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文/杨尚军</h3><h3></h3><h3> 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是我县唯一一个以研究、弘扬八路军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旨的社团组织,2013年6月组建成立,2016年3月正式注册,现有会员120余人,理事单位3个。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委宣传部、县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全体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进、担当作为,为推动全县红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县内外的广泛赞许。</h3>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8年7月,黎城县在京举办项目招商说明会。县委书记杨红旗在致词中指出:黎城是八路军东出太行的主要活动区域或八路军核心活动区域。</span></p><p class="ql-block"> 一、实施红色百村保护工程,叫响“红色黎城”品牌</p><p class="ql-block"> 黎城是著名的红色老区,太行山最早的解放县和八路军坚持太行抗战的第一块根据地,全国唯一集抗日中心县、完整县、实验县、模范县于一身的“抗日第一县”。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129师、太行军区、晋冀豫(太行)党委、冀太联办、抗大等众多党政军机关在黎城战斗驻扎。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在黎城长期生活,运筹帷幄,决策指挥了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晋东南第一、第二次反九路围攻战役、磁武涉林战役、白晋战役、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著名战役战斗,部署了东进冀南、开辟鲁西等重大战略。黎城是八路军太行抗战最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军工生产基地、货币供应和粮储医疗中心,新中国“军工摇篮”和“金融摇篮”。是华北抗战许多重要会议的召开地。是129师的雄师摇篮,“刘邓大军”的诞生地,全国解放的揭幕地。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群英荟萃,将帅聚集,新中国1614位“开国将帅”中,555位曾在黎城战斗生活过。可以说,黎城是太行抗战最红最艳的一面旗帜,在中国抗战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和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2013年2月,为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黎城”品牌,推动红色文化建设,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实施红色百村保护工程。主要任务目标是:在全县范围内展开红色文化资源调查保护工作,对重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挂牌、立碑保护,整理汇编资料,并多方筹资进行维修;在重点村建立小型纪念馆或展览室等设施。</p><p class="ql-block"> 为此,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领导组和办公室,并指定县委党史研究室、县地方志办公室和文体广新局等相关单位抽出专门人员,在县人大副主任孙广兴和县志办主任朱富根等领导带领下开始项目实施。然而,工作开展不久以后,发现全县红色遗址十分众多,抗战史料非常丰富,仅靠几名专业人员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根据这个情况,领导组和办公室决定号召和吸收社会上爱好、热心八路军文化和黎城红色文化研究的各界人士和老同志参予进来,走出一条专业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共干事的新路子,以保证“红百工程”顺利实施,圆满完成。于是,经大家互相介绍、推荐,吸收、组织社会人士共同参予,到2013年6月,已达20余人,成为“红百工程”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和主力军。这时,大家商议,人多了,应该成立个组织,方便管理与活动,并集思广益,取名“八路军文化研究会”。就这样,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十几个人,发展到后来的几十个人、上百个人,一大群对八路军文化和红色文化研究有着共同爱好、共同兴趣、共同追求、共同目标而来自不同层面的各界人士纷纷加入。2016年3月,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情况,报请有关部门批准,“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正式注册成立,抗起了黎城研究八路军文化,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文化的一面大旗。</p><p class="ql-block"> 经过近5年的发展,遵循县委、县政府“上台阶,出精品”目标和“重点中选重点,成品中出精品”要求,“红百工程”进入实质化、大建设、大发展阶段,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共普查确立抗战遗址1500余处,编制重点保护遗址名录580处,重点保护村158个。修缮布展“中共中央北方局纪念馆”“冀南银行纪念馆”“太行首届群英会纪念馆”“八路军后方机关纪念馆”等红色遗址和教育基地30余处。各地自发建立小型纪念馆、陈列室、广场、雕塑、亭、墙等纪念展示设施200余处,修复重要遗址50余处,立碑、挂牌保护400余处,设立路口指示150余处。对散落于全县的抗战烈士遗骨进行了搜寻,陆续完成了广志山、宽嶂、南委泉、苏村、新庄、孔家峧等地零散烈士遗骨的收葬工作,使烈士英灵得以安息。在黎城,“红百工程”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思想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的生动实际与瑰丽展示,成为全县贯彻“三个文化”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财富和黎城对外宣传、开放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和实现“中国梦”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助力。同时,黎城也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和“全国最大的红色遗址群”而闻名遐迩。“红色黎城”成为黎城最响亮、最出色的一个新品牌和一张新名片。这其中,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付出了极大心血,做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 二、多思路全发展,大力助推黎城红色文化与社会经济建设</p><p class="ql-block"> 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多思路全发展,取得良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一)宣传、展示黎城抗战文化,传承、弘扬黎城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 相继组织举办了“民族英雄谢好礼研讨会”“红黎城与长江支队研究研讨会”“山西省党史人物研究会黎城抗战作用地位研讨会”“全国央行系统冀南银行与红色金融教育学术研讨会”“黎城精神与太行精神研讨会”“中国解放第一县——山西黎城研讨会”“太行山革命老区红色记忆与红色精神研讨会”“黎城解放暨黎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贡献研讨会”等国家、省、市各级学术交流、座谈研讨10余次,共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学者200余人次参加。配合“纪念抗战胜利”“9·26骑游节”举办“黎城抗战的历史贡献”“挺起太行抗战的脊梁”等大型图片展6次,受众超过6万人次。特别是2015年11月,在北京图书馆举办有史以来首次“红色黎城”大型图片展览进京活动,共12个版块,布展面积70余平方米,将黎城红色文化特别是抗战文化宣传“出县进京”,传播到了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引起极大反响。</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一是积极策划筹办了黎城县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邀请到黎城抗战老战士和国共两党抗战将士后代20余人参加,受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好评。二是大力推举黎城籍抗战老兵王晚成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成为长治市参加“9•3”阅兵仪式的4名抗战老同志之一,为黎城争得了巨大荣誉。</p><p class="ql-block"> (二)挖掘、整理黎城抗战史实,红色文化作品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 组织会员编辑出版《血火铸丰碑》《烽火金融摇篮曲》《冀南银行在黎城》《口述黎城抗战》《民族之魂》《屹立太行》《黎城抗战实录》《烽火先锋》等“黎城红色文化丛书”14本,近600万字,发行总数5万余册;承担县委宣传部“黎城红色文化教育丛书”编写任务,征编《运筹帷幄》《烽火黎城》《军工摇篮》《将帅足迹》等全套12册图书,共80余万字;参予县政协《黎城抗战》《黎城记忆》《黎城文化汇存》、县文化局《黎城县文化通志》、县文联《红色摇篮黎城》等史籍编辑。在《党史文汇》《文史月刊》《长治方志》《人民代表报》《山西日报》《长治日报》《上党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军工部》《黎城解放的经过与历史定位》《黎城:太行抗战的柱石,人民解放的先锋》《百姓为何称黎民》《漫谈戏曲》等论文、文章150余篇。其中,《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军工部》一文荣获山西省优秀党史成果二等奖。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张俊苗以冀南银行为背景创作出长篇小说《连翘》,是我县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长篇红色文化作品。后由本人改编为黎城落子《太行连翘》,演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获得长治市2015年新创剧目展演二等奖。杨尚军、张俊苗分别编写的《雄师亮剑——129师在长治》和《金融摇篮——冀南银行在长治》不仅列入“典藏长治红色文化”丛书,还被选为太行干部学院教材。李建花编(剧)、导(演)、摄(影)、制(作)并由会员出镜的微视频《平民革命者》荣获第六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红色记忆V计划奖”一等奖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八路军将帅后代来黎追寻父辈足迹,弘扬传承抗战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 (三)邀请、接待八路军将士与国民党抗战将领后代来黎追梦、寻根、祭祖,重温先辈抗战历史</p><p class="ql-block"> 先后有朱德外孙刘进、彭德怀侄孙彭宇、刘伯承之子刘太行、李达之女李彤妍、滕代远之子滕久昕、滕久明、陈赓之子陈知建、王新亭之子王万里、陈再道之女陈冰兵、陈江平、王近山之女王媛媛、杨秀峰之孙杨小冀、刘鼎之子刘文山、刘文石、刘鹏之子刘刚奇、赖际发之子赖小危、陆达之女陆忆兰、冯义斌之子冯小平、石志本之子石磊光、徐子荣之子徐清漳、张镰斧之子张谷林、卫立煌之孙卫智、赵寿山之孙赵武原、李家钰之子李克坚、李宗昉之子李子元等300余人次走进黎城,开展追梦寻根祭祖活动,重温抗战历史,感恩老区人民。并邀请到李钢将军、刘蒙(刘伯承子)将军、八路军研究会(北京)会长陈知建和滕久昕等为研究会建网办报和红色纪念项目题词“红黎城”“黎城解放纪念碑”“太行情”“中共中央北方局高干会纪念广场”“抗大总校旧址”,大力支持与促进了研究会工作与全县红色文化建设。</p><p class="ql-block"> (四)引介、接访各大媒体走进黎城,推介黎城抗战历史,宣传黎城抗战贡献和历史地位,进一步提高红色黎城知名度</p><p class="ql-block"> 先后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历史网、中红网、新华日报山西分社、南方周末报、北京电视台、山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山西日报社、山西晚报社、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长治电视台、长治日报等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走进黎城,采访抗战老兵和研究会人员,参观推介黎城红色遗址,总计发片、发稿200余件。特别是央视《新闻联播》《国家记忆》《百家讲坛》《军迷连连看》等著名栏目多次来黎拍摄人物专访,央视《东方主战场》、省视《太行抗战密码》等多部专题片和《抗日名将左权》《八路军》《太行山上》《黄崖洞》《河山》等电视剧在黎取景拍摄,把更多的黎城抗战历史宣传了出去,进一步提高了红色黎城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全国有关知名专家、学者、八路军后代齐聚黎城举办黎城解放暨黎城抗日根据地历史地位贡献研讨会。</span></p><p class="ql-block"> (五)融入e时代,打造互联网+新载体,多平台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为了多方位、多层面扩大红色黎城宣传面和影响力,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不仅编印了《八路军总部在黎城》系列丛刊和《太行情》小报,还紧跟时代潮流,开通了“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官方博客、“红黎城”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与中国红色旅游、刘伯承纪念馆等网站建立了链接关系。2018年,更进一步与中国知网山西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知网开通了“红黎城”专页。会员个人还建立开通了“抗战根基八路之乡”“黎城: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中国抗日第一县”“抗战之都”“黎城县是太行山革命老区”等许多红色博客和美篇,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提供的e时代新载体,将黎城红色文化宣传播送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点击访问总量超过400万。</p><p class="ql-block"> (六)积极向上反映黎城红色文化情况,争取红色文化建设项目落县</p><p class="ql-block"> 几年来,随着红色黎城品牌的逐渐叫响,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军事科学院、全国红色文化学会、八路军研究会、延安精神学院、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史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纷纷来到黎城,在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陪同介绍下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考察活动,并将调研考察情况报告相关单位和有关领导,为黎城红色文化发展出策出力。特别是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和山西省委党校几次来黎,将通过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了解到的黎城红色文化情况通过内参形式上报给省委、省政府及主要领导,引起高度重视。最终,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强我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中将黎城确定为全省红色文化资源大县和发展重点县,由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推介申报的“八路军后勤纪念馆”“中共中央北方局纪念馆”“东阳关抗战英烈园”等红色文化建设项目被列入《山西省“十三五”时期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规划》和《2016——2020年山西党史工作规划》。2018年,研究会积极相应全县“三大板块”发展战略,贯彻落实“课题式三合一”工作法,先后参予县委、县政府组织成立的黄崖洞、北方局、冀南银行、抗大等4个重点红色文化建设课题组,又一次成为全县红色文化发展和建设的主力军,为全县红色文化发展和建设再出征,再贡献。</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黎城县举行纪念黎城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 (七)发挥人才优势,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助力爱党爱国教育</p><p class="ql-block"> 充分利用红色遗址资源存在,结合百村保护契机平台,发挥研究会人才优势,协助县委组织部、宣传部与乡镇、部门党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追寻红色足迹,弘扬抗战精神”“重走红色线路,寻找体会初心”“瞻仰红色遗址,接受爱国教育”“追悼革命英烈,传承先辈遗志”等红色教育和“党日”活动50余场,参加人数近2万人次。组织“红色讲座”“红色大课堂”20余次,授教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及村主干5千余人次。组织“纪念黎城会议召开75周年” “纪念黄崖洞保卫战胜利75周年”“纪念黎城解放80周年”等群众性活动30余次,参加人数上万人次。向社会各界包括中小学校、基层群众、外地部门与相关人员赠送黎城抗战与红色文化书籍、宣传册、小报4万余册(份)。2018年,协助县委宣传部与党史研究室在全县建立首批13家“黎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当地人身边活生生的史迹、实物、故事,收到了“用当地史教育当地人”的良好效果,在资政、育人、党建三方面进一步作出了新成绩、新贡献。</p><p class="ql-block"> (八)牵线搭桥,联手为黎城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服务</p><p class="ql-block"> 服务大局,服从中心,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出力做贡献,是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的终极目标。几年来,他们通过请进来——邀请外地企业、团体来黎参观访问、走出去——主动上门拜访联谊,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在八路军研究会(北京)和各地八路军将士后代大力介绍帮助下,联络吸引南南国际信息中心、全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天津愿景民政事业发展促进中心、天津市景华公益基金会、北京轩创国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修正健康集团、北京帮为集团、深圳艾哆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爱心企业、爱心团队来黎洽谈投资,支援老区经济社会建设,开展慰问抗战老兵、老支前模范、老房东,捐赠助教等活动。尤其是2016年,牵线促成北京同仁医院“新视界爱眼阳光行动走进黎城”公益活动,捐赠物品总值50万元。此外,从2015年开始,在研究会的积极参予和不懈努力下,霞庄(115师师部驻地)、河南(八路军总部驻地)、枣镇(129师政治部驻地)、东骆驼(新华日报社驻地)、仟仵(八路军总部驻地)、新庄(八路军被服厂驻地)、孔家峧(八路军后方机关驻地)、长宁(长宁机场驻地)等8个红色村庄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达到了推介黎城红色文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目标。</p><p class="ql-block"> 勇担当才能有作为,实干事就会有收获。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抗大旗,做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2016年喜获长治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先进集体表彰,2017年荣获黎城县委、县政府社会发展先进单位表彰。</p><p class="ql-block"> (作者为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会长)</p> <h3> <font color="#ed2308"> 李钢将军(右三)在黎城考察</font></h3> <h3> <font color="#ed2308">刘伯承之子刘太行(中)在黎城考察红色遗址</font></h3> <h3> <font color="#ed2308">石志本之子石磊光(右二)</font><font color="#ed2308">张镰父之子张谷林(左一)、王近山之女王媛媛(右一)和时任黎城县委书记郜双庆(左二)在黎城百宝峧考察红色遗址。</font></h3> <h3> <font color="#ed2308">八路军军工后代在黎城孔家峧参观考察红色遗址</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