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br> 在陕西老家,喝了腊八粥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了。而做米酒是备年货里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br> 小时候,一进腊月,母亲就会对我说:<br> “听着啊,听着那个卖甜酒曲的吆喝,来了就叫我!”<br> 于是,我常常从早上还赖在被窝的时候就开始支愣着俩耳朵听大门外的动静,吃饭时听着,玩耍时也听着。然而那货郎却迟迟不来。我有些失望,心想想趁着妈妈买酒曲蹭俩个米花糖都不行,就撅了嘴,松了心,过个一半天几乎也就忘了这件事了。<br> 可是,忽然的,门外街道上就远远传来了一声长长的、悠悠的吆喝声:<br> ”甜酒曲……贵州的甜酒曲……”<br> “来了,妈,来了!”我急忙冲着母亲喊。<br> “啥来了?”<br> 忙碌的母亲似乎也忘记了这件事。<br> “曲来了,甜酒曲来了!”说着我就扯着母亲的衣角往外拉。<br> 货郎说话间也已经到了跟前。<br> 说是货郎,实际已经是四五十岁的年纪了吧。推个黑漆斑驳的二八横梁大自行车,车头上挂个土黄色的大帆布包,包里鼓鼓囊囊装满了东西。看见有人出来,他就顺势支起了车子,点起一锅旱烟来。<br> 母亲买了两袋甜酒曲,准备离开,却低头看见了我巴巴的眼神,就笑了,问那人:<br> “今天还有米花糖没有?”<br> “有呀!”<br> 那人说着就伸出黑黑的手,从帆布袋子里又拿出两个米花糖给了我。<br> 母亲还在付钱,我却已经欢天喜地地跑回家了。<br> 有了酒曲,母亲便开始着手做米酒。<br> 米是自家种的稻米,从板柜中的白布口袋里用碗挖出来,一下,两下,三下……挖了好几大碗。那米放在簸箕里晶莹剔透,闻着一股清香味儿。<br> 母亲端着簸箕走到门口,坐在门槛上,就着亮光挑拣着米里的小沙粒。我也凑过去,端个小板凳坐在她对面,用两只小手在米里划拉着。一大一小两颗脑袋挤在一起,阳光柔柔的,一点也不冷。<br> 捡好了米,母亲就带我去下隔壁家的井里提水。母亲说这家井里的水做酒特别甜,因此每年做酒都要来讨水。那家的老婆婆格外和气,每次我们去她都会笑眯眯地摸着我的头跟母亲说好多话。<br> 母亲用从邻家提来的水洗了米,做了酒,装在一个半米高的白底儿黑花的瓷坛子里,又用细白的笼布一层层蒙住坛口,再用细线绳子一圈圈扎起来,最后将它放在了热热的炕头上发酵。<br> 从此,我就有了新的念想。母亲做饭,我坐在炕头上玩耍,总会时不时看到那只放酒的花坛子,于是常常爬过去,将鼻子凑在坛子口上,像只小狗似的闻来闻去。母亲这时候就会歪着头看着我说:<br> “闻见了么,有味儿了么?”<br> 看着我失望的表情,母亲就笑了:<br> “瓜娃,才做了一天,哪能就好了呢?”<br> 我不管她做了几天,反正我天天去闻,看见了就去闻。终于,闻着闻着就闻到了香味儿。<br> 酒熟了!<br> 不等母亲发话,我就急不可耐地掀开了坛子上的盖布。<br> 满坛甘醇甜腻的酒香扑面而来,趴在坛口上,我使劲地吸溜着鼻子。<br> 母亲看见我的馋样儿,急忙拿了小勺和小碗过来。她一面将我的小脑袋拨拉到一边,一面从坛子里往外舀酒。<br> 那白白的酒酜绵软润泽,似白云掉进了水里,似棉花浇注了蜂蜜,那酒汁色如乳液,状如甘泉,气味浓郁甜腻又带有淡淡的酒香,我看呆了。<br> 其实那时候的我还不会用词,不会形容,我只知道母亲做的米酒很美、很甜,我很爱吃。(刚熟的米酒我通常是连酒酜和汁一块儿吃喝的,一般不加水。)<br> 过年家里来了亲戚,米酒便是饭桌上最好的饮品。<br> 母亲用细纱将酒酜过滤,将酒汁倒进铁锅里,在酒汁里兑上开水,再将酒水烧开,然后放进几粒糖精,用大饭勺搅一搅,立马满屋飘香。大家都说母亲做的米酒香,母亲却说是老婆婆家的井水好。<br> 在米酒的香气缭绕中,在新年的爆竹声声中,我一天天长大。<br> 若干年后,我离开了母亲,在异地他乡组建了自己的小家。远离了家乡,远离了妈妈,从此好多年没喝过母亲做的米酒。<br> 有一年探亲回家,说起米酒,母亲叹息说:“远了真不好,啥都吃不上。我年年在做,年年都想到你,可是怎么弄去啊!”母亲嘴上轻轻地说着,眼里却闪动着点点泪花。<br> 当天,母亲就派小妹去了邻村的商店,买了好几包贵州甜酒曲,她一边把酒曲放进我的行李箱中,一边教给我做酒的方法,说是以后想吃了自己就可以做。<br> 带着母亲的牵挂,回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家,进了门我就开始做米酒。<br> 材料已经没法讲究,普通大米加自来水,好在做出来的竟然也是家乡的味道。<br> 当米酒的香味开始在单元楼道里弥漫的时候,我的家里已经坐满了陕西老乡。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依恋,大家都来品尝这口甜甜的米酒,以解浓浓的乡愁。<br> 我的女儿从小在城市里长大,遍尝了各种档次的饮料美食,不知为什么,近两年却忽然厌烦了热衷许久的奶茶咖啡,经常让我做些米酒给她喝。我有时候懒得动,就在超市里买一些罐装的外地的所谓的名牌醪糟应付她,她却常常不感兴趣。我自己随便做点,她却总是赞不绝口。我知道,并不是我做得有多好,只是她的血脉里流淌着陕西人的喜好,那,就是家的味道。<br><br><br> </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