦,到处充满着欢乐的弦⼦音乐。拉上弦子,一⼈可跳,上 百⼈也可跳,男女各半围成⼀圈,男的拉弦子,女的舞彩袖,男的起头唱一遍,女的跟着唱⼀遍,或是女的起头领唱,男的跟着唱,互相交叉,从不重复,从慢到快,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也跟着变化而且多姿多样。</span></h1><h1>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巴塘弦子的唱词内容可分为:祭歌、团圆歌、风土人情歌、婚嫁欢歌、情歌、悲歌、祝福歌等七种类型。弦子曲调优美、短小精悍、节奏整齐、易唱易记,女性舞姿以柔美见长,男性舞姿柔中钢劲豪放。与藏区其他地方的弦子相比,巴塘弦子最突出的特点是更加轻盈,抒情更加优美典雅,主要体现在曲调旋律,弦胡拉奏手法和舞蹈姿势上的不同。</span></h1><h1> 歌曲《毛主席的光辉》、舞蹈《洗衣歌》、歌剧《柯山红日》、电视剧《格萨尔王》、电视记录片《唐蕃古道》等一大批非常有影响的音乐作品或主题音乐,其音乐素材都取才于巴塘弦子。</h1><h1> </h1><h1> 当你走进巴塘的街头时,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巴塘许多饭店里的早餐,都是在卖一种个头较大的包子,在我们看似很普通的包子,当地人却给它启了一个即好听又响亮的名字,叫做"团结包子"。</h1><h1> 每次当欢迎解放军的仪式结束以后,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幼就会纷纷上前,不由分说的拉着解放军官兵,去各自的家里用"团结包子"来招待。 团结包子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的一道特色小吃,与传统包子最大的区别就是,包子个头做的比较大,一笼只蒸一个,一个包子够多人或一个班的人吃一顿。</h1><h1> 据说以前的包子可能就是最早的蒸肉, 早在几百年前巴塘人就会做了而且传承至今,简单地说就是个头大的包子。解放以前,限于经济条件和当时的物资匮乏,大多数贫苦家庭不敢想像,只有极少数富有家庭才可享有,吃这种包子因人的多少而决定包子的大小,有多少人吃就做多大的包子,管在坐人吃饱。是亲朋好友、过节相聚的最佳选择,吃包子的时候, 所有人围坐在一起,冒着腾腾热气、喷着浓浓香味的包子放在桌子中间,每人面前放着盛满蘸水的小碟子和一碗酥油茶,真是民族特色的美食。</h1><h1> 关于"团结包子"的来历那还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说起,一九五0年六月底,十八军进藏南路先遣支队来到巴塘时,受到了当地的学生、僧人和群众等各族各界人士的夹道欢迎,并按照巴塘人爱吃蒸肉和用蒸肉包子宴请尊贵客人的习俗,买来排骨、肥肉、面粉、玉米粉、土豆、葱、姜、蒜、八角、花椒、豆瓣等材料,用面做皮,包成一个圆形或五角形的"巨型包子",为十八军将士冼尘。 为了表示藏汉团结、军民团结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寓意,后将包子取名为"团结包子"。因为十八军进藏正值端午节,以后每年端午节巴塘城里家家户户都会吃"团结包子"来记念十八军进藏,也寓意家庭团团圆圆。从此以后巴塘的"团结包子"不但成了特色的名小吃而且还成了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和宴请宾客的美味佳肴。时光荏苒转眼几十年就过去了,但巴塘的藏族群众一直延续着为路过这里的解放军汽车兵包"团结包子"的传统。</h1><h1> 巴塘是一个以藏民旅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这里气候温和、山川秀丽、雄奇秀丽的雪山草地装点着让人心驰神往的地区。这里素有"高原江南"的美称。眼前的美景令游客们陶醉,除了有类似内地的秋高气爽,还有高原独特的韵味。</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