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46年前的1973年,我曾经细细的玩过北京,足迹几乎遍布当时可以去的北京景点。以后又多次去过北京,签证、转机、转火车-------但都是直奔目的地而没有再去过任何景点。45年间的变化可谓巨大且翻天地覆,但这次吸引我在北京又小住几天的冲动依然是那些老胡同、老品牌、老物件及京味十足的老北京土话,而非新的购物中心、娱乐中心以及擦肩摩踵的摩天大楼。</h3> <h3>我们这次选择住在了紧靠什刹海的大石碑胡同里的一间老宅子民宿,在北京数年的大规模改造后,这里周边的老胡同还保留着些许,尽管这里环境比起新建小区较嘈杂,住处有些老旧,街巷不免狭窄,但却极具烟火气,北京老胡同的一些生活场景、一些家长里短、一些小市民的喜怒哀乐都还能看得到、嗅得出,不失为一处体验老北京人旧时生活的好住处。</h3> <h3>提起原始的紫禁城,除了占地面积巨大的故宫,再就是数量众多的各式王府了。虽然北京城里的王府从明永乐十九年(1421)拓城就开始修建,但究竟修造了多少王府宅第(包括公、侯、伯、子、男和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实在难以考其确数。王府井大街当年就曾是王府荟萃之地。</h3><h3>清代把王府建筑发展到了顶峰,清代封爵制度是封诸王,形成了封王设府的特点。清代在近300年中,所封之王有近百位,王府的数量也相当可观,可以说,在当时北京城无论大街还是小巷到处都能见到王府宅院的建筑,这些王府基本上保留了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式的建筑风格,并且吸收了一些我国南方的园林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王府的数量逐年减少,有些也只剩片瓦、单屋或一点痕迹了。</h3> <h3>这是坐落在前海西街的恭王府大门外。恭王府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现存清代王府中唯一保留原有建制,未经大规模拆迁改造的一座。</h3><h3> 其历代主人和使用者中,有乾隆朝大学士和珅、晚清政坛风云人物恭亲王奕䜣、民国年间教会创办的辅仁大学等,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作为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办公场所。现正式回归成为供游客参观的记载历史的“恭王府”了。</h3> <h3>“清代王府文化展”,清代和王府能联系起来形成一部中国独特的文化史,我以前从未想过和联系过,但参观了恭王府后,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增长了这方面的知识。这个展厅里详尽的介绍了清代的等级、官衔、封爵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各个王府,它们在建筑上既有统一模式又各具特色的风格,各位王爷们为上朝方便,便将王府建立在紫禁城故宫周边。展厅内的图片及文字把各个王府的主人、建成年代、居住情况、建筑风格都一一做了介绍。</h3><h3><br></h3><h3><br></h3> <h3></h3><h3>恭王府从和珅宅第到嘉庆、道光朝的庆郡王府、再到咸丰以后历经四朝的恭亲王府,这座建筑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鼎盛、以及一步步走向衰败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其历代主人的兴衰更迭,与清朝的政治发展、权力斗争息息相关,尤其权倾一时的大学士和珅、三朝重臣被称为“清代皇室成员中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恭亲王奕䜣,更是各自时代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有了“一部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之说。</h3> <h3>狭小街道边的恭王府的大门外竖着一牌子,简短数行字将半部清代史概括了进去-------</h3> <h3>恭王府院内的秋色,婆娑的树叶、挺拔的树干不知沉默的陪伴了几位亲王?</h3> <h3>离恭王府不远处就是宋庆龄故居,因为正逢内部装修,所以没能入内参观,但仅仅从外面看,朴实、低调,这座院落紧靠后海边,在五十年代应该是个风景很优雅的地方。</h3> <h3> 北京胡同文化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h3><h3> 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但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h3><h3></h3><h3></h3><h3>胡同一般都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买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有的是亲切融洽的邻里关系。</h3><h3> 我们利用短短的几个小时时间,专门在后海西街附近转了几条胡同,与中国其他“飞快的进入现代化生活的”大城市一样,北京老胡同也呈现一派萧条甚至“荒凉”感,街巷地面坑洼不平、到处可看到斑驳的墙皮、可能有百年多历史的大木门、大门两边竖着的或狮或龙或麒麟的石雕像,不知是否能叙述出当年门内主人的故事?有的大门敞开着,能看到同样斑驳的四合院核心的影壁,上面的图案或福字隐约能见--------人间的喜怒哀乐都曾经在胡同里、在院内上演过-------</h3><h3><br></h3> <h3>因为离后海太近,所以为适应旅游需要,每个胡同口都有一个有关此胡同的介绍。</h3> <h3>这是一坐落在胡同尽头的老四合院,因为胡同口有个小牌子告知可以参观,所以我们走了进去,门口站一女士,告诉我们要交费才可进去参观,交了钱步入这个未经任何改造的老四合院。</h3> <h3>迎面的大影壁上已经被改成明显留有文革痕迹的“为人民服务”的字样。</h3> <h3>影壁的背面画上了彩色花草,“畅游老北京,观感四合院”的旅游宣传口号书写在上面。尽管院落没有改变,但因为影壁的改变而感到有些别扭和不舒服感。</h3> <h3>四合院东西厢房现在改为旅游窗口,卖一些字画、小工艺品等。那位收费的女士简单的介绍了老北京四和院的渊源、建筑特点、现状等等情况,并告诉我们这座四合院的原主人是一位老红军,从解放后就一直居住到去世,现在是他的后人在居住,但他们只住那一排正屋。</h3> <h3>穿红衣者就是现在四合院的主人,他们已经习惯游客来参观,自顾自的在搬动着白菜。这个院子收到的款项不知是否都是他们的?不得而知-----院内的杏树、枣树和樱桃树都生长的很旺盛,而且比较粗壮,看树木就知此四合院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h3> <h3>曲曲折折的胡同里人车较少,很显落寞------</h3> <h3>步入东口袋胡同口不远处,看到一院落外墙上有一个小四方洞,洞口里面有一个小虎头雕塑(因旁边停有一辆轿车,为避开汽车只有在此角度拍),恰巧胡同里有一居民路过,经咨询知道这是以前的拴马槽,看来此户主人以前是车马出行的富足人家。</h3> <h3>胡同口两根电线杆之间挂着两排电表,电线横七竖八的相互盘跌着,看来整个胡同人家的电表都扯到此处,便于管理和查电表,狭小空间内顾不上市容和美观了------</h3> <h3>柳荫胡同马路有点宽,正如其名柳树成荫。</h3> <h3>大石碑胡同的旁边就是小石碑胡同</h3> <h3>在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胡同或街市,都有专门的介绍。</h3> <h3>夜间的烟袋斜街热闹非凡,类似著名的南锣鼓巷。</h3> <h3>烟袋斜街上的大清邮政局</h3> <h3>鼻烟店门口的仿真人模特</h3> <h3>寻访老北京踪迹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应该有老北京传统美食,坐落在前门的这家北京全聚德烤鸭店是北京第一家从这起源的烤鸭店,具有百年历史,十点半来到此就已排起了长队等待------</h3> <h3>有“天下第一楼”美誉称号的全聚德烤鸭店门楼前,有一戴厨师帽的卡通鸭子在向大家招手欢迎!</h3> <h3>领到了桌号,十一点钟才放行进店,这是烤鸭店的正门,作为如此有名气的店面大门,在今天看来显得很“寒碜”</h3> <h3>步入店内,古香古色的装修和布局还能感觉到老店的气派</h3> <h3>不愧为百年老店,服务到位、热情、使人感觉舒服</h3> <h3>还有全聚德自己牌子的白酒,买了两小瓶尝尝。</h3> <h3>坐落在后海边的庆云楼饭庄已经有百年历史,创建于1920年,午餐在这家用。</h3> <h3>庆云楼饭庄里的老北京炸酱面、老北京爆肚,烟袋斜街上买来的蟹黄汤包--------</h3> <h3>晚上逛到南锣鼓巷,看到在制作蟹黄汤包,每个包子里倒入一碗肉皮冻,以保证汤汁的饱有。</h3> <h3>整个鸦儿胡同都被这家‘李记酱肉爆肚”所占有,开了三四家门店,既卖生肉也卖熟的,日夜有客人排队购买,如此火爆的饭店真是少见,据说有搬离这里很久的客人还不时回来买,主要是一款芝麻烧饼特别受欢迎,价位还非常实惠,因为一出我们住的胡同口就是鸦儿胡同,所以我们这几天的早餐甚至午餐都在这里解决,物美价廉的饭店。</h3> <h3>大栅栏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大栅栏地处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420年以来,经过500多年的沿革,逐渐发展成为店铺林立的商业街</h3><h3></h3><h3>在大栅栏分布着很多行业的若干商店,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大栅栏的由来,要追溯到明代,当时北京有"宵禁",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栅栏。因此得名叫“大栅栏”。光绪二十五年大栅栏发生火灾,木质栅栏被烧毁,直到2000年北京市政府又在大栅栏街口修建了铁艺栅栏,真正的栅栏才又回到大栅栏。据说现在基本复原了民国初期风貌</h3><h3></h3><h3><br></h3> <h3>老字号商场一家连着一家-内联升鞋店</h3> <h3>王麻子剪刀</h3> <h3>号义祥绸布店</h3> <h3>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者-任庆泰</h3> <h3>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放映院-北京大观楼</h3> <h3>手艺吹糖人</h3> <h3>瑞蚨祥布店</h3> <h3>始创于1896年的祥义号银局</h3> <h3>老北京布鞋门口滑稽的铜塑雕像</h3> <h3>胡同深处的客栈,不知现在是否还开业?</h3> <h3>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h3><h3>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本地区曾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处。什刹海的水面十分自然地融入城市街区之中,依托水体,还有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也成为频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什刹海景区具有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h3> <h3>西海的午后</h3> <h3>后海的中间处有一高地,成群的鸭子在此建立自己的小家</h3> <h3>前海的游船</h3> <h3>到了夜晚,西海沿岸成为酒吧、歌吧一条街,无数中国优秀的歌手从这里走出去,被大众熟知------</h3> <h3>早两年这里是不夜城,但现在随着经济不太景气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人气已经大不如前了,好多歌厅只有歌手在吟唱着,而无一位听众,我们沿街一家家的走过去,门口招揽客人的服务生,面对这些苍老而不时尚的老者,全部不屑一顾,甚至连头也不转一下,但看见年轻人走过去,老远就热情的打着招呼,嘴里絮絮叨叨的述说着他们歌厅的优惠以及今天有哪位歌手献唱等等------</h3> <h3>喧嚣热情的夜晚过去,清晨的朝阳又一次照亮了这片古老的海子,清新的空气、静悄悄的街道-------</h3> <h3>忙碌营生的人们也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上学的、上班的、什刹海旅游区内的三轮车夫--------千百年的什刹海、千百年的老北京,生活要继续,忙碌就继续着-----我们今天也要离开这片海子,回到自己熟悉的家,继续我们的生活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