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再访伊豆</p><p class="ql-block">虽然与周围人相比,自己算是个爱玩儿的主了。可至今尚未走遍日本。倒是邻县的静岡,去得好像最多。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之影响固然极大,四年前曾与老公专访伊豆的舞女旧迹,包括那著名的老旧不堪甚至滴滴渗水的一段隧道也走了个来回。静岡的魅力却不仅于此。雄踞一方的富士山,太平洋一侧风光旖丽景色多变的漫长海岸线,恐怕更蕴藏了无穷的吸引力。这一次,我们是心有所求,再赴伊豆。</p><p class="ql-block">出发之前颇费一番踌躇:怎么样找一个未曾去过而又值得一游的景点呢?选来选去,看中了位于伊豆半岛西边的“堂岛”,作为第一个目的地。</p> <h3>一,第一天</h3><h3>途经富士山。</h3><h3>今年暖冬少雪,加上天阴,往年此时早已冠雪十分美丽壮观的富士山,此刻显得毫无神采😨</h3> <h3>人算不如天算,今天出门赶上了多日不见的阴天。所有的景色,当然一片灰蒙蒙。好不容易,田野里一片早开的油菜花,稍微带来一点亮色。<br></h3> <h3>1),“達磨寺”</h3><h3>从名古屋到静岡的伊豆,有四百多公里。老公开车,我就专司东张西望😜
这不,远远地发现路边看板上写着,前方有个全日本最大的達磨像!既然“最大”,那就去拜拜吧。寺门檐下三个字:“達磨寺”。<br></h3> <h3>被国内博物馆免费的做法惯坏了,这么一个小寺,进里面参观须交500大洋。不习惯😅</h3> <h3>寺中据说一共有七种達磨。这是个淋水達磨,一年到头湿淋淋啊💦💦</h3> <h3>这就是最大的達磨本尊像了。高五米!旁边是大大小小无数的達磨,日本人的所爱</h3> <h3>和達磨像比,我更喜欢的是旁边一圈達磨画轴,特别是这一组:“梁武问答”,说的是達磨来中国传播佛教,由北至南,到了当时南朝首都金陵(我们的南京!)被梁武帝请去说教。结论是達磨说:你佛心未到。左边的梁武帝画得帝王风范十足,右边的達磨大智慧啊[强]
</h3><h3>(题外话,南京玄武湖中间最大的“梁州”,好像就跟梁武帝有关。不知可是達磨说教处?)</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一葦渡江”</h3><h3><br></h3> <h3>某夜,達磨辭別梁朝悄然離開金陵北上。途中來至滔滔揚子江畔,以其法力立於一葉蘆葦之上,遂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h3><h3><font color="#1564fa">(此段翻译与日文不完全对应,然则自以为有传神之妙。非己力也,假苏爷爷之文也。如此譯罷,不禁呆想:東坡先生作赤壁賦時,腦中寧有達磨乘葦渡江之事乎?)</font></h3> <h3>“面壁九年”</h3> <h3>“结果自然成”</h3><h3><br></h3><h3>离开達磨寺,继续赶路。</h3> <h3>2),堂島</h3><h3>出发前在网上查的堂島照片是酱紫滴</h3> <h3>酱滴</h3> <h3>和酱滴</h3> <h3>可我们看到的,却是酱紫滴!😰</h3><h3>满心的懊悔没处发泄,老公心态好:既来之则安之吧……</h3> <h3>虽然下雨,只要有游客,游艇照样开。</h3> <h3>日本江户时代(17世纪)的儒学家林春齋遍游各地山水之后,认为以宫城的松島、京都府的天橋立、広島廿日市的嚴島三处景色最佳,此次有了“日本三景”的说法。这三景我们都去过。若说乘游艇在海上观光,则除了松島外,九州長崎的九十九島也很不错。那都是游艇开出很远,在海上巡游一番。远远近近的大小島嶼形态各异,游人们自做各种联想。特别是松島,连海鸥们都像熟悉了这一套,上上下下追逐着游艇,或撒欢,或讨要食物🌊🌊这堂島游艇并不去远处的海面,只是沿岸而行。嶙峋岩石好像触手可及。而且,神秘的是......</h3> <h3>碧水翠峰一点红!那是人们建在山上的一个鳥居⛩️,大概也是祈求神灵保佑平安的信仰吧。</h3> <h3>“山上有个洞”😜</h3> <h3>走近,再走近!</h3> <h3>进去啦!</h3> <h3>又合上啦😰😜</h3><h3>这才是游艇的最大看点。此处名曰“天窗洞”,须晴日,阳光直射进来,洞中如蓝如碧,疑在龙宫仙界,当何其美哉?</h3><h3>今日虽无天公之助,乘游艇至此,亦平生第一遭!满意吧,你就!</h3><h3>抬头见洞口,有人在把我们当风景🤔</h3> <h3>小小洞中,居然能容几只艇?低头望水,恨不能与那清澈纯净的世界融为一体……🌌🌠</h3> <h3>这回,我们成了看风景的</h3> <h3>他人之艇洞中过</h3><h3>上下两相望,各得其宜章😋</h3> <h3>洞口雨潺潺</h3> <h3>喜欢即景题诗,是日本的骚客文人。</h3><h3>后一首落款“晶子”,当为与謝晶子乎?</h3><h3>堂島之游,虽为雨中,亦不虚此行。记一笔豆腐账备忘:游艇一人1200大洋🤑</h3> <h3>3),夜宿</h3><h3>外出旅游,我一般是在网上选择住宿。只要方向对头,吃得也不赖,那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可是这一回,却连连几个出乎意料。
买好票,打电话预定时间时,就觉得电话里的声音怪怪的,全无日本人的客气、礼貌,冰冷僵硬。以至于放下电话,我盯着话筒瞅了半天。
风雨中我们紧赶慢赶,凭借手机的定位地图,总算五点多赶到目的地。(没有手机或GPS,是不可能找到那么一个鬼不生蛋的地方的[晕])一个面无表情的外国女人出来招呼我们,我一听就知道,这就是电话里的人。她告诉我们晚饭时间是7点(我的天要等一个多小时[发呆]饥肠辘辘了呀),咖啡茶之类的饮料是自我服务;浴室只有一个,不分男女以家族为单位,你挂上牌子别人就不会进去;厕所房间里没有是公用的;......没听她说完我头都晕了[晕]住了N次的旅店这样的还是第一次。昏暗中打量一楼的大厅,倒也不乏其趣。尤其喜欢那几根木梁,给这屋子凭空撑出几分味道来。<br></h3> <h3>它们,都睡啦😙</h3> <h3>对不起啦小家伙,打扰一下。</h3> <h3>今晚除了我们还有好几个日本客人。捱到七点,大家鱼贯而入。菜是一人一份,酒却是“放题”敞开喝,喝什么自己倒,想喝多少喝多少(除了中国酒没有什么都有[偷笑])。啤酒之后,以我的好奇,挑战了咖啡酒(兑牛奶喝)和卡西斯(原液兑橘汁)等,老公两三杯后就昏昏然[囧]也。</h3><h3>菜的味道倒是很不错,基本是洋式,中间却还上了一大盘刺身拼盘。不仅有伊势大龙虾(国内说澳龙?)、鲍鱼海螺,生鱼片来得个肥厚,一片抵别人家两片!把我吃撑着了。<br></h3> <h3></h3><h3>老公本来说好陪我再次入浴(他饭前已浴)的,回到房间就如中了阮小二的咒语倒也倒也。我只好等别的客人洗完,蹭到最后一个。走进浴室,一阵冷风吹得浑身打颤。原以为是前一位客人没把门关好,抬头一看,屋顶居然没有全封,风挟着雨并进[发呆]一般日本的温泉,洗身处应该是热气蒸腾,这可倒好,天浴啊😰(露天风吕更在外面一层)无奈只好赶紧跳进浴池里先暖和暖和。后来鼓起勇气跑到外面露天风吕里泡着。夜间十点,乡下。除了雨声,万籁俱寂。一个人面对着外面黑魖魖的大山,心中不禁几分发毛。这里和外面,只隔着一层薄薄的板壁,连玻璃都没有。要是大山里蹿出一熊瞎子或者野猪什么的来[发呆]😱不,熊瞎子还在冬眠呀[偷笑]饶怎么着,我还是一反温泉长泡的习惯以最快速度溜之乎也。
照片是第二天早上拍的。够简陋的吧?如果是日本人经营,怎么样也会把这一块搞得像样一点儿的,哪能让雨水直淋客人的头?<br></h3><h3></h3> <h3>除了浴室有点儿令人难堪,别的屋子构架什么的,真不错👌</h3> <h3>餐厅</h3> <h3>清晨,推开窗朝外一看,这么洋气的小楼房!</h3><h3>说起来,我们住的这儿属于河津地区,离伊豆的舞女背景地“下田”不太远。昭和初期(1927年)川端康成来到这一带时所闻所见,自然是一去不返。连60年代(吉永小百合)、70年代(山口百惠)拍同名电影时的风景,现在也无处可寻了吧?不知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了?</h3> <h3>门外好大一棵树,凭空为这小旅馆增添了几分沧桑风韵。</h3><h3>告别时,我和女主人聊了几句,才知道这房子并非老屋改造,当初她(们)就是构想了英国乡村风格而建的。至于出身嘛,她很坦然地告诉我:汤加共和国!她的表情,始终不像日本人面带微笑与谦恭,却有一种我行我素的自信和坚定。</h3><h3>反省:在日本待久了,不要一切以日本人的标准为标准。具五湖四海心,走东西南北中🤔</h3> <h3>二,第二天</h3><h3>伊豆半岛像一个垂下的口袋。昨天我们沿着“口袋”左边也就是伊豆西一路下来,横穿过半岛底部停在了东南角。今天将沿着伊東海岸线一路北上。</h3><h3>刚刚上路,就发现海边有热闹。赶紧停了车去看,才知道这是当地人一年一度的“どんど焼き”。</h3> <h3>どんど焼き到底什么意思我始终不明白。后来电视上看到介绍别的地区的,大概是用松枝木头搭一个高架,然后从底下点火🔥烧了,以此祈求一年平安。</h3> <h3>雨过天晴的海岸线,让人挪不动步子</h3> <h3>消防队员“袖手旁观”😃</h3> <h3>天公若有白描手</h3> <h3>1),城崎海岸</h3><h3>伊東海岸,自然城崎海岸是首选。这里因为四百年前发生过地震,熔岩流入海中,形成断壁悬崖,怪石嶙峋,十分可观。特别是一座钢铁吊桥高高悬于断壁之上,吸引无数游客挑战自己的冒险心。我们当然也是直奔吊桥而去,可下一个主要项目已经事先约定,不能迟到。我们一共只有四十分钟不到的逗留时间,只好找最近的小道,一路狂奔。</h3> <h3>“急急敕太上老君令”🏃🏻🏃🏻♀️中,仍不忘“一低头”看看脚下😅这种地方千万不能“失足”😰<br></h3> <h3>立此存照😜</h3> <h3>拍这张,需要一点胆子滴😰</h3> <h3>“吊桥”正身。</h3><h3>若能于乱石上再前行,将吊桥与海水同时收进画面則更好些?惜无时间,……</h3> <h3>2),聚光院伊東别院</h3><h3>这,才是此行的主要目的地。</h3><h3>去年10月的一个上午,闲坐家中随手摆弄着电视遥控器。忽然被NHK卫星频道的一个节目所吸引。节目跟踪介绍一位画家花六年时间为一个寺院作画的全过程,看完后我竟呆了半天一动不能动。眼下这个时代,不为时流所裹挟,一心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且如此成功,如果不是看到电视介绍,怕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出来的。</h3><h3>设计了奈良博物馆、皇居新宫殿等有名建筑的日本著名建筑家、前東京藝術大学名誉教授吉村顺三生前最后一个作品,就是这聚光院的伊東别院。聚光院属于佛教“临济宗”的大德寺派(据说与一休和尚有关系呢),本院在京都,因为以千利休为首的日本茶道“三千家”的墓地齐聚该院而有名。可说实话,我个人对伊東别院吉村顺三这种厚重混凝土式的风格尚不能十分理解其精妙,尽管世间自有高评。</h3> <h3>腊梅,吾之所爱!在日本可并不多见。未进室入堂,先沐馨香。</h3> <h3>吉村顺三设计的这个寺院,完全没有一般人印象中“寺院”的感觉。依山傍海,一个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据说跨度有百米左右长呢。</h3> <h3>却说吉村顺三的大手笔(也是遗作),怎么装饰,才能既有寺院风格,又能让人耳目一新呢?却颇让和尚们费了一番踌躇。最后决定分出一半来(约50米长),用日本传统的“襖繪”隔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空间,而且,就选定了当时37岁,尚未出名的年轻画家千住博来担纲。</h3><h3>所谓“襖”,日语读FUSUMA,就是非常普通的房间隔扇或曰拉门。在一连串的“襖”上作画,能蔚为壮观,成为绝代艺术品,我是看了千住博的作品,才初次开了眼界。</h3><h3>(进去参观,是不让拍照的。这张图片,是寺院的宣传册封面。漢字相同的好处再次痛感!深邃,幽静,有沉思。以下照片亦寻自网上,非擅自拍摄🙂)</h3> <h3>千住博是常住纽约的日本画家,有一间极大的工作室。他先把几十张与“襖”同大的画布一字儿排开,全部涂成黑色。然后用一种特殊的粉调成牛奶色白浆,从画布的顶部往下淋。淋得疏密有致,浓淡不一,有徐有疾,就完成了第一主题也是份量最多的部分:瀧(即现代汉语的瀑布)。这一主题完整排列起来大气磅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气势,也有“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微妙,令人瞠目咋舌!</h3><h3>完成后拿到寺院来陈列时,被分作三间(如前图封面照)。整体美受到一点影响,却也不失横看成岭侧成峰,令人慢慢品味不同韵律之妙。</h3><h3>此为“礼之間”,是我们参观的第一间。</h3> <h3>“光之間”</h3><h3>图中端坐的和尚,就是接待我们并且做详尽介绍的那位。虽年轻并且结了婚,看起来清秀文雅,有知识有经文,却没有什么铜臭味(与中国的释永信之类相比🥵)。</h3> <h3>将拉门打通一部分,有纵深。仰头见那格子屋顶,是一种美学,也有保护画作的实用功能👍</h3> <h3>由二楼俯视,看出飞流直下的气派!</h3> <h3>电视的专访节目里,千住博说起中国画论论画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人看了画想去实地看看;第二是让人看了想去实地游玩逗留;第三是让人想去居住其间;第四也就是最高境界,是让人看了想终老其间(一无所知的我惭愧万分☺️)</h3><h3>第一组“瀑布”,大约属于第一境界。这一组“沙漠”,好像就是第二种境界了。为作画,他真的去了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但画画儿时,他舍弃了用光线表现变幻不息的流沙线条的构思,而是自找麻烦地勾画了沙漠中嶙峋岩石和生物,甚至把自己也画进去了。主题,应该是“生生不息”吧。</h3><h3>千住博的母亲也是一位画家。这组画完成后他拿去给母亲看,满心想得到表扬的。谁知妈妈只淡淡说了句,这画嘛……三十多岁的千住居然像孩子般撒起娇来:人家那么辛苦画出来,您就不能说个好吗?看得我忍不住笑起来。</h3> <h3>跟前一组相反,这是一组“死亡”主题。</h3><h3>千住在纽约的家,本来是能够直接看到世贸中心双楼的。911事件,画家也被惊得愕然无语。他开始考虑死亡,并且就在家附近一条常去凝神发呆的小河里,寻找到对死亡的表现。画面虽然是由明到暗,暗到极致后却闪出一点奇异光彩。和尚的解释:極樂世界!</h3> <h3>二楼禅室。</h3><h3>其实我非常喜欢这一组“波”,可惜找不到更好的图片了。据说这一组的画法和第一组相反:先涂成深蓝,然后上黑。夜色中翻涌不息的波浪,动感强烈,却偏偏让人们在这组画前打坐参禅!</h3> <h3>最后完成的一组:雲龍。</h3><h3>专访节目里提到这组画。画完后千住自己不满意,左看右看,最后把龍的眼睛加重,涂了一点红色。这就对头了嘛-画龙点睛啊!</h3><h3><br></h3><h3>千住博的聚光院“襖繪”,原计划十年,他花了六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部作品一共有七十七枚拉门,可谓一大杰作了!当初开始画时,他的目标是,所有这些画,争取保存四百年!为此,所有的画布画材包括颜料,他都十分讲究。不使用现代油墨,尽可能寻找日本传统画所使用的天然材料如岩粉什么的。画完成后,他在東京街头寻找最好的拉门艺人,一张一张精心装裱。包括拉门上用的拉手,也是从几十种中挑了又挑,力图不影响画面原有之美。仅后期制作就花了半年多。</h3><h3>从那之后,千住博声誉鹊起,现在已经是当红画家,国际上获奖无数。这样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追求,他不红,谁红?🌹🌹🌹在这个尊重艺术的国度里......</h3><h3>顺便提供信息:这聚光院并不对外开放,想参观必须事先预约,一次只能进15人,一天三次。当然啦,现大洋是必须的,2000/人。</h3> <h3>明治41年(1909)的雕塑“雲”。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和尚也答不上来。“悟!”🤔</h3> <h3>小巧玲珑一茶室。</h3> <h3>阳光下,寺院后面的海岸,蓝得那么令人心醉。</h3><h3>聚光院伊東别院,不虚此行。</h3> <h3>3),玛林小镇</h3><h3>伊豆半岛的温泉非常丰富。可是昨天晚上的,太可怕了。归途中,总觉得意有不平。打听到伊東市玛林小镇有个不错的温泉,进去泡了一回,才算了一桩心愿😃</h3> <h3>小镇大概是新开发的,在伊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进停车场要排队。看起来,这里的开发大概是比较成功的吧。</h3><h3>现在这年头,日本也好中国也好,谁都想开发想发展。咱们,别穷凶极恶挖祖坟毁环境加虚假,来点有品位的行不行?🤔</h3> <h3>日落西山,倦鸟归林。伊豆之行,可以画一个比较圆的句号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