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当我写下开题的这句诗时,突然发现时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流逝的快。弹指一挥间,我竟然已经在农业线上工作了三十多年!我自小在农村长大,81年高考志愿是浙江农业大学农机化专业,只因当时工农-12手扶拖拉机在农村土地上的威猛。工作后我也常常奔波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并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农民朋友,可以说我生命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农业的基因,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走在了农业路上,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人,并以此为豪。<br></h3> <h3> 我清楚记得2000年李昌平上书给朱镕基总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信。我想如果没有对农民、农村、农业的挚爱,他是绝对不会写也不会寄出这封信的。我经历过农村的贫穷、落后和疾苦,也目睹过诸多工商资本流血、挣扎、死亡在农业线上。我们的农业技术水平整体上还较低,可研究应用、发现突破的东西还很多,应该可以有所作为或者大有作为,所以自己也一直有种能为农业做点什么的情结。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群体,农业是最基础的第一产业,农民却是一直以来的弱势群体,农业局也是一直弱势局,新组建的农业农村局会不会还是弱势呢?改革开放40年了,农业的前途在哪里?我还是很迷茫,借此就要离别农业工作岗位之际,聊聊自己经常思考的三个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br></h3> <h3>一、回不去的农村
我的老家是农村,一直很穷,一日三餐难得见个肉腥味,常年穿哥姐的旧衣服,唯一可能穿上新衣服和放开肚皮吃肉的时机就是春节,所以过年是我童年最大的憧憬和期待。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过年不再是一种憧憬和期待,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负担,一种被动的忙碌。童年时,年味很浓,缺的是年货;现在,年货很丰富,缺的是年味!春节拜年扔下年货就走成了普遍现象,过去的年味哪里去了,不知现在的大家还有没有过大年的那种希冀和快乐?
我母亲目不识丁却很坚强,什么吃的穿的用的都得母亲张罗。现今每逢节假日,我都会带家人回老家看看,一是烧点好吃的慰劳一下母亲,二是也想对从未在真实的农村生产生活过的女儿抒发一下自己乡村情怀,希望女儿能爱农村知农民疾苦。然而,“老爸,你已讲了太多遍了!”女儿已不耐烦我的啰嗦,我想灌输的乡愁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矫情罢了,对她来说农村就是贫穷、落后、不卫生的代名词。
4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人纷纷离乡背井出门谋生,留下的大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守望着乡土,土地荒芜,杂草丛生,留守农民的主要收入不是来自粮食、蔬菜生产,而是来自打零工、小商业、经济作物,城里人种菜是为了安全,农村人种粮种菜是为了省钱。<br></h3> <h3> 我国用4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大批农民为了谋生或儿女就学移居县城甚至省城,大量的小学、初高级中学被撤并,农村古老生产生活工具、古民居被遗弃和收藏,偏远山区村落纷纷消亡,有资料显示我国改革开放后有100多万个村落在地图上被抹去。农村业余生活贫乏,农闲时多为赌博、电视、发呆,唯利、虚荣、攀比心盛行,春节团聚议论最多的是某某某今年大发了,问的最多的是“今年还好吗?”(意指今年赚钱比去年多吗),摆阔最好的方式是“你到我的城市来,吃住玩我全包了”。老一辈进城打工者心里还或多或少有乡愁情结。据调查老一辈打工者90%不愿意再回家务农,但90%想回家养老;90%的打工者在城市买不起房子,但90%想回老家造房子,即使是农村进城创业成功者,为了显摆也都会回农村建个豪宅别院,这也导致农村大量的老宅被废弃,造成农村的空心化,因为老宅多建在旱地山边,新宅多建在平阔良田。而新一代打工者常年在外生活,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童年,对农村、农民没有太多的记忆和情感,而农村的卫生习惯、医疗条件、通讯条件确实不尽人意,新一代打工者90%不愿意回老家生活,一旦再有下一代,即使老一辈打工者你有再多的乡愁,也会身不由己的回不了农村。<br></h3> <h3>二、玩不起的农业新模式
十多年来,每一次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大家都会叫一遍“农业的春天来了”,都会有一种农业新模式或新名词流行起来,说迎接春天也好等待春天也罢,可农业的春天却迟迟没有到来,在此我绝对没有贬低或否定新模式的意思,我想说的是市场经济下,没有千病一方的良药,市场不会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搬可套,生搬硬套的东西成功率往往不高,经不起市场浪潮的考验,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别人成功的模式只可借鉴,但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特点和创新。
就近十多年来,农业新模式真正农民参与的不多,反而是工商业者、工商资本为主,他们看到了政府对农业农村的重视,热血澎湃的投身农业置身新模式,却对农业的基础条件、技术条件和资源配置缺少深入研究,结果把农业产业做成了无根之草,特别是在浙江这种人多地少、经济发达、用工成本高的区域,成功者寥寥,而失败者多多。
1.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型。农业要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提法很对,没毛病!农业是微利的,没有规模哪来的高收入?没有标准化生产哪来的高品质产品?许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喜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不顾自身实际和农业技术上的专业要求,盲目扩张,不顾农业产业回报率低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不了解农产品是大宗的大众化需求的产品。你的产品定位是高端还是中低端,就目前市场经济下高品质是否能高价位,你的产品消费群体如何,都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和谋划。农业产业的管理成本是常年累月的,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导,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必定带来高投入,而高投入必定造成企业的重资产重负债,加上农业的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经常性,很容易形成农业企业的风险,上市或拟上市农业企业被债务拖死的很多,如山东土佬茂牧业、兖州瑞特农牧等。再则,如果你用规模化的理念生产中低端农产品,这不是与农民抢饭吃吗?农民的用工是不计成本的,农民一年能赚个3万就会喜滋滋了,可是一个企业用3万养个打杂工都不够!<br></h3> <h3> 2.全产业链型。食品安全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非专业人士都在强调不用农药、化肥,现实呢?如果全世界都不用农药、化肥的话,我想20%左右的人会被饿死。饿死肯定还不如吃死!现在很多企业从安全和产业融合考虑瞄上了全产业链模式,宣称要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商品全程把控;从种植到初加工,再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最后到市场,全产业链参与,叫什么“三产融合”、“三生融合”。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很骨感,可以说全产业链模式95%的企业不适合搞!中粮、新希望都曾想要走全产业链之路,但后来都不得不调整。全产业链与专业化生产是存在矛盾的。如果你没有长期的积累、丰富的资源,千万不要去硬拼全产业链模式,容易稀释资源,拖累原有优势的主业,成为自身发展的“手链”“脚链”和“颈链”。
3.休闲观光型:农业与旅游业可以结合,成功的案例也很多,但不是人人可做,也不是随便哪个农业基地都能做成的。华西村做休闲农业不是很成功吗?这是基于华西村的旅游基因——“全国名村”,把这种基因延伸到农业上顺理成章,其推出的“农家乐趣”、“田园风光”、“休闲生态”等产品满足了都市人体验农家生活、休闲度假的需求,住传统农舍、烧传统锅灶、用传统厨具,自钓活鱼、自摘蔬菜、自饮自娱,让城市游客不仅尝到鲜美地道的农家菜,也感受到农村和农家生活的新鲜和乐趣,而名村效应减少了推广成本、信任和接受的时间成本!
农业与旅游业有许多的共同点,但毕竟是有行业跨度的,两个都是投入大回报期长的产业转接在一起,如果没有很好的转接基因肯定会由于基因不匹配而枉送了性命,近几年非常红火的“花海”“彩色稻田”“体验采摘游”项目,由于花期短采摘期短的硬伤,往往是哄了人气、损了力气、伤了财气!农业跨界旅游业如此,其他产业跨界农业也同样会有转接基因的问题。我见过一个房地产老板,财大气粗,想跨界休闲农业,说:“别人可以做我就可以,不就是需要技术团队、投入大回报期长吗?我有的是钱,技术团队可以化钱请啊。”休闲农业不是唐僧肉,不是谁都能吃上一口的。我想跨界休闲农业的企业需要做好三个准备:一是充足的自有资金长期投入准备;二是乐观的心理长期亏损准备;三是足够的耐心和坚持思想准备。仅凭情怀,照搬照抄他人经验模式仓促上马,基本上都不会成功的。<br></h3> <h3> 4.科技型、有机型农业:科技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来武装农业、改造农业的技术体系。它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等特点,科技农业就目前来讲其功能还是以科普、观光为主,许多科技农业如无土栽培、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等都因投入产出比小而实际应用不多。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生产过程的控制,产品到底是否安全、合格,还需要其他很多环节来保证。人们往往觉得相对于常规农业产品,有机产品“更有营养、更美味、更安全”。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官方机构宣称有机产品在营养、味道或者安全性方面优于常规产品,美国农业部(USDA)明确说明,只对有机产品的生产及标识进行管理,不对有机产品的优劣发表任何评论。尽管如此,有机产品毕竟也没有什么劣势,人们还是倾向于有机产品。换句话说,人们对于有机产品的偏好,是出于一种“推理”,当然,这“推理”可能是对的。但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风险很大,如果普遍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肯定会造成粮荒、菜荒和果荒。所以有机农业很难成为今后农业生产的主导方式。<br></h3> <h3> 5.田园综合体型:目前最火的莫过于田园综合体了。田园综合体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商业模式方法论,出发点是主张以一种让企业参与、带有商业模式设计、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多方共建的“开发”方式,创新城乡发展,形成产业变革,重塑乡村的美丽田园、美丽小镇!思路是好的,然而既然是美丽田园、美丽小镇建设,就需承接农业、综合旅游业,说到底就是“农业+文旅+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就是“农业+旅游”的升级板而已。
综合体的综合产业链包括以特色农产品和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休闲活动的核心产业;直接支持休闲农产品的研发、加工、推介和促销的企业群及金融、媒体等企业的支持产业;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等的配套产业;还有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的衍生产业四个层次。这么多层次产业群,规模动辄几千上万亩,投资动辄几亿数十亿,每年要花费的人工及管理费用有多大,年产出会有多少,回报期该有多长,田园综合体运行成功率有多少?我不知道,但就目前宣传的成功案例看,地方政府付出的财力物力人力不可低估,纯企业运作的成功案例天知地知。我可以大胆预言目前开建的大多数“田园综合体”项目不会成功,其“多方共建”带来的多方投机思维就是不成功的主因。地方政府的思维是:为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那我就拿优惠政策和承诺让你来,再立项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对于地方而言,这是“三全其美”的好事,既扩大了地方投资,又有了政绩项目,还卖了人情。而投资运营企业的投机思维是:为了获得政府几百几千万的扶持资金和廉价的建设用地指标,自己融资几千万至几亿,项目搞得华而不实,做好了自己捞一笔,做不好把包袱扔回政府,政府你总不该眼巴巴的看着我死,看着大量的土地荒芜,看着我没钱付给农民田地租费、员工工资吧?有了这两种思维其结果可想而知,美好的愿望变成泡影只是时间问题。
看过多个田园综合体运营的规划设计,大都存在几个运营死穴:一是产业植入模式不合理。不深入研究产业落地条件和植入产业项目,用个人情怀玩个性,盈利模式不清晰,很容易做成夹生饭,结果会是欲丢不忍再投无力。二是生搬硬套三产融合。把自己个人的消费喜好和臆想作为投资经营的理念,缺乏有效的“消费流”导入渠道,供给与需求严重错位。三是缺乏合格的投资运营主体。农村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城市及乡村有农业大盘运行能力的力量团队非常稀少,项目规划设计中基本没有高水平合格的运营主体,投资“打水漂”的概率很高。四是以投机的心态做项目。有不少人压根儿就不打算“玩真的”,他们知道并清楚“玩真的”很难挣到钱,一旦拿到政府扶持资金,就立即找退路,人为“休克”项目。<br></h3> <h3> 三、爱不了的农业项目资金
农业是立国之本,国家和地方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频频发布相关惠农政策,近年来力度空前。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生产者补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等等。
可很多事实是好政策好意愿不一定就办的成好事,存在“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境况,这种境况在农业上尤为突出,工商人头脑都比较活泛和逐利的,惠农政策往往也容易吸引和引导他们偏离市场规律的轨道。见过多个农业业主经营土地二三十亩的,原本辛苦是辛苦了点,一年赚个十几二十万在农村过过小日子还是蛮舒坦的。一天有人告诉他如果扩大一下规模到200亩左右,你经营农产品不是需要冷库储藏、农业机械及农产品分选包装设备吗?为了方便生产和减轻劳动强度你不是需要改善一下生产条件吗?如供电、供水、道路修整,甚至生产管理用房屋建设等等,这些只要立项验收后,政府就会给40-60%的项目资金补助,你自已投资100万,政府白贴你50万。“对啊,好事啊,50万哪,我要辛苦好几年了,白拿呢,如果夸大到200亩我本身的收入也会增加好多倍的,干!”。结果是贷了款欠了账,又缺乏规模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农忙时请不到农民工只好出高薪,农闲时请的农民工没活干得养闲;一会儿农业机械罢工找不到修理工,修理好了又耽搁了农时;一会儿又风、水、旱、雪、虫、病灾等,单位生产成本大幅提升;最要命的是市场滞销,大量的农产品烂在田间地头,欲哭无泪啊。<br></h3> <h3>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起的作用是引导、服务和监管,而不是管理主导。政府对产业的发展主要应做好:一是制订好产业政策,正确引导和扶持产业健康发展;二是组织协调好产业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推广,为产业发展做好技术和政策服务支撑;三是严格执法监督,保障产业安全规范发展。而现实中许多政府人员喜欢主导、喜欢做强做大,容易产生外行主导(指导)内行,脱离地方(业主、资金)实际,脱离市场(产业、市场)实际的盲目做大,如安吉白茶原效益很好,贵州风岗县5年左右时间发展了60万亩,其结果可想而知,前几年我县的铁皮石斛也是一个例子。
农业产业中的农产品生产利润理论上算算,效益大多不错,都在50%以上甚至100%,实际呢?纯生产型经营企业如果没有国家良好的扶持政策90%是亏损的,隐形成本很高。一是农业用工成本很高。农业生产季节性用工很多,长期稳定性用工又不多;二是资金占用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期往往较长,短的一季长则数年;三是不可预见的风险多而高。如旱涝风雪冻病虫草害等等;四是市场风险较高。好的农业生产项目易形成跟风,几年时间就会供过于求甚至一文不值。五是流通保鲜储藏成本很高。如前些年发生的橘子、土豆、码卡,农民因为价格太低连收获的劳工钱都付不出,让其烂在地里树上也不愿意收获。2004年我县业主发展建设的一个300亩水果基地, 2008年开始产出,亩产逐年增加到后来的1000kg/亩,质量优异先后多次获奖,10元/kg并热销,但在产出的10年时间里有三年几乎绝收(两年受台风影响,一年受春雪影响),还有多年因蜂、虫害损失惨重。<br></h3> <p> 以上是我所见所闻所历所思的几点感受和想法。我对农业感情深厚,但面对农业的困境,也提不出什么良策,相信继续奋战在农业线的新领导、同事、朋友们会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希望在你们的努力下,我们会迎来农业之真正的春天!</p><p> </p><p> 晨风</p><p> 2019年1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