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红山,地处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城区东北角,体量不大,名气不小,是蜚声中外“红山文化”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近日,听朋友说,红山建设一期工程已经结束,添了许多景致,建议我去游览。</p><p class="ql-block"> 他还特意提到,山上添了尊玉观音,并附会了一个奇异的传说:一海外游子在河北曲阳,雕琢了一尊玉观音并善财、龙女二侍像。运归,途经红山遇阴雨,车不好行。闻红山正在大搞旅游开发,有一天然洞穴,欲置佛像而未得。游子顿悟,决意无偿捐送,结果千斤佛像,轻车熟路,异常顺利安放洞中,其洞因而号为“不愿离去观音洞”……</p><p class="ql-block"> 说的有鼻子有眼。</p><p class="ql-block"> 当然,传说归传说,其真实性究竟有几何?尚待考证。不过,红山新添景致,倒也值得前去浏览一番。</p> <p class="ql-block"> 事有凑巧,我与朋友临近山脚时,天上突然飘起了霏霏细雨,雨虽然不大,却不紧不慢,下得很有耐性。眼前的红山,转眼间便裹在了雨雾之中。</p><p class="ql-block"> 我提议择日再来,朋友却兴致勃勃地打开了雨伞,口吟东坡翁"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坚持要冒雨游山。</p><p class="ql-block"> 我拗不过他,只得勉强随行。</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绕过顶风冒雨仍乐呵呵的红山大石佛,登高远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黛瓦白墙、颇有江南风味的建筑群,这就是红山的第一期主体工程——碑廊区。</p><p class="ql-block"> 碑廊,是文人墨客"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地方。记得一位文化名人说过:"一处山林,倘若缺了楹联匾额,诗文刻石点缀,就如同画美人未曾点睛,不论身段衣饰多么姣好绚丽,终乏一种楚楚灵气和神韵。"</p><p class="ql-block"> 我去过一些名胜古迹,也观赏过一些不同年代的碑林,感到精美的刻石,确有令湖山增辉之魅力。但我更欣赏红山建设者的眼光,他们在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我们提供了一块"有迹可循,模传墨本,无体不备,意在笔先"的地方,这是一件非常有历史意义的事情。 </p> <p class="ql-block"> 碑廊区在细雨下使人恍惚有一种身处江南之感,唯一感觉有点违和的是那一面面无字石碑。字是碑的灵魂,我们知道碑体刚刚成形,灵魂还没来得及安放。</p><p class="ql-block"> 不久的将来,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品位妙思,形神俱融的生花妙笔,便会展现在广大游客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 沿石级小路蜿蜒而下,路边兀立的赤石,衬以青枝绿叶,笼在依依迷离的烟雨之中,红润润,绿朦朦,像一幅墨迹初溶的画屏。</p><p class="ql-block"> 路旁时不时看到一些供游人休憩的石桌木椅,被雨淋得湿漉漉的。我想,如果此时天晴无雨,风和日丽,歇于此处,品茗思静,游目骋怀,肯定会很惬意……</p><p class="ql-block"> 但转念一想,雨中之景,难得一见。虽然少了晴天的惬意,但雨天的诗意却多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 令人留连不已的是碑廊半抱的湖塘。雨丝悄落在塘水中,漾起了粼粼的水波,把倒映在塘水里的山影摇曳的隐隐绰绰,多姿多态。红山石叠砌的湖堤,就地取材,朴实无华,透着一种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湖堤的主面石尚未题字,朋友与我打趣,就眼前景色看,题“墨香微澜”倒挺恰当,朋友的想法充满了雅雅的文人气,令我击掌叫好。</p> <p class="ql-block"> 但我此时更感兴趣的是:这微澜之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因为我们知道,红山是一座石头山,自古无泉水。</p><p class="ql-block"> 我们顺流溯源,终于弄清了这是红山建设者匠心独运,引水上山的结果。他们正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夺天地之造化,为游人创造出一处“高山出平湖”的绝妙景观。</p> <p class="ql-block"> 牵动我们心思的是,观音洞里的那尊玉观音菩萨像,在梦幻般灯光的映照下,造型优美,神态庄重慈祥。善财和龙女二胁侍雕琢得也异常精美,整组雕像为汉白玉质料,高达2.5米,显示了高超的石雕艺术水平。</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步出洞口时,恰逢红山建设指挥部现场负责人。我们问及观音洞的传说,他神秘的眨眨眼睛:“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哟。无偿捐赠属实,是一个不愿意透漏姓名的人捐送的。至于不愿离去的传说吗--你信则有,不信则无吧!”</p><p class="ql-block"> 这番故弄玄虚的话把我们搞的懵懵懂懂。</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们什么都不信的话,还能冒雨上山吗!”</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说得我们恍然大悟,禁不住相互笑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他继而正色道:“发展旅游业是需要丰富想象力和充满情趣传说的。否则,一处景观一览无余,没有遐想和回味,怎么能引人入胜呢。”</p><p class="ql-block"> "当然传说不能离谱,离谱反而使人感到乏味。比如'不愿离去玉观音‘的传说就有点根据,它取材于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陀山志中。志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锷自五台山请观音像回国,途经普陀山为大风所阻,居民张氏舍宅为院玉双峰山下,号'不肯去观音院'。"</p><p class="ql-block"> 我连连点头,因为佛教这个历史公案对我来说并不陌生。</p> <p class="ql-block"> 他接着说:"看过《西游记》小说的人都知道,观音菩萨住在普陀珞珈山的紫竹林里。其实,紫竹林名称的由来不仅仅是普陀山上长有紫竹,而是山石呈紫红颜色,剖视可见竹叶状花纹,故称'紫竹林'。"</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我们红山石也呈紫红色,剖视面也能看到树叶和竹叶状花纹,所以说南有普陀,北有红山,一点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什么!我们红山石也有竹叶状花纹?”我真的震惊了!</p><p class="ql-block"> “是的。"他让我们看湖堤上的一块石头。啊!千真万确,而且花纹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更加清晰真切。</p><p class="ql-block"> 我大惑不解:难道这些带有叶状花纹的红山石是原始森林叶子的化石?难道塞北的红山和江南的普陀确有某种神秘的相通?</p> <h3> 雨游红山,歪打正着。凭这点,我真得感谢我的这位犟朋友。此次红山之游不但使我饱览了红山新添的景观,对其传说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而且对东坡翁”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千古绝句也有了难得的亲身体验。</h3> <h3> 朋友,如果您愿意的话,也不妨雨游一次红山吧!</h3> <h5><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文后语:</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此文作于1993年夏季,基本属写实手法。曾登载于《赤峰日报》1993.10.10青纱副刊,距今已近30年了。期间,作为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主体——红山,其变化可谓天翻地覆。</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时间转瞬即过,虽已物是人非。但建设初期的基本初衷 、基本格局未变。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重读此文,是否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谢谢您的阅读。</span></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