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的故事(二)-张顺光先生和美斯乐

岁月小溪

<h3>即便是古稀之年的我,对于泰国北部的**角是久闻其名而不知里就。对该地区的美斯乐(乡),连其名都未闻过,只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而已。</h3><h3>今年到泰国清迈来过冬天,近三百公里之外的**角便成为我必去的目标。2019-1-14日一大早,我和老伴及在“清迈租房”微信群认识的Beety姚女士一起,从清迈阿卡长途汽车站出发,开始了泰北自由行。泰国人除了泰语外,大多也会些英语。姚女士是个英语老师,熟练的口语交流使我们一路更加顺利。事先我也对未来几天的路程做好了功课,确定了行程的最佳方案。</h3> <h3>从清迈到清莱。</h3> <h3>第二天从清莱到美斯乐。乘中巴和专线双条车,走了三个多小时。</h3> <h3>第三天从美斯乐直接到清盛,再转乘双条车十公里到索拉。**角到了。</h3> <h3>我想从第二天进入美斯乐后的所见所闻开始我“清迈的故事”(二)描述。</h3><h3>1-15日早8:30分,我们坐上一辆从清莱到湄塞的中巴车。中巴车很陈旧,还逢人招手就停,40公里的路程用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换乘点,在这里改乘专门到美斯乐的“双条车”,这是到美斯乐的专线公路。沿途山高</h3><h3>坡陡湾急,只有双向二车道,但路况却非常好,即便在国内,也是一条标准的县级公路。双条车沿着这条公路朝美斯乐前行……</h3><h3>美斯乐(Mae salong)是一个隶位于泰国北部清莱省湄塞县的乡镇。1949年,国民党在国内战争中兵败,原驻云南的第三军,第五军残部携家属退到缅甸境内,与原远征军残部组成了第93师,开始了孤军逃亡的生涯。缅甸政府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国土上驻扎有一支外国军队了,进行长期围剿,无奈怎么也打不过这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国军。于是缅甸政府上诉到联合国(当时是台湾的“中华民国”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要求国民党政府撤军。无奈大部分人不愿意离开,似乎也无法安全离开,直到1962年前后,这支部队及家属才辗转退到泰国边境的清莱清迈省北部山区。这里比邻缅甸、老挝,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十分闭塞,只是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于是,93师便在泰国北部住下了下来,并将总部放在了“美斯乐”这个地方。从此便在泰国的土地上开始了保活命求生存的艰难历程……</h3> <h3>中巴车内。</h3> <h3>几个法国人与我们同车去美斯乐。</h3> <h3>换乘点</h3> <h3>路途中遇到的少数民族。</h3> <h3>在双条车上遇到的第一个云南人。她会说云南话,但不识字。</h3> <h3>卖饰品的小姑娘。</h3> <h3>美斯乐停车点处的一个广场。</h3> <h3>街边小店。</h3> <h3>商铺。</h3> <h3>近11:30分,双条车终于在一个山头的集市前停住了,我们被告知:美斯乐到了。这里是山顶,公路两旁是出售当地特产和纪念品的店铺,很是热闹。下车以后逢人便可以用普通话交流,看到熟悉的汉字(有很多繁体字),听到亲切的中国话,没有了在异国他乡的感觉。</h3><h3>一个年轻的店主告诉我们,顺着下坡走近20分钟就到“泰北义民文史馆”。一路望去,这里群山叠嶂,满眼翠绿,空气清新,蓝天下的山坡上布满了中式或中西合璧的漂亮建筑群,这些房屋比简陋的泰式高脚楼要豪华多了。房屋颜色各异,形态各异,很是养眼。当我们经过一座牌楼,不远便到了文史馆。</h3> <h3>远处山坡上美斯乐居民的房屋。</h3> <h3>可爱的小男孩。他应当是第五代吧?</h3> <h3>从这里进去才是文史馆。</h3> <h3>山下的茶园。</h3> <h3>文史馆大门外的两侧是两个商铺。我无意中走过一个通道,却是店主的家。一位长相英俊年轻干练的男子热情地招呼我们,问清我们的来意后说,买一张20泰铢(相当于人民币四元多)的门票就可以了。接着便十分热情地说:“到吃饭时间了,一起吃个午饭吧”!我们当然认为这是主家的客气,便习惯性的谢绝。没想到他却十分认真,执意邀请,</h3><h3>我们都有点却之不恭的感觉了,三推两就,我们居然在他们的餐桌旁坐了下来,连同他的母亲,妻子和孩子,共进了既在异域却又十分中国化的午餐。</h3><h3>边吃边聊。接着我们便知道了这位年轻人与我同姓张,叫张顺光。他的爷爷叫雷雨田(本姓张,后因故改名雷雨田),是段希文将军的副手任参谋长,属最高决策层人物之一。张先生很得意地说,他现在是本乡乡长的高级顾问,不但管理着文史馆,还为建设美斯乐还担任很多职务。他不但接待来访游客,还接待过包括贾庆林在内的中国高层官员(政协系统)并提供讲解,介绍美斯乐和第五军的过去和今天。他还饶有趣味地说,文史馆的图文中有很多“反共”的字眼,他们曾征求中共高层的意见,要不要修改?高层回答说这是历史,就不要改了。于是图文中的“反共”字眼保留至今。</h3> <h3>与张顺光先生。</h3> <h3>七个菜,典型的中国午餐。</h3> <h3>张先生的女儿。</h3> <h3>文史馆全貌。</h3> <h3>午餐后我们才进到文史馆参观。文史馆的正厅是个祭祀厅,安放着已过世的尉官以上到段希文将军的排位,正面墙上是“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大厅外的一侧是展厅,用图文介绍这支部队的极其艰难的历史,特别是在缅泰的遭遇和发展的历史。具体我就不多介绍了,发几张图片大家自己看。大厅外的院子里有段希文将军的站立铜像。入口处有个佛指莲花的雕塑。旁边的山头还有一座寺庙和佛塔。</h3><h3>除了我们之外,还有一些参观者,大多是老人,但人数不多。参观完我们回到张先生家时,见到他正又在与两个朋友喝酒吃饭。他说让我们稍等,一会开车送我们去兴华学校和段将军陵园,然后送我们到他的姑妈家住宿。他很神秘地说,将有一个人会给我们讲一些真实的故事。</h3> <h3>段希文将军铜像。</h3> <h3>张先生的爷爷雷雨田将军。</h3> <h3>部分文字介绍。放大可以读出内容。</h3> <h3>祭祀大厅。</h3> <h3>文史馆远景。</h3> <h3>佛塔也“兴邦”。</h3> <h3>我们与张先生素昧平生,受到如此热情招待,实在是令人欣喜。他的广交善交义交不仅对于我们,一天之中我们看到他接待了几波朋友。尤其感到他对母亲尽心伺候敬重有加,是真正继承了中华文明的敬老之道。</h3><h3>下午三点多钟,张先生送走了朋友,开他的车送我们到“兴华中学”。我们不但看到了虽不大但十分洁净的校园,还见到了校长周先生和教导主任。我们了解到,这所学校是93师官兵取得泰国合法身份后,由段希文将军捐资而建,算是一所私立学校。学生们上午到泰文学校去上课,下午才来到兴华学习汉语等。包括校长在内都没有政府发放的薪水,学校的经费来自少量的学费和社会善款。他们这么做的唯一目的是传承中华文化和文明,不忘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这个学校也培养出很多人才,在世界各地都有这个学校学生的足迹。凡校庆等活动时,大都会回来看望母校并尽绵薄之力。眼前这座段希文将军铜像就是学生捐赠的。我们与校长谈得很融洽,姚女士当即表示适当的时候来这里当义工,不要工资教授汉语或英语。张先生(他还是校董)表示,你来的话我管你吃住!</h3> <h3>学校的司令台。</h3> <h3>学生捐赠的铜像。</h3> <h3>他们眼中的段希文将军。</h3> <h3>告别了周校长和新华中学,张先生又带我们去段希文将军的陵园。陵园并不大,在一个可以俯瞰到美斯乐的山头。大理石的棺椁里安放着段将军的棺木。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景点。在美斯乐,处处感觉到段将军的存在,又处处感觉到美斯乐人对段的尊敬和爱戴(段的铜像有好几座,都是下属或后人自愿捐赠的),这不是每一个长官都能做到的事。我想大概有几点原因吧:一,他作为最高长官,以超人的毅力和谋略,带领部下和家属经历千辛万苦,战胜不可想象的困难,终于走出困境,获得新生。二,为维护中华文化捐建兴华中学。三,在关键的时刻没有抛弃部下离开艰苦的泰北,而是与部下同甘苦共患难。</h3> <h3>陵园</h3> <h3>站在陵园远眺。</h3> <h3>山头的房舍。</h3> <h3>他们曾经的住房。</h3> <h3>这里曾经盛产鸦片。曾有全球鸦片80%来自**角一说。</h3> <h3>原鸦片展览馆的部分展品。</h3> <h3>接着,张先生送我们到宾馆。宾馆老板是他姑妈,他特别交代房费减半。此时天还很亮,我们安顿好后顺着下坡的山路游走于街巷之间,看到汉字对联红色灯笼。我还发现,即便是少数民族的人,也能讲云南话。我们与路边的一个老兵攀谈,好像并没有什么陌生感。只到天快黑了才回到住处。</h3><h3><br></h3> <h3>在美斯乐走街串巷所见。</h3> <h3>泰国政府正在帮他们维修这条公路。这是铺柏油路面的工程车。</h3> <h3>与老兵交流,没有陌生感。</h3> <h3>漂亮的建筑。</h3> <h3>幼稚园的小孩。</h3> <h3>街边的少数民族妇女。</h3> <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1.00em;">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张先生的姑父,他不但是一个老兵,还担任过段希文将军的副官。老人叫赵学渊,今年80岁,不但面像不像80岁,而且身体矫健,动作敏捷。他说,我骑摩托车还跑得飞快。93师的战事要延续到1975年以后,我猜赵先生应当是六十年代后期的副官吧。</span></h3><h3> </h3> <h3>打开话匣子,赵先生便滔滔不绝。他说,当93师到泰国北部后,泰国政府也不愿意。一开始劝不走,试着武力驱除,也不是93师的对手。这个时期,有的国家也在输出“革命”,帮助泰北少数民族建立和发展“泰共”武装,专门与泰政府作对,并杀死了清莱省省长。那些由本地人组成的“泰共”(也称“苗共”)地形熟悉,善打游击,泰国政府也无能为力。</h3><h3>于是就有了利用93师去打泰共武装的想法。条件是歼灭泰共武装,便给予(93师官兵)泰国公民待遇。经过谈判双方达成了协议。以段希文将军为首的93师官兵认为这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好机会,于是英勇作战,终于1975年歼灭了泰北反政府武装。泰国政府便践行诺言,接纳参战官兵为泰国公民,其它来泰的人承认“难民”身份,可合法居留。政府不派官员,划地让93师官兵自治,同时给予财政支持发展经济。条件是上交全部武器,禁止鸦片种植和走私等。当然这些政策落实又经历了很长时间,到九十年代初才得到全面兑现,泰国成为东南亚三国最早禁绝鸦片的国家。美斯乐的官兵及家属也才真正过上了自由人的生活。</h3> <h3>  赵先生说,要知道感恩,人家对我们很好。比如作战中受伤残废的军人,待遇与泰国军人同等,可领取每月3万泰铢的终生俸禄;比如拨款修建公路等等。</h3><h3>国民党政府因有利用93师的企图,也不时给予给养和经济帮助。到蒋经国时代,国民党政府认为花钱支持93师去打仗,还不如帮助93师把美斯乐建设好。于是通过“中国大陆灾胞救助总会”给予支持,比如修建公路、完善供电供水系统;比如“茅草房改建砖瓦房”工程等等。我们在张先生家里见到这个机构驻美斯乐的代表多先生,他们仍在帮助美斯乐。他说他们是民间组织,我感到应当是半官方的才合理。</h3><h3>听完赵先生的介绍,使我们加深了发生在美斯乐的那段历史的了解。抛开政治角度不说,美斯乐的历史是93师的官兵为了生命和生存而奋斗而抗争的历史。作为孤军他们数十年无国籍,无固定住所,无固定经济来源,长期处于深山老林,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同时处于战争状态中等等,这是何等的艰难,何等的困苦!他们走过来了……</h3><h3>今天,经过他们的努力,生活还是很富裕的。为了摆脱鸦片的阴影,泰国政府将美斯乐改名为“Santikhiri”意为“和平之山”。</h3> <h3>东方喷薄而出的阳光,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公平。美斯乐人曾经是何等的困苦,今天一样可以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享受生活的甜美。</h3> <h3>第三天,我们离开了美斯乐,又踏上了前往**角的行程。</h3> <h3>第二天临晨,我站在阳台上,拍下了朝阳即将从东方喷薄而出的美景,感叹到,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一个团队或每一个人,都在用脚步书写自己的历史,只有通过血与泪的洗礼,他的历史才是璀璨夺目的!</h3><h3>要离开美斯乐了,谢谢张顺光先生和他的家人;谢谢周校长及教导主任;谢谢黄女士和赵先生。谢谢所有热情接待过我们的所有美斯乐人。</h3><h3><br></h3><h3><br></h3><h3><br></h3> <h3>这是个六七十年代的老兵。</h3> <h3>说明:本文是老翁游览美斯乐所见所闻,凭记忆所写,如果与历史事实有不符之处,请以正史为准。老眼昏花手机打字谬误不少,敬请谅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