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习近平主席说:不要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搞丢了。</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习近平</span>指出:“除夕和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家都能欢欢喜喜过好年。”</p> <h3>新年好!</h3> <p class="ql-block">话说<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春节</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p class="ql-block"> 春节的伟大之处,在于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还是每年一次,从不间断,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习俗的认同,是生活状态的一致性体现,长久生活状态的融合,势必形成共同的集体人格,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个文化的主脉,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亲情之线。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有多少中国人,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织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用情感编织的血脉之网。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历久不衰,任皇权更迭、王旗易帜,中国人回家过年去滋润亲情的初心始终不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中国人对宗族血脉的寻根问祖。</p><p class="ql-block"> 有人曾经担忧过域外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节日,会淡化中国人对自己传统节日的固守。可当人们在春运的当口,站在车站、码头、机场看看那些奔家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样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就算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写在日历上,也撼动不了对中国春节的想往。一个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我们的春节,是我们对文化的认同、是对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我们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最好体现!</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民族必然诞生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必将凝聚伟大的民族!伟大不是吹出来的,是庞大的族群,经过几千年的磨难锤炼而根植血脉的认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 <h3> 回家过年,是每一位中国人永恒不变的话题。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无论身处天南海北还是五湖四海,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br></h3><h3> </h3><h3> </h3> <h3>春节的伟大之处——</h3><h3> 世界上各国的节日加起来多如牛毛,但没有一个节日能与中国的春节相比。</h3><h3> 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还是每年一次,从不间断,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里呢?</h3><h3> 这就是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h3><h3> 习俗的认同,是生活状态的一致性体现,长久生活状态的融合,势必形成共同的集体人格,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个文化的主脉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亲情之线。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有多少中国人,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交织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用情感编织的血脉之网。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历久不衰,任皇权更迭、王旗易帜,中国人回家过年去滋润亲情的初心始终不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中国人对宗族血脉的寻根问祖。</h3><h3> 有人曾经担忧过域外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节日会淡化中国人对自己传统节日的固守。可当人们在春运的当口,站在车站、码头、机场看看那些奔家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样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h3><h3> 就算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写在中国人的日历上,也撼动不了春节的一根毫毛。一个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我们的春节,是我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我们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最好体现!</h3>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而南方沿长江一带特别是土家族为腊月二十四日),传说这是“灶王爷上天”之日。</p><p class="ql-block"> 话说灶王——</p><p class="ql-block">灶王爷爷本姓张,</p><p class="ql-block">自幼取名张万昌。</p><p class="ql-block">家财万贯多富有,</p><p class="ql-block">伸手张口娇惯养。</p><p class="ql-block">其父为其选贤妻,</p><p class="ql-block">聘娶渔女郭丁香。</p><p class="ql-block">郭氏多才更贤孝,</p><p class="ql-block">善做乌鱼杂面汤。</p><p class="ql-block">滋味美好营养高,</p><p class="ql-block">美食美誉传四方。</p><p class="ql-block">万昌嫌弃是渔女,</p><p class="ql-block">休了丁香娶海棠。</p><p class="ql-block">谁知海棠不着调,</p><p class="ql-block">好吃懒做臭名扬。</p><p class="ql-block">挥霍无度没几年,</p><p class="ql-block">万贯家财全败光。</p><p class="ql-block">破衣烂衫无人样,</p><p class="ql-block">沿街乞讨去流浪。</p><p class="ql-block">这年腊月二十三,</p><p class="ql-block">乞到一家遇丁香。</p><p class="ql-block">丁香认出是万昌,</p><p class="ql-block">怎成这副可怜相?</p><p class="ql-block">丁香生性本善良,</p><p class="ql-block">赶做乌鱼杂面汤。</p><p class="ql-block">老张吃罢评滋味,</p><p class="ql-block">恍然大悟是丁香。</p><p class="ql-block">羞愧难当无地容,</p><p class="ql-block">钻进灶堂一命亡。</p><p class="ql-block">顺着烟筒上了天,</p><p class="ql-block">直达天庭惊玉皇。</p><p class="ql-block">念其本家有悔意,</p><p class="ql-block">封他管家为灶王。</p><p class="ql-block">丁香寿终百年后,</p><p class="ql-block">又把灶王奶奶当。</p><p class="ql-block">一段灶王始末话,</p><p class="ql-block">送给朋友来分享。</p> <h3>腊月二十四(南方过小年),掸尘扫房搞卫生,是约定俗成的家庭大扫除。</h3> <h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h3> <h3>腊月二十六,杀猪宰羊割年肉(现在杀年猪不局限于此日)。过去由于生活艰难,人们只在年节中方能吃上肉。</h3> <h3>腊月二十七,宰鸡(鸭、鹅等)赶大集,过大年(春节)所需物品均在置办中。</h3> <h3>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包饺子和贴花。古人以桃木为避邪之木,后被红纸所代替。</h3> <h3>腊月二十九,祭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h3> <p class="ql-block">腊月三十(大年),辞旧迎新一夜连双岁(南方习俗为守岁,长辈给坚持守到深夜零点时分的小字辈押岁钱),五更之时分两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p> <h3>辞旧年迎新年交替时的守岁传说</h3>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字辈押岁钱(长江一带除外),以压邪崇。</p> <p class="ql-block"> 有关春节(正月初一)的来历 ,在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p><p class="ql-block">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时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所以每年到除夕这一天,村里的人就带着家眷躲避年兽。这年除夕,“年”兽闯进村。它看到一户人家烛火通明,门贴大红纸,“年”狂叫着扑过去。接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不敢靠近。这时,院门大开,只见老人身披红袍在院中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走了。这事很快就在别的村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以后,每年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放爆竹,用来驱赶“年”兽。这个风俗越传越广,从此就有了“过年”。</p><p class="ql-block"> 春节不仅有他自己的传说 ,还有许多诗人为它写诗 :有一首诗家喻户晓 ,他就是宋朝的王安石写的一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 <h3>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相互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忙酒宴。</h3> <h3>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岳父(老丈人),媳妇儿回娘家,礼物应带双数。</h3> <h3>大年初四,三羊开泰。传说灶王爷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h3> <h3>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南西北中,财富五路通。</h3> <h3>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h3> <h3>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h3>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七说<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人日</span>——</p><p class="ql-block"> 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p><p class="ql-block"> 2014年2月6日,中国传统“人日”当天,数十名文化界学者、专家在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着古装朗诵古文名家张桂亭创作的《人日赋》,共同倡议将传统“人日”设为“人民节”、“尊严日”,倡导“生命尊严”“生命质量”,呼吁人们在每年的这一天,静下来思考生命的价值,不向权势低头,不向金钱媚眼,言行举止皆出己心,丝毫不为名和利,做顶天立地的“人”。</p><p class="ql-block">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两汉魏晋时江南一代的人日习俗是:,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这即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食之,可以祛病避邪,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作装饰避邪,或剪纸花互相馈赠。相传这一天如果天气晴好、人事和悦,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人丁兴旺、吉祥平安。文人学士则喜欢在这一天登高赋诗,出游郊野</p><p class="ql-block">人日,就是“人安之日”。</p><p class="ql-block"></p> <h3>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h3> <h3>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奉行祭典以表庆贺。</h3> <h3>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百谷都生地。</h3> <h3>正月十一,祭奉紫姑。过去深受压迫的女性,把紫姑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h3> <h3>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至,开始做元宵赏灯的筹备工作。</h3> <h3>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本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h3> <p class="ql-block">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p> <h3>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来演化成元宵节观灯(东北地区为观赏冰灯节)。</h3><h3><br></h3> <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标志着传统春节的结束。2000年前汉文帝定为元宵节。从此历代都有赏月闹元宵的习俗,青年男女也盼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赏灯猜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元宵节也是古人的情人节了。</p><p class="ql-block"> ——子英随记</p> <p class="ql-block">元宵夜 ·贵花灯</p> <p class="ql-block">猜灯谜——</p> <p class="ql-block">第一组</p><p class="ql-block">1.纸老虎——外强中干</p><p class="ql-block">2.兔子请老虎——寅吃卯粮</p><p class="ql-block">3.兔子不吃窝边草——舍近求远</p><p class="ql-block">第二组</p><p class="ql-block">4.男女声合唱——异口同声</p><p class="ql-block">5.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p><p class="ql-block">6.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p><p class="ql-block">第三组</p><p class="ql-block">7.最长的腿—— 一步登天</p><p class="ql-block">8.直上重霄九——平步青云</p><p class="ql-block">9.最重的话—— 一言九鼎</p><p class="ql-block">第四组</p><p class="ql-block">10.危楼高百尺——摇摇欲坠</p><p class="ql-block">11.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p><p class="ql-block">12.最短的季节—— 一日三秋</p><p class="ql-block">第五组</p><p class="ql-block">13.翻砂造型—— 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14.晴天霹雳—— 一鸣惊人</p><p class="ql-block">15.四面不通——走投无路</p><p class="ql-block">第六组</p><p class="ql-block">16.不怕中间——畏首畏尾</p><p class="ql-block">17.温度计一一冷暖自知</p><p class="ql-block">18.小巷偶遇——狭路相逢</p><p class="ql-block">第七组</p><p class="ql-block">19.有空再看——等闲视之</p><p class="ql-block">20.双手赞成——多此一举</p><p class="ql-block">21.硬着头皮撞——首当其冲</p><p class="ql-block">第八组</p><p class="ql-block">22.笑死人——乐极生悲</p><p class="ql-block">23.断线的风筝——身不由己</p><p class="ql-block">24.翘翘板——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第九组</p><p class="ql-block">25.极小——微乎其微</p><p class="ql-block">26.农产品——土生土长</p><p class="ql-block">27.打边鼓——旁敲侧击</p><p class="ql-block">第十组</p><p class="ql-block">28.无底洞——深不可测</p><p class="ql-block">29.忽略中段——瞻前顾后</p><p class="ql-block">30.客满——座无虚席</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组</p><p class="ql-block">31.初一 ——日新月异</p><p class="ql-block">32.巨浪——大起大落</p><p class="ql-block">33.脚底抹油——溜之大吉</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组</p><p class="ql-block">34.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p><p class="ql-block">35.跋作序言——本末倒置</p><p class="ql-block">36.这山望那山高——见异思迁</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组</p><p class="ql-block">37.坐收渔翁之利——不劳而获</p><p class="ql-block">38.退潮——水落石出</p><p class="ql-block">39..两点差十五分—— 一时三刻</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组</p><p class="ql-block">40.最高明的医术——药到病除</p><p class="ql-block">41.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p><p class="ql-block">42.最爱工作的人——废寝忘食</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组</p><p class="ql-block">43.最爱学习的人——如饥似渴</p><p class="ql-block">44.为师一生未跳槽——屡教不改</p><p class="ql-block">45.旅社一楼客早满——后来居上</p> <p class="ql-block">据正史《旧唐书》记载:1200年前,元宵之夜,唐玄宗的宝贝女儿广宁公主,在长安都城看花灯时,被另一队的家奴一鞭子抽下马,驸马在上前搀扶时,又结结实实挨了一顿鞭子。广宁公主哭着向老爸告状,唐玄宗只将恶奴杀掉,却又把驸马罢官,等于各打五十大板。</p><p class="ql-block">欺负到皇家头上,如此飞扬跋扈,皇帝却如此纵容,任人鞭打金枝玉叶,对方何方神圣?</p><p class="ql-block">对方共五队人马,为“一男四女”:宰相杨国忠、贵妃杨玉环、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除杨贵妃外,其他四人是其兄及大姐、三姐、八姐。公然殴打公主,却不受惩罚,可见老杨家的人已横行霸道到何种程度?</p><p class="ql-block">后人为此评说,元宵之夜这一鞭子,将大唐王朝打落下马,从此由盛转衰。</p><p class="ql-block">此言不虚也。</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六送瘟神。为什么要送瘟神?怎么送?记住这5点,平安富贵一整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民间,自古就有“不出正月都是年”的说法。正月十六,正处于百姓口中的“年”当中,但大多数人都进入了生活常态。在旧时,就有正月十六送瘟神的风俗。为什么要送瘟神呢?在百姓的认知中,认为瘟疫是神鬼降灾,要通过祭祀,上供,把它送走,才能保证一家人的平安吉祥。</p><p class="ql-block">怎么送瘟神?在民间,各地的习俗也略有不同,一般都是登高,走百病,游神,送纸船,放鞭炮,还有百姓将麦草扎起来做成瘟神的形状,在正月十六这天彻底把它送走。寓意瘟疫消失,人世间太平,祈求人寿年丰,一整年都顺遂。</p><p class="ql-block">其实,在中国的民间,正月十六的夜晚还有许多风俗,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老旧的传统逐渐消失不见了。“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这首民谣在世间不知道传承了多少年。再加上民间还有,“十六走、十七送,少生疾病得安宁”的民俗谚语。所以,过好正月十六这天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一家人整年的健康和财运。记住这5点,平安富贵一整年!</p><p class="ql-block">1:游百病,这是正月十六的老传统,老习俗,游百病也叫走百病,就是在这天晚上人们相约三五成群,在大街上游走,民间称此活动为游百病。认为这样做,可以确保家人一整年都健康,不生病。民间俗语,“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但是,绝不可到亲朋好友家去游玩,串门的,会被人家误以为是“游百病”,给人家带来不吉利,这是很忌讳的。当然,随着新社会,新时代的发展,这一习俗好像逐渐也淡化了。</p><p class="ql-block">2:瘟神之日忌吵架,前面说过正月十六是送瘟神的日子,民间要准备各种供品以及香纸,鞭炮。老话说:“送瘟神,驱瘟疫”。这天,百姓们会想方设法送“瘟神”回天庭。如果家里出现不和谐,吵架拌嘴,甚至是动手,这样会让瘟神乘虚而入,带来不利的运气。所以这天是最忌吵架的,脾气不好的人要收一下。</p><p class="ql-block">3:不要吃剩菜剩饭,勤俭持家是中华美德,在春节期间很多家庭基本上都会有剩菜,人们为了不浪费,不糟践粮食,这段时间基本上都要吃剩菜剩饭。但在老祖宗看来,如果这天继续吃剩菜剩饭,寓意生活穷苦,不利于新一年的财运。当然,这只是风俗,再说剩菜剩饭经常吃对身体也不好,该扔的还是扔掉吧,身体健康才最重要。</p><p class="ql-block">4:落灯,在旧时正月十六这天要把家里的灯笼都摘下来,表示承接了春节这段时间所有的福气与财气。这天,要把灯摘下来,然后两个灯笼相互碰一下,里面的蜡烛就会把灯点燃,这叫“碰灯”。民间俗语:“灯笼一着,吉利来到”,“碰灯”预示着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现在大部分都是点灯,按照老人的说法,是要把灯笼摘下来装到袋子里扔掉。</p><p class="ql-block">5:吃面,民间俗语,“上灯圆子,落灯面,接着拜来年”。按照老习俗,老传统,正月十六这天是要吃面的,寓意新一年好日子连绵不断。这天吃面还是有讲究的,要吃大蒜面,因为“蒜”与“算”谐音,与“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的俗语相契合。所以,正月十六不但要吃面,还要吃蒜,平安富贵。</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p><p class="ql-block">七律二首·送瘟神 </p><p class="ql-block">现代 ·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读 六 月 三 十 日 《 人 民 日 报 》 , 余 江 县 消 灭 了 血 吸 虫 。浮 想 联 翩 , 夜 不 能 寐 。</p><p class="ql-block">微 风 拂 晓 , 旭 日 临 窗 , 遥 望 南 天 , 欣 然 命 笔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绿 水 青 山 枉 自 多 , 华 佗 无 奈 小 虫 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千 村 薜 荔 人 遗 矢 , 万 户 萧 疏 鬼 唱 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坐 地 日 行 八 万 里 , 巡 天 遥 看 一 千 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牛 郎 欲 问 瘟 神 事 , 一 样 悲 欢 逐 逝 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春 风 杨 柳 万 千 条 , 六 亿 神 州 尽 舜 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红 雨 随 心 翻 作 浪 , 青 山 着 意 化 为 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天 连 五 岭 银 锄 落 , 地 动 三 河 铁 臂 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借 问 瘟 君 欲 何 往 , 纸 船 明 烛 照 天 烧 。</span></p><p class="ql-block">译文:南方一直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一个华华的血吸虫竟使大好河山萧杀黯淡,就连华佗也奈之不得。 成千成万户人家变得萧条冷落,大片田银荒芜,许多村庄已被完全毁灭。人们住在银球上,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己万里路,巡视了宇宙中万千星河。牛郎要问起血吸虫病的事,一切悲欢离合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了。如今的南方春天,千万条杨柳随风飘拂,景象格外优美,中国的六亿人都是尧舜一样的圣人。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情翻波逐浪,青山也有意银化崎岖险要为康庄大道,为人民作桥梁。五岭山脉高峻与天接,劳动人民却在山上挥动雪亮如银的锄头;摇动铁臂来搞水利建设,使大银震动。请问瘟君你想要去往哪里呢?我们用烧胶船和蜡烛把它送走。</p> <h3>大年初一至年十五的相关禁忌</h3> <h3>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h3> <h3>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h3> <h3>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h3> <h3>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h3> <h3>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h3> <h3>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 12 岁的男孩,因为 12 是 6 的两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h3> <h3>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h3> <h3>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h3> <h3>农历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信众要主祀玉皇大帝,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h3> <h3>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h3> <h3>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h3> <p class="ql-block">从正月十二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而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p> <h3>以下为春节及猪年图片集锦</h3> <p class="ql-block">春节相关习俗还有哪些:</p><p class="ql-block"> 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贴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食俗:蒸年糕,包饺子……</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p><p class="ql-block">1.扫尘</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p><p class="ql-block">2.贴春联</p><p class="ql-block">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p><p class="ql-block">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p><p class="ql-block">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p><p class="ql-block">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p><p class="ql-block">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p><p class="ql-block">4.年画</p><p class="ql-block">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p><p class="ql-block">5.守岁</p><p class="ql-block">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p><p class="ql-block">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p><p class="ql-block">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p><p class="ql-block">6.爆竹</p><p class="ql-block">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p><p class="ql-block">7.拜年</p><p class="ql-block">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p><p class="ql-block">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p><p class="ql-block">8.春节食俗</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p><p class="ql-block">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细说小年:</p><p class="ql-block"> 腊月廿三是小年吗?很多人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事,但也有人说腊月廿四才是小年,还有说廿五的,难道小年不是一个统一的节日吗?今天咱就来说说小年那些事。</p><p class="ql-block"> 都知道小年这一天主要就是祭祀灶王爷,那咱们就先从灶王爷上说起。灶王爷,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也有称“司命真君”、“护宅天尊”、“灶君”、“灶神”的,总之就是厨房之神。</p><p class="ql-block"> 关于灶王爷的传说有很多种,每个地方各有不同。我们这边流行的说法就是灶王爷本姓张,生在普通人家里,娶妻丁氏,后因生活所迫外出打拼,留妻子在家照顾老人,打理家事。多年以后他经商成功,腰缠万贯,回到家却休掉了默默等候自己多年的结发妻子,另娶新欢。</p><p class="ql-block"> 然而好景不长,一把大火烧光了张家的所有财产,无奈只能出去讨饭为生。有一天,他来到一户人家,向女主人乞讨,女主人看他可怜,下了面条给他,他连吃三碗,过后才发现,给他饭吃的正是他的前妻丁氏!羞愧之下,他一头钻进灶锅底下,憋死在里面。</p><p class="ql-block"> 这种新奇的死法引起了玉皇大帝的注意,因为玉皇大帝也姓张,对他起了怜悯之心,认为他尚知羞愧,还能有的救,既然死在灶锅底,就封他为灶王,每年过年前上天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好坏行径,到了大年三十再回到人间。</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死前是吃的面条,所以每年供奉人们都会给灶王放一碗面条,还有了一句“灶王老爷本姓张,一年一碗烂面汤”的歌谣在民间流传。同时,因为在小年这一天送灶王上天言事,也会给他放一些糖果什么的贿赂他,避免他说自己的坏话。为表达期望,还在他两边写上两行话:“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来提醒他。</p><p class="ql-block"> 当然传说终归还是传说,中国历史上,早在商朝的时候就有了祭灶的风俗,但是那时候并没有小年一说。而且一开始是月祭,每月的最后一天,后来因为觉得繁琐慢慢地改成了年祭,但一开始也不是在腊月廿三四日,南朝时期是和腊八同过。大约到了宋朝的时候,祭灶的时间就改到了腊月廿四这一天。这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和元代的《武林旧事》以及宋代范成大的《祭灶祀》中都有记载。那时候也不叫小年,在北宋叫“交年节”,意为新旧交替。南宋就改叫“小节夜”,区别腊月三十的“大节夜”。</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宋代之后,本来祭灶的时间一直都是腊月廿四,那是从什么时候有了腊月廿三祭灶的风俗了呢?这件事的改变就要从清代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那说起了。古代祭灶有个规矩,一定要男人祭灶,女人不能做这件事。而在皇帝身边任职的大臣,有的因为要随时候命,甚至要值夜班,没有时间回家祭灶,官方便把祭祀的时间提前了一天,廿三祭祀,廿四送神,这样把时间错开都能有时间祭灶了。所以就有了“官祭三、民祭四”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虽然说这只是官方为了方便为官者做的举措,但是上行下效,渐渐的不光是为官者,普通老百姓也把祭灶提前到了廿三这一天,后来因为觉得分两天太麻烦,就干脆把祭祀送神都放到了廿三这一天。而远离国都的南方并没有受到这种改变的影响,还是按以前的规矩廿四祭灶,所以造成了南北方不同时间过小年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部分地区因为当地一些风俗的影响,廿五、廿六、廿九甚至有正月十五过小年的,都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但是形式上差异不大。</p><p class="ql-block"> 如今,因为城市的发展,灶台已经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小年的习俗更多的只能在农村见到了。人们总说如今的年味淡了,其实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对一些传统节日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重视了。正如那句话所说“生活无趣,是因为少了些仪式感”。适当的停下来感受一下那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不要让匆忙和懈怠冲淡了生活本来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再议为什么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p><p class="ql-block"> 在北方,人们称腊月二十三这天为“小年”,而南方的小年则为腊月二十四。尽管时间上有些许差异,但小年一到,那么年也就要来了。这天以后,人们正式开启“过年模式”,家家户户开始为过年做准备。</p><p class="ql-block"> 因为不同的风俗与传统,在全国各地,“小年”也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日期。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然而,浓浓的年味是一样的, 热热闹闹的烟火气里,升腾的都是最深情的眷恋。细说起来,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历史更为悠久。</p><p class="ql-block">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中</p><p class="ql-block">就有这样的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而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p><p class="ql-block">主要是从清朝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皇帝为了节省开支,在腊月二十三祭祀火神的同时,也祭祀灶神,由于民间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形成了新的风俗。还有一句流传很久的俗语:“官三民四船五”,说的是在古代过小年的时间,官宦之家腊月二十三,寻常百姓腊月二十四,水上船家腊月二十五。而北方受到“官三”影响较大,渐渐调整了小年的时间安排。种种传说如今很多已经不可考,但人们对于小年的认真,仍然一如既往。</p><p class="ql-block"> “小年”一点都不“小”,正是从这天开始,我们的忙碌与欣喜,被正式切换进了“春节时间”,小年很隆重,小年是祭灶的日子。“灶,造也,造创食物也”,在民间传说里,灶王爷可以说是和普通人关系最密切的神了,既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又代表玉皇大帝考察人间善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小年这天,家家户户恭敬祭灶,摆好供品、奉上灶糖,好让灶王爷顺顺利利回到天上,汇报工作时多说好话,讨得来年的平安吉祥。小年很甜,随着时代的变化,祭灶的仪式已经不多见了。然而,那一口甜蜜,却长长久久地流传了下来,糖瓜香甜可口,关东糖又硬又脆。对于如今的孩子们来说,各种糖果早已不新鲜,然而只有过年时的这口最地道、最有味。</p><p class="ql-block"> 小年很忙,除了祭灶,小年这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忙,今年这个小年,很特别。往年的这个时候,大家讨论最多的是,“抢到票了么?”“你几号回啊?”“给家里人买什么年货带回去?”而今年,许许多多的人退掉了车票、机票,开始重新安排春节的计划,爸妈忙着寄快递,把家乡味送到馋了一年的孩子手里。在北方,小年这天必不可少的是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南方人则会选择吃软糯的年糕,唇齿之间都是属于家的味道。这一天,家里要扫灰尘,“尘”与“陈”谐音,寓意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为了迎接春节长假,家家都要开始置办年货,杀猪宰羊、腌肉酱菜,集市挑选、商场采购,一派忙忙碌碌、热热闹闹。有些地方小年就开始贴春联了,很多人还是喜欢用传统春联,普通的红纸配上黑色的书法,简朴却年味儿十足,心灵手巧的人们还会在这时,剪出一张张雅致精巧的窗花,红彤彤的纸上一剪一刀裁出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p><p class="ql-block"> 当火红的灯笼挂起来,当璀璨的彩灯亮起来,春节的装饰点缀着大街小巷</p><p class="ql-block">浓郁的年味开始在周围弥漫,让我们挥别过去,一起拥抱崭新的一年,请继续相信,只要努力敢拼,新一年的自己就会比去年更好。</p><p class="ql-block"> 其实,无论在哪过年,年味不会减,温暖不会变。哪怕隔得再远,只要用心,思念与祝福,也一定能够抵达。只要心在一起,无论在哪里,也都是团圆。</p><p class="ql-block"> 愿你和家人如意平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关于小年来历的又一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 传说,朱元璋年轻时是一穷光蛋。一年过年,他身无分文,想在肉铺里賖几斤肉过年,老板不肯,他说那賖一个猪头[猪头]吧(古代猪头很便宜),老板猪头[猪头]也不赊。朱无可奈何,随手在街道墙壁上写上一首打游诗:”可怜可怜真可怜!别人有年我无年,赊个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当皇上,老子要过二个年”。</p><p class="ql-block"> 想不到朱后来真当上了皇帝</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快过年了,他想起曾经写在墙上的打游诗,为了自己的金口玉言,他颁旨,从今年起过二个年,一个小年,一个大年。当时已是腊月二十二了,就定在明天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由于交通不便,圣旨传到南方迟了一天。所以就有了北方人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p><p class="ql-block"> 后来才有了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之说。</p> <p class="ql-block">火树银花不夜天,张灯结彩迎新年。辞旧迎新乐无边,华厦处处舞蹁跹。</p> <p class="ql-block">何谓“除夕”:</p><p class="ql-block">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含有除旧迎新,万象更新的意思在里面。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p><p class="ql-block">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夕”。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从此,人们把农历三十叫"除夕"。</p><p class="ql-block"> 传说有户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p> <p class="ql-block">盘点各地春节习俗:</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北地区</p><p class="ql-block"> 北方的春节,除了必不可少的庙会,各地又有多种独特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捏油灯:在山西晋西北的岢岚县民间,从正月初十至二月初二,人们在几个晚上都要点油灯。岚县人捏灯盏,是用面捏,所用面,有荞面、糕面数种。捏荞面灯盏,要捏成形后放在笼屉中蒸熟;糕面,即软黄米面灯盏,是在做成蒸熟的素糕后才捏成灯形。有的人家也用玉米面、荞麦面做灯。用白面做的叫“银灯”,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灯”,用养麦面做的叫“铁灯”。</p><p class="ql-block"> 剪春幡:在南阳镇平一带,农村妇女习于立春日用彩色绸布剪制“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等,缀于小儿臂上,男左女右,以为立春之标志。</p><p class="ql-block"> 跑竹马: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流行于山西省内各地。这种活动内容,通过有关资料的证实,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民间活动形式,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北地区</p><p class="ql-block"> 西北地区的春节传统有一种大江东去的豪迈。</p><p class="ql-block"> 陇县社火:是节日迎神赛会扮演的杂戏杂耍。 “ 社火 ”的渊源是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其它杂戏杂耍的 “ 百戏 ”广场娱乐活动。起初,是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后逐渐演变成了迎春贺年的娱乐活动。</p><p class="ql-block">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p><p class="ql-block"> 破五:意思过了今天过年中所忌讳都破了,生产开始正常,清晨鸣炮庆祝,但这一天也是忌讳最严的一天,呆家里不作事更不能出门。今天也是过年敬香供神最后一天,晨、午、晚每次都要鸣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中地区</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中原地区保留了大量传统民俗。</p><p class="ql-block"> 沤柏枝:豫西一带,农历正月初一最早起床的人第一件事是将除夕堆放在院中配有麦糠或谷草的柏枝点燃,俗称“沤柏枝”。沤柏枝时有的全家大人小孩要从柏枝火上跨过,称跨旺火。有的还在当院中高挂一灯笼,称作。挂天灯。据说,挂天灯、沤柏枝、跨旺火可。镇妖除邪,尤其可防止凶神。</p><p class="ql-block"> 冬舂米:汉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安徽和县、含山等地。每年冬至后第三个戊日,恰好是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民间称作“腊米工日”。这天取水舂米,迈入仓中,故称。冬舂米是在黄米的基础上再囤制一次。</p><p class="ql-block"> 放人丁炮:汉族岁时旧俗。流行于安徽歙县地区。农历正月初二,各宗族所有男子,在本族祠堂内集合,由庭长或代表发给爆竹,一般每人三枚。凡有儿子的男子,每人加发小爆竹十挂,一挂一百枚,取百子吉祥之意;无子的男子在祠堂祖宗牌位下烧香求子。民间认为,这天是求子最好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南地区</p><p class="ql-block"> 在少数民族聚集地,春节习俗也具有很多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 除夕祭树:流传于四川省岳池县一带。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饭菜端上桌后,首先敬神供祖,接着将每样饭菜取一点出来,切细和匀后,由家长用盘子或小簸箕端到最大最好的一棵树前祭树。据说,这样来年果树能花繁果丰,带来滚滚财源。祭树后,全家才围着桌子吃团年饭。</p><p class="ql-block"> 偷菜节:是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习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异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p><p class="ql-block"> 汲新水:又称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传于桂西一带。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的新媳妇或大姑娘,担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浙地区</p><p class="ql-block"> 无论搡桨弄舟,还是灯火舞龙,都透着甜甜的江南水乡气息。</p><p class="ql-block"> 点岁灯:汉族节日旧俗,流行于江南部分地区。除夕或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在此期间,夜间卧室里通宵燃灯,称“岁灯”。一般在屋柱脚、床下、桌下、灶下点灯。多用红萝卜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也有用陶器盛油点灯的,是除夕守岁的一种活动,还要贴春联,放爆竹、唱辞岁歌、饮分岁酒、吃岁饭等。</p><p class="ql-block"> 接青龙:汉族民间岁时旧俗。流行于浙江杭州。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各路龙灯集中到吴山龙王庙,挂红点睛,称为“龙灯开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南地区</p><p class="ql-block"> 温暖的南方让冬季的春节也有诸多夏天特点。</p><p class="ql-block"> 贺年酒:旧时瑶族节日风俗。流行于广西灌阳县。农历十二月,每户交两斤米给头人酿酒。正月初一,再交猪肉半斤、豆腐两块,蒜苗一根,派一男子参加酒会,称为“吃贺年酒”。由头人主持。旧年添了人口的人家,抱着孩子,带上一壶酒、两块豆腐、一块猪肉,来向大家拜年。以后村里分东西就有小孩的一份。</p><p class="ql-block"> 吊缝猴:流行于台湾地区的汉族民间岁时风俗。用布扎成猴子模样或红布缝成猴形图案并在四角缝上扫帚图形,春节期间,作为饰品挂在屋檐下。因“缝猴”与“封侯”谐音,以图吉利。</p> <p class="ql-block"> 回家过年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按照习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打扬尘、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买年货、二十七洗疟疾、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些仪式,营造了浓浓年味儿,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也让亿万中国人,成就了独属于我们的民族记忆。</p><p class="ql-block"> 无论南北,年味渐浓。每逢春节前夕,广州的商场或人家,门口都摆上了金桔树。花市也开了。</p><p class="ql-block"> 而在北方,年味儿更浓。到处都有一股暖烘烘、喜滟滟的气息。是啊,快要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仪式。而这个仪式里,藏着的是十几亿人对家的浓浓渴望,和融在骨血中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过年与春节,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从返乡那一刻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鸟飞得再远,会飞回旧巢;鱼游得再远,会游回故渊。数以亿计的人们,在年关将至时,背着行囊,踏上回家路。</p><p class="ql-block"> 不论返乡的人是谁,来自哪里,去往何方,每个人的胸膛里,涌动的都是同一句话:</p><p class="ql-block">快点回家!</p><p class="ql-block"> 那么故乡就成了一个情感大磁场,将天南海北、南往北往的人,都吸回了故土。</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返乡的人在火车上,集体唱《常回家看看》。人们唱着唱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家,是我们生命里的根。也是牵动14亿中国人的心结。异乡再好,终究不是归宿。故土再远,但那就是根。故乡,是最初的模样。故乡的山山水水等在那里,和你离去时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 岁月改变了容颜,却没有改变它的模样。它一如往常,安宁静谧。当你踏上那条石板路。看见那些瓦房和炊烟,听见熟悉的鸡鸣。你会觉得:终于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时间忽然慢下来,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家,永远在那里,不离不弃。那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一直在家里,盼等着我们的归来……</p> <p class="ql-block">这幅组图是回家过年的春运大潮场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火车站里人潮涌动,高速路上风雨无阻,扛着大包小包的游子们,满怀焦急和期待,只为回到那温馨的港湾,享受一年中难得的团圆。</p><p class="ql-block">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华传统,回家团圆;中华孝道,自古流传!古往今来,中国人讲究的就是阖家团圆,年味足。过年过的就是心情和气氛,亲人团聚,互叙衷腸,走亲访友,叩首相拜,丰盛酒筵,礼宾相待。匆忙几日,拜拜再见!来年再聚,风光依旧,你忙我忙,奋斗一年,周而复始,忙碌一生……</p><p class="ql-block"> 不过还是别忘了,回家过年,记得带点不一样的东西哦 。</p><p class="ql-block"> 春节团圆,是中华炎黄子孙不变的主题,而春运则是不能缺席的关键词。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是几代中国人往返于故乡与他乡的共同记忆。</p><p class="ql-block"> 团圆,在中国人的价值理念中是幸福的象征。春运,伴随春节而来。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承载着一颗颗归家的心,无论多么的拥挤总会溢满浓浓的情意,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这首很应景的歌,唱出多少游子的无奈。春节期间,无论身在哪里过年,都衷心祝福能安好和顺,吉祥幸福,新春快乐!</p> <p class="ql-block">神父希望人们对过年苦口婆心的劝导和需要明白的几件事:</p><p class="ql-block">第一,一个家庭就是身体的机体,每个家庭成员,都是身体机体重要的一部分,缺一不可,当珍惜爱护彼此。如眼睛总说鼻子没用,鼻子总说耳朵没用……脚说手没用……这个家庭就不会和谐,彼此怨恨没有爱。过年相聚,把这一点想明白,看到别人身上你无可代替的优点和作用,彼此消除怨恨,和睦相处,才会过一个好年。</p><p class="ql-block">第二,过年有长辈的,做儿女的,一定孝敬到点上,别以为回家和老人在一起就是孝顺,别认为给老人点钱买件礼物就是孝顺,老人不停的在厨房操劳,你在看电视打麻将玩游戏这不是孝顺,你当进厨房,让老人吃口现成饭,老人想休息了,你还在吵吵嚷嚷还在占着老人休息的空间玩闹或侃大山,这不叫孝顺,过年确保老人的休息时间这才叫孝顺。过年了,把自己孩子往老人家一放,自己在外任性的玩,这不叫孝顺……</p><p class="ql-block">第三,过年喝酒要有度,有节制。没有节制,伤了身体不划算。</p><p class="ql-block">第四,过年千万别酒后驾车,以免灾祸。</p><p class="ql-block">第五,过年切不可浪费。</p><p class="ql-block">第六,过年最重要的事不能忘记敬拜天主和天堂里的先人,灵修不能放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你能做到吗?</p> <h3>听说如今世上有"四强":<br></h3><h3> 德国的车,</h3><h3> 瑞士的房,</h3><h3> 日本的老婆,</h3><h3> 中国的爹娘……</h3><h3> 过年啦,儿孙满堂。</h3><h3> 中国爹娘,像打了一针鸡血,充满能量!</h3><h3> 厨房,"齐不隆冬呛",老爹娘的刀声,成了过年的锣鼓点,敲出了,椒红艽绿,鸭焦鸡黄。</h3><h3> 再累,也不能让年轻人帮灶,他们要上网,太忙!</h3><h3> 酒醉饭饱,怀盘狼籍!儿孙们带着年味的余香,各归梦巢,准备拥抱明天的太阳。</h3><h3> 只剩下中国爹娘,像只弯弯的月亮,把一袭微弱的目光,照在灶台上的剩饭残汤。</h3><h3> 这是他们,明天的干粮!</h3><h3> 一辈子,省吃俭用,只有这一天,他们惊人的大方,山珍海味,琼浆玉液,像不用花钱一样。</h3><h3> 当完厨娘,还要把金主担纲:孙子要留洋,儿子要换房,媳妇要她解囊!</h3><h3> 谁都知道,爹娘只有一脚踢不倒的钱,每一个铜板,都被磨的铮亮;</h3><h3> 谁都知道,爹娘能从针尖上削铁,从牙缝里抠粮;</h3><h3> 谁都知道,爹娘的血管,虽然早己干瘪,只要针一扎,还会有鲜血流淌!</h3><h3> 可怜的中国爹娘,不怨天,不怨地。只怨你们那颗心,总在外面丢荡,从来没放在自己的身上!</h3><h3> 有道是:编席的睡凉炕,晒盐的喝淡汤。中国爹娘,难道你们的一生,就该如此嗟伤?</h3><h3> 又要过年了,中国的爹娘——你们都准备好了吧!</h3> <h3>春节不能踩“雷区”——喝酒禁忌:</h3><h3>来自医护人员的春节温馨提示⚠️</h3><h3>头孢类+酒=毒药 </h3><h3>感冒药+酒=肝衰竭 </h3><h3>安眠药+酒=一条人命</h3><h3>降压药+酒=低血压休克</h3><h3>降糖药+酒=低血糖休克</h3><h3>抗癫痫药+酒=药物失效</h3><h3>抗过敏药+酒=嗜睡昏迷</h3><h3>肠胃炎药+酒=更易醉酒</h3><h3>抗心绞痛药+酒=头痛、休克</h3><h3>解热镇痛药+酒=消化道出血</h3><h3>消炎药+酒即可产生双硫仑反应。</h3><h3> 双硫仑症状及其反应:面色潮红,满身酒气,呼吸困难。</h3><h3> 双硫仑本身是是一种戒酒药物,双硫仑在与乙醇联用时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分解氧化,导致体内乙醛蓄积而产生一系列反应。</h3><h3>1.如何鉴别是否为双硫伦样反应?</h3><h3>一、是酒量好的人突然不耐酒力。</h3><h3>二、是空腹饮酒后更容易中招。</h3><h3>三、症状出现快而重,与平时乙醇中毒不同。</h3><h3>酒后多久可用药?</h3><h3>2.用药期间及停药7天内不得食用含乙醇的制品。</h3><h3>3.引起双硫仑反应的常见药物有哪些?</h3><h3>1、头孢类抗生素: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拉啶、头孢噻肟等 ;</h3><h3>2、硝咪唑类: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 ;</h3><h3>3、呋喃类: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h3><h3>4、降糖药:如氯磺丙脲、达美康、甲苯磺丁脲(0860)、优降糖、苯乙双呱、华法林、三氟拉嚷、妥拉苏林、胰岛素等。</h3><h3> 因此,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同时也为了过个安稳年、祥和年,请在好的状态下喝酒🍻🍷</h3> <h3>春华秋实又一年,美好团聚回家园。既然在春节期间风风火火赶回家,那么就别让老人木讷太失望,放下手机多陪自己的亲人们聊天天说说话……</h3> <h3>附历史资料: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的春节物资限量供应</h3> <h3> 无 题</h3><h3><br></h3><h3>年味正浓酒亦香,</h3><h3>沐日已满又返岗。</h3><h3>短暂相聚今离别,</h3><h3>无奈思绪添惆怅。</h3><h3>仰天望,泪眼藏,</h3><h3>慈母送儿扶车窗。</h3><h3>年年佳节盼团圆,</h3><h3>岁岁离乡心凄凉。</h3> <h3>过年老家规,传承古文化——</h3><h3>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不能丢。</h3><h3>01.吃鱼不能说“翻”。</h3><h3>——翻鱼和翻船同音。应该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安全回来的意思。</h3><h3>02.家里来客人了,添饭时一定不能说:还要饭吗?</h3><h3>——客人走后家里大人肯定要一通叨叨你!说过多少次添饭添饭,你才要饭的呢!</h3><h3>03.不许用筷子敲盘碗。</h3><h3>——大人会说你像什么样子!乞丐吗?</h3><h3>04.过年下饺子皮破了不能说“破”。</h3><h3>——说“破”不吉利,尤其是过年。要说饺子“挣”了。</h3><h3>05.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h3><h3>——因为象征香炉,只有死刑犯的辞阳饭才这样插筷子。</h3><h3>06.吃饭不能吧唧嘴,喝汤不许吸溜。</h3><h3>07.全家人一起吃饭,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h3><h3>08.长辈做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一般来说夫妻要挨着。</h3><h3>09.有的孩子得宠,可以挨着老人,但座椅不可高于长辈。</h3><h3>10.吃饭时,手要扶碗,不许一只手放在桌下。</h3><h3>11.吃饭时,在盘子里乱翻,会被大人敲手。</h3><h3>12.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碗满处跑那是要饭的。</h3><h3>13.夹菜不过盘中线。</h3><h3>14.不许吃饭咬着筷子;</h3><h3>15.不许壶嘴对着人;</h3><h3>16.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只能夹眼前的;</h3><h3>17.不许反着手给人倒水或倒酒;</h3><h3>18.吃完饭的,一定要说“请慢用”,否则就说这个人没有教养。</h3><h3>19.家来客人,要谨记:茶七,饭八,酒满。</h3><h3>20.递、接东西时,要用双手,尤其给长辈。</h3><h3>21.不许斜着眼看人,老话说眼斜心不正。</h3><h3>22.递剪子时要手攥剪子尖儿,把剪刀柄让给对方。</h3><h3>23.敲门应该先敲一下,再连敲两下,急促拍门属于报丧!</h3><h3>24.见长辈要称呼“您”;</h3><h3>25.不许抖落腿,所谓男抖贱女抖浪</h3><h3>26.客人在,不可以扫地</h3><h3>27.不许叉着腿儿。</h3><h3>28.不许罗着锅儿。</h3><h3>29.不许掳袖管儿。</h3><h3>30.不许挽裤腿儿。</h3><h3>31.不许嘬牙花儿。</h3><h3>32.不许抖落腿儿。</h3><h3>33.不许当众喳呼。</h3><h3>34.不许压人肩膀。</h3><h3>35.做客不能坐人家的床。</h3><h3>36.做客不许进没有人的房间。</h3><h3>37.站不倚门、话不高声;</h3><h3>38.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出门要说一声。</h3><h3>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父母仅把这些老规矩没有言传身教,有些年轻人把这视为“陈规陋习”。随着上一代人渐渐老去,如今年轻人中懂“规矩”的越来越少。</h3><h3> 其实,老规矩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礼——充满着古老的人文关怀与仁德修养。</h3><h3>放到圈子里,让更多的朋友看到吧,因为这些老规矩不能丢!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h3><h3>网页右上侧敬请点击”小姆指‘’或点击信息符号留下您的美评,谢谢😜</h3> <p class="ql-block">年终聚餐少不了,春节聚会有很多。</p><p class="ql-block">啤酒白酒和红酒,每样轮番把酒酌。</p><p class="ql-block">劝君饮酒要记牢,抗菌药后不能喝。</p><p class="ql-block">不然后果很严重,头孢配酒命磋砣!</p> <h3>切记😏:酒前酒后均不可口服抗菌药物💊</h3> <p class="ql-block">我们土家族的年俗——</p><p class="ql-block"> 山里的土家人,不知从什么时刻就习惯了忙年,从腊月二十这一天,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张罗,做准备了。</p><p class="ql-block">https://mp.weixin.qq.com/s/fiH4CBRaInWvB8I61vkWxQ</p><p class="ql-block">说明:长按网址复制点搜索即显示该链接。</p> <p class="ql-block">正月为什么不能理发?真相原来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这个民间习俗:正月不能理发。究其原因,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正月理发对舅舅不好。头发和舅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那么,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p><p class="ql-block"> 正月不能理发的风俗影响很大,人们普遍是在腊月理一次发, 然后等到二月二“龙抬头”才会再进理发店。过一个多月才能理发,你帅气的发型还在吗?</p><p class="ql-block"> 其实正月理发跟舅舅没半点关系,“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源于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这场头发的变革着实惹恼了很多汉人,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对,“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却遭遇了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上演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幕幕悲剧。</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种习俗在流传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思旧”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变成了“正月不剃头——思旧”。后来,“思旧”被讹传为“死舅”,以讹传讹,也就有了后来“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由此可见,正月剃头这事跟舅舅一点关系都没有,纯粹是民间附会谐音罢了。误会喽!</p> <p class="ql-block">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span>等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 副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传统的张贴春联讲究<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右手为上,左手为下</span>,即春联的上联应贴在人面向门的右侧,下联贴在左侧。春联的读法和中国古代书籍一样,竖排<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上往下,从右往左</span>念。</p><p class="ql-block"> 〝—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这一重要的年俗活动被称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守岁。</span></p><p class="ql-block">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出自宋代戴复古的《除岁夜》,此诗通俗而形象地描写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除夕</span>的辞旧迎新情景,有浓郁的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年糕</span>。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金银</span>,年糕又称“年年糕”,与“<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年年高</span>”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春节</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的伟大之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还是每年一次,从不间断,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里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就是</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家庭中亲情的力量</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让</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人</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习俗的认同,是生活状态的一致性体现,长久生活状态的融合,势必形成共同的集体人格,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个文化的主脉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亲情之线。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有多少</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人</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交织在一起,就是</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人</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用情感编织的血脉之网。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历久不衰,任皇权更迭、王旗易帜,</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人</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回家过年去滋润亲情的初心始终不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人</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对宗族血脉的寻根问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有人曾经担忧过域外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节日会淡化</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人</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对自己传统节日的固守。可当人们在春运的当口,站在车站、码头、机场看看那些奔家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样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就算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写在</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人</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的日历上也撼动不了春节的一根毫毛。一个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我们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春节</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是我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我们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春节</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是全世界</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华人</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最好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伟大的民族必然诞生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必将凝聚伟大的民族!伟大不是吹出来的,是足够庞大的族群经过几千年的磨难锤炼而根植血脉的认同,这就是</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华</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年初一这一天,要记住“1不扫,2不动,3不泼,4不吃”,</span></p><p class="ql-block">【1不扫】</p><p class="ql-block">首先要记住的就是在大年初一这一天是不适合扫地的,很多地方都有着这样的讲究,在这一天家里的扫帚都是不动的,也不能够去倒垃圾。</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觉得在大年初一这一天扫地的话,会将家里的财气和福气扫走,在一些地方也觉得扫帚和扫把星的说法是一样的,在大年初一这一天要避免去拿家里的扫帚,避免带来一些不好的运气。</p><p class="ql-block">如果在这一天真的打算要扫地的话,也要从外往里扫,意味着把福气和财运扫到家里面,这样寓意会更好,而在这一天也尽量不要去倒垃圾,避免将家里的好运气带走。</p><p class="ql-block">【2不动】</p><p class="ql-block">“不动”所指的就是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尽量不要去动家里的针线和剪刀。</p><p class="ql-block">老一辈人觉得针线和剪刀过于锋利,在新年这一天本身是一个特别喜气的日子,如果在这一天使用了针线和剪刀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新一年的运势,也会招来一些不必要的口舌纠纷。</p><p class="ql-block">有一些地方也觉得,如果在新年的第1天就使用针线缝补衣服的话,那么一年到头可能会经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争吵,影响到心情,会像针刺一样的难受。</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尽量不要去触碰家里的针线和剪刀,如果真的有需要缝补的衣服,最好也要等到过了这一天再进行修补,在这一天大家就不要去缝衣服,也不要去拿剪刀剪东西了。</p><p class="ql-block">【3不泼】</p><p class="ql-block">“不泼”所指的就是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不要泼水,最好也不要向外倒水。</p><p class="ql-block">在老一辈人眼中,水也被为看作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如果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就泼水的话,很有可能会将家里的财气带走,所以在这一天尽量不要泼水,也不要倒水。</p><p class="ql-block">一些地方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也会将家里的水缸装满,有一些农村地区还会将家里的大锅也装满水,寓意着来年能够有更多的财气,能够过得更完好,有一个好的收成。</p><p class="ql-block">所以在这一天,大家最好不要向外泼水,也不要把家里的脏水倒掉,可以选择留到第2天之后再清理干净,这些老一辈的传统最好还是要遵循的,这样也是为了祈祷来年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尽量不要在大年初一的时候犯忌讳。</p><p class="ql-block">【4不吃】</p><p class="ql-block">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吃东西也是有着一些讲究的,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关于吃东西方面的讲究也是不太一样的,大家也要遵循一下这些讲究。</p><p class="ql-block">有的地方会有大年初一不吃稀饭的讲究。</p><p class="ql-block">因为在一些人眼中,稀饭代表的就是稀少,会有一层穷的意思,如果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里就吃稀饭的话,那么近一年可能会过得越来越不好,财气可能会变得比较少,家里的收入可能也会变得少一些,所以在这一天尽量不要吃稀饭,而要吃馒头之类的主食。</p><p class="ql-block">有的地方会有大年初一不吃咸菜的讲究。</p><p class="ql-block">有些朋友可能因为年夜饭过于丰盛,所以在吃完年夜饭之后想着吃一点清爽开胃的小咸菜,但很多地方都有大年初一不能吃咸菜的讲究。</p><p class="ql-block">因为咸菜也代表着贫穷,在老一辈人看来,只有家里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才会吃咸菜,如果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全家人就吃咸菜,餐桌上没有其他菜肴的话,难免也会有一丝不好的寓意。</p><p class="ql-block">有的地方也有在大年初一不吃苦味食物的习俗。</p><p class="ql-block">比如苦瓜和苦的咖啡等食物,如果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就吃这些苦味食物的话,那么新的一年可能会过上苦日子,所以为了能够在新的一年过得甜甜蜜蜜越来越好,尽量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不吃苦味的食物。</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不同的地方过年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以上这些大年初一的讲究,大家都知道几个呢?大家所在的地区还有哪些其他的讲究呢?可以一起分享出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春节前后漫话“串亲戚”与“姑爷节”——</span></p><p class="ql-block"> 最热闹最有仪式感的三十与初一两天过后,便是初二开始串亲戚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血缘之外,有婚姻才有亲戚。过年那两天是家人们团聚,嫁出去的女儿在婆家。紧接着的初二这天,女儿便都是约定俗成地带着姑爷(女婿)回娘家。</p><p class="ql-block"> 京津地区,把这天叫作“姑爷节”。当然,其它日子也有亲友之间走动,但初二这天,姑爷去岳父母家是首选。</p><p class="ql-block"> 很小时候的初二这天,在1970年前后的冀南乡下,父亲作为“姑爷”,要去岳父母即我的姥姥家拜年。通常所带的礼品,是一柳条篮子的白面馍馍(馒头)。</p><p class="ql-block"> 父亲骑一辆自行车,我坐“前大梁”,妈坐“后衣架”,这一天我会过得很开心。虽是串亲戚但到姥姥家自觉不是外人儿,与表兄弟姐妹们便玩得很热闹。</p><p class="ql-block"> 这天姑姑带着姑父作为我们家的姑爷,上午也会去给我爷爷奶奶拜年。于是吃完午饭后,便随父母从姥姥家赶回,是为与姑姑他们见上一面。</p><p class="ql-block"> 迁居京津蓟州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结婚娶妻自己也成了“姑爷”。初二这天“串亲戚”,便由过去“随行”的小孩儿,变为当时“主角”的大人。</p><p class="ql-block"> 此时所带礼品大都是白酒和点心,相较过去自是上了档次。这天,除了“岳字辈”长者外,另有“内字辈”的妻兄妻弟,“姨字辈”的妻姐妻妹及姐妹夫们。</p><p class="ql-block"> 上述人员围坐一起,推杯换盏,成为昨日同姓族人的“家宴”后,又一异姓间的婚姻之“亲宴”。</p><p class="ql-block"> 如今年逾花甲的我早已成岳父,初二这天,便是“坐等”姑爷在家过节了。收受的礼品更是今非昔比,当然给晚辈的压岁钱也必不可少。</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变,风情亦变。由于当今年龄段的女儿姑爷或儿子儿媳多为独生子女,一些家庭也不再细分上述的“家宴”和“亲宴”。</p><p class="ql-block"> 因为双方父母皆是一个孩子,便有姑爷随妻回娘家过年即儿子“不在家”过年者,抑或是两口子两家来回跑着“轮班”过年。也有的双方亲家不分初一初二,两家人同在一起过年,更显得和谐亲睦。</p><p class="ql-block"> 过了初二“姑爷节”,其它的亲戚,人们也是逐日在“串”,便就“串”出了春节期间亲情交往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但在初二这天,平日难得一见的出嫁的姑娘们,因为“全奔父母来”,大多能在这一天见到。于是街巷里相遇聊天叙旧,成为初二的“看点”和“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过年要讲究的老规矩</span>——</p><p class="ql-block">《孟子·离娄上》有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p><p class="ql-block">规矩,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养、最深的智慧、最大的自律。</p><p class="ql-block">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过年有不少老规矩,是生活的智慧、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做人之道,处事之法。</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从待客、吃饭、说话、拜年、送礼五个方面,和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待客</span></p><p class="ql-block">出迎三步,身送七步。</p><p class="ql-block">及门先趋,为客启阖。</p><p class="ql-block">入门必为客安座。</p><p class="ql-block">茶七,饭八,酒满。</p><p class="ql-block">新客到来,要换新茶。</p><p class="ql-block">先尊后卑,先老后少。</p><p class="ql-block">客食未毕,主不起身。</p><p class="ql-block">客去必送致敬。</p><p class="ql-block">解释:</p><p class="ql-block">1.客人来时,要起身向前迎三步;送客时,要主动送七步,以表尊敬。</p><p class="ql-block">2.迎接客人到门口时,要走到客人前面为其开门,请客人先进。</p><p class="ql-block">3.客人进门后立即为其安排就坐。</p><p class="ql-block">4.倒茶以七分为限,添饭以八分为准,斟酒则酒满杯盈,是传统待客之道的礼数。</p><p class="ql-block">5.喝茶期间,如果新的客人拜访,要换上新茶以表欢迎,否则会被认为是慢客。</p><p class="ql-block">6.迎客时,要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再晚辈。</p><p class="ql-block">7.客人没吃完饭,主人不能起身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方可起身。</p><p class="ql-block">8.客人离开,要起身相送,以表敬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吃饭</span></p><p class="ql-block">共饭不饱,共食有礼。</p><p class="ql-block">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p><p class="ql-block">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p><p class="ql-block">不挑剔食之美恶。</p><p class="ql-block">食勿乍舌,咽勿鸣喉。</p><p class="ql-block">有酒食,先生馔。</p><p class="ql-block">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p><p class="ql-block">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p><p class="ql-block">食不言,言必周。</p><p class="ql-block">解释:</p><p class="ql-block">1.和人一起吃饭,不要只顾自己吃饱,要遵守餐桌礼仪。</p><p class="ql-block">2.座位要有次序,正对大门的上座须让给长者。</p><p class="ql-block">3.入座后不斜着身子坐,不伸脚。</p><p class="ql-block">4.吃饭的时候不要挑剔饭菜好坏。</p><p class="ql-block">5.品尝菜肴时不要吧唧嘴发出响声,细嚼慢咽、斯文而食才是最好的吃相。</p><p class="ql-block">6.席间,晚辈要尊重诚敬,让年长的人先动筷子。</p><p class="ql-block">7.吃饭时要用公筷公勺,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夹菜,乱翻搅菜。</p><p class="ql-block">8.已经夹到碗里的菜肴,不能再把它放回去。</p><p class="ql-block">9.正在吃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当你说话时,也须周到齐全,有所分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说话</span></p><p class="ql-block">吃鱼不说“翻”。</p><p class="ql-block">不说“还要饭吗?”。</p><p class="ql-block">饺子开皮不说“破”。</p><p class="ql-block">不唉声叹气。</p><p class="ql-block">不说不吉利的话。</p><p class="ql-block">解释:</p><p class="ql-block">1.翻鱼,即翻余,意思是反到富裕的反面,在一些地方翻鱼和翻船同音,应该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寓意安全回来。</p><p class="ql-block">2.添饭时,一定不能说“还要饭吗?”,应该说“还要添饭吗?”。</p><p class="ql-block">3.下饺子后,饺子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饺子“挣”了,图个好彩头。</p><p class="ql-block">4.所谓一叹穷三年,特别是过年时叹气,会赶走自己的财气和运气。</p><p class="ql-block">5.凡是坏、病、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不要说出来,以免触霉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拜年</span></p><p class="ql-block">入门前先叩门,主人让入方入。</p><p class="ql-block">衣冠整洁,面貌喜悦。</p><p class="ql-block">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p><p class="ql-block">谈话应答必顾望。</p><p class="ql-block">饭及眠时不访客。</p><p class="ql-block">解释:</p><p class="ql-block">1.去别人家拜年时,不能直接推门而入,要先敲门,主人同意后方可入内。</p><p class="ql-block">2.拜年时,要穿戴整齐干净,面带笑容。</p><p class="ql-block">3.坐姿端正,不斜着身子听人说话,不大笑影响他人。</p><p class="ql-block">4.应答别人的谈话时,眼睛要平视对方。</p><p class="ql-block">5.拜访别人要懂得换位思考,挑好时间,尽量避开吃饭和睡觉两个时间段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送礼</span></p><p class="ql-block">赠人物品,必谦必敬。</p><p class="ql-block">礼尚往来,有来有往。</p><p class="ql-block">赠人不说来取,给人不问所欲。</p><p class="ql-block">长者赐,不敢辞。</p><p class="ql-block">解释:</p><p class="ql-block">1.送东西给别人,态度要保持谦虚恭敬,有礼貌。</p><p class="ql-block">2.人情交往,讲究礼尚往来,有来有往,不能占人便宜、伤了情分。</p><p class="ql-block">3.给别人送礼,不要让对方自己来拿,也不能问对方想要什么礼物。</p><p class="ql-block">4.长辈送给你的东西,一般情况下都不要拒绝,应恭顺接受,表示感激,以示尊重。</p> <p class="ql-block">备注:部分资料和图片来自网络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若有侵权,联系即删</span>。感谢原作者以及网友的关注与分享!</p> <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