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一生》 部队 ( 英雄的8023部队)

<h3> 身穿着绿色军装,脚踩荒漠罗布泊。</h3><h3> 心怀神圣的使命,无私奉献苦为乐。</h3><h3> 蘑菇烟云冲天去,春雷一声震世界。</h3><h3> 63年8月代着学校分配通知单,离开西安去北京,直奔通县保安胡同一号,国防科委第21研究报到。那时还穿看百姓衣,代着家中被褥</h3><h3> 进行军训时,我们写了入伍申请,再次政审,合格后,穿上了军装,我们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员。</h3> <h3>  校友、班友、战友</h3><h3> 前排左 王淑贞 前排右 杨妙秀</h3><h3> 后排左 耿胜利 后排中 李仕龙</h3><h3> 后排右 庄栩</h3><h3> 一个庄重严肃的照片、一个威武深情的照片、一个值得母校骄傲的照片。因为他们要执行一个神圣的事业,要去一个神密的地方,一个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一〈死亡之海〉</h3><h3>。一个寸草不生,渺无人烟地方。为了这个事业,他们要做一名隐姓埋名的人。</h3><h3> 留个纪念吧,校友、班友、暨战友。</h3> <h3>  天安门是北京的像征和标志,是全国人民向往地方,值得留念。</h3><h3> 60年代,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参军是我的梦想,62年当兵体检,因身体矮小未能如愿,63年梦想成真。北京首都参军,真是喜上加喜。这样的大事,家里不清楚,我寄去入伍证明和照片,在西安办理《光荣军属证》,並釘在进院落的大门上,很注目,街巷临居全知道了。</h3><h3> 64年3月,我奉命去执行任务,路过西安,向首長请假,回家看看父母,我穿着军装,神采奕奕,父母亲见到非常兴奋。街坊临居敬仰的与我交流,一时间议论不休,说:胜利这娃有出息。</h3><h3> 由于我参军一事,导致家庭的地位和经济也悄悄的发生微妙的变化。</h3><h3><br></h3> <h3>  北京车站是1959年9月建成,是首都人民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十大标志性建築之一。毛主席亲自提笔书写《北京站》三个大字。北京站是全国交通的枢纽,是当时进出北京主要通道,当然回西安也不例外。</h3><h3> 由于我是在北京入伍参军的,家里不知道,所以照几張代表北京地域的照片寄到家中,让父母亲高兴。,</h3> <h3>  我在这样环境中生活了三年一一马兰基地。</h3><h3> 军训生活结束了,在北京通县21所礼堂召开排以上干部大会。礼堂周围一周布满岗哨,可以讲不到5步就一个岗,戒备森严,我心里感觉紧張,这开什么会?军人给军人站岗?即是这样,大家有序单行列队进入就座。</h3><h3><br></h3><h3> 开会了,基地司令员張蕴钰指着悬掛的任务图,宣布了我们的使命,宣布了保密纪律,並宣布要求"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死后代进棺材里"。你们作好一辈子从军思想,你们这部分人,一部分在北京、一部分在新江、一部分人在北京与新江的路途中。</h3><h3> 开完会后,我心里想,我年纪小,个头又不高,可能留在北京,然而事实与愿望正相反,我被分配到技术保障处,将永远离开北京。</h3><h3> 1964年3月,我隋处長张继业上校等10几位同志作为21所执行首次核试验的先遗人员离开北京,来到了这一片无际的戈壁荒滩上,照片上已经显示出来。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一个落差极大的《世外桃园》。</h3><h3> 照片中的新江三月,寒气依然逼人,身上穿着毛皮大衣。这是马兰基地招待所对面地方拍攝,这里有八排平房,照片是在平房东侧位置,照片上左边是一个公厕。这个位置是21所来新江执行任务的同志居住和办公所在地。</h3><h3>若是1967年后来新江执行试验任务同志,他们就根本不知道这个地方,可是我偏偏在这里生活了三年。</h3> <h3> 这是马兰机场的局部照片,第一次《地面》原子弹爆炸试验后,为适应国家《空爆》核武器试验,必须在马兰建设一个重型轰炸机场,此项工作由空军付司令员成钧领导。</h3><h3> 机场跑道建设是机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幸苦的工作。为了搶时间早日完成,2公里的跑道建设,一半由地方天津建築公司承担,另一半由工程兵124团建设。21所通知我下连当兵锻炼,参与修建跑道建设。</h3><h3> 机场跑道建设技术要求很高,抗压强度、抗剪强度、不平正度、基础建设尺寸、都有很高要求。我记得清楚,原始基础0.5米深,中石0.25米深,混凝土地面0.25米深。整体跑道深1米。</h3><h3> 我主要工作是在搅拌机后面推独轮砂车,每隔90秒就得推一车沙子,可想一天下來要推多少车。推车时从來都是跑着推,没有走过,否则90秒一车无法保证。90秒一车包括拆沙、装车、推车、卸车、倒入搅拌机内。一天下來,汗水湿透衣服,精疲力尽。对我们这样三门干部〈家门、学校门、机关门〉確实力不从心。</h3><h3> 那时晚上还要站岗放哨一个小时,我记得站岗放哨时,靠在水泥堆垛上就能瞌睡。那个时期,政治空气很浓,月月争当五好战士。为了保证质量,按期完成机场建设,在我的印象中,每个战士都是英雄好汉。</h3><h3> 机场建成后,主要为轰炸机使用,它可携带原子弹或氢弹进行《空爆》试验。</h3><h3> 下连当兵锻练三个月后,又要执行核武器试验了,我返回了21研究所。</h3> <h3>  这是军训期间,我们班照的全家福。</h3><h3> 我的这个班,来自五湖四湖,他们都是国内各地区名校里的佼佼者有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班長、后排左第一位、核物理专业)等。在这11位中尽有二名中专生。军训结束后,分配到不同岗位上,在以后几年中,他们都是我国核武器试验中的中坚力量。</h3> <h3>  照片前排右第一位是我本人。</h3><h3> 照片上的汽车是一辆 工程车,它是核武器试验场区应急抢修工程车,里面装有车床、钻床、砂轮机、钳台、焊机、切割机、等工夾量具以及备用材料。並且自备用一台柴油发电机。能夠保证满足野外条件下应急的机械加工任务。</h3><h3> 这張照片是在出征执行试验任务前在工程车前留影纪念。照片背景是64年至66年期间,从北京到新江来参加核试验人员居住和办公室,非常艰苦,冬天要自已烧火墙取暖。照片中高出屋顶部分那个長方体就足烟筒。</h3><h3> 第二次我国进行核武器试验,选择《空爆》方式。采用轰六甲重型轰炸机进行投弹,为了保证《零时》准确的投向靶心,经常看到飞机在试验场区上空盘旋摸似试投。1965年5月14日10时,载有原子弹的轰六甲准确投向靶心,爆炸成功。爆炸时,天空出现强烈耀眼的闪光,地面升起炽热的火球,隋着火球转为咽团与地面埃柱逐浙連成一起,形成状观的蘑菇烟云,类同第一次核试验。</h3><h3> 在这次核试验中,我们加工厂抢修队荣立集体二等功。</h3> <h3>  新江戈壁沙滩,每年3到5月时间,处于风季。一旦起风飞沙走石不奇怪,风呼啸的刮看伴随哨声,可怕是风大的让人难以行走,难以停立。那时也不知道有"雾霾"二字。</h3><h3> 照片上的几名军人,穿着棉衣,代着皮帽,可见天气寒冷,帐篷顶被风次掉,他们在绑扎。这样事情我也亲自经过,那时在第二次核爆炸试验准备期内,有一天深亱,大风掀起了我睡觉的帐篷顶,风沙打在我臉上,进了我的耳朵,睡得很香甜的我被警醒。天气太冷了,蒙着头继续睡,帳蓬里风四通八达,人冻得受不了,记得那时帐蓬里还有一个小煤油炉取暖。无法再睡了,大家都穿好衣服,等到天亮时在安装帐篷。那时,我跑出去,躲进汽车驾驶室里过夜去了。</h3><h3> 这就是我们在试验场区生活中一个插曲,按理说帐篷是一种应急起居室,临时性还可以,向我们每次执行任务,住上几个月或半年以上,确实不好受,天冷了不防冻,天热了一晒就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试验,我们这一代军人就是坚强,能吃苦,以苦为荣,默默的奉献。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马兰精神》。</h3><h3> 当我们离开部队转业时,代有情感的发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牢骚。</h3> <h3>  我国第一次核武器试验成功。</h3><h3> 本人有幸作为国防科委第21所第一批先遣人员于 1964年3月在处长张继业上校代领下,离开北京,前往新疆马兰基地,路经西安时,暂短休息几日,我们四位同志携代有《绝密》标志细长木箱。为了安全,乘座软卧包间,日夜监护。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试验场区测点布置图。 </h3><h3> 我们技术保障处主要负责场在各研究室的工豪内仪器供电系统、各种通信电缆、电力电缆、控制电缆的敷设,保证《零时》前后正常运转,以及《零时》前各种仪器需要加工的机械辅助另件或安装过程中连接件,应急抢修机械加工件。除此还要承担场区临时物资调配供应工作。</h3><h3> 一切工作就序,值至1964年10月16月15时,我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成功,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蘑菇烟云景观展现,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核武器行列,大破了以美国为首的核垄断。</h3><h3> 这次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九院院長李觉親自参与原子弹在百米高空的铁塔安装,为安装手壮胆。</h3><h3> 張爱萍付总参谋長为核试验现场总指挥,还有二机部部長刘西尧、科学家邓稼先、王塗昌、彭恒武、郭永怀、李旭阁、以及21所長程开甲。</h3><h3> 本人在这次核武器试验中获部队通令嘉奖。</h3> <h3>  原子弹爆炸杀伤力之一</h3><h3> 1965年5月14日10时,我国进行首次空爆原子弹试验,其能量相当3万吨TNT炸药。</h3><h3> 国家为验证原子弹的杀伤力,在离爆心不同距离和不同方向放置不同各种武器,各种动物和植物,以及桥梁、公路、楼房、各种不同颜色玻璃等设施进行杀伤力的论证和鉴别。</h3><h3> 这张照片是一架在掩蔽体内的飞机,光辐射烧坏后,又被冲击波掀翻在掩蔽体之外。这就是爆炸后几天内,我亲自乘车到达现场目睹到的情况。</h3> <h3>  1965年5月14日10时,我国进行首次空爆核武器试验。由H6轰炸机执行。第一飞行员李源一,第一领航员于福海,第二飞行员刘景新,第二领航员張公祥,通讯员孙兴富,射击员韩惠安六名同志为正式机组,进行空投。</h3><h3> 这照片是空投爆炸后,冲击波压力推倒了在轨道上停止的火车头。</h3><h3> 本人在爆炸后几天内,调研现场时,目堵到的现象。</h3> <h3> 原子弹爆炸后杀伤力之二</h3><h3> 1965年5月14日10时,我国进行首次空</h3><h3> 爆核武器试验,其能量相当于3万吨TNT炸</h3><h3> 药能量。</h3><h3> 照片表明冲击波将坦克車与炮塔分离。</h3> <h3> 同上情况说明</h3> <h3> 坦克车被冲击波掀翻,且在光辐射在燃 燒下冒出烟气。 </h3><h3> 这次空爆试验〈零时〉,本人就在距爆 心17公里处,720主控站外,背向爆心,爬</h3><h3> 在地面上,眼晴紧闭,〈零时〉爆炸后,首</h3><h3> 先出现强光辐射,从眼角余光视角,发现强 度极强,隋后一阵很强的冲击波吹來,身体 感觉很暖和,热风吹來。强风之后,我们按 照规定爬起來,转过脸,朝着爆心望去,高 大的蘑菇烟云出现在天空上。</h3> <h3> 中国首次核武器试验爆心</h3><h3> 这张照片上的石碑,雕刻是国防科委付主任,付总参谋長張爱萍将军的亲筆书法和题词,也是这位将军亲自指挥的我国第一次核武器〈原子弹〉爆炸的靶心一一《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h3><h3> 石碑后面倒在地面上钢铁架子,对没有参加核武器试验同志来讲根本不会明白,铁架子</h3><h3>高达102米,铁架上面有一个密闭工作间,室温20度,是存放原子弹的地方,《引爆室》。铁塔上装有吊装设备,供运输物资和人员上下方便。</h3><h3> 这个塔爆方式是21研究所程开甲所長提出方案。也是借鉴国外首次地面爆炸试验成功案例。</h3><h3>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首次核爆炸时,天空出现强烈耀眼的闪光,地面上升起炽热的巨大火球,犹如出现第二个太阳,其温度已使铁塔上《引爆室》和部分铁架溶化变形,以至于倒塌,石碑后面铁架也成为历史见证。</h3><h3> 爆心标志也告诉后人,这里还有放射性尘埃,要注意防护。</h3> <h3>  这张照片是1967.6.17日8时,我国进行首次氢弹核试验,空投非常成功,其能量相当于300一330万吨TNT炸药。</h3><h3> 短短四年间,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子弹到氢弹,从2万吨到33O万吨当量,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数量到质量发生阶梯式根本变化。从此跨进核大国的行列。在当时背景下和现代科学发展的今天,都具有战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h3><h3> 回忆当初,苏联屯兵百万于我边防线,不敢南下,就因为如此。尽尽在东北边界珍宝岛打了一仗,加上我国发谢中程导弹也试验成功,从发射场直接可打倒莫斯科。</h3><h3> 我于67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未能参加氢弹试验,在我们转业大会上,张超所长通报了氢弹试验情况。</h3> <h3>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一一張爱萍上将的亲筆书法。</h3><h3> 马兰基地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也是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的名字由来也是戈壁滩上的马兰花得名。</h3><h3> 它见证了马兰基地的创业史,見证了我国核武器的艰辛和辉煌。从基地走出来的两弹一星功臣科学家程开甲以及八位院士和27位将军。</h3><h3> 在马兰基地核武器试验期间,直接指挥着、领导者、以及核武器有关的科学院、九院、等一批从事理论研究,制造生产,和试验测试的一批科学家都在马兰基地留下重重的脚印。他们是:</h3><h3> 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二弹一星指挥者。</h3><h3> 国防科委付主任:张爱萍上将,二弹一星现场总指挥。</h3><h3> 马兰基地司令员:张蕴钰少将,核试验总指挥。</h3><h3> 还有二弹一星功臣,科学家曾到过马兰基地有:钱学森、王淦昌、钱三强、郭永怀、邓稼先、陈芳元、彭恒武、朱光亚、程开甲、陈能宽、周光召、于敏。</h3><h3> 1996年7月30日我国宣布停止核武器试验后,为纪念马兰基地从1964年至1996年期间共进行了45次核武器试验(其中大气试验23次)的辉煌成就,建立这块功勋纪念碑,以表达一代代军人们为完成国家使命,发扬二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载入共和国史册。</h3><h3> 纪念碑由张爱萍将军亲自题名,亲笔书法。《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h3><h3> 现在这个纯军队的小城市,开始对外开放,成为我国又一个红色旅游区。</h3><h3> </h3> <h3>  红山是我战斗过的地方,红山是开国上将张爱萍亲自为2l所选址建设地方。离开马兰基地38KM,西北方向,是在天山深处,群山环抱的谷地,水草丰满,这里山全是红色,这里楼房建设与红山一致颜色,给人们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隐蔽保密,确实是一个好地方。</h3><h3> 红山成21所代名词,68年我去上海出差,住在延安西路延安饭店(部队饭店),只要向总机说:接红山,她们就知道红山在新江。</h3><h3> 21所63年7月2日在北京成立,任命张超为第一所长,政委秦国财。在成立大会时,国防科委付主任张爱萍上将,钟赤兵巾将,朱光亚院士,基地付司令张英首长参加。当时成立时尽有194人。</h3><h3> 63年8日从全国各地招收一批学生,充实了21所,他们以后成为21所骨干力量,参加我国第一次和以后多次核武器试验,我有幸在21所成立后一个月中第一批进所人员。也可算作原子弹试验老兵了。</h3><h3> 21所从67年9月从北京通县搬迁新江马兰基地红山。</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21所再次搬迁回西安,留下的红山很凄凉。照片上马路是21所主干马路,马路左边三层楼房是干部住的单元房,在向前走就看到所工厂各个车间。马路右边是所各研究室的办公室、实验室、所办公大楼,所礼堂、技术保障处等。</h3><h3> 我当时住在最上方第一排二层楼房内,紧靠加工厂办公室。</h3><h3> 能拆的门窗,不知被谁拆掉,剩下来就是砖混框架。红山又恢复了以前的寂静,留下来的一片凄凉。</h3><h3> 回忆红山,回忆21所,1967年搬进,1987年搬出到西安,整整20年。红山的英雄们撑起共和国核武器试验的脊梁。他们为了献身国防尖端科学研究事业,隐姓埋名,艰苦为荣。20年来从红山走出来的八位院士有:程开甲、吕敏、乔登江、钱绍钧、杨裕生、陈达、邱爱慈、林俊德。</h3><h3><br></h3> <h3>  21所1987年9月搬迁回西安,留下来红山变成寂静凄凉没有生机的地方。</h3><h3> 回顾红山历史,红山21所身穿军装的科学家、研究员、干部、战土、职工、家属、大力协同完成了各种类型、方式、规格的核武器试验。在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h3><h3> 红山的英雄们与天地共存、红山永恒、红山事业永恒、红山精神永恒。</h3><h3> 历史上的红山21所,曾经是:</h3><h3> 一个鲜为人知地方,一个群英荟萃的地方。</h3><h3> 一个功勋桌著地方,一个令人怀念的地方。 </h3><h3><br></h3> <h3>  照片上的地方是我在67年底出差时住处――延安西路延安饭店。是专供部队干部吃住的饭店,条件很好,类同上海锦江饭店。毛主席文革期间就住在锦江饭店。</h3><h3> 我在这里居住半年之久,为适应部队测试仪表工作检定修理需要,我先后在上海浦江电表厂、上海电表厂、上海大华仪表厂、参观学习,重点在上海电工仪器仪表厂进行实际培训。</h3><h3> 除此,我也参观了上海高科技产品――一万二干吨水压机。我在上海期间,需要到那个单位很方便,不需要从新江部队发来介绍信,只要到国防科委华东办事处开一张介绍信即可以了。</h3> <h3>  上海出差期间,我去了杭州西湖参观游览,这时在西湖边的留影。我记得那时持军人通行证坐火车都不要钱,吃住在当地战士招待所也是免费的。</h3><h3> 杭州西湖是一个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它与人类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当时我去时,很年轻,用不到一天时间,围绕湖走了一圈,走马观花式看,看了灵隐寺,民族英雄岳飞墓等。</h3> <h3>  上海出差之际,我又去了南京,参观了中山陵和人民公园。</h3><h3> 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面积达八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基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h3><h3> 照片是68年3月在南京市人民公园拍照留念。</h3> <h3>  确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具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苏州园林精美的设计是我国标志性的秀丽园林,精细的让人们敬慕,这就是文人墨客文化艺术的结晶。</h3><h3> 苏州园林有: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h3> <h3>  这张照片是1968年从上海出差回来时在西安东大街骡马市上海迁西安的东风照相馆所照。</h3><h3> 68年西安文革期间,两派武斗很激烈,心想去西安仪表厂看看,可是厂里可生产,无奈铁路又三天中断不通车,急得我回部队没有办法。</h3><h3> 后来我去兰空司令部作战处联系乘便机返回基地,他们同意,但因时间过长,三天过后火车通了,我便离开西安返回马兰基地</h3> <h3>  此转业证是八一年新更换的,因原发转业证里有林彪头像。林彪是反党集团首领,策划武装政变未成,于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出国,途中机毁人亡。</h3> <h3>  这张照片是69年11月底转业时,在部队军人服务社照相馆照的转业证上脱帽照,后于8l年颁发更换转业证时像片是回地方工作后的便衣照。</h3> <h3>  短暂的军旅人生 留下耀哏的光环</h3><h3> 1 2</h3><h3> 入伍宣布辈从军, 吾隋军旅六年久,</h3><h3> 因从核弹绝密业。 隐姓埋名卅十载。</h3><h3> 文革备战形势紧, 如今亮相地球人,</h3><h3> 近半转业至地方。 两弹试验亲临者。</h3><h3> 美籍华人扬振宁, 苦累有谁能理解,</h3><h3> 建议周总感可惜。 埋在心中进天堂。</h3><h3> 3 4</h3><h3> 十七公里腹贴地, 空爆试验任务紧,</h3><h3> 千度强光余视过。 下连当兵修机场。</h3><h3> 热量冲击身感暖, 搅拌机后推砂车,</h3><h3> 转身起看蘑菇云。 分半一车连轴转。</h3><h3> 热血沸腾齐欢呼, 精疲为尽站着暖,</h3><h3> 艰苦生活置脑后。 五好战士激奋进。</h3><h3> 5 6 </h3><h3> 社教运动掀起浪, 部队生活时间短,</h3><h3> 巴棵树队去蹲点。 有幸参加核试验。</h3><h3> 蒙维回汉全都有, 人生辉煌是亮点,</h3><h3> 出门宣讲翻释代。 没有功劳有苦劳。</h3><h3> 社教干部不特殊, 根正叶茂转地方,</h3><h3> 同吃同住同劳动。 革命传统继发扬。</h3><h3> 注 </h3><h3> 1.文革中部队为正面教育学单位,他基地有</h3><h3>一个《春雷文工团》为四大单位。对部队有所冲击,把新疆红一师,红二师的观点代入部队,导致司令员和政委有所分歧。司今部警卫团和工程兵124团有对立情绪。中央军委点名批评8023部队,解放军开枪第一,解放军打解放军第一。 </h3><h3> 另外69年3月珍宝岛边界上与苏联发生战争,苏联还想切断甘肃河西走廊,这是我国咽喉地区,从而上领新疆大片土地。设想炸掉核试验基地。当时苏联已屯兵百万于我边界,我基地是一个技术兵种部队,无战斗力,所以当时21所转业了近三分之一人员,其余人员撒回甘肃成县住扎。</h3> <h3>  </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