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路漫漫,择师很重要

小龙女

<h3>自从学了二胡,我渐渐地知道了为什么同时学二胡的五个孩子,一个都没有学出个名堂。接受能力弱一点的孩子,没学两年就放弃了。</h3><h3><br></h3><h3>不否认孩子自身有问题,但是通过这么长时间揣摩和实践,我不得不说孩子学不好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h3><h3><br></h3><h3>建高楼大厦要先打好基脚,拉高难度的曲子要先练好基本功。没等孩子们打好基础,就让孩子们拉五六级,甚至七八级的曲子,孩子们怎么拉?七八级的曲子远远超过孩子们的能力,孩子们就是练死也只能在原地踏步踏。</h3><h3><br></h3><h3>记得有次我让儿子在别人面前拉一首《赛马》。人家没等儿子拉完连问三遍“谁教的”,然后接着又说老师太不负责任了,而且很气愤的样子。那时候我刚刚接触二胡,什么都不懂,自然不会认为是老师不负责。孩子拉不好是孩子的问题,与老师有什么关系呢?</h3><h3><br></h3><h3>儿子学琴都是由我接送陪同,一直认为儿子拉得还不错,在五个孩子当中算得上最好的一个。从陪孩子练琴到自己学琴,我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后来知道了那天晚上那个人说的那番话完全正确。虽然很直接,也伤到了儿子的自尊心,但揭露一个事实,那就是老师对孩子们确实不负责。</h3><h3><br></h3><h3>知道老师不负责任,我也不好说什么,哑巴吃亏只能搁在心里。但是今天再次看到《草原新牧民》的谱子,我真的很想很想说:老师真不负责任,而且是相当不负责任。</h3><h3><br></h3><h3>《草原新牧民》前面的部分是F调(63弦),中间一部分转到了降B调(37弦)。37弦?孩子们根本就没有练过一次37弦的音阶,他们都不知道哪个音在哪个位置,也不知道音位指距关系,让他们怎么拉?光把每个音的指法标好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倘若孩子们熟悉音阶,是不需要每个指法都注明的。或许他们能通过模仿大致找到音的位置,但是他们真的知道每个音的位置吗?一味地模仿,岂不是把孩子们累死。再说有的孩子们会模仿,有的不会模仿。模仿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在一点都不懂的情况下死模仿。</h3><h3><br></h3><h3>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教孩子们拉C调(26弦)的《陕北抒怀》,只上了一节课(50元),之后老师就没有再继续教了。因为孩子们根本就拉不了,连模仿都不知道怎么模仿了。老师按弦也好,换把也好,他们已经找不到音在哪了。</h3><h3><br></h3><h3>《陕北抒怀》是陈耀星、杨春林先生创作的一首著名秦派二胡曲。乐曲抒发了红军老战士重游故地时对战斗岁月的回忆和对故地建设的无限感慨。作者运用“娃娃腔”、“秧歌”等陕西地方音调和演奏手法,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特别的亲切感。整整三页纸,难度自不必说。以孩子们的水平和年龄根本就不适合拉这首曲子。</h3><h3><br></h3><h3>二胡技巧方面的东西很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什么打音、滑音、抛弓、快弓、顿弓、颤弓、揉弦、换把、尤其是仿马啼声,孩子们一个技巧都没有掌握好,老师就不应该能让他们学高难度的曲子。</h3><h3><br></h3><h3>我承认老师的琴技了得,但有些老师拉的好,不一定就教的好。也有些老师不是不会教,只是为了切身利益,从来就不按正规方法教。巴不得孩子们吃一口就能变成胖子,巴不得孩子们学一年就考三级,学三年就考六级。所以说名师不一定就是明师,拔苗助长是害孩子们,不是爱孩子们。</h3><h3><br></h3><h3>很多家长也是这样,我就是其中一个。看到自己的孩子拿到考级证书就高兴了。看到自己的孩子能拉几首曲子就乐了。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我那个时候正而八经地看的就是热闹。自以为儿子拉得不错,殊不知道儿子拉得一塌糊涂,错误百出。换把换不到位,揉弦揉不起来,抛弓抛的不像,打音打的不对,滑音滑的不自然。尽管如此,老师从来都没有严格对待这些常见问题。我还几次请器乐班的老师给儿子加以指点。拉得那么烂,让器乐班的老师从何说起?现在想来真是羞愧至极。</h3><h3><br></h3><h3>回头看看儿子的学琴之路,他虽然练琴的时间比我少几百倍,但是他却要比我辛苦几百倍,他练的都是难度极大的曲子。《烛影摇红》、《空山鸟语》、《喜送公粮》、《江南春色》、《河南小曲》、《翻身歌》、《病中吟》、《故苏春晓》、《迷糊调》、《二泉映月》……这些名曲的难度有多大,老师应该比我清楚。</h3><h3><br></h3><h3>《烛影摇红》里的第一音就在三把位,《奔驰在千里草原》里有许多的抛弓,《空山鸟语》里有大段大段的滑音,《故苏春晓》里的快弓不断,《河南小曲》里的音符变化多端,《草原新牧民》里有仿马啼声,《月夜》里有一弓拉十几个音,这些技巧孩子们一个都做不到,老师明知孩子没有做到,还是逮到就让孩子拉名家名曲。</h3><h3><br></h3><h3>我当初是看着儿子怎么拉的,可我现在却想像不出儿子当初怎么就拉出来了。想必当初能把这些难度大的曲子拉出来,只有一种方法能做到――“糊”,只不过他比其他小孩要会“糊”一些。不会“糊”的孩子早撂琴不干了。孩子们在老面前光明正大地“糊”,老师不仅不指出,反而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糊”。</h3><h3><br></h3><h3>曾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学琴最不值得就是上课让老师给学生“洗菜”。让老师给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洗菜”,家长肯定不愿意。然而这几个孩子老是让老师给他们“洗菜”。</h3><h3><br></h3><h3>孩子们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老师真不应该让孩子们学超出能力范围之内的曲子。难度那么大,在家练不好,去上课只得让老师“洗菜”,而且有的老师喜欢帮孩子们“洗菜”,“洗菜”能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照我说,与其让老师“洗菜”,不如在家练习,问题是曲子难度太大,有的孩子不想练,有的孩子练来练去也不见效果。</h3><h3><br></h3><h3>一首曲子好几个部分,要花好几节课才能学完,隔段时间老师又要花好几节课给孩子们“洗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h3><h3><br></h3><h3>只要是老师都知道“每天必练”的重要性,别说教了,老师提都没提过。学琴五年,没带孩子们拉过五声音阶,七声音阶,遇到什么调,就临时告诉孩子们内弦是什么,外弦是什么。也极少把技巧方面的东西拎出来单独练习。二胡虽有“四不放过”,但孩子们拉得再不好,在老师面前都能顺利过关。就算是天才,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也学不好。</h3><h3><br></h3><h3>老师琴技高超,教的学生肯定不计其数,学出来的也大有人在。但是为什么她教的这五个孩子,一个都没有学出来?有的甚至学好几年,拉琴还是像锯木头,发出来的声音还是“杀鸡杀鸭”。到底是老师不会教还是老师没有用同样的方法教。</h3><h3><br></h3><h3>其实儿子在学琴这方面是有天赋的,节奏感比较好,模仿力也比较强,可是最终还是半途而废了。</h3><h3><br></h3><h3>儿子没有把二胡学出来是我这辈子的遗憾,也是我心里难以抹去的痛。学琴最佳年龄已过,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既没有给他找个好老师,又没有监督他把琴练好,也没有顾及到他练琴时的感受。我还想着他长大以后能背着心爱的二胡走四方,我想我真是做梦,做一个很美很美的白日梦。</h3><h3><br></h3><h3>学琴路上一边行走,一边领悟,我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们的家长:琴路漫漫,择师很重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