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系列之二】苏州的小巷

清塘荷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清塘荷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清塘荷韵+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乐:夜半小夜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资料:网 络</p> <p>在北京称之为胡同的街道在苏州称为巷、弄、坊。苏州的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它浸润在“东方威尼斯”水城的光环下,仿佛连巷、弄都和水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所以,马致远才会写下<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span>这样经典的字句来。这样的人家住的的是古道的水巷,瘦马西风早已穿越了历史,领我们到今天的小巷。</p> <p>当你行于那些狭窄而纵深的石板路上,两边矗立着黛瓦白墙的旧居私邸。墙体高得让我们抬头望天只看到狭长的蓝色锦缎。而踏进这些私邸的大门,一层一层地进至后门,便可以看见小河潺潺流过。</p><p><br></p><p>此时,你感受到的是古朴、幽静的氛围。做为水城的苏州,这样中间是河道,两边是旧居民房的结构模式就叫“水巷”。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相思在渔歌。”的古诗其实就很好地描绘了姑苏水巷的风俗特色。水巷有石阶通向河道,过去妇女就在河边淘米、洗菜、洗衣。到一定时候会有商船载着绫罗绸缎或者吃的、日用品之类的开过来做做小生意。临河的窗一开,吊篮下去,里面搁钱,然后商贩一手收钱,一手交货。交易完成,一路摇着橹,穿过一座又一座的桥,在渔歌声中归家。这就是从前水巷的特色,现在已不能看到如此场景了,那些能说的出历史的水巷已成了人来人往的景区。</p> <p>山塘是苏州水巷的一个典型,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所建。当时,为了交通便利,改善水利,发动群众开凿了从阊门通虎丘的山塘河,河边筑堤铺路,长达七里,故称“七里山塘”。我们现在看到的山塘已在历史的风尘中淡去了它的桃红柳绿,朱栏层楼,柳絮笙歌,碧波画舫,花船丽人。有的只是鳞次栉比的店铺商家。那些历史的遗韵除了些许残留下来的古建,古桥,古戏台和旧宅,大多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翻新过了。但是我们依然会在这样的水巷里想象着当年的盛世繁华,寻觅着江南的水巷风情。</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小巷,喧闹里带着宁静,古朴里蕴含青春。从幽深的私邸门宅里传出的吴侬软语,从桥头茶馆里发出的谈笑声和弦索叮咚的评弹声交织出了浓浓的水巷情韵。临河的窗飘过时代的旋律,给这份幽静的小巷增添了时代的脉搏,现代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州有很多小巷的名称与历史有关。有人物的,如专诸巷、范庄前;有园林寺庙的,如狮子林巷、定慧寺巷;有花草的,如丁香巷,水仙弄。这些河道口,马路边的一条条小巷,曲曲折折,互相交织成苏州的人文历史,在这古韵里,我们来细数一下苏州的小巷到底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和诗意呢?</p> <p>一:九如巷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风雅儒厚开金花,佳人才子珠联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条巷子坐落在苏州市区中东部,东出五卅路,向西折南通十梓街,往北穿越住宅楼可抵体育场。巷长161米,宽4米,弹石路面。此巷因沈从文先生和住巷内3号的近代著名教育家张冀牖的第三个女儿成就一段旷世之恋而出名。这3号便是张家的故居。家世的渊博使张家四朵金花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才貌双全,人称九如张家四才女。</span></p> <h3>二:定慧寺巷 <font color="#ed2308">秋风起苍黄,波上寒烟翠</font><font color="#ed2308">尘世纷扰去,宁读一支香。</font></h3><h3>这条巷位于凤凰街北段东侧,西起凤凰街,东至官太尉桥塘岸。弄长287米,西段北侧有北宋早期所建的定慧寺,故名。</h3> <h3>前年我打从这儿过时正值秋叶缤纷,遂一路行至小巷深处。拐进罗汉寺遗址,舍利和功德双塔在千年古银杏的衬托下古风犹存。而与这巷内定慧寺有关的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他每每至苏州,都寄宿在此,他与主持师傅守钦私交甚好。绍圣元年被贬广东后还让徒弟卓契顺前往探望,手书《归去来辞》长卷以作答谢。</h3> <p>三:桃花坞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浅吟低唱皆为诗,桃花依旧笑春风</span></p><p>“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一首明朝才子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让人记住了桃花坞这个地方。当年唐寅晚年就是隐居在此,常和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等苏城的文人墨客聚饮,谈诗论画。因此,桃花坞声名大振。</p><p><br></p><p>这条水巷,历史上多有兴衰,除了园林和唐寅故居,士绅会馆,这里从清代开始,百姓民宅很多,商家作坊比比皆是。最盛的就是桃花坞年画作坊。如今已是今日不见旧时景,只道世间太沧桑。</p> <h3>四:海红坊 <font color="#ed2308">雪映海棠衬红尘,知否,知否,这岁月雨疏风骤</font></h3><h3>海红坊,位于苏州的西麒麟巷北面东起新春巷,西出养育巷,海红坊长261米,宽4.2米,1982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道板路面,明卢熊《苏州府志》作“海红花巷”。旧作“海宏坊”。巷内有海棠树,较名贵,结子,名海红,故以巷名。金圣叹是个博览群书的点评古书名家。有“不读金圣叹评《水浒》不足以知《水浒》之奇”的美誉。他原住于苏州海红坊,只可惜因“哭庙”之事被杀,全家被充军,海红坊的旧居被充公。真真是风云变幻时,不知人间残阳血红。</h3> <h3>五:专诸巷 <font color="#ed2308">笑傲江湖恩仇泯,世间再无鱼肠剑</font></h3><h3>在苏州阊门和金门之间,有一条长551米的巷叫专诸巷。相传它是唯一一条以刺客的名字来命名的小巷。春秋战国时吴国公子光为了谋夺吴王僚的王位,派专诸藏短剑于鱼腹中,用鱼肠剑刺死了吴王僚。当时专诸就住在这条巷中,故以他的名字命名了。</h3> <p>六:太监弄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舌尖美食一条街,三生醉梦太监弄</span></p><p>这是一条吃货们喜欢的弄。位于繁华的观前步行街中段南侧,是观前的一条内街,也是著名的美食街。素有“吃煞太监弄”之称。</p><p><br></p><p>松鹤楼、得月楼、上海老正兴、功德林等众多老字号饭店、菜馆均聚此一弄。苏州丝绸名闻天下,明代在苏州设立皇家贡品的织造局,负责人是皇帝派的亲信太监,因此这些太监常聚集的地方被称太监弄。作家陆文夫写的小说《美食家》是以“吃”为主的和太监弄这条“吃货街”有相当大的关系,故小说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太监弄的。</p> <p>七:史家巷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晚窗斜辉史家巷,笔墨沉香雅园里</span></p><p>史家巷是苏州城区中部旧学前北面,临顿路西侧的一条街巷。这巷子里有韦应物“欲持一瓢酒”的飘零;也有青州司马“往往取酒还独倾”的沉郁;更是刘禹锡“暂凭杯酒长精神”的无奈。这怀古的小巷情韵应该是和古城的人文历史相通的罢!</p><p><br></p><p>史家巷在清代因住了几户制作民间乐器的行家里手,被称为“乐鼓巷” ,到后来有了刺绣总厂在这里,巷内就出现了很多姑苏绣娘,所以史家巷成了天堂苏州的最艺术之地,诞生了一条见证苏绣成长和发展史,见证姑苏绣娘刺绣人生的小弄“苏绣里”。如今刺绣厂已是昨日黄花,但苏绣这张苏州的城市名片依然发出它夺目的光彩来。</p> <p>八:书院巷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书韵深院寻清影,雕栏依旧物已非</span></p><p>书院巷是苏城南部的一条巷,以宋元时巷内的鹤山书院得名。宋朝理宗赐魏了于南园巷,并书赐“鹤山书院”四字。曾孙魏起于元代在此恢复鹤山书院,故称名至今。现书院巷合并在三多巷,西面改为东大街口,书院成了卫校的一部分。</p> <p>九:悬桥巷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论古道今美名扬,寻得青史在人间</span></p><p>悬桥巷东起平江河,西至临顿路中段,全长379米,宽2米,85年改石子路面为水泥道板路面。古称“迎春巷”。相传明魏忠贤在巷内造真馆,魏安全计,建悬桥,故名。</p><p><br></p><p>小巷住过不少名人。历史学家顾颉刚诞生于此;教育家叶圣陶从小生活在巷中潘家祠堂之西,与顾颉刚一起在张氏私塾中读书;吴中名医钱益荪的儿子钱伯煊的故居在这里。他秉承父业,十六岁拜江南名医曹融甫为师,二十随父学习,二十二岁独自在悬桥巷开业行医。他医理精通,中年以后,自成一家,名扬江南;洪均故居及庄祠在悬桥巷坐北朝南,最早分东、中、西三路,每路都有六七进房,后门通菉葭巷。洪均在同治七年30岁时中状元,做官做到兵部左侍朗。光绪十三年起成为中国古代状元中唯一的外交官。他的小妾便是鼎鼎大名的赛金花,曾做为公使夫人出使欧洲四国,也作为妓女而知名上海。</p> <p>十:范庄前:<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良田义庄为百姓,忧乐为民范仲淹</span></p><p>范庄前,原名“芝草营巷”,因范氏义庄建于此而得名。范公乃北宋著名将领,诗人,政治家,他在皇佑元年用自己积蓄多年的俸禄,在苏州近郊购良田千亩建义庄,用义田收入赡养族中穷人,使他们,“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开创了历史上义庄的先河。</p><p><br></p><p>这条巷位于景德路北侧,东起人民路,西至沿河下塘,全长348米,宽3米,1985年改弹石路面为长方石路面。这里古迹较多,有八角井,五路财神庙,民国老宅,还有八十多岁的箍桶匠。老苏州的味道扑面而来。</p> <p>十一:大儒巷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凝然古树大儒名,少湖先生美名扬</span></p><p>大儒巷位于临顿路南段东侧,东起平江路,西至临顿路。古名“大木巷”,又名“大树巷”。此巷以明代大儒王敬臣居住在这里得名。他在家开馆讲学,门生众多,学着称之为“少湖先生”。大儒巷连着两个旅游处,平江路和观前街。一端是带有古朴典雅气息的宁静休闲的小资之地,一端是繁华热闹的商业步行街。大儒巷就像是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连接起过去和现在,让我们在喧嚣中回归内心的平静。</p> <p>十二:西美巷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为官一任清风袖,嫩花涵露西美疏</span></p><p>此巷南起道前街,北至干将西路。巷中,有一座被列为江苏文物控保的建筑群,况公祠。况公即况钟,是明朝的一个清官。任苏州太守时做了很多有益百姓的事,被称为“况青天”。昆剧《十五贯》就是以况钟断案为内容而采编的。</p> <p>十三:胡厢使巷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海棠春睡胡厢使,浓睡不消残酒醉</span></p><p>该巷位于丁香巷北侧,东至仓街,西至平江路。宋代官制,在都城内设四厢,各设厢官一个。苏州是南宋陪都,体制当如京师。但规模当更狭隘,疑仅设一厢使,姓胡。居于巷内,故巷和桥名为胡厢使巷和胡厢使桥。这条巷长365米,宽1.3—2.1米。今巷东即仓街以西,原有小胡厢使巷,与现在的巷相直,所在地渐被划入东园。小胡厢使巷名废,统称胡厢使巷。</p> <p>十四:南显子巷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护宝有功国鼎魂,世代千秋家国情</span></p><p>南显子巷,在临顿路南段东侧,西起临顿路,东至迎晓里。巷长183米。因为普通而僻静,这儿成为了苏州望族潘祖荫家藏宝之地。《国家宝藏》中展出的大盂鼎和大克鼎就是潘家世代相传的宝藏。为了避免战火的危及和日军的觊觎,潘家将宝藏埋于了故居的地下。在战争动乱的年代,当时潘家的主事人即潘祖荫的后人潘达余勇于担当,处事练达,在她的精心保护下宝藏幸免于难,但潘家也历经了战火烽飞的沧桑。新中国成立后,大盂鼎和大克鼎重见天日,潘达余展现了一个妇人的家国情怀,将宝藏奉献给了国家。</p><p><br></p><p>平江路往北溯河而行,跨过青石桥向西,穿过幽深的南显子巷,南石子街5号至10就是潘家的老宅,它静静地伫立在小巷深处,也静静伫立在时光深处。潘家门第显赫,苏州人称“贵潘”,家族之中,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老宅门口的标志牌告诉人们,这处探花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的晚清重臣潘祖荫的故居在历史的风云中是何等辉煌又是何等的充满传奇。“海内三宝”之二的西周青铜器大盂鼎、大克鼎,当年就埋藏在这所宅子里,躲过了侵华日军7次搜查。山河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这一段风雨沧桑的岁月也让我们铭记,在苏州有一条巷叫南显子巷,有一条街叫南石子街,有一座府叫探花府,从历史的深处走到今天。</p> <p>一口古井、一座门楼、一个天井、一处旧居、一条小巷都藏在了古城岁月的深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寻寻觅觅的,一个青幽的江南梦,不正是这般的苏州小巷吗?似那乡愁的水,荡漾在心里……</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谢谢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