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树共生 树塔相依 永远共存

娜些时光

<h3>  塔的建筑形式起源于古印度,称作窣堵坡,是佛教高僧的埋骨之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窣堵坡也渐渐演变为塔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h3><h3> 一座古老的城市,在历史长河中,总会落下一些遗迹,或是一方塔,或是一座桥,或是一口井。它们默默无语,只是静静地立在山头溪畔,犹如一个个凝固的文化音符,永恒地记录下历史的旋律。</h3> <h3>  也许你还不知道,祖先留下来的有一种塔就是专门建造来葬字的,它就是惜字塔。汉字的美和价值是公认的,人们葬字也是因为汉字的美丽和珍贵而不忍草率对待。 古人惜字如金,凡是写有文字的任何纸张都不会随便毁弃,都要焚化以示敬意。古代读书人会在桌旁放一个字纸篓,不要的纸扔在里面;等着用扁担挑着字纸竹箩筐的沿路拾字纸的老人来到,再把字纸倒给老人,带到惜字塔去焚烧。</h3><h3> 相传,民间惜字,有“火化成蝶”的美丽传说:如果写了文字,字纸就必须焚烧,当每一个字被焚化成了片片纸灰时,会化作翩翩蝴蝶,飞到天上去,告知仓颉,人们没有乱用字,辜负他造字的原意。人们对于仓颉创造文字之功绩十分尊崇,转化为一种对有文字之纸张不随便玷污的具体行为, 发展成敬惜字纸的习俗。废弃的文字可以如此诗意而尊严地消失,真是一个美丽又善良的创意。</h3> <h3>  位于湖南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九峰山村的惜字塔,为一座清代石塔。其因塔上生树,树塔共生而闻名遐迩,备受当地人推崇,奉为神塔、神树,为当地一宝。</h3> <h3>  在马路与小径的岔路口,竖立着指示牌,写着“游客止步,宝塔在此”,像是告诉游人目的地到了,更像是提醒游人,宝塔圣地,闲人免入。顺着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不过几十米的距离,就到了惜字塔前,塔五层,高约12米,一棵树在塔顶生长欣欣向荣,像是塔的帽。</h3><h3> “以前我们都叫胡椒树,后来专家说叫朴树。”据村里的老人说“那时候,树只有碗口粗。”树繁茂依旧,人却已成了老人。</h3> <h3>  对于塔的历史,村里的人如数家珍。该塔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塔高12米,五层,呈六边形,花岗石砌筑,塔基直径4.23米,塔身内空,底层设一拱形门,门楣阴刻楷书“惜字塔”,二至五层均设二门对开,各层方向不一,一二层内有石阶旋至第三层,二层内壁题刻“道光十八年戊戌秋起建立”,各层塔檐较短,檐角起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塔顶被雷击毁,尔后长出一株朴树,现树高约7米,形如华盖,根系穿过塔身,直至塔基,生长茂盛,成为奇特的塔树共生珍贵景观。</h3> <h3>茶亭惜字塔的塔檐较短,檐角微翘,起坡平缓,每个檐角上饰有鸟形的石雕,该塔的塔身内空,有简陋的石梯可以登高。</h3> <h3>  至于那棵朴树于何时何种方式来到塔顶,已经无从考究。据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塔尖被雷电击毁,尔后因飞鸟栖息,鸟粪中残留的树种留在了塔顶,便生长出一株朴树,经年岁月,树根经塔缝不断向下,已经扎到了塔底的土壤深处,小树也变成了大树。无心考究故事真实性,故事太美,人们愿意相信。总之是因为种种偶然才形成了今天的这种塔树共生的神奇壮观,树塔相依百年,树根沿着两层塔壁之间的黄土已经延伸到了地里,长得牢固而茂盛,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开始接受来自四方的朝拜。</h3> <h3>  在2008年惜字塔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因塔与树共生危机,树根撑破了塔身,此时的塔和树岌岌可危。随着朴树生长,树根将塔身的花岗岩胀得四分五裂,古塔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当时的惜字塔塔身最大裂缝有十几厘米,随时有垮塌的危险,当地政府部门邀请了省内建筑、植物学等各方面的专家,考察,制订了一系列的修复方案。</h3><h3> 在准备施工时,村民们出来阻挠,甚至担心他们怕把树给弄死了......后来通过各方的努力以及专家从各个角度耐心解释,才终于说服村民,于当年冬天动工。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惜字塔修复完成。庆幸的是,修复非常成功,塔身严丝合缝,第二年,朴树如期发了芽,现在依旧郁郁葱葱。“这次修复可以保塔树几十年无虞,以后再出现问题,就留给后代去修复吧。”此次修复的负责人也坚信以后会有更好的办法应对塔和树的共生难题。</h3> <h3>  如今树高七米,枝繁叶茂,百年树塔,以沉默收容了人们的美好祈求,原谅了人们的疯狂践踏,经历了“你死我活”的岌岌可危,再看看古塔上的这棵古树,应该比周围任何一棵树的生长都要艰难很多,但却应该有着它自己的幸运或者幸福,因为它可以站在高高的古塔顶上,遥望山岭村庄,俯瞰稻田阡陌,还能听到远处河塘里的蛙鸣,甚至听到更远处公路上的喧哗。</h3><h3> 夕阳西下,斜照着塔和树,小径显得静谧,河边的草丛中不时飞出一两只鸟,水稻金黄,农夫在田埂上来回走动,查看自家庄稼长势,那便是“九峰夕照”的美景。</h3> <h3>  希望,古塔、古树这幅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宁静和谐的奇异美景,能够相互包容,永远共存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