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景点3:曼德勒大皇宫</h3><h3> 曼德勒皇宫位于古城内正中央,原为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的皇宫,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火毁,1989年,缅甸政府依据历史图片和资料在原址上重建,恢复了89个主要大殿,1996年9月竣工并对公众开放。皇宫呈正方形,边长3.2公里,有四道主门,八道边门。红砖宫墙,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宫内有104座大小殿宇,整片建筑群均为木结构,精雕细刻,宏伟壮丽,呈现了强烈的蒲甘风格。</h3><h3> 图为宫殿入口。</h3> <h3> 宫殿两边各有数十米的横向走廊(图为左侧)。</h3> <h3> 正殿中央的国王王后宝座。</h3> <h3> 正殿左侧的纵向走廊和宫殿瞭望塔。</h3> <h3> 在瞭望塔上俯瞰宫殿群,右侧五层最高的主殿纵向为中轴线。</h3> <h3> 宫殿侧门及墙面的豪华装饰。</h3> <h3> 中殿内部(没有家具和其他陈设)。</h3> <h3> 侧殿内部也是空空如也。</h3> <h3> 一位僧人在宫中漫步。</h3> <h3> 皇宫中央高塔,国王和王后宝座就设在塔的一层主殿。</h3> <h3> 后殿和左右两后侧殿,后殿现为皇宫博物馆。</h3> <h3> 博物馆内部,展示了一些皇室使用的佛像、车辆、家具、器皿、服装和历史照片、塑像等。</h3> <h3> 从右后方观看中央主殿和高塔。</h3> <h3> 精雕细琢的木质飞檐,这仅是后侧殿的一角,整个宫殿不知用工多少。</h3> <h3> 景点4:乌本桥</h3><h3> 乌本桥建于1851年,长1200米,全桥完全由柚木铆合而成,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长的柚木结构桥。 桥柱与桥柱之间相距3米远,桥柱有1000多根。整座桥相接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斗榫。这座桥已经历经15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是依然结实。</h3><h3> 当初建桥时,桥头桥尾和桥中共建了六座亭子,以供行人遮阳躲雨。在缅甸人看来,六座亭子体现了佛教的“六和精神”。六和精神是僧团生活的准则,即戒和同修(戒律面前平等),身和同住(行为上互不侵犯),口和无诤(言语上和谐),意和同悦(精神上志同道合),见和同解(在思想上有共识),利和同均(经济上均衡分配)。在当地,乌本桥也被称为“爱情桥”。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缅甸人相恋时,会赶来乌本桥,立誓永葆这六种和睦互敬的精神。</h3><h3> 图为上桥的起始端,相当于引桥。</h3> <h3> 湖边的小游船,由于下雨船也停了。</h3> <h3> 桩木上的编号(矮桩)和爱情誓言(高桩)。</h3> <h3> 走过桥的一半后回头瞭望,起始端已看不大清了。</h3> <h3> 一座草房一家人,湖边的渔民生活清苦而单调。</h3> <h3> 连走带照半个多小时,就要到达乌本桥的另一端了,这是最后一个桥亭。</h3> <h3> 图为另一端的引桥,到桥下看看,立在这里已有150多年的桥桩浸透了沧桑。</h3> <h3> 从桥的终端右侧回望全桥,此时天已逐渐放晴,千米之外的出发桥端(右侧端树丛处)依稀可见。</h3> <h3> 返回的路上补照了大桥起始端路边的漂亮佛塔。</h3> <h3> 景点5:国营玉石店</h3><h3> 据导游讲,昂山素季为首的政府上台后,对缅甸玉进行了专营,只允许国家专营店向外国游客出售每人不超过3件玉石产品,并出具证明以备海关查验。缅甸玉世界有名,更为国人所青睐,所以参观玉石店也是一个景点。图左侧为加工车间,右边为展示销售店。</h3> <h3> 墙上的数张宣传照片显示翡翠矿区疯狂的“淘玉”场景。</h3> <h3> 店内面积挺大,图为柜台一角,游客不算少,买者不太多。</h3> <h3> 销售的商品主要是红宝石、蓝宝石和翡翠首饰,但精品较少,大路货较多,比较一下与国内宝石翡翠市场的价格,总体上便宜一些,放大照片可看到价格,价签上标注的数字是美元。</h3> <h3> 加工车间的女工(隔着玻璃照的)。</h3> <h3> 蒲甘附近的缅甸境内最长的河流伊洛瓦底江(2714公里)的黄昏。</h3> <h3> 从蒲甘拉车380公里到达缅甸首都内比都市,该市位于仰光以北约400公里。有关资料介绍,2005年11月6日缅甸政府将首都从仰光迁都到此,2006年军人节正式宣布新都名为Nay Pyi Taw(缅甸古语,意为“京都、都城”)。内比都原名彬马那,为缅甸第三大城市,曾是缅甸民族英雄昂山将军发动独立战争的军事要冲及共产游击队大本营,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塘河谷的狭长地带,战略地位重要,亦是前首都仰光与北方大城市曼德勒之间的一个山区贸易城镇。内比都城市规划分成宾馆区、住宅区和政务区等不同区域。面积约有6450平方公里,比仰光市大9倍多,但人口仅92万,很多市政设施和建筑物正在建设。其中新政府建筑群分散在内比都的一个山谷中,占地约10平方公里,附近被山脉和茂密的树林包围,离最近的城镇也有30公里。旅游团没有安排参观市容,只到翡翠公园外观一下,里面是一堆一堆的翡翠原石,高高的铁丝网围在周围。</h3> <h3> 切割石面上都有文字标记。</h3> <h3> 公园对面的街道,车辆和行人的确很少。</h3> <h3> 双向16车道但车辆稀少的“奇特景观”,旅游行程上安排有,但没有前往观看,是一个缺憾,只能下载一张网上照片弥补。</h3> <h3> 我们有幸下榻的缅甸国宾馆,很有中国味道。</h3> <h3> 宾馆大厅够气派。</h3> <h3> 室外游泳池真不错,下水过了一把瘾,也算享受了一次“国宾”待遇。</h3> <h3> 早上7点从内比都出发行车400多公里,中午时分到达仰光。仰光是缅甸最大城市,位于缅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面积598平方公里,人口761万,1855年至2005年期间为缅甸首都。</h3><h3> 景点11:仰光皇家湖公园。</h3><h3> 皇家湖位于仰光市中心,在仰光大金塔的东面,是一个建于英国殖民时代的人工湖泊。风景秀丽,是仰光市散步的绝佳去处,也是一个观看落日的好地方。皇家湖周长约5公里,水深50-115厘米,面积60.7公顷,通过地下管道与市北的茵雅湖相连,用于向市区供应清洁水源。在皇家湖上可以看到缅甸最具特色的皇家鸳鸯船,也称卡拉威宫,白天看上去金碧辉煌,夜晚则灯光璀璨、倒影斑斓,是仰光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图为鸳鸯船一角。</h3> <h3> 鸳鸯船的尾部端面。</h3> <h3> 来到湖边,右边是鸳鸯船,后面是大金塔,蓝天白云,碧湖绿水,难得美景,同行好友四人合影。</h3> <h3> 湖的对面可见鸳鸯船全景,右边是船头,左边是船尾。</h3> <h3> 湖边的豪华“温德姆至尊”大楼。</h3> <h3> 景点14:市政广场</h3><h3> 图为独立纪念碑,它是为纪念1948年缅甸独立而建的,是现代仰光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在蓝天白云下这座白塔像一柄利剑,直刺蓝天,非常壮观。</h3> <h3> 纪念碑的基座上镌刻着缅甸国家宪法。</h3> <h3> 广场一侧的缅甸总统府。</h3> <h3> 广场入口端是国家立法院。</h3> <h3> 广场另一侧是高档宾馆和银行。</h3> <h3> 老两口对这个场景挺满意,笑得很开心。</h3> <h3> 广场一角的喷泉,为场景增色不少。</h3> <h3> 一群学生合影但是举的条幅和高喊的祝词却是中文。</h3> <h3> 景点15:玛利亚大教堂</h3><h3> 该教堂建立于1895年,是全缅甸最大的天主教堂。</h3> <h3> 教堂内景,肃穆而壮观。</h3> <h3> 大教堂院内雕塑。</h3> <h3> 大教堂对面是“缅甸时报”办公楼,门前挂着国旗,据导游讲缅甸政府规定只有政府机构才能够悬挂国旗。</h3> <h3>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通过这次旅游对这个国家的初步了解。缅甸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130多个民族。自独立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内战不断,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2016年全国GDP632亿美元。目前缅甸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超过60%,农产品主要有稻米、小麦、玉米、甘蔗等。我们行车1500多公里,沿途所见基本是农田和荒地,几乎没有看到工厂。</h3> <h3> 行车途中拍到的牛群。</h3> <h3> 当前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城乡房屋大都比较陈旧,多数公路路况也比较差,导游说曼德勒目前还没有自来水厂。图为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鸟瞰图(在所住宾馆7楼拍照),</h3> <h3> 图为曼德勒的市内交通状况,汽车摩托车不少,但是许多车看上去比较破旧,导游说大多数是日本、泰国的二、三手车。</h3> <h3> 曼德勒到蒲甘的国道,连马路牙都没有,大致相当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县乡道路。</h3> <h3> 图中加顶蓬人货混装的小卡车就是当地百姓使用最多的“公交车”。</h3> <h3> 从仰光到内比都的高速公路较新,这肯定与新建首都有关系,双向4车道,不封闭,路面不错,但车很少。</h3> <h3> 马上就到仰光公路收费站了,车辆逐渐增多,看到了正规公交车。</h3> <h3> 仰光市内的一个路口(车拍)。</h3> <h3> 在仰光所住宾馆附近的街景,前面有一座清真寺。</h3> <h3> 仰光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也很一般,图为黄金屋附近的居民楼。</h3> <h3> 大教堂附近的街道和居民楼。</h3> <h3> 我们所住宾馆旁边正在兴建中的高层楼房,从式样上看会不会是中国的房地产公司投资兴建的商品房?</h3> <h3> 在仰光郊区公路旁的百姓住房(车拍)。</h3> <h3> 缅甸中部公路车拍,一些房子是用竹片和茅草搭建的,居住条件就更差了。</h3> <h3> 沿公路卖水果和土特产品的摊贩很多,品种大同小异,这大概是许多家庭的主要谋生手段。</h3> <h3> 在公路服务区的小商贩,上半图是水果摊,下半图是她和孩子的竹片房。</h3> <h3> 据有关资料,2016年缅甸人均GDP1275美元,百姓收入水平较低,导游讲一般公务员月收入相当于人民币700-800元,餐馆服务员月收入相当于500元人民币左右。图为我们到达曼德勒当天吃晚饭的餐馆菜品价格,比如炒土豆丝2500缅币,水煮鱼10000缅币(1元人民币约兑换200缅币)。中国旅游者在那里都成富人了。</h3> <h3> 一般老百姓在中餐馆吃饭是比较奢侈的事情,在我们第二天中午用餐的中餐馆里这份缅餐炒饭1500元缅币,相当于7.5元人民币,价格是比较高的。</h3> <h3> 我们宾馆旁的路边早餐摊人比较多,一般500元缅币(2.5人民币)就可以吃一顿简单的早饭。</h3> <h3> 缅甸产石油,车用汽油价格很便宜,92号汽油760元缅币(3.8人民币)/升。这里的日用品也很便宜,一瓶1.5升的矿泉水300缅币(1.5元人民币),一条中厚面料的“笼基”5000缅币(25元人民币)。</h3> <h3> 再说说我们的吃住行情况。 早餐都是宾馆自助餐,质量挺好,午晚餐各有不同,8菜1汤总的讲还可以,图为第一天晚上用餐的友谊中餐厅。</h3> <h3> 第二天中午在另一家餐馆用中餐,屋檐上的广告很显眼(上半图)。</h3><h3> 正在上菜,这条红烧鱼挺新鲜,味道也不错(下半图)。</h3> <h3> 餐馆的服务员笑容可掬。</h3> <h3> 到仰光后在“果敢阿菊姨手抓饭”吃的缅餐(右半图)。</h3><h3> 7人一桌,菜品用公勺自取,米饭可添(左上半图),戴上塑料手套抓着吃,比用筷子吃得快也带劲(左下半图)。 </h3> <h3> 住的条件不错, 头两天住在曼德勒“黄金宾馆”,相当国内3星半,图为宾馆前台,。</h3> <h3> 第3天住在蒲甘的这家宾馆,民族风格,相当国内3星级。</h3> <h3> 第4天住在内比都国宾馆,相当国内5星级,前面已经提到了,第5天住在仰光太平洋酒店,相当国内4星级。</h3> <h3> 关于行,一辆中巴从接机到送机,服务人员有5位:导游、导游助手、导游徒弟、司机、司机助手(导游助手的主要工作是收放上下车小板凳,擦车打扫卫生等)他们面带微笑,热情服务,我们挺满意。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缅甸就业门路不多的现状。旅游结束时按照导游的要求,每人支付了24000缅币(相当于120元人民币)的小费。</h3> <h3> 中间穿条纹T恤的是导游饶先生,赴缅远征军后代,看书很多,历史知识比较丰富,一路讲解不错。</h3> <h3> 左半图:中间的漂亮姑娘是导游助手。</h3><h3> 右半图:司机助手小伙子有些腼腆,不好意思对着镜头,他工作很敬业。</h3> <h3> 加油站还是挺正规的。另外车子挂的蓝色牌子说明这是政府的公车,也就是说旅行团是政府组织接待的。另外特别要说一下,一路上在加油站和服务区的洗手间大都比较干净,有冲洗设施,无气味,这大概与缅甸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系,使用洗手间多数不收费。</h3> <h3> 最后介绍一些缅甸社会风情:如图显示手机在仰光使用很普遍,导游说缅甸的手机市场主角是华为,街上也看到数家华为销售服务点。</h3> <h3> 随机抓拍的玩手机的女孩。</h3> <h3> 用头顶是缅甸人搬运物品的重要方式,原来只知道鲜族 人习惯于使用这种运输方法。</h3> <h3> 旅行中感到摩托车是缅甸老百姓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上半图中一位妇女用摩托车运那么多东西,下半图中摩托车后座上坐了一位老尼姑。</h3> <h3> 在佛塔旁织锦售卖的姑娘,真是纯手工编织。</h3> <h3> 布艺小木偶也是缅甸的特色产品。</h3> <h3> 在仰光近郊汽车站上下车的学生们,车上人还是挺多的。</h3> <h3> 佛教是大多数缅甸人的真诚信仰,图为敬佛拜佛的青年男女。</h3> <h3> 在大金塔旁玩耍的小男孩。</h3> <h3> 街上的行人,有人欢喜有人愁。</h3> <h3> 仰光街头也有清真寺,图为车拍的穆斯林妇女。</h3> <h3> 在公路边叫卖水果和饮料的小贩,真是小本生意。</h3> <h3> 怀抱一对吃奶婴儿沿街讨要的年轻女子,不知道佛教信徒们对她是否愿意伸出援手。</h3> <h3> 第6天的中午到达仰光国际机场,这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机场,我们将从这里返回昆明。</h3> <h3> 免税区买点特产留作纪念。佛塔之国“探秘”数天,对这个近邻留下了与此前预料颇为不同的印象,对佛教及其作用也有新的感受,收获不少,值得一游。(下集完)</h3><h3> 在此感谢好友王勉钰、曹毓珠提供了部分照片和对“佛塔之国探秘”提出的修改建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