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一、再登动意</b></h1><p class="ql-block"> 算起来登上泰山已经有好几次了。回忆过来几次的攀登,由于时间匆忙,几乎都和过客一样,加之过去已经有几年二十几年的时间,留下的印记已不怎么清晰。然而,泰山作为五岳之首的高大形象,两千多年来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始终萦绕于心间。 </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间,康信户外组织夜登泰山,观看日出,因顾忌自己年龄偏大,路途远,需要五六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下车后即刻投入强度较大的攀登状态,身体会吃不消,也有悖于自己打算有机会再次登游泰山的初衷,因而未能一同成行,但这次组织活动也勾起了我再次登上泰山、做一次漫步细品的强烈愿望。</p> <p class="ql-block"> 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再次登游泰山的理想效果,在时间的选择上,不妥协地坚持了时间服从效果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经过近一个多月对以天气为主,诸如交通、住宿等多方面的查询、考虑,决定选定2016年11月2-3日再次登游泰山。其间,妻子过来少有的义无反顾、毫不退缩的做伴儿助我再登,儿子多方面相关信息的协助查询,更加增强了这次再登慢品的信心,以及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 </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以岱庙为起点</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力求不留遗憾</b></h1><h1><br></h1><p class="ql-block"> 11月2日,一大早,我们乘坐预先约定的出租车到达沧州高铁站,于7点38分乘坐京沪101次动车,经过1小时19分的平稳运行,8点57分准时到达山东泰安。</p><p class="ql-block"> 按照车站服务窗口提示,在同一服务窗口,很方便的一并购买了泰山红门进山景区门票和去泰山红门的汽车专线车票。经过约30分钟的公交行车,到达红门公交车站。通过和司机师傅交谈,得知公交车站介于岱庙与红门之间,北为红门,南为岱庙。</p><p class="ql-block"> 为了此次登游泰山尽量地不留下遗憾,经过再三斟酌时间,予以考量,与妻商量,一致决定,改变以红门为起点攀爬泰山的计划,先游岱庙,在登泰山;为了节省些时间,果断打的直奔岱庙景区。</p> <p class="ql-block"> 岱庙,是历朝历代供奉泰山神和历朝历代皇帝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也是登游整个泰山景区的起点。</p><h1><br></h1><p class="ql-block">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泰山“秦即作畤,汉亦起宫”;亦有记载,“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下庙就是现在的岱庙,它和北京的故宫、曲阜的孔庙同称为我国现存的三大宫殿式建筑,这些都说明了岱庙的悠久历史和它在历史上的国家地位。</p> <h3> 出租车顺便地停在了岱庙的北大门。为了能按部就般的游览景区,我们从东轴线直穿向南,到达岱庙的南门,并刻意地拿出景区门票和景区工作人员说明情况,走出作为岱庙景区检票口的南门——“正阳门”,走过岱庙的前庭“遥参亭”。因为“遥参亭”才是岱庙游览的真正起点。走过“遥参亭”门前一条不太宽的柏油马路,驻足“龙跃天池”之外,注目“遥参亭”,正观“正阳门”高大的门楼;沿着以中轴线为主的院落,递进游览;按照从“遥参亭”“正阳门”到北门即“厚载门”的顺序依次进行。一路上踏古、访幽、读记自然不在话下。</h3> <p> 原来,在封建社会,帝王将相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是颇有讲究的。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奠时,先于首日在“遥参亭”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亭”之说,因而游览岱庙景区,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也就不言自明了。</p> <h3> “遥参亭”延中轴线向北,依次为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后载门。</h3><h1><br></h1><h3> “正阳门”是进入岱庙的正门,两扇朱红色的大门,象征着岱庙的地位和尊严,说是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的。</h3><h1><br></h1><h3> 依次向北递进浏览有“德配天地”之意的“配天门”,“天下归仁”之意的“仁安门”,走过一段遮天蔽日苍松翠柏的甬道,泰山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就醒目地出现在眼前。</h3><h1><br></h1><h3> “宋天贶殿”在岱庙的建筑群中,显得雄伟、高大,金碧辉煌。殿前是一个供举行封禅大典用的非常宽敞的大露台,露台中间是供举行封禅仪式时上香用的巨大的铸铁香炉;大殿内供奉着高大的泰山神塑像,神像显得庄重而华丽;站在殿前的露台上,能让人感受到帝王举行封禅大典时庄严、肃穆的气氛。</h3> <h3> 在历史上,泰山被称为神山,除了在历史上彰显出的国家地位,历朝历代也是百姓进香祈福的地方。妻是近善之人,虽对人事无欲无求,过来无灾无祸,但念一生之中,来五岳之尊的神山登游也非轻而易举,说来就来的,尽些善事也在情理之中。来前早就准备下十元、五元不等的一打香火钱,于泰山神等诸神前一一祈祷跪拜,添贡香火,显得静怡而虔诚。</h3> <h3> 耐心地等待着妻拜过山神、进完香,一起接着前后左右地递进观赏浏览。岱庙之内,古柏苍郁,碑铭林立。</h3><h3><br></h3><h3> 满院的苍松翠色之中,最引人注目而颇具神韵的,自然当数岱庙之内一棵棵被赋予神秘色彩的汉柏。在岱庙东南面的汉柏院内,植有千年汉柏五珠,相传为当年汉武帝来泰山封禅时所植,两千多年来虽历经风雨,却仍苍劲挺拔,枝疏叶翠。就像是年龄近百,但仍精神矍铄,神态飘逸的数位耄耋老者,如神似仙般分庭站立,让人心生敬畏。</h3><h1><br></h1><h3> 岱庙碑刻,历史跨度之大,文化底蕴之深,旷世尊贵之至,罕见。上至秦皇汉武,下至士子名流,无所不包。仅汉柏院内就有碑刻近百块,整个岱庙景区立有华夏名碑数十块,觉得没有三天五日的时间,看也看不完。在诸多林立着的碑刻中,其中最有历史价值者当数被誉为华夏第一碑的“李斯碑”;最为尊贵者当数宋真宗的“青帝广生帝君赞碑”和宋徽宗的“宋大观圣作碑”;碑身最高大者为10.36公尺的“大宋东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h3><h3><br></h3><h3> 畅游碑林,恨时间太短,无暇遍览、细看,觉得在力求不留遗憾中,还是留下了不少的遗憾。</h3> <h1><b> 三、泰山漫步</b></h1><h1><br></h1><p class="ql-block"> 近两个小时的岱庙游览结束了,为了争取些时间,同时也节省些体力,打的直达登游泰山的起点——“一天门”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距“一天门”不远的地方,找到一家便餐馆。餐馆很清静,估计是才刚11点钟,还没有到集中用餐的时间吧。自家相商,自己带着面包零食,来上两碗热面汤足矣,也好用餐休息两全齐得。</p><h1> </h1><p class="ql-block"> 面汤碗大实惠。用餐毕结账,老板娘征求着意见说:“是否带着些香火上山,山下比山上香火要便宜许多”。“哦,原来如此”心里在想:香火价钱不一样,那到时候祭拜山神时所起的作用会不会一样呢?无暇深究这些,也无意义,来泰山一趟,山神还是要敬上一敬的。买好香火结完帐,整理好行囊,漫步走向“一天门”,感觉经过休整后的身体就和早晨刚刚起床时一样的轻松。</p> <p class="ql-block"> 这里需要交代,妻不仅仅是第一次登游泰山,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登山。这次陪我再登泰山,除了慕泰山之名而来,还有就是我们约定此次登山,在节奏上一定要突出一个“慢”字,不论用五六个小时,亦或七八个小时,只要最后到达山顶就行,反正山上给我们预留着宾馆房间,怕什么呢。这样安排,也正好与我“慢爬”的初衷相吻合,这有多么难得呀。</p> 漫步走向“一天门”,受环境氛围的感染,有将步入天界的感觉。随着一步步地递进攀登,浓郁的泰山文化也随之扑面而来:第一山、天下奇观、登高必自、孔子登临处、天阶等著名碑刻及人文景观逐一地展现于面前。所谓“天阶”,其意不就是登天之路、登天石阶之意吗。<br><h3><br></h3> <h3> 沿着被称为“天阶’的石阶路漫步拾阶而上,到达泰山路径的第一个著名人文景观——红门。红门也叫“飞云阁”,横跨在被称为“天阶”的登山盘路上,显得十分的雄伟。红门东为弥勒院,西为红门宫,一色的大红墙,来到这里给人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h3><h3><br></h3><h3></h3><h3> 在对红门景点进行观览之余,妻分别在太上老君、碧霞元君神像前敬上早已备好的香火。在这佛教、道教兼容的圣地,让人应接不暇的是,教徒们不厌其烦的向你提示着来泰山应贡的香火、应敬的山神,按其所说一时半会儿的根本敬不完,时间上也不允许呀。我想,诸神对这些应该是会谅解的吧?</h3> <h3> 从红门宫继续向上攀登,经过长次分明、并列而生的“三义柏”;泰山群贤聚会、议事讲经的“万仙楼”;寓意深远的“风月无边”石刻,到达泰山的又一个历史著名景点——“斗母宫”。</h3><h3><br></h3><h3> “斗母宫”宫殿红墙碧瓦,深秀庄严,在周边 苍天古树的包围下显得秀美而幽静。 斗母宫和红门宫一样,同样也是一个佛道兼容的圣地,相传斗母是北斗众星之母,殿内供奉着斗母像和十二星塑像等诸多神像。</h3><h3><br></h3><h3> 泰山自古以来就是佛道云集的地方,一路上庙观之多众所周知。继续上行不远就来到了祭祀着“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庙,这里的香火和红门宫、斗母宫一样旺盛,来这里上香拜神的人络绎不绝。</h3> <p class="ql-block"> 和妻漫步在步步为景,满眼秀色而神圣的登山路上,踏着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的足迹,赞叹品评着跨度达两千多年,代表了华夏一流水准的泰山文化,不时的眺望饱览着泰山巍巍峨峨,莽莽苍苍,群峰争秀的独特景色;一路的满眼看到“天门”、“天阶”、“天界”“虫二”(风月无边)、“渐入佳境”、“万仙楼 ”等石坊、石刻;以及时有所见形神兼备的秦槐、汉柏,让人飘飘然如入仙境,似在神游。 </p> <h3> 经“经石峪”,“总理奉安纪念碑”将要进入的攀登路段,是登山路线中有名的“洞柏”、“壶天阁”路段。整条盘路右首高山,左临深涧;盘路两侧,古柏参天,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自然成洞;人行其间如在幽暗的洞中行走。清光绪二十五年,张玢立石,上题“洞柏”二字,随成地名;立石、石刻清晰醒目。漫步在这石阶平缓、地面水平;古柏林立,古韵悠悠;宜人肃静,视线开阔的“洞柏”路上,很难不让人心旷神怡,惬意自生。</h3> <h3> 漫步在平平缓缓、清清静静的登山路上,和妻一起悠闲地倒提着山杖,肩背让人已感觉不出重量的行囊,品评着一路的绝佳景色,不时的与夜登看日返回的游人攀谈。路遇一刚刚拄杖下山,经询问已年过七旬的大娘,让人内心顿生敬仰。望前方,横架于盘路之上的古槐,赫然醒目。走近观赏,径粗数围的古槐从地平处折断,横架在路上向左边山涧延伸出数十米之遥;虽跨路横卧但不失其高大唬人的雄姿。看树脚之下的石刻记载,古槐为隋唐鲁国公程咬金率众登泰山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目前相邻处尚有一棵古槐存活耸立,观之半晌,起步前行。</h3> <h3> 攀登过两段长而陡的盘路,来到据说距离到达山顶将近一半的“壶天阁”之下。</h3><h3><br></h3><h3> “壶天阁”古迹为洞拱式建筑,相比一路上曾经路过的石坊、石门给人的印象是别致而有特点。在阁门斜上方的石墙壁上,一左一右很自然地生长着两棵看上去年代已很久远的古柏,古柏显得老态但不失茂盛,应为自然而为,而非人工所及;门洞上方所镶石刻匾额“壶天阁”为乾隆皇帝登山时所题;在阁门的两侧镶嵌着一副题联,上联为“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下联为“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字样,而“壶天”即道家所说仙境之意。站在“壶天阁”下的平台上上下眺望,群峰显秀,深涧晕目;盘路通天如云梯挂壁,真的似在“壶天”仙境呀。</h3><h3><br></h3><h3> 过“壶天阁”,顺着面西北方向而上的盘路继续攀登,来到海拔800米的“回马岭”石坊之下。</h3> <h3> “回马岭”介于“壶天阁”与“中天门”之间。驻足四顾远眺,景色十分优美。在盘路右侧的石壁上有“峰迴路转”的精美石刻一方,其中不知蕴含着多少人文故事,不由让人心生无限遐想。据载,“回马岭”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骑马登封泰山时,到这里山势高俊陡拔,马不能行而得名,这也预示着在攀登过“回马岭”之后,山势盘路的陡峭,攀爬难度的加大。</h3><h3><br></h3><h3> 在攀登过几个长而陡峭的盘路就要到达“中天门”了,和妻相商,那就一鼓作气,到达“中天门”在做体能的补充和休整好了。</h3><h3> </h3> <h3> “中天门”是攀登泰山东西两条路线的交汇处,到此为登山全程的一半,也是游客上山下山的必经之地。</h3><h3><br></h3><h3></h3><h3> 在“中天门”显得相对开阔的平地上,按不同方位分别建有祀黑虎神庙,仿古茶楼和中溪宾馆一座;位于稍远些的地方建有“中天门”索道和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在石坊的左侧,前前后后设有小餐点数处,小卖点、照相点各一处。在餐点处的矮凳上,随便地坐满上山下山途经这里,在此小息、用餐一举两得的游客。和妻挑拣一条周边显得清静的长崎坐下,拿出面包、水果等食物,慢慢的咀嚼品味,补充着已略感疲惫的身体体能,回味着一路的泰山盛景、一路的泰山文化、一路的点点滴滴;居高临下地欣赏着太阳西照下的泰山美景,太阳西照下的座座山峰让人看着金灿灿的。</h3> <h3> 清楚记得,我们是11点30分准时登入“一天门”的。为了节省体力,运用一年多来户外登山积累的经验,从进入“一天门”开始,就为妻适宜的调整好了登山杖的长度;松紧适度的调整好了登山杖的腕带;不时的向妻提醒着,攀登石阶路时身体需要前倾、速度需要降低、步伐需要沉稳,以及所能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攀登效果。这些也许就是她一路上出乎预料的显得从容淡定,一路上不用怎么停歇就攀登到“中天门”,仍然显得神采奕奕的原因之一吧。</h3> <h3> 按计算,从“一天门”到登顶泰山,“中天门”仅为登山的半程,那么到达今日登游的目的地——“南天门”的路程已过大半。</h3><h3><br></h3><h3> 我们知道,泰山的标志性盘路——陡险的十八盘就在前方,正等着我们去攀登。</h3><h3><br></h3><h3> 经过约二十分钟的补充休整,有了刚刚开始登山启程的轻松感觉,和妻打理好行装,找热心的游客在石坊下给拍了张合影照,以“中天门”为起点继续向“南天门”进发。</h3><h3><br></h3> <h3> 自古以来,从“中天门”到“南天门”都是攀登泰山的精华所在。</h3><h3><br></h3><h3> 自“中天门”向北约三华里的距离,为有名的“快活三里”路段,也是登游泰山最为轻松惬意的一段路程。一路上路平景幽,林茂风清;路旁立有碑刻为记。</h3><h3><br></h3><h3></h3><h3> 顺着一条由青石板铺就的山路缓缓而上,古柏苍松一路可见;路旁景玩卖点玲琅满目、红火吉祥;两侧摩崖石刻目不暇给,石刻风格或遒劲有力,或潇洒飘逸;“云路先声”“山辉川媚”、“曲径通霄”、“天上人间”、“若登天然”等碑铭石刻一一逐步跃入眼帘,带给人一种寓自然人文于一体的浑然天成之感;路遇有名的“鼠字”碑石刻,至今迷雾一团,其意难解,其字难断。</h3> <h3> 泰山“快活三里”的一大段路程,沿路两侧,年代久远、造型风格不一的摩崖石刻,不知蕴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人文故事;同时给人的感觉,如此这般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泰山石刻文化,无形之中起到了升华物质,物化精神极大作用,使毫无活性可言的泰山石有了灵气,充分体现了文人墨客们赋予给大自然的美感体验。</h3><h3><br></h3><h3> 因于曾经登游泰山,一路上慢悠悠地欣赏着略感熟悉的“快活三里”美景,使人的身心格外的轻松顺畅。走过供奉着福、禄、寿三神的“增福庙”、迎天石坊、斩云剑等人文景观古迹,来到“云步桥”上。</h3><h3><br></h3><h3> 站在桥上凭栏而望,北有成片陡峭的大片石崖,石崖上题刻遍布,景色绝佳;云步桥下“至此始奇”几个石刻大字,预示着泰山盘路的雄奇险要,绝佳美景就在前方不远的地方。</h3> <h3> 这里需要加叙,妻虽然是第一次登山,从年龄上已近花甲,一路上,从没有表现出为难怵头之色,从没有叫过苦和累。但已经多次登过泰山的我心里很明白,她是一直在用自身的毅志力在坚持着,或者说是我们一路的愉悦心情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对攀登中的苦与累有所冲淡的结果吧?</h3> <h3> 走过“云步桥”,很费劲地攀登着叠次出现的,比过来一路上陡的多的上山盘路。一直不停的向妻提醒着:不要忙,要一步一步的来;要身体前倾,要让山杖起到应有的作用;不用忙了、我们的时间还很富余,我们的登山过程在时间上是不封顶的。</h3><h3><br></h3><h3> 在从信心上对妻不断的予以鼓励的同时,一边沿路回头饱览着太阳西照下的泰山美景,一边拍照记载着时而映入眼帘的摩崖石刻,一边给妻讲解着知之无几的泰山人文故事,感觉着没有用多久的时间,没有花费多大的气力就攀到了“飞来石”和“五大夫松”的石坊下。</h3><div><br></div><h3> 在石坊下,注目向西而望,山坡上虬枝下伸的迎客松非常地醒目,好像在有意躬身招手,迎送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似的。</h3> <h3> 过“五大夫松”石坊,为富有神秘传奇色彩的“朝阳洞”,说是洞内原本奉祀着元君像的,在洞的周边没有看到相关的文字记载,当然当年奉祀着的元君神像也不知又搬家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原先对隐隐约约的传奇故事是听说过的,到现在早已无凭无据的了。 </h3><h3><br></h3><h3> 当然故事还是有的,因为几千年来所赋予的泰山文化就是不乏人文故事。攀登到这一段盘路上,需要说上一说的人文故事,应该是“碑以崖名”的清乾隆皇帝的“万丈碑”。</h3><div><br></div><h3> 在距“朝阳洞”五十米东北面的绝壁石崖上,刻有乾隆皇帝登临泰山时所作的《咏朝阳洞诗》(诗文略),全诗共60字;“万丈碑 ”高30米,宽12米,字径大约1米,显示出清乾隆皇帝作为一代君主的霸气。其故事情节为:乾隆皇帝登游泰山,在朝阳洞小息,赞叹泰山的绝美景色,如一副顶天立地的山水画作,只是少了一方印章,于是便作诗一首,命人刻在万丈岩壁上,就这样当作了他的“图画”的“印章”了。想想看,这样豪气冲天的人文故事,也只能出于皇帝,也只有皇帝做得出来呀。</h3><h3><br></h3> <h3> 由“朝阳洞”过古松万株、松涛阵阵的对松山继续向北,在一路对人文古迹的欣赏中,步伐坚实、不紧不慢的攀登中,来到泰山的标志性险段——十八盘上。</h3><h3><br></h3><h3></h3><h3> 从盘道劈山而进的“开山”至“南天门”有近一公里路程的十八盘石砌台阶。我们不可回避的先后经过了从“开山”到——“龙门”,从“龙门”到——“升仙坊”,再到——“南天门”愈登愈难,愈上愈险的攀登过程。</h3><h3><br></h3><h3></h3><h3> 站在盘路陡峭的石阶上,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天梯倒挂;“南天门”就如登上天庭的门户似的耸立在天梯的尽头。</h3><h3><br></h3><h3> 回顾身后,太阳西照;居高临下,群峰竞秀;金光灿烂,苍苍茫茫,陡然间让人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少有的登高傲视之感。</h3><h3><br></h3><h3> 在盘路两侧的石壁上,“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等贴壁人文石刻,就如在十八盘临空风景盛宴中的一种佐料点缀,值得让人着实品味,同时也增强了泰山十八盘天、地、人三者合一,亦真亦幻的宏大神秘气息。</h3><h3><br></h3> <h3> 在十八盘上,我们掌握着慢、再慢的攀登节奏,营造着登赏与共、若登天然的宽松气氛。几次想用以山杖牵拉的方式助妻向上攀登,均遭到妻的婉拒。</h3><h3><br></h3><h3></h3><h3> 来到“升仙坊”下与妻小息。“升仙坊”上临岱顶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飘然升仙的意境。回视山下,有腾身云霄之感;举首仰望,南天门近在眼前,已经触手可及。</h3><h3><br></h3><h3></h3><h3> 受身临“仙境”氛围的感染,在“升仙坊”下,妻很酷的摆了一个祝贺将要胜利登顶的姿势,显示出即将登临天庭的喜悦和自豪。</h3><h3><br></h3><h3></h3><h3> 从“升仙坊”到达“南天门”的盘路斜竖触天。盘路越来越陡,石阶越来越高,就和日常生活中的登梯攀高无异,攀登者仰视即见前人履底。好在“天门”就在眼前,登顶已经胜利在望,无形之中,让我们增强了一鼓作气,登上“天门”,踏进“天庭”的信心和勇气。</h3> <h3> 一鼓作气,登上天门平台,细看“南天门”。作为泰山岱顶门户的“南天门”为阁楼式建筑,外方内圆、拱形门洞;上有黄瓦盖顶,下有红墙为衬,气势雄伟而不失庄严。</h3><h3><br></h3><h3> 在“南天门”的门额上,题有“南天门”三个大字;门洞两侧题有楹联一副,上联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下联为“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显得非常的庄严大气。</h3><h3><br></h3><h3></h3><h3> 登上“南天门”,在“南天门 ”下的平台上俯视着巍巍群山,倒挂着的天梯——和妻一起,驻足良久。</h3><h3><br></h3><h3> 时过下午五时,西下的太阳还很明亮,预定的“仙客来”宾馆就在距“南天门”不远的地方。傍晚时分的山顶上虽然有些寒意,但山顶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新鲜,恍如来到了天上人间。</h3><h3><br></h3><h3> 和妻一路上不紧不慢地来到宾馆,向工作人员表达了想在观赏残阳夕照后在办理入住手续的打算,工作人员很热情的陪着一起来到门外,很明确地给指明了到达观景亭的路线。</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奇观尽揽</b></h1><h3> 观景亭就在距宾馆不远的山头上,按着宾馆工作人员指引的路线,分别向右再向左的拐了两个弯儿,顺着上山的石阶路拾阶而上,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来到了观景的小山头;小山头建有一个观景亭台,亭台上已经站着几个正在观景的游客。</h3> <h3> ——站在亭台上举目远眺,西下的太阳个儿大如斗,光亮如炬,耀眼地挂在接近地平线的地方;明亮耀眼的太阳好像在让人无力挽留地慢慢下沉,天地之间的边际逐渐变的清晰。</h3><h3><br></h3><h3></h3><h3> ——以接近地平线的夕阳为中心,从左到右形成一条上下分明的边际线;在整条边际线的上方,整个天空呈现出淡蓝之色;如火般夺目的夕阳在边际线下方刚刚泛起的云海之上,递减地映射出桔红色的光芒。</h3><h3><br></h3><h3> ——随着夕阳向边际线以下慢慢地下沉,夕阳下的云海似在瞬间涌聚,波涛翻滚,如哪吒闹海,气势如虹,似万马奔腾;几乎似在同时,在让人猝不及防的瞬间,无边的云海淹没了残阳夕照下的座座群山;剩下寥寥几个如子般大小的山顶,如一个个若隐若现的小岛漂浮在浩瀚的云海上面。</h3><h3><br></h3><h3> ——随着夕阳向地平线下慢慢的隐没,原来桔红色的霞光在遥远的天际变成一片火红血色;强烈的残阳余晖折射,让万物披彩,更让万物呈现出一层薄如蝉翼的抹红亮色;回望身后的岱顶宇下,峰峦似在燃烧,色彩瑰丽动人!</h3><h3><br></h3><h3> 太阳已经落山了。泛着余晖,如血块儿般鲜红的片片亮光还在恋恋不舍地滞留在遥远的天际,好像久久的不愿谢幕离去。</h3> <h3> 天已经暗了下来,夕阳余晖下的云海依然气势如出,深厚辽阔。到这时才让人感觉到,原来山顶之上寒风刺骨,寒气袭人,一直在擎着手机拍照的双手早已冻的不听使唤。</h3><h3><br></h3><h3></h3><h3> 和妻余兴犹存地顺着原路下山,回到宾馆办理完入住手续。约服务生点上30元一份儿的小米粥一大盆儿,外加一份20元的特价辣炒土豆丝一盘,15元一瓶的瓶装烧酒二两,从包里拿出些零食小吃,聊做晚餐。约半个小时的时间,慢饮慢品,每人数碗米粥下肚,全身寒意全无,顿感温暖如初。</h3><h3><br></h3><h3></h3><h3> 来到宾馆房间,房间整齐干净,有热水可供洗澡。稍事休息洗涑完毕,提前整理好第二天出行的行装,因为明天还要起早去看日出呢。好在宾馆有叫起看日出服务,也不必有睡过了头耽误看日出的顾虑。</h3> <h3> 第二天一大早,服务员应约叫起。和妻起床洗漱毕,穿戴好御寒的服装,随着看日出的人流,一路踏着山顶黎明前的夜色,兴致勃勃,满怀期待地走向昨天观看残阳夕照,建有观景亭的山头。据宾馆工作人员介绍,观景亭是冬季看泰山日出的好地方。</h3> <h3> ——来到山顶上,找好观赏位置,抬头遥望星空,几颗稀疏明亮的星星依然挂在遥远的天边;顾盼身后,数不清的模糊身影还在不断的向小山上集聚,寂静中的期待氛围淡化了偶尔不起眼的骚动;向东远眺,远方的天幕呈现出的仍然是漆黑暗色。</h3><h3><br></h3><h3></h3><h3> ——随着时间的推移,远在东方的天际呈现出鱼肚般的白色,继而慢慢地呈现出一抹亮色来,将黎明前的黑暗撕破。</h3><h3><br></h3><h3></h3><h3> ——红日似在涌动,似在努力着突破海面上弥漫着的一层晨雾。不经意间,在远方的天海之间也如昨晚夕阳下沉时的景色一样,魔术般的形成一条镶了金边的边际线,线下为海,线上为天,线上金黄,线下紫蓝。</h3><h3><br></h3><h3> ——似在瞬间,昨晚夕阳西沉下翻滚的云海,如排山倒海般再次出现,就好像昨天傍晚夕阳下沉时气势磅礴的云海景观,由山峰的西面搬到了山峰的东面。</h3><h3><br></h3><h3></h3><h3> ——似在瞬间,显得比海浪滔天还要汹涌的云海淹没了海上的岛屿,吞没了前后左右群山的山顶、山肩;山顶晨风徐徐,诸峰时隐时现,置身其境,如梦似幻,如神似仙。</h3><h3><br></h3><h3></h3><h3> ——在人们的静静期待中,在东方天海相接的地方,大小如丹、明亮夺目的太阳好像在海面上向外窥视,随后又好像上下跳动着在顽皮地和大海角力,慢慢的由小到大地积聚着跳出大海海面的力量。</h3><h3><br></h3><h3> ——在人们的注目期待下,太阳在慢慢的长大长圆,好像在波涛涌动的海面上由远到近地向前走动,从而越显得明亮耀眼,光亮夺目;陡然间红彤彤的太阳挣脱大地引力的束缚,跃出海面,顿时,山顶之上一片欢腾,大地一片艳红。</h3><h3><br></h3><h3></h3><h3> ——太阳升起来了,才刚跳出水面的太阳映射下的云海,呈捧托形红红火火的依偎在刚刚升起的太阳脚下,好像生怕刚刚升起的太阳再掉下去似的。</h3><h3><br></h3><h3> ——太阳升起来了,霞光万道,群山披彩,人亦披纱。</h3><h3><br></h3><h3> ——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碧空千里,云海万顷;天海相映,云海玉盘,大地呈现出一片光明。</h3><h3><br></h3><h3></h3><h3> ——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时间已近早上八点,该下山用餐去了。和妻一边感叹着大自然的神奇魔变,一边一步一回头的顾看着身后的日出云海玉盘,真心地让人依依不舍,非常地留恋。</h3><h3><br></h3><h3></h3><h3> 有生之年,有幸得以观赏这旷世难得奇观,提笔作记,当做以慰平生的纪念。</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岱顶胜景</b></h1><h3><b><br></b></h3><h3> 走下观景亭,迎着色彩绚丽的霞光一路下山。在宾馆附近找了一家看上去还算干净的餐馆,简单实惠的用了些早餐,回宾馆办理完退房手续,按照计划,当日上午应该游览岱顶胜景了。</h3> <h3> 从宾馆出发向南,过岱顶“天街”牌坊,是一条宽敞的石面路。在路的左首靠山一侧,一字排开建有宾馆、商店、餐馆等商业门店。</h3><h3><br></h3><h3> 门店风格古朴,一派的古香古色。商店内可供游客上香的香火、旅游用品玲琅满目,一应俱全;在路面的右侧,悬崖深不见底,从南到北邻崖一字建有大理石石制护栏;在“天街”最南端的临崖之处,建有一亭,名“白云亭”,在亭子的南下方,是笔直陡峭的悬崖,崖下云海如絮,深不可测。</h3><h3><br></h3><h3></h3><h3> 走过“天街”,站亭面南而望,沉浮于峰峦之间厚厚的云海依然美丽壮观;看似表面上已经趋于平静的深厚云海,在明媚阳光地照射下,近看白如团絮,远看洁白如玉,由远到近地微微散发着白亮耀眼而舒适的光芒。</h3> <h3> “天街”宽阔而平坦。从“白云亭 ”顺“天街”一路向左,走过“天街”尽头,正面坊名为“升中”、背面坊名为“蓬元”的一座石坊,路过而未能如愿进门观瞻的“孔子庙”,来到了作为泰山岱顶的主要古代建筑群——“碧霞祠”内。</h3><h3><br></h3><h3></h3><h3> “碧霞祠”年代之久远,建筑布局之庄严华丽,霞披凤冠、栩栩如生的元君神像神态之安详、情思之肃穆,以及泰山岱顶“碧霞祠”香火之旺盛,旷世影响之深远,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和描述。加之自己知识浅薄,词汇贫乏,唯恐粗俗的语言亵渎了元君神灵,在此,只好谨而慎言,仅惠于心了吧。</h3><h3><br></h3> <h3> 出“碧霞祠”东神门,继续向上攀登。在去往东北方向的不远处,有一陡峭壁立的岩峰,为泰山有名的“大观峰”,也称“唐摩崖”,立碑石刻显示,“唐摩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br></h3><h3></h3><h3> 在“大观峰”呈东高西低、错落有致的摩崖石壁上,镌刻着唐玄宗的《纪泰山铭》唐摩崖碑,唐高宗的《封东岳朝觐颂》摩崖碑,宋真宗的《功德铭》摩崖碑,另外还有清摩崖碑和“壁立万仞,天地同攸”“与国咸宁,体乾润物”“置身霄汉”“可摘星辰”等历代颂扬泰山的碑铭石刻十数方。其中,《纪泰山铭》唐摩崖碑,八分书,白石金字,显得高大而神圣;其他铭碑石刻,篆、隶、草、楷、行等各种书法文体一应俱全。</h3><h3><br></h3><h3> 泰山岱顶“大观峰”摩崖石刻,集历史尊贵、书法艺术于一身,不失为一处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古迹名胜,同时也更加凸显出泰山在历史上作为神山的最高尊贵地位、以及所赋予的独特文化内涵。</h3> <h3> 顺着石阶路步步登高而上,过丈人峰、青帝宫,到达泰山的最高点——天柱峰,即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公尺的玉皇顶之上。</h3><h3><br></h3><h3> 天柱峰的主体建筑是“玉皇阁”,山峰的最高点处立有一石——称为巅石。巅石处在“玉皇阁”院子的中央位置,周边围着汉白玉石栏,石栏之内立着一块刻有“泰山极顶”字样的碑石;在接近圆形的石制围栏上,挂满了红色彩带和连心铜锁;连心锁锁锁相扣、层层叠叠,几无缝隙地将整个围栏遮掩。心里想像着,不知有多少有情人,怀着美好的愿望,到这里“永结同心”,将忠贞的爱情寄托于这神圣的泰山之巅。</h3> <h3> 经过一天加半日的时间,来到泰山之巅,自然需要对文物古迹慢慢品味,慢慢游览。</h3><h3><br></h3><h3> 在“玉皇阁”内,建有正殿和东西配殿数间,正殿供奉着玉皇大帝神像,东西配殿所供诸神不详。在院落的西北侧,竖着一筒刻有“古登封台”的大石碑,是历代帝王登高封禅的地方,比如,记载着秦始皇封禅盛事的李斯碑,现在就保存在山下的岱庙之内,汉武帝封禅时所立的无字石碑,仍然耸立在玉皇阁的门前(有说无字碑到底为谁所立,仍是悬案)。</h3><h3><br></h3><h3></h3><h3> 在泰山玉皇顶上,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玉皇阁”内香火旺盛,前来敬香拜神的游人很多;让人始终记忆犹新的是:镶挂于西配殿的一副楹联,上联为“玉皇顶上瞻宇宙”下联为“无字碑里写春秋”,很是耐人寻味。</h3><h3><br></h3><h3></h3><h3> 站在玉皇顶上登高远眺,山上山下碧空万里,无限开阔,呈现出一片清新靓色;时至十点多钟,铺天盖地、碧波汹涌的云海,仍然泛着耀眼的光芒,满满地填塞于峰峦之间、夹裹着脚下高低起伏的座座群山。。</h3> <p class="ql-block"> 在从玉皇顶返回的下山路上,一路地沐浴着太阳普照下云海碧波泛出的稀世祥光,饱览着随处可见的独特景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海边,在刻有“万法唯识,登峰造极”的崖壁下面向东方,洁白如玉、微泛翠绿、自然浑厚的云海,还在满满厚厚地盈铺在东海的海面上,彷佛是上天所赐、供盛星斗的无边玉盘到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雄峙天东”“孔子小天下处”等名胜碑刻前视野无限开阔的山顶上,微风轻拂,天空朗朗。抚碑俯视山下,翻滚云海下时隐时现的座座群山尽收眼底;晨雾微微,似才睡醒的座座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清新秀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站立在泰山之巅,不由地使人记起唐代著名诗人的著名诗句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对此情此景,让人从内心深处让人感觉着,更进一步地升华了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完)(2016年12月)</p>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4, 200, 73);">—————— * * * ——————<br></span><span style="color: rgb(24, 200, 73);">人生过半复何求,</span><span style="color: rgb(24, 200, 73);">远浊就清避激流。<br></span><span style="color: rgb(24, 200, 73);">薪俸无多资够用,</span><span style="color: rgb(24, 200, 73);">幼鸦知哺心亦足。<br></span><span style="color: rgb(24, 200, 73);">室蕴小雅春色满,</span><span style="color: rgb(24, 200, 73);">日有诗书摆案头。<br></span><span style="color: rgb(24, 200, 73);">余生上天若眷我,</span><font color="#39b54a">舍读阔游度春秋。</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