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杂悟 为政(三)

無相(葛瑞军)

<h3><b>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b></h3><h3><b> </b>孔子说他整天给颜回讲论经典要义,颜回都没有疑问,也没有不同的见解,一副迟钝愚笨的样子。等他回去,发现他不仅能对所学对照自己的生活理解、实践,还能对老师说的话有所发挥,其实,颜回并不愚钝。在这用颜回的言行来喻“不违但不遇”之臣道。同时从孔子正确认知颜回角度,也引出为政必备的认知人的学问。下文就具体来讲了。</h3><h3><b>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b></h3><h3><b> </b>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首先要看他所作所为的目的是什么,再观察他的人生经历,进一步考察他做事时的状态或为人处事的心境,是否能安分守己。那么,这个人是善是恶,做事情如何怎么能隐蔽得了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蔽得了呢?”。其实这也是亘古不变的识人道理。我们因事认识一个人,首先该正确辩识他的目的性,如一个搞销售的接近你,他应该是用他所售产品来满足你的某种需求,尤其现在的推销人员,也许他态度甚是“诚恳”、言词极具“诱惑”。但你还是要理性消费。看看现在社会上用保健食品欺骗老年人过度消费的事情,实在是无语气人。其次真要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的人生经历、成长历程了。若一个曾劣迹斑斑的不法商人,突然有天高调救助弱小,极力宣扬自己的慈善之行。你会因其表象而盲目崇拜跟风? 最后,最重要的彻底的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安的什么心”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了。一个刻意追求“声色货利”之人,怎能看到他做人做事的淡定“安心”。当今之世,人们形容社会极其浮躁,我看是人心浮躁,“声色货利”过度在人心中充盈之结果。重塑价值观已势在必行,不然我们这个社会何去何存。以上是孔子提倡的识人学问,其实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种所谓的象人识人学问。像我们知道的什么“麻衣象”、“金钱挂”等算命风水先生,表面看神神秘秘,有时还算的挺准。究其原因,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想这些江湖术士之初祖也和孔子一样,其方法也是通过实践观察总结出来的。只不过是古人奉行什么“传男不传女”、“六耳不传”等封建思想,为保密用些隐语,至使传到后来只知其用不知其体了。又扯远了,我们继续读下文。</h3><h3><b>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h3><h3> 通常人们习惯这样解读这句“温习学习过的知识,能从中领会到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在这不得不重申《论语》全书有序可循,不能教条的一句一句解读。且不说为人之师需要怎样的资质,但绝不会具备“温习旧知识领悟新知识”就能当老师吧。再说正讲为政,怎会实然插入一句当老师的学问。“故”是指过去的事情或历史,是讲不要忘记历史,要重温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导今天和未来之行。在历史中学习,以“过去”为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h3><h3><b> 子曰:“君子不器”。</b></h3><h3> 直译“君子不是个器皿”。意思是君子不该像器皿一样只有单种功用。应该具备全面的才能。这也算我们今天教育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雏形了。</h3><h3><b>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b></h3><h3> 子贡问怎样的人才配称君子。孔子说:“先行后说,然后别人才信服。”要注重实践行动,以身作则,不能做只会空谈的政治家。</h3><h3><b>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b></h3><h3> 周,是周全。是君子遇事对人考虑周全,能爱而知其恶,恨而知其善。团结一致,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比,就是比较了。小人处事处处比较,同己者爱,异己者恨,考虑处理问题片面不周全。其实这也是当今社会之流弊。同学,战友,老乡等等关系,已影响正常社会关系。以各种形式拉帮结派大搞山头主义。</h3><h3> <b>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h3><h3> 通常人 们又认为孔子再论学习的事:“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可能茫然无知。只是思考而忽视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我不知道学习不思考是种什么状态,难道我们还有什么非脑的学习方式?这里学是指为人处事的学问,思是指思想,宗旨。是讲我们为人处亊要有思想主旨,方向明确,不能做无头苍蝇。不然做事就“罔”,就是会走弯路或偏离方向。当然光有思想不去实践行动,做空头的政治家,这样就更危险,会一事无成,会败事了,就是“殆”了。</h3><h3><b>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b></h3><h3> 传统对这句的解读我也实在是无法认同。说什么攻击不同的言论是有害的。还有人认为异端是是佛老两派,这仿佛是宗派之争了。孰不知秦汉前儒道是不分家的,孔子时代佛家还未传入东土,何来宗派之争。再说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又怎么会提出“攻击别人言论是有害的”的“圣论”呢? 异端,是指极端,是告诫我们做事不走极端,极端是有害的。上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h3><h3><b>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h3><h3><b> </b>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学问都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呀。”这句很值得研究。上面几节一直从不同角度讲君子应具备的道德修养。这里通过对子路的对话,好像做了个小总结。一切的学问修养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不自欺为基础。子思作《中庸》讲修身之致诚,可能和这个意思一致。也等同于现在讲的诚信,实事求是的精神。总之,在这提出儒家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为政之“智”。但我个人认为,这节的几个“知”,应该不仅是“知道、智慧”之“知”。也许要表达更深的“良知(王阳明)”、《大学》中谈到的“知止而后有定”之“知”。等再学习到一些贤圣高见,我们在做进一步的探讨吧。今天姑且就理解到这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