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西大营的历史谜团</h3><h3> 李 铁</h3><h3> “西大营筑垒阵地”这是一个被尘封、被遗忘的历史,数十年来在人们心中“西大营筑垒阵地”一直是一个谜,它的一切鲜为人知。由于,侵华日军修筑要塞时,是在极其保密和严密封锁的情况下进行施工,日伪档案都无任何记载,甚至就连日本关东军绘制的要塞军事地图都没有任何标注,这很令人深感疑惑。因为,通过我的调查“西大营筑垒阵地”的修建规模,无论是地下设施还是地表工事等于“半截河要塞”的主阵地“杏山阵地、川上山阵地”的总和。可是在日军的档案中、日军对苏“筑城”图纸中,能把我县其它很小的“野战阵地”都清晰的标注在地图上,却唯独没有“西大营阵地”的任何信息。所以,人们只知道永和镇境内深山之中,有一处日本军队修筑的许多军事阵地群,非常庞大,史称“西大营”。但是它的规模、设施、武器装备、兵种配置、战略意义、军事地位以及施工情况等都无从知晓。 为了揭开“半截河要塞”的神秘面纱,还原那段不被人知的历史。鸡东县委宣传部结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要求。2018年7月25日,我受县委宣传部李军亮部长委派,组织成立了一个三人调查小组,对我县境内的“半截河要塞”、“西大营筑垒阵地”和其它附属阵地进行全面细致调查。</h3><h3> 调查人员有:李铁(文物管理所副所长)负责阵地遗迹建筑的等级鉴别、使用功能、军事专业术语、调查技术指导、撰写文字资料、制定调查范围等工作。尚尔硕(县委党校讲师)负责摄像记录、测量等工作。孙立清(鸡东影视剧作家)负责影像、音效制作等工作。聘请各乡镇向导;负责调查线路和安全工作。调查分;实地调查、走访知情者、查阅侵华日军文史资料、全程影像记录等调查方式。 </h3><h3> 目前,在第一期调查中,已基本查明“半截河要塞—西大营筑垒阵地”的基本概况。虽然此次调查,没有搜集到日军原设计施工图纸和片纸资料。但在我们的努力下,用双脚丈量了藏匿在深山之中近60公里的阵地中的每一个角落。经实地调查、研究、论证现已描绘出了“西大营阵地”的基本面貌。 </h3><h3> 一、“西大营筑垒阵地”的营建史 </h3><h3> “九.一八”事变后。1933年10月,日本参谋本部作战课长铃木率道大佐带领陆军省、参谋本部得力幕僚参与策划者,分乘三架飞机侦查了“满苏”国境部分地区。参加这次侦查的人员有:参谋本部第二作战课作战班的冈部清福少佐、航空兵原贞宪少佐、参谋本部兵站班村矩康大尉、板花义一少佐、堀场一雄大尉、第四课(欧美课)俄国班富永恭次中佐、陆军省军事课绫部桔树、关东军作战参谋石本寅三中佐等。他们首先以东部的牡丹江为中心,侦查了东宁、绥芬河、密山(半截河)以及虎林(虎头)各地。 </h3><h3> 1934年12日关东军司令菱刈隆大将签发“关作命589号”命令,同时西尾寿造参谋长签发了具体“指示”。第一批要塞工程作业正式全面启动。</h3><h3> 鸡东县“半截河要塞”由第3师团实施修筑计划,第7师团长及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各自向哈尔滨派出约1个工兵小队,进入第3师团长指挥下。</h3><h3> 1934年6月“半截河要塞”各阵地修筑,由小林藏吉少佐等2人,按照日本参谋本部作战课长铃木率道大佐事先勘察设计的方案和日军大本营审定的设计图纸全面开工。</h3><h3> 1937年鸡东境内各阵地群基本完工,修建永久性阵地(A级)4处(包括新发现西大营1处),(B级)野战阵地6处,(C级)普通野战阵地1处。根据此次实地调查表明“西大营筑垒阵地”应该属于(A级)永久性阵地,军事性质或高于“永久性阵地”级别。通过调查发现,位于核心阵地的地表上散落着数十吨建筑水泥和砂石,由此可以看出,西大营阵地军事设施应该还在建设完善之中。根据此次实地调查表明“西大营筑垒阵地”应该属于(A级)永久性阵地,军事性质或高于“永久性阵地”级别。 </h3><h3> 二、“西大营筑垒阵地的战略意图</h3><h3> 半截河要塞”各阵地群,其中也包括“西大营筑垒阵地”,是日军对苏重要军事防御重地之一,是东部正面8个要塞的中心,作为进行出击时的战术支撑点。(八个东部正面要塞分别是珲春、东宁、鹿鸣台、绥芬河、观月台、半截河、庙岭、虎头)由于鸡东县地理位置处在东部正面8个要塞中心,作为进行出击时的战术支撑点。主要是在进攻苏联时掩护和支援关东军大部队的战略展开,或苏军向关东军进攻时利用要塞、国境守备队及其部署在边境地区的部队,首先进行抗击。当时日军作战构想是日军主力在东宁方向向苏军发动攻势时,“半截河要塞”各阵地,将作为在兴凯湖以西地域掩护出击的支撑点。特别是位于“西大营筑垒阵地”西南7公里处的金场沟方向,是苏联远东军进攻“半截河要塞”最有可能的进攻入口。</h3><h3> 站在“西大营筑垒阵地”制高点放眼望去“金场沟阵地”完全暴露在“西大营阵地”观察点(哨)的观察范围和炮火覆盖内。由此可见“半截河要塞——西大营筑垒阵地”战略地位之重要,被日本关东军自誉为“东方马其诺防线”中的天眼。</h3><h3> 据中、日、俄专家学者调查各要塞时表明,伪满国境要塞阵地群,是根据不同自然地理、军事需要和战略计划,构筑的永久性军事工事,配备相应的兵种、兵器、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地下地上设施相连、阵地与阵地相结合的,具有各自不同的战略防御要塞。这些要塞形成了或战略进攻、或攻防兼备的军事筑垒体系。然而,“西大营筑垒阵地”就明显具有攻防兼备的军事筑垒(筑城)体系。</h3> <h3> 三、“西大营筑垒阵地”调查新发现</h3><h3> 1、“西大营筑垒阵地”主峰1号阵地</h3><h3> “西大营筑垒阵地”位于鸡东县、永和镇、东进村和平组后山,永和镇临安村西山之中。北纬45°09′37″,东经131°25′80″。 通过实地调查,目前,共调查出“西大营”核心阵地主峰海拔542米,面积约370万平方米(不包括四周三条山脉中的前沿阵地面积),西大营核心阵地主要设施有;机动沙石路20公里、轻轨线约5公里、飞机场20万平方米(砂石基础)、机枪阵地(预制混凝土构件)、交通壕、堑壕、防坦克壕、小型水库(钢筋混凝土)、战备水井(混凝土)、营区、医院、弹药库(钢筋混凝土)、粮秣库、发电站(地下二层钢筋混凝土)、给排水系统、浴室、主峰防御阵地、地下防御工事(均为钢筋混凝土)、汽车修理厂、物资存放库、劳工营房房址、各式钢筋混凝土射击、瞭望工事等。按照日本关东军关于“要塞”部署情况来看,每个阵地都设有(3—7)个抵抗枢纽部。</h3><h3> 通过调查不断的深入,“西大营筑垒阵地”的不平凡的军事功能逐渐显现,我认为“西大营”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储存物资、输送补给、后方医疗、战时机械修理、攻击和防御的独立单位。这些军事设施构成了完整、配套的防御和作战体系。“西大营筑垒阵地”共有南北2个入口,每个入口分别与地面部队集结地、火炮阵地、观察所等相通。分为3个抵抗枢纽部(阵地),6个作战区。</h3><h3> 2、“西大营筑垒阵地”前沿2号抵抗枢纽阵地</h3><h3> 以抵抗枢纽部为防御主阵地,以设立在抵抗枢纽部空隙间高地的辅助阵地为策应,从整体上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2号抵抗枢纽阵地,位于林安村西山1号高地。北纬45°09′13″,东经131°05′19″。“西大营”2号抵抗枢纽阵地,所有军事设施都构筑有钢筋混凝土工事、永备火力点、机枪阵地、重机枪射击掩体、明暗堡、观察哨及土木质火力点、有步兵掩体、机动战壕和防步兵地雷区,由以班、排为单位的兵室、会议室、厨房、和军官指挥所。</h3><h3> 3、“西大营筑垒阵地”前沿3号抵抗枢纽阵地</h3><h3> 阵地位于林安村西山2号高地,北纬45°09′13″,东经131°05′19″。构筑有掘开式工事、地下通讯枢纽部、永备火力点、机枪阵地、数十个射击工事掩体、汽车运输线和延山脊修筑的专用轻轨铁道运输线、观察哨、土木质火力点、竖井、通风口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h3><h3> 日军为防备飞机轰炸和大口径重炮轰击,他们修建的地下掩蔽部,都是从坚硬的岩石山体中部或底部开掘,洞口顶部和四周加筑混凝土。混凝土厚度,均为1至2米。其中,1号、2号、3号阵地,步兵交通壕、堑壕密如珠网,两道一线防坦克壕、交通壕、堑壕纵横交错,顺山势延伸长度共计100多公里。 </h3><h3> 4、“西大营筑垒阵地”前沿4号阵地</h3><h3> 阵地位于秋家沟山顶、西大翁东路口。北纬45°09′09″,东经131°03′79″。轻轨线南北延山脊延伸,与3号阵地相连,东侧防坦克壕深3米、宽5米东西走向。阵地内建有混凝土浇筑、预制构件工事、地下掩体、射击观察掩体、地下指挥枢纽部、交通壕、重机枪射击掩体工事、战备水井等。</h3><h3> 5、“西大营筑垒阵地”前沿5号阵地</h3><h3> 阵地位于大石桥林场路,北纬45°09′08″,东经131°03′71″。阵地内建有混凝土浇筑工事、地下掩体、射击工事、指挥工事、交通壕、堑壕、士兵休息室、机枪射击掩体工事、反坦克壕深3米、宽5米东西走向。 </h3><h3> 6、“西大营筑垒阵地”前沿6号阵地</h3><h3> 阵地位于西大营核心阵地南山山顶高地,阵地为地表野战工事,北纬45°10′70″,东经131°03′26″。该阵地,利用改造地形使用预制构件的临时性工事,与机场直线距离300米。阵地为“暗挖式”工事、“掘开式”工事相结合的防御野战阵地,主要是防御飞机场、油库等外围安全。</h3> <h3> “西大营筑垒阵地”疑是军火库</h3><h3> 位于主阵地核心区域北侧山体中,发现一处疑是日军挖掘的山洞,洞口被日军用混凝土封堵,洞口封堵混凝土由于常年风雨冲刷,现露出地表部分为厚1.5米、高1米多(地下部分被泥土掩埋,不详)宽2米(其余部分被泥土掩埋,不详)。疑是军火库正前方为一片平坦地,有一口泉井,现有承包山场人居住。</h3><h3> 疑是军火库的封堵墙多次被村民挖掘,但是由于混凝土的标号高、硬度强普通人工工具是无法将其凿穿,因此,洞口封堵墙依然保存完好,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挖掘、考证。</h3><h3> “西大营筑垒阵地”中国劳工营 </h3><h3> 劳工营位于核心阵地中心,北纬45°19′48″,东经131°25′80″。劳工房址由山体斜坡而建,坐东南朝西北由上而下阶梯式有序排列,共计相同房址11处。房址的面积为长40米、宽7米,每个房址面积280平方米,为木质搭建。关东军要塞构筑所需劳动力,全部来自中国劳工和战浮(中国关内战场被日军浮获的中国军队官兵和抗日民众)。要塞的第一期里,主要是来自中国华北、山东地区劳工。第二期开始多为东北各地的劳工,根据保密要求,不采用当地劳工。关东军对国境军事设施的建设,从策划、勘察、设计、施工、投入使用,一直是极其保密的情况下实施和管理的。</h3><h3> 据当地知情老人讲,西大营阵地这个地方,从1934年初建到1945年期间,经常看到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几辆日军卡车载有数百名中国劳工进入“西大营”,但从未见过有人出来。根据当地知情老人描述计算,日军抓送到“西大营”的中国劳工至少在1万人以上。老人们还说;听父辈讲这些工事,全部是靠中国劳工人力挖掘,每个工事掩体完成以后,再把挖掘前搬走的地面植被,复原回来,覆盖在掩体上进行伪装,伪装后根本看不出是个军事工事。特别是;藏在山洞内生活物资储备和军事武器装备,就是在没有任何外来供给的情况下,几千人的部队,可以在地下山洞中生存和战斗一年。可惜的是日军在撤退以前炸毁了洞口,然后在洞口进行了植被覆盖,至今深埋在深山之中没有找到。此次调查虽然划定了山洞的大致范围,但是苦于范围太大、面积太广、树木密集等因素,调查暂时搁置。</h3><h3> 四、“疑似?新发现”</h3><h3> 1、一撮毛机场?(待考证)</h3><h3> 机场位于“西大营”核心阵地南山山顶平坦地带,北纬45°10′70″,东经131°03′26″。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为此次调查重大新发现。1937年以后,当地村民时常看到在一撮毛上空有飞机突然消失,不知去向。有时夜里又时常听到,在一撮毛方向传来飞机飞行时的噪音,村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了飞机每到西大营上空就没了声音,猜测“西大营”一撮毛山顶一定建有一座飞机场。但是,当时日军在“西大营”建有铁丝网,重兵把守,百姓根本进不了山。所以“西大营”群山之中的日军秘密,外界无从知晓。如果“一撮毛”山顶平坦地带是日军修筑的机场,那么我县境内的侵华日军机场就多达5处,而且,每个机场的直线距离在30至50公里之间。</h3><h3> 截止2016年以前,我县史料记载表明,鸡东地区共有侵华日军机场3处。2017年我通过研究调查,还发现位于“半截河要塞”川上山阵地西北2公里处,一个由砂石夯实建成的临时物资运输机场(已证实)。如果“西大营筑垒阵地”机场存在的话,“西大营筑垒阵地”将不再是一个“半截河要塞”附属阵地这么简单的概念了。</h3><h3> 2、“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密营?(待考证)</h3><h3> “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密营?位于大石头河、长安村冰凉沟、曾家沟深山内,北纬45°14′12″,东经131°06′42″。密营房址?为长方形“半地窨子”,每个地窨子长7——14米、宽4米,基础保存完好,延沟壑两侧对称排列。建筑形式统一,无差异,只是大小规模不同。房址选址沟壑两侧上方斜坡之上,坡度45度至70度之间,采用“挖开地表方式”所建,房基利用河沟中石料垒砌而成,共计79处。调查初步认为是李延禄军长领导的“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曾经居住的营址。</h3><h3> 初步认定理由:1933年7月初,李延禄将军领导的“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400余人,来到永和镇、大石头河与先期到达的杨太和部队会师,后前往半截河郝家屯召开了山林队联席会议,收编5个山林队约400余人。又根据满洲省委指示,在金场沟、大石头河、小石头河、黄泥河开辟了新的游击区。</h3><h3> 1933年9月18日,李延禄在张三沟召开“军民联合纪念大会”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后“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又经历了“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四个时期。四个时期中,都是以大石头河、黄泥河、哈达河为游击区、根据地。所以,我认为“半地窨子”房址建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而且之大、之多、之密实属罕见。如果按照地窨子面积来计算,每个地窨子平均住6——7人,此遗址也可住500——800人以上。纵观当时鸡西的整个地区各方武装力量,最大的武装也不超过200人,就是最大的“山林队”队伍也不过100多人。只有李延禄将军领导的抗联队伍,在1933年末人数已经达到800多人,鼎盛时期多达2000多人,所以我认为是李延禄将军早期领导的“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密营。</h3><h3> 密营的意义不在址房址的多少,而在于它是研究抗联队伍在艰苦卓越的环境下,是如何在敌人的心脏里生存和战斗。其实,鸡东县是鸡西地区抗战的核心区域,抗联四军成立地和主战场。数十年以来,抗联密营的所在地一直是个谜,无人知晓,抗联密营,也是鸡东县红色革命老区的一个空白点、一个遗憾!为了寻找线索,近几年我利用节假日期间,去过很多疑似密营的山区、密林进行实地踏查,虽然每一次都有其它所获,但苦于一直没有发现抗联队伍的密营。如果大石头河、长安村冰凉沟、曾家沟深山内的房址,是抗联队伍的密营,这将为鸡东县抗联史上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h3> <h3> 五、各阵地中的新发现</h3><h3> (一)西大营的机动公路</h3><h3> 1934年9月,日本关东军还修建了一条由90部队、500部队(驻石河北村、光荣村关东军部队)至西大营的机动公路,公路长约20公里。并在路旁设立近十处检查哨卡,禁止中国百姓进入。那么,关东军为什么修建这条路基非常好的公里呢?原因是;石河北村东临平阳飞机场,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北临平阳北站(今鸡东车站)和新峰飞机场,直线距离(5—7)公里。因此,关东军为了战时需要,快速运输物资和兵力投送所建。此公路,后为苏联远东军机械化部队攻克西大营起到了大的作用,至今仍在沿用。</h3><h3> 还有村民说“1945年日本投降前,日军的军用卡车日夜不停地往山里运东西,卡车连续运输三天三夜,由于卡车蒙着帆布看不到车上拉着是什么东西。奇怪的是,运进山里的东西没人看见运出过。所以,日本人运输的东西一定藏在某处地下的山洞里”。</h3><h3> (二)西大翁筑垒阵地(新发现)</h3><h3> 下亮子乡、四排村、西大翁山筑垒阵地:位于四排村南山之中,北纬45°13′34″,东经131°44′21″。防坦克壕深3米、宽5米东。阵地内建有混凝土浇筑工事、地下掩体、射击工事、指挥工事、交通壕、堑壕、士兵休息室、机枪射击掩体工事。特别是调查发现了,在阵地制高点崖体上日军建筑了两处大型“暗挖式工事”。日军利用自然岩石层作为防护工事,建有两处多功能山洞掩体,1号山洞掩体长10米、宽6米、高(5——6)米。2号山洞掩体长30米、宽2米、高2米。“西大翁筑垒阵地”属永久性阵地,东与“半截河要塞”主阵地“川上山阵地”、“杏山阵地”直线距离20多公里。是日本关东军对苏联作战、防御为一体的重要支撑点,从阵地修筑的工事规模分析,“西大翁筑垒阵地”驻军应有数百人。重要的是日本关东军修筑“半截河要塞”阵地群时,只有大翁山阵地与“半截河要塞”主阵地之间修筑了一条机动林中公路,这条公路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死亡路、鬼子道”。这条“死亡路”至施工建成后,向“半截河要塞”大本营输送了数千名中国劳工。而且“死亡路、鬼子道”位于大翁山“石门”(西大翁阵地指挥部所在地)东南侧,向半截河延伸。在这条路两旁日军建有两个“狗圈”,也是日本兵屠杀那些老弱病残中国劳工的地方。据生存下来的日本士兵讲;当时日军为了掩人耳目,把中国劳工直接扔到狗圈喂狗,这样即节省了子弹又省得淹埋。他们不但把死去的劳工喂狗,就连活着的人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惨无人道的杀戮。因此,这条“死亡路、鬼子道”至今还散落着中国劳工的白骨。</h3><h3> 苏联远东军第一方面军红旗第一集团军先遣部队,对“西大翁筑垒阵地”发起攻击。数架苏联军飞机穿过了半截河要塞岩高山阵地(位于向阳镇半截河西约200米处)的上空向“西大翁筑垒阵地”方向飞去,进行空对地轰炸。日军所有军事工事全部被炸毁,“西大翁”守军只有退出阵地向平阳镇方向溃逃。可是当日军逃至四排村南的沟塘之中,与先期苏联先遣步兵团展开激战。由于,苏军已经在正面高地部署了两个机枪连的兵力,封锁了日军唯一的出路。战斗持续了一天,最后日军被歼灭在沟塘之中的河岸两旁。近百名日军只有2名士兵躺在尸体中装死,于三日后逃脱。</h3><h3> 2001年时,这两名日军士兵在鸡东县武装部、公安局等部门的陪同下,来到了四排村对当年的侵略行为进行谢罪。同时,又对死去的日本同乡亡灵进行简单祭拜。2名士兵站在曾经被苏军围歼之地,说出了此次来到西大翁的目的。一是,悼念死去的日本士兵。二是,寻找关东军埋藏的军火库和物资库。据陪同的四排村向导说“日本士兵是带着当年的图纸,从半截河一路调查到西大翁,但是没有找到埋藏地点。日本士兵还说,日军在被苏军飞机轰炸之前,就已经把所有大、重型武器和军火,经过防水、防潮等密封处理,封存在山洞中,然后炸毁洞口整体覆盖植被,移植了几棵与周边树木不同的树木做记号,以便日后寻找”。然而,经过70多年的生产建设和自然灾害,许多地形地貌都已经改变。即使有日军当年绘制的图纸,寻找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因此,两名日本士兵寻找了一周后,无功而返,回到了日本再也没有回到西大翁阵地。</h3><h3> (三)半截河要塞 南大营(新发现)</h3><h3> 半截河主阵地位于今向阳镇东南15公里处的杏山,指挥中心处在北纬45°11′32″。东经131°32′03″。海拔354米。半截河主阵地由川上山和青山两个阵地组成。两个阵地中间低处平坦地是指挥中心和炮阵地及后勤基地,是日军大队本部驻地。调查发现位于“杏山阵地”西面山下大片平坦地域,是“半截河要塞”的大本营又称“南大营”,总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南大营”分为6个区(家属区、军官生活区、士兵生活区、操场区、医院区、物资集散区)、2个部(司令部、给水部)、2个站(发电站、轻轨站)、2个场(飞机场、马场)、2个营(日军兵营、中国劳工营)、一个商店、一个狗圈。</h3><h3> 1、飞机场位于“半截河要塞”核心阵地“杏山阵地”西北方,机场地基为沙石白灰夯实而而成,长1000余米、宽100米(现为养猪场)。</h3><h3> 2、日军医院位于机场东南侧、公路西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医院建筑为青砖平房,坐北朝南一字形排列,共三栋。位于机场东南侧、公路西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医院建筑为青砖平房,坐北朝南一字形排列,共三栋。 3、司令部位于给水部、军官生活区南,青砖平房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h3><h3> 4、生活区位于向阳镇中学、鸡密公路南侧50米,房屋(6—8)栋,总面积约300平方米,现存遗迹生活水井一处。</h3><h3> 5、物资集散区位于机场东南侧边缘、日军医院南杏山阵地山下。物资集散区域约为2000平方米,有库房一栋约为800平方米。</h3><h3> 6、轻轨车线(站)位于机场北、司令部南,轻轨线路为掘开式建筑,沟线宽4米、深(2—3)米不等(因地形地貌不同),沟线(站)处有混凝土工事。轻轨线是;日军为了快速运送物资而建,北起永安镇经明德乡南至“半截河要塞”大营。全长20多公里,安全由“半截河”宪兵队和伪军负责全线巡防。7、马场、劳工营位于杏山阵地山下西北,与杏山阵地直线距离1.5公里,房址面积约10000万平方米。</h3><h3> (四)川上山阵地 墓葬群(新发现)</h3><h3> “半截河要塞”川上山阵地是半截河主阵地的核心阵地,主峰位于北纬45°11′42″,东经131°31′54″,海拔392米。阵地呈东北西南向沿山体制高点分布,长约50“半截河要塞”川上山阵地是半截河主阵地的核心阵地,主峰位于北纬45°11′42″,东经131°31′54″,海拔392米。阵地呈东北西南向沿山体制高点分布,长约500米,距中苏边境10公里,站在制高点上可望见边境线。阵地上有永久工事碉堡、掩敝部、炮阵地、机枪阵地、观察所、交通壕、堑壕、地下指挥部等工事。交通壕和堑壕都在石质山体挖出,阵地北部耕地500余米有两道防坦克壕。川上山阵地主峰南侧联合后山之中,新发现庞大墓地群。墓地群由85个墓葬组成,墓葬分两行延山势一字整齐排列,朝向东南,近200百米长,实属罕见。</h3> <h3> 墓葬群属性分析</h3><h3> 1、中国劳工墓葬群?(个人分析)墓葬群位于川上山主阵墓葬群位于川上山主阵地之中,按照日军对中国劳工死后的处理方法,基本都是以挖坑或借助山体中的沟壑集中淹埋,不可能以敬畏死者的姿态为中国劳工精心淹埋。而且,更不可能做到每一行都在一条直线上,且坟墓大小、形状一致,朝向一致。因此,可排除中国劳工墓葬群的可能。</h3><h3> 2、日本士兵墓葬群?(个人分析)墓葬群位于阵地腹地,当时的中国人是无法进入日军军事重地,更不要说建这么庞大的墓葬群,而且,墓葬的形式与我们中国的传统墓葬礼仪方式有所不同,我们中国人讲究传统风水,即风水格局、寻龙点穴等。特别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至上而下按辈份排列(即:上为祖先依此往下排葬),从来没有一字排列的墓葬习俗,并且在东北也不可能有80多代延续的家族墓葬群。因此,我认为按墓葬的规模、形式、排列顺序,更像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头盔摆放在这里,应属陵园式墓葬。鉴于日军侵占鸡东的14年历史,在这14年当中数千人的部队难免生老病死,死后有可能就埋葬这里。墓葬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墓葬都朝东南方向,从地理位置来看,东南方向正是他们的日本国方向。</h3><h3> 3、苏联士兵墓葬群?(个人分析)1945年8月9日零时,苏联远东军第一方面军红旗第一集团军先遣部队,冒着大雨雷电越过中苏边境,分7路穿越森林,从西和西北方向朝鸡东、密山方向推进。</h3><h3> 8月9日黎明时分,苏军在“半截河要塞”主阵地上与驻守的日军进行了战斗。与此同时,位于日军川上山阵地前沿的鹰山监视哨阵地也被苏军突破,驻守在监视哨的日军残部退守到川上山阵地,准备在此还击苏军。川上山阵地(也称六十三号阵地),由日军步兵第278联队第4中队驻守,共有日军200余人,配备武器有"九九"式轻机枪、掷弹筒、步枪等。</h3><h3> 8月9日黎明时分,第4中队长就对士兵做出了战斗部署,加强戒备。川上山主阵地由1个分队守备,主阵地东600米处的辅助阵地由中队长带1小队守备,主阵地东500米处的辅助阵地由2个分队守备,主阵地后方的第二道防线由1个小队守备,主阵地左翼的坦克入口由2个分队守备。</h3><h3> 8月9日下午4时左右,苏联远东第1方面军红旗第1集团军所属部队从正面向川上山主阵地的日军发起冲锋。在苏军猛烈的炮火轰炸下,阵地内的工事、堑壕及交通壕均遭到了严重损毁。随后,苏军的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向阵地发起集群式的攻击,但日军利用反坦克壕来阻碍坦克的进攻,并利用(肉弹)炸毁苏军坦克。战斗异常惨烈,苏军的坦克始终无法越过阵地前沿的反坦克壕。战斗持续到日落时分,苏军随即改变了部署,放弃了对川上山阵地的进攻,部队随坦克及装甲车向东北面的半截河方向驶去。阵地的守备日军暂时得以喘息。</h3><h3> 8月10日,红旗第1集团军第451团迫击炮兵、第1630团反坦克炮兵,合力支援苏军步兵对庙岭、半截河要塞群阵地展开强攻,守备在川上山阵地的日军第278联队第4中队长得知军情后,下令将营房烧毁,全部士兵进入阵地坚守。同时一等兵大崎船津也跑来传达了花岛大队长在半截河下达的命令,要求各部队死守阵地。</h3><h3> 8月11日,苏军步兵在坦克和大炮的掩护下,分多路猛攻半截河要塞阵地,此时的半截河阵地上到处是爆炸声,震得整个阵地在颤抖。经过苏军多次冲锋,终于占领了半截河阵地。</h3><h3> 9月12日上午9时,苏军向仍然顽守在川上山阵地的日军发起了全面进攻,将阵地团团包围,苏军动用了大量的火炮和坦克对日军发起强大的毁灭性攻击,苏军的重炮和迫击炮将阵地内的工事摧毁,苏军以武器和兵力的绝对优势将川上山阵地日军彻底歼灭,占领了川上山阵地。要塞群被摧毁后,仍有小股日军藏匿在地下工事里,另有一部分逃进山林里,他们组织"特攻队"袭击苏军后续部队。</h3><h3> 9月(2一3)日,苏军经过围捕,将山林里的"特攻队"歼灭。 川上山战斗从先期的大规模作战,到后续小规模围剿共持续25天。虽然日军被彻底歼灭,但苏军同样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所以,位于“川上山阵地”内的墓葬群也有可能是苏军在战斗中牺牲的官兵,被临时埋葬在这里。</h3><h3> 上述疑是新发现,是鸡东县建县以来首次重大发现,如通过论证,至少填补我县两项红色革命历史空白,同时也增补了鸡东县关于侵华日军“半截河要塞”少之又少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真相。</h3><h3> 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成“侵华日军要塞”专家调查组,在全国范围内对侵华日军各要塞阵地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后,出具的“半截河要塞阵地群”的调研数据与事实情况出入很大,我认为调研结果不够准确、不够全面。原因一:当时的专家调查组在我县向导的带领下,只调查了日军“半截河要塞阵地群”不到十分之二的范围。其中,A级永久性阵地2处、B级野战阵地5处、C级野战阵地1处、普通野战阵地5处,他们当时都没有调查到(或根本不知道这些阵地的存在)。因此,调查出的数据我认为不够严谨。原因二:专家组之所以调查了如此小的范围,主要原因是日军修筑要塞时,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施工,日伪档案又无任何记载(没有知情者)。同时,作为当年调查组的“向导”,当时对我县境内的要塞各阵地群的地理位置、要塞阵地规模等等也缺乏了解。所以,专家组只能按照“向导”提供的线索,进行调查。才导致了许多历史谜团至今都无法揭开。 因此说“半截河要塞”的存在,不仅是日本侵华的罪证,更是中华民族被屈辱的见证。它是一部侵华战争史、一部劳工血泪史、一部人类文明的被践踏史。 </h3><h3> 注:在调查中发现有盗掘现象,据走访调查得知。近几年来,有大批外地人员经常出没在阵地中,拿着电子探测设备,寻找日军埋藏在地下的军火库。因此,寻找地下仓库迫在眉睫。 </h3><h3> 2018年8月7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