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志追司马三十载,编史修志铸风采。秉笔直书担道义,去伪存真扫尘埃。公正公允呕心血,见仁见智抒胸怀。同心共创千秋业,任重道远向未来”。无意中,我看到的一首关于《修志人之歌》的诗作,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瞬间被击穿。</h3><h3> 在编修《监狱志》一年的时间,身边的每一个人、遇到的每件事都像故事一样精彩,都饱含着幸福的泪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一篇 深秋的梧桐树</h3><h3> 2017年11月10日,接到办公室电话通知我10:00开会,本以为是一个有关企业文化的常规会议。夹着笔记本匆匆来到会议室,里面坐满了人,有办公室主任、杭梅姐、晓伟、晓雯,还有档案馆黄馆长。</h3><h3> 当时,《监狱志》编修情况,落后于系统内11家兄弟单位,没有稳定的编修班底,人员如走马灯的换,有调省局的、有回基层的、有出去轮训的,没有固定的编修模式,只有4名同志在工作之余,按照第一稿框架的篇、章、节、目收集、整理一些基础材料,监狱局要求年底拿出初稿,参加第一轮评审,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h3><h3> 世上无难事,只怕“认真”两个字。这时候,监狱党委迅即成立《监狱志》编委会和史志办,由我担任史志办常务副主任,协调组织带领杭梅姐、晓伟、晓雯和档案馆人员,全力以赴完成编修工作。</h3><h3> 史志办常务副主任一职是干什么的、下面该怎么干,其实我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党委交给我的活,怎么也要想办法完成,这是我出生以来骨子里的“言出必践,使命必达”的性格脾性,这也是我十多年来养成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优良作风。 </h3><h3> 下午,我和晓伟抬着电脑上了档案馆二楼,从办公楼到档案馆要经过老招待所的屋后,深秋的梧桐树上已没有几片叶子,满地金黄,风吹过,一如我的落寞与寂寥,走在上面沙沙作响,恰是我出征前的悲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二篇 冬天的阳光</h3><h3> 11月11日,设备、网络、人员纷纷到齐,史志办4名成员开始埋头于泛黄的故纸堆,冥思在文章措辞之间。从那一天起,我们没有了正常上下班、没有了休息日,忘了白天、忘了黑夜,忘了家人、忘了朋友,忘了地球还在转动,忘了太阳每天都升起。在档案馆,一本本尘封的历史档案,带我们走进一段段过往故事,曾经的辉煌业绩、前辈的奋斗足迹,在电脑键盘噼噼啪啪的敲击声中,浓缩为一段段“史记”,也在我们心中竖起一座座丰碑。</h3><h3> 工作是清苦的、压力是巨大的,在晨昏日暮中,我们顽强地坚守着,还有两个月就要退休的杭梅姐像一个知心的长辈,照料着我们的生活,关心着我们的情绪,她每天从家里带来许多好吃的小点心,有时候是几块桃酥,有时候是几块肉松饼,有时候是一小袋圣女果,经常在上午10:00多,年轻人忙得腰酸背痛、饥肠辘辘的时候,拿出来分发给大家,大家在说说笑笑中感受到一点轻松与快乐。杭梅姐负责的章节是“人物简历”“荣誉资料”“对外交流”,在泛黄的卷册中,在模糊的字体中,她带着老花镜,一字一句辨认着姓名,一笔一划记录历史。杭梅姐是一个率性的人,敢于仗义执言,善于传帮带,正是因为她的“直谏上书”,让《监狱志》的编修重新进入正轨,正是因为她的一遍遍“催促”、一句句“交代”,才让我渐渐摸到了编修《监狱志》的“门”。</h3><h3> 2个月后,杭梅姐退休了,办公室人员在单位小餐厅聚了一下,杭梅姐很高兴,其实她是一个特别喜欢热闹的人,也是一个对单位特别有感情的人,正是因为这份依恋、这份真情,让她放弃了退休前3个月的常规休息,坚持到退休的那一天。</h3><h3> 2017年那个冬天,阳光很好,站在档案馆二楼,透过稀疏光秃的梧桐树枝桠,静静地看着温暖的阳光在屋内桌面上留下斑驳的影子,我经常在想,等到梧桐叶返青的时候,我们的春天也就来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三篇 春天的期望</h3><h3>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8年春节过后,《监狱志》完成了初稿,基本告一段落,杭梅姐退休了,晓雯到女监挂职轮训了,档案馆二楼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h3><h3> 1月30日,我被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手上的活也多了起来,先是负责新闻宣传报道,后来又牵头负责现代监狱创建,迎接每个季度一次的上级检查。《监狱志》编修也只能在工作日中午、督查班晚上、指挥长班夜里,挤出一点有限时间,一点一点的写写改改、修修补补。</h3><h3> 4月,江西南昌,我在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科监区领导培训班。恰巧,省局组织的《监狱志》培训班同时开班培训,与其失之交臂,是我莫大的遗憾,因为没有参加2016年3月份第一次培训,起步本来就晚,缺席2017年4月份的第二次培训,让我在《监狱志》编修道路上又拐了个弯,杭梅姐带我入了“门”,至今我始终找不到“道”。</h3><h3> 6月的一天,突然传来一个消息,在女监挂职轮训的晓雯摔伤了。晓雯是从女警中心借用到史志办的,在史志办,最敬业、最负责。她凭着女性特有的细心、耐心,仔细梳理着“生活卫生”章节有关伙食费、被服费、营养费、医疗费等琐碎数据,同时,她还得兼顾完成办公室人员考勤、报纸杂志征订等。即使在得知自己被选派到女监挂职轮训,她也没有随意“撂挑子”,轻易放弃所负责篇章编修,反而是利用临走前两个星期的周末,到档案馆加班加点,完成了手头所有的任务。晓雯摔伤的消息,牵动着每一个史志办成员的心,大家都想抽时间去看看她,这让我感到一个集体的温暖、团结、友情和凝聚力。</h3><h3> 这个春天,虽然很忙,事情很多,但没有让我们失望,7月份,手捧着散发着油墨香味、沉甸甸的《监狱志》打印稿,我感到所有的辛苦都随风飘至九霄云外,我有种想哭的冲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四篇 仲夏的傍晚</h3><h3> 8月末的古城南京,如火炉般炙热。我和晓伟在石城家园老干部活动中心,寻访着监狱历史的经历者、见证人、当事人。在徐老家里,徐老对往事的回忆娓娓道来,清晰而动人,他向我们叙述了1998年监狱抗洪的情形,看到了徐老一直保存的当年值班时穿的军大衣;在王老家中,我们了解到大桥汽车起步、发展、蜕变的全过程,深切感受了王老夫妇对单位的深情;原2007版《监狱志》史志办程主任专门委托他的儿子送来了50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原老干部科朱科长亲自为《监狱志》撰写了回忆录,帮我们回忆了第一届工会成立时的情形;和老师为《监狱志》整理、收集了大部分照片。除此以外,各科室、各支队、各分厂对《监狱志》编修所需要的资料均予以毫无保留的提供。</h3><h3> 我们要感谢每一个帮助过我们的人,我始终铭记着他们帮助我的点点滴滴。只能说,《监狱志》里形成的每一段文字、每一个可考证的史实、每一处精彩的故事都凝聚着每一名民警的汗水、心血、智慧与付出。</h3><h3> 夕阳西下,我和晓伟坐在石城家园门口伍佰村路边的一家小饭馆共同享受着这份快乐。在将近一年的并肩战斗中,我们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果没有编志,我不会认识面前这个憨厚、能干又有点小幽默的小伙子,如果没有编志,我不会体会到他每周奔波于南京和扬州之间的艰辛与痛苦;如果没有编志,我不会了解到这个刚参加监狱工作2年的小伙子,在社会上有着8年的丰富阅历,干过报社记者,跟过市政府报道现场新闻,当过城管,处理过各种纠纷;如果没有编志,我没有机会听他谈国家大事、论人情世故、讲文学哲理。与他相处的每个时刻,我能零距离感受到他身上洋溢的热情、活泼、才华、朝气、稳重和坚强,他像一股清风给这个压抑、燥热的夏天带来清凉与愉悦,消退了暑气,再过一段日子,难捱的酷暑终将过去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五篇 秋天的上海</h3><h3> 对我而言,对《监狱志》的编修真正“入道”是从2018年10月开始的。为保证《监狱志》的编纂质量,不走回头路,少走拐弯路,《监狱志》编志办邀请《上海监狱志》总编辑担任编志顾问。国庆期间,老师对《监狱志》进行了结构重塑性修整,将《监狱志》的框架第三次调整为11篇46章123节,老师的指导,顿时让我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从没有过的清晰思路,从没有过的明确目标,从没有过的创作动力。</h3><h3> 老师回上海后,我们再一次把办公场所搬到档案馆,严格按照“突破‘农场志’,回归‘大墙内’”编写方法,一改之前“写编年体”“记流水账”方式,按照历史事件时间脉络、承启转化、前因后果,重点记载事件形式、内容,让后来人看到历史全貌,感受到岁月变迁。</h3><h3> 12月上旬,在完成修订稿,我独自一人远赴上海,5天时间让我对《监狱志》的整体布局又有了一个全新改变。</h3><h3> 方志界有句古话,修志就如修“四苦全书”(艰苦、辛苦、清苦、痛苦)。监狱就像一个小社会,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点多、线长、面广,内容及其丰富,对狱政、刑罚执行、教育管理等重点课题,要选准选好切入点,要围绕“衣、食、住、行”破好题、开好篇、起好步,才不失为一篇好的监狱志;对文字的要求,既要综合分析、分类整理,又要精雕细琢、提纯加工,才能符合规范志书的体系要求。</h3><h3> 上海提篮桥监狱位于虹口区黄浦江畔,在初冬微凉的雨夜,我撑着伞,走在黄浦江的步行绿道,对面就是举世闻名的东方明珠塔,矗立在灯火辉煌的高楼大厦之间,显得愈发挺拔、高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六篇 瑞雪兆丰年</h3><h3> 离2018年年底交稿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事情也越来越多了,从上海回来,我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觉得责任愈加重大,使命更为艰巨。</h3><h3> 如果说,一年前的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根本不在意编修《监狱志》的意义所在,根本不知道编修《监狱志》的力道所在,而一年后,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的职责与使命,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让后人知晓”的真正含义,我愈加清晰地明白《监狱志》编修的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常常想,再给我一点时间,多给我一点时间,我会把这份任务完成得更好。</h3><h3> 2018年最后半个月,我们基本完成了全志46.65万余字的校对、226幅照片的穿插、142个图表的编序。期间,我多次到省司法厅、省监狱局调阅档案、查找资料,有时候,为了一张照片、一个出生时间等等细节,还要经过多方联系,寻找到当事人的后人,请求他们的提高资料图片。</h3><h3> 档案馆黄馆长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从《监狱志》编修开始,至始至终的2年9个多月的时间了,她一直默默地陪伴在我们史志办成员每个人身边,陪我们加班,陪我们查资料,帮我们想办法,她就像一台“活电脑”,只要我们需要任何文字,经她大脑一检索,随时随地都能找到答案,她就像一台“发动机”,永远不知道疲倦的帮我们搬运文书档案盒,档案室的内道里门,关了又开,开了有关,档案室的那道长廊,进了又出、出了又进,留下的都是黄馆长匆匆的步伐和长长的身影。</h3><h3> 12月30日,南京下了2018年最后一场雪,街道两边、树木屋顶、停靠的车辆上面都落满了白色雪花,银装素裹,美丽金陵分外妖娆,南京人素来喜欢雪,因为稀少所有珍贵。我们也喜欢,因为,雪后初晴,和煦的阳光照耀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让我们真真地看到“瑞雪兆丰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结束语</h3><h3> 历史是沉淀的生活,生活是成长中的历史。或许,这一年的时间对编史修志来说,是沧海一粟,白驹过隙,不值一提,但对我们来说,历经了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修志不再是一份苦差,而是乐趣;修志不再是负担,而是责任。</h3><h3> 或许,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将走得更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