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乡村教师•1993年4月12日•兰州榆中县青城镇瓦窑村</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mào,茂盛的茂……”</p><p class="ql-block"> 这只是一堂极其平常的语文课,但民办教师魏其钦却不敢怠慢,他利用午休的时候,已在高低不平且又擦不干净的黑板上写满了字。魏老师已年近五旬,人很消瘦,皮肤黝黑,语言亲切,表情丰富,十分投入。讲台上是几本书、一包不带过滤嘴的香烟和一支用来当教鞭的树枝。他每月的薪水也只有8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95年12月,这幅作品在《摄影世界》月赛中获奖。1996年第二期公布了1995年《摄影世界》年赛揭晓的消息,《乡村教师》又获年赛一等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摄影世界》1996年第二期封面</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摄影世界》1996年第二期公布1995年年赛揭晓的消息。</i></b></p> <h3><font color="#ff8a00"><b><i>走进危房的小学生•1993年4月12日•兰州榆中县青城镇瓦窑村</i></b></font></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摄影世界》1996年第二期上关于年赛揭晓的相关评论。</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996年第2期《摄影世界》上,时任主编施鹏飞评价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于对生活的观察与选择的特点,在荣获本年赛的一等奖作品《山村教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作者吴平关介绍,作品所表现的是一位兢兢业业工作在地处穷山僻壤的一所农村小学的民办教师。这幅作品就题材而言,没有什么出奇和特别之处,和其它众多的农村教育题材的作品一样,反映的均是有关“希望工程”的内容,但是它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究其原因,这与情节和瞬间选择得极富个性特点、形象的表现也很成功是不无关系的。“山村教师”是这幅作品的主题,也是作者刻意表现的重点。这就是说,凡是能够反映教师教学活动的各种情节,均属于所要表现的范围。因此,情节的选择就成了令人注目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一幅作品能否获得新意的关键所在。为突出山村教师的敬业精神,作者吴平关截取了他教学情节中的一个局部——在课堂上耐心讲解词语的情景,并以此为切入点加以形象的表现,使民办教师不畏清苦、循循善诱的可敬而崇高的形象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年赛的一等奖作品《山村教师》、四等奖作品《焚心似火上班路》和《奖券的诱惑》等所采用的造型手段,都是典型的开放式构图。这种构图的最大特点,能给人们留下比较广阔的想象余地和空间,让他们根据各自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价值取向去理解作品的主题,并获得不尽相同的认识和结论。</p><p class="ql-block"> 《山村教师》所表现的不是整个课堂、学生和教师,而再现的只是教室的一部分黑板和部分讲台桌,以及正在讲课的老师。从画面所表现的情节和瞬间,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象出整个课堂,仿佛看到坐满学生的完整教室;从老师诲人不倦的可敬形象,又似乎目睹了全神贯注听讲的学生们。贫穷的生活和简陋的条件,更能衬托出民办教师甘愿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献身而义无返顾的高尚情操。这种能够使读者看到画面内情节和瞬间向画面外延伸的时空特征,并产生联想的美学效应,完全来自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潜移默化地起着丰富作品的内涵、突出照片主题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若仔细品味《山村教师》这幅佳作,在形象的表现方面,我们就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p><p class="ql-block"> 1、向传统的“金科玉律”挑战。大家都看到,《山村教师》这幅作品采取了非传统的构图样式,老师在画面中的位置和面孔的朝向,与尽人所知的传统构图的说教是相悖的,然而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并与内容和谐统一,且视觉效果新颖。</p><p class="ql-block"> 2、力避造型手法的单一运用,而几种造型方法综合运用时,オ能赋予作品以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山村教师》在运用开放式构图的同时,还积极调动了其它构图要素,如前景和背景的运用、画面非均衡的原则,以及人物形神的刻画、瞬间抓取的作用,达到了烘托主题的效果。前景和背景在这里起到了交待时间和空间特点的作用。根据写满字的黑板和摆放着书本的讲台,我们得知这是一所条件相当简陋的学校,教室里正在上语文课。画面采用了不对称的构图形式,即老师的位置偏向画面的一边,而画面的另一边却没有相应的人或物与之相对称。这种缺乏均衡感的形式因违反生活常规而产生一种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画面主体人物形象和神情的逼真刻画,让人一眼便知,他是地地道道的乡村教师。你看他那身衣着,还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式样和水平,而在城里,大概早已绝迹。由于瞬间抓得恰到好处,乡村教师的质朴、责任心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亲切感人,整个画面透溢着西北民风民俗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3、努力克服主观因素的干扰,尽可能真实、自然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要做到这一点,亦决非易事。除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熟悉生活外,还必须尊重生活,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获奖作品在形象表现方面,还涉及其它一些造型方法,因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谈及了。</p> <p class="ql-block">我与施鹏飞主编关于退稿事宜的函件。</p> <h3><font color="#ff8a00"><b><i>在危房里上课的小学生•1993年4月12日•兰州榆中县青城镇瓦窑村</i></b></font></h3> <p class="ql-block">《摄影世界》杂志的约稿函。</p> <p class="ql-block">《摄影世界》杂志约稿时寄来的作品复印件。</p> <p class="ql-block">复印件背面,《摄影世界》杂志主编施鹏飞亲自书写的提示文字。</p> <h3><font color="#ff8a00"><b><i>《摄影世界》1996年第二期1995年年赛揭晓揭晓后,获奖作者撰写的拍摄体会。</i></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i>在水车前休息的老汉•1993年4月12日•兰州白银区水川乡大川渡村</i></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i><br></i></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i><br></i></b></font></h3><h3><font color="#808080">编者按:春华秋实,又一年过去。新年来临</font></h3><h3><font color="#808080">之际,95富士奖读者园地摄影年赛评选揭晓。为使广大读者了解获奖作品的拍摄情况,本刊特别邀请了它们的作者谈谈拍摄经验和体会。</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 《山村教师》(一等奖)</h3><h3> 甘肃吴平关</h3><h3> 1993年4月12日,我们一行四人参加了在白银市举办的“兰州现代摄影学会作品展”开幕后,乘车返回兰州。途经白银区水川乡,得知该乡的大川渡村是兰州现存的黄河水车所在地之一,便驱车前往拍摄。</h3><h3>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人杰地灵的小山村,当时正值梨花盛开,景色十分迷人。面对这满目的春色,引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美好憧憬和强烈的创作欲望。不知不觉,已是正午,这才发现水车不远处还有一个黄河渡口,便走上前去和那船工攀谈起来。</h3><h3> 这船工是对岸兰州市榆中县青城乡瓦窑村人,听我们说是从省城来的,就热情地邀请我们上船到对岸的村子去看看。盛情难却,于是我们就上了渡船。</h3> <h3><font color="#ff8a00"><b><i>在渡船里玩耍的孩子•1993年4月12日•兰州白银区水川乡大川渡村</i></b></font></h3> <h3><br></h3><h3></h3><h3> 走进青城乡瓦窑村,看到一群孩子从山村小道上朝学校走去。几个胆大点的男孩子见我们拿着相机,便邀我们去拍他们的学校和老师。当时兰州正处在为“希望工程”捐款的高潮,去拍一拍这座山村小学,兴许能为“希望工程”做点什么。于是,我们在一群孩子的簇拥下,径直走进了学校。</h3><h3> 瓦密村小学始建于1937年,如今共有230人,有5名公办教师、6名民办教师。1993年4月,榆中县教委经查看,确定学校校舍为一级危房。目前,教师每月工资80元;而学校的办公费每月仅30元,不够买粉笔的钱。面对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看看危房里的破桌烂凳,还有教师的待遇,我们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决定重点表现校舍的危险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情景,准备返回兰州后在报刊上发表,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也算是对瓦窑村小学尽点力。此刻,铃声响了,孩子们在裂痕十分明显的教室外排好队,然后整齐地走进教室。征得老师的同意,我在教室里拍了几张,然后在第一排空座位上坐了下来,象学生一样听起课来。这是一堂语文课,民办教师魏其钦在开课之前,早已在高低不平但又擦不干净的黑板上写满了字。魏老师已年近五旬,人很消瘦,皮肤黝黑,语言亲切,表情丰富,十分投入。他每讲一个字,便有一个十分亲切的动作加以辅助,仿佛在瞬间便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在他的面前,除了几本课本、一包不带过滤嘴的香烟和一支用来当教鞭的树枝,便是几十双天真、纯洁、无邪、明亮的眸子。</h3><h3> 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在如此的条件下,边务农边教书,充分体現出一种敬业精神,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怎样才能清晰、准确地将魏老师那极富表情的瞬间凝固在胶片上呢?我环顾四周,教室里又黑又暗,用自然光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拿出一支补光用的小闪光灯,装在美能达X-3006型相机上,使用腾龙17mm超广角镜头、乐凯ISO100黑白盘片,贴近讲课桌采用8光圈、1/60秒速度连拍5张,这幅《山村教师)便是其中之一。</h3> <h3><font color="#ff8a00"><b><i>《摄影世界》1996年第二期公布的1995年年赛获奖作品</i></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i>《摄影世界》1995年第十二期封面</i></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i>《摄影世界》1995年第十二期发表的12月月赛获奖作品。</i></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i>《大众摄影》1998年编辑的《照片背后的故事》,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i></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i>《照片背后的故事》一书收入我的“诺言”一文。</i></b></font></h3> <h3><b> 诺 言</b></h3><h3> •吴平关•</h3><h3><br></h3><h3> 手持相机、走南闯北,用自己买的相机和胶卷,给不认识的人拍照,不用付费,而要说声“谢谢”!为啥?不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再还给社会,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吗?多少次了,毁林事件、突发新闻、文化现象、民俗风情……一拍了就去发表,从未犹豫过,不为名,不为利,全当是对社会的一种报答吧!然而,有一次我却犹豫了,权衡多次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不为别的,为的是那个敬业、善良的山村教师,以及我对他的一句诺言。</h3><h3> 1993年4月12日,我们前往甘肃省白银市水川乡大川渡村拍摄古老的黄河水车。过河之后又前往对岸的榆中县青城乡瓦富村。一进村、正赶上该村学校就要上课了,一群眉清目秀的孩子从山间小道朝学校奔去。几个胆大的男孩儿见我们拿着相机,邀我们去拍他们的学校,他们的老师,还有他们的教室。当时全国正是“希望工程”的高潮时期,“瞧瞧去,兴许能为希望工程”做点什么。”</h3><h3> 瓦窑村小学当时共有学生230人,5名公办教师和6名民办教师。据老师讲,四天前县教委实地进行了检査,确认该校校舍为一级危房。再看一看老师们的待遇,县里每月给每个教师仅拨给工资40元,另外40元则由村里自筹。学校的办公费就更可怜了,全校每月共30元,买粉笔都不够。我们决定重点表现校舍的危险和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教师们教书育人的崇高境界,准备拍完后在省报市报上发表,以便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尽快给予解决。征得老师同意,我在教室第一排找空位子坐了下来。这显然是一堂语文课,民办教师魏其钦在开课之前,早已在高低不平的黑板上写满了字。他虽然年近五句,却语言亲切,表情丰富,十分投入。在他面前,除了几本课本、半盒粉笔、一包不帯“嘴儿”的香烟和半截用来当教鞭的树枝,便是几十双天真、纯洁、明亮无邪的眸子。我深深地被这位普通山村的民办教师打动了。随着快门的按动一张,二张,三张,四张…《山村教师》由此诞生了。</h3><h3> 天不早了,还得在天黑前赶回省城,我们便告别了几位老师,朝渡口走去。没走几步,魏老师赶了上来,说校长闻讯后批评了他们,问为什么未经同意就去拍照。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刚才进校时忘了向领导说明身份。于是,我们返回学校,希望说明情况,但校长避而不见。</h3><h3> 重回渡口的路上,那位魏老师又上气不接下气地赶了上来。他满脸是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再三请求,无论如何也不要把照片拿到省报上发表,如果照片见报了,校长就开除他,使他丢掉饭碗。面对这位老师的恳求,我不容思考地承诺:决不在省报上发表!</h3><h3> 如今,已是五年过去了,我始终遵守自己的诺言,未将这些照片拿出来刊于新闻媒介,仅当艺术照片参加比赛展览,使这批照片失去了它的新闻价值。我曾想,如果这些照片当新闻照片发表于省内报刊,兴许会对瓦窑村小学有所帮助使校舍改善,教师待遇提高。</h3><h3> 哦,瓦窑村小学,你如今还是那个样子吗?</h3> <h3><font color="#ff8a00"><b><i>上学途中的小学生•1993年4月12日•兰州榆中县青城镇瓦窑村</i></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i>上学途中的小学生•1993年4月12日•兰州榆中县青城镇瓦窑村</i></b></font></h3> <h3><b><i><font color="#ff8a00">在学校门口玩耍的孩子•1993年4月12日•兰州榆中县青城镇瓦窑村</font></i></b></h3> <h3><font color="#ff8a00"><b><i>在危房里上课的小学生•1993年4月12日•兰州榆中县青城镇瓦窑村</i></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i>在危房里的魏其钦老师和学生们•1993年4月12日•兰州榆中县青城镇瓦窑村</i></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i>魏其钦老师和学生们•1993年4月12日•兰州榆中县青城镇瓦窑村</i></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i><br></i></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i><br></i></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i>关于摄影师</i></b></font></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平关,字关平,生于1956年,常居兰州、上海。1983年开始摄影,多年从事摄影组织工作,2012年起作为活动策划、策展人、编辑总监、特邀编辑、执行主编等,参与中国重要的影像实验活动及视觉学术文本《显影》《隐没地》《影子的影子》《乾坤湾》《华山论》《伊人伊像》《非常像》《薇薇安密码》《当年》和第四、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学术著作的策划、策展、编辑工作,为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艺委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著作</i></b></p><p class="ql-block">1990年 《拓荒者》(合著、报告文学集)</p><p class="ql-block">2003年 《陇上老房子》(学术文本)</p><p class="ql-block">2003年 《黄河漂流探险考察记》(考察笔记)</p><p class="ql-block">2004年 《西北偏西》(画册)</p><p class="ql-block">2012年 《百年铁桥》(画册)</p><p class="ql-block">2013年 《视觉兰州》(合著、学术文本)</p><p class="ql-block">2014年 《乾坤湾》(执行主编)</p><p class="ql-block">2014年 《华山论》(执行主编)</p><p class="ql-block">2016年 《西北偏西》(学术文本)</p><p class="ql-block">2016年 《向西》(画册)</p><p class="ql-block">2018年 《火星街100号》(学术文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展览</i></b></p><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西安 《陇原旧影》</p><p class="ql-block">2012年07月西安 《异同》</p><p class="ql-block">2012年10月济南 《西北偏西》</p><p class="ql-block">2012年12月凤凰 《颓废煤镇》</p><p class="ql-block">2013年04月北京 《隐没地》</p><p class="ql-block">2013年09月沈阳 《火星街100号》</p><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版纳 《此岸》</p><p class="ql-block">2014年01月北京 《世者》</p><p class="ql-block">2014年08月兰州 《墟里》</p><p class="ql-block">2014年09月平遥 《墟里》</p><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济南 《陕北红枣》《花境》《偶然》《隐现》</p><p class="ql-block">2015年01月重庆 《遥念家乡·吴平关摄影展》</p><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纽约 《中国河西走廊》</p><p class="ql-block">2016年01月兰州 《流体生命》</p><p class="ql-block">2016年05月天水 《西北偏西》</p><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版纳 《向西》</p><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北京 《边地》</p><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兰州 《手机视觉链》</p><p class="ql-block">2018年04月西安 《边地》</p><p class="ql-block">2018年05月西安 《冷藏的种子》</p><p class="ql-block">2018年06月天水 《冷藏的种子》</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版纳 《大河流过》</p><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东营 《西北偏西》</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济南 《大河流过》</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版纳 《冷藏的种子2》</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收藏</i></b></p><p class="ql-block">2005年广东美术馆 《在黄河铁桥前拍合影的老夫妻》</p><p class="ql-block">2008年广东美术馆 《藏族赛牦牛》等五幅</p><p class="ql-block">2014年中国摄影画廊 《在黄河铁桥前拍合影的老夫妻》</p><p class="ql-block">2017年起,私人收藏《西北偏西》作品百余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