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赞漫记

王军旗

<h3><br></h3> <h3>  赞比亚共和国Zambia是非洲中南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大部分属于高原地区。中国医疗队分布在这里的三个城市,分别是卢萨卡Lusaka、恩多拉Ndola和利文斯敦Livingstone,我兼职队里的财务,因此留在了首都卢萨卡。卢萨卡Lusaka是赞比亚第一大城市,位于赞比亚的东南部,海拔约1400米的高原之上,全国工商业中心,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h3> <h3> 医院</h3> <h3>  我在卢萨卡的Levy Mwanawasa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开展援助工作,该医院是根据赞比亚第三任总统Levy Patrick Mwanawasa的名字命名的,由中国援建,是中国-赞比亚友好医院。二期工程由中国山西建投在建,届时会增加床位800余张,投入使用后,该医院将是目前中国在非洲援建的规模最大的医院。</h3> <h3>  这是中国援建的一期工程,下图的天井是医院的小广场,右侧是手术室和行政办公区,左侧是急诊科和VIP病区,对面是普通病房和儿童病房,我所在的是门诊区、药房以及中国援助的腔镜中心。天井里时刻上演着形形色色和离合悲欢,有时候能看到在午后的暖阳里斜卧在草坪上喝着饮料的人群,有时候能又能突然听到撕心裂肺号啕大哭的声音……远处高耸的二期工程水塔底座,好多医护问我那么高的建筑是啥,我告知水塔,他们很惊讶。卢萨卡最高的建筑也就5层楼左右,这么高的建筑用来做塔架超乎了他们的想象。</h3> <h3> 门诊</h3> <h3>  我所在的科室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医疗队派了三名该科医生。另外两个队友派往了恩多拉中央医院和利文斯顿中央医院。这边科里只有一名外聘的乌兹别克斯坦的医生和一名专科护士,平时会有三三两两的实习护士轮转。器械都是中国援助的,鼻内镜系统、电子喉镜系统、综合治疗台等,算是配置比较高了,如果诊室能再配张检查床,那就完美了,可惜没有。捐赠了就用,没有就不用,医院自己买?几乎是不存在的。在冰与火的边缘游走,这很非洲。</h3> <h3>  第一天去医院,熟悉医院的门诊流程,查看门诊常用的药物说明,了解手书处方,并申请到了自己的处方权,编号925,我第一张手写处方居然是在赞比亚,还英文的。这里的药物说是免费的,其实都只是基础药,种类还不多,根本没有挑选的余地,不免费的则是很贵的,贵的离谱,检查更贵,国内的三到四倍,因此不要相信某些人鼓吹的那些免费医疗,其实国内的病人已很幸运了。</h3> <h3> 病房</h3> <h3>  这是儿童病房,地方不大,但床位安排的比较科学,显得空间很大,没有压抑感,加上墙上各种卡通画,尽显对祖国花朵的关爱。</h3> <h3>  相比之下,成人普通病房就差远了,队员们刚开始去病房,很难坚持太久,味道比较重,有时候呼吸都觉得困难。病房有很多病人,不乏病情较重的,每一个病人之间用一道道粗布帘子分隔开来,原本狭窄的空间更加压抑,你所看到的不是一间病房,而是一个个密闭的格子和格子里的一张张惨淡的愁容。好在出入院的工作都交给了科里医生,我只负责住院病人的手术和术后门诊的复查工作。</h3> <h3> 手术室</h3> <h3>  这里的手术室,一共四间,依稀能看出初建时大气的模样,走廊里居然有供医生休息的沙发,可惜年久失修,好多东西慢慢都置换了,全自动洗手池变成了非洲特色的桶装水,手术室的门玻璃变成了黑色塑料袋。如果手术间歇想歪沙发上一会,你会发现肆意游走的小强们;有时喊你醒来去手术的不止同事,还有蚊子。</h3> <h3>  这是手术室的内部,新旧混杂,好在最基本的东西都还有。下图是一位队友第一次去手术室参观,防护工作做得很到位,只是她家属看了之后说,急切地说再戴一双手套比较好。我默默地看了看自己的单薄的洗手衣不再说话。</h3> <h3> 同事</h3> <h3>  平时搭档最多的是门诊的shelly modenda和sabina护士,因为我到医院第二周后就开始单独出门诊了。一个上午差不多接诊30个病人,遇到只会当地语的病人,她们会从中间翻译,交流顺畅多了。手术时会和 khamraev搭档,很和气的医生,相处非常愉快。和赞大医院耳鼻喉主任也有过合作,希望以后能多多交流。门诊的实习学生不少,特别勤快,有时候会给她们讲一些基础的专科知识,并让她们动手处理一些简单的操作。</h3> <h3>  这是姜队长来耳鼻喉科调研时和shelly sister的合影。她上个月刚刚出科去学习了,知道医疗队长要来调研后,特意早上七点就在科室等待。在她那里,我看到了这个科室的希望,特别用心学习,为人处事都是榜样。她非常想去中国学习耳鼻喉的专业护理知识,并常常劝我留在赞比亚,为赞比亚人民排忧解难。她最常感叹的一句话:Doc Wang in Zambia.</h3> <h3>  手术室的麻醉医生大部分都很不错,也有不靠谱的,病人都躺倒手术台上了,他一个电话能打俩小时。他们之间应该也私下讨论医疗队,总能在不经意间收到他们的祝福,并诚恳地说你是一个好医生云云。有好吃的或有补贴什么的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虽然从来没去吃喝或领取补贴,甚至有的分不清他们谁是谁,但内心还是很感动。</h3> <h3> 疾病诊疗</h3> <h3>  这是一些门诊常见的异物。人造的小物件不比国内,天然的却要比国内丰富多了,大部分都是鼻腔异物和外耳道异物,偶尔遇到下咽异物和食道异物。气管异物还没遇到,考虑到交通问题和非洲速度,估计很少有能撑到医院的。</h3> <h3>  相比孩子,成人的疾病种类就多了去了,好多都是小病拖成发病,急病拖成慢病,相当一部分病人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Shelly 说这半年来的病人就诊数翻了三到四倍。我有时会感叹怎么这么多病人,刚开始不是一天五六个病号吗?护士说他们听说中国医疗队看病特别好……对此,我只能说My honor。截至目前,来诊的病人除了在赞的国人、当地人,还有的来自南非、津巴布韦、马拉维、印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h3> <h3>  有的病人会碍于面子,病史回答的比较委婉,不好意思直接说出实情。鼻息肉不长满鼻孔是不会来看的;鼾症再重,也从来不考虑手术,除非睡不成觉了才来;鼻子歪就歪了,攒够钱再说;一个小小的鼻窦囊肿能养成鸡蛋那么大,看东西都重影了;声带肿瘤呼吸困难了才来看,声音哑一点根本不算什么;中耳炎只要不影响吃喝,由它去吧。这里不像国内,外伤鼓膜穿孔的多数是男性,基本都是斗殴所致,伴随而来的鼻骨骨折、鼻中隔血肿或脓肿也比较常见,也是战斗的民族啊。</h3> <h3>  半年来我带着科里医生尽量使用鼻内镜微创手术,在这里也开展了一些新的手术项目,比如电子喉镜下表面麻醉下声带息肉摘除术,耳内镜下鼓室探查术+鼓室成型术,腭咽成型术,全麻下喉肿瘤微创切除术等,其实这些手术在国内很常规,碍于手术条件受限,在这里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有时候半夜还要去医院急会诊,解决一些棘手的病例。他们对救命稻草的帮助总是赞赏有加。</h3> <h3> 义诊</h3> <h3>  还记得中国第一个医师节,我在义诊的路上车辆抛锚了,得益于河南海外的帮助,按计划完成了当天的两个义诊。值得一提的是去当地一所孤儿院的义诊,被那里的管理深深触动,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中资企业的义诊就不必细说了,能为华人朋友的健康出一份力是很乐意的事,更多的时候感受着大使馆、经商处及中资企业对医疗队的关心和支持。</h3> <h3> 院外交流</h3> <h3>  平日里偶尔在院外会遇到当地的医护人员,她们看到中国医疗队的Logo会很乐意和我们交谈。当然,看到中国的小朋友,那更是亲切,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在这里的中国小朋友好多就读的是国际学校,英语说得比汉语还要流利,关键还特别优雅。</h3> <h3>  工作之余,偶尔会去星期天市场等地方购买当地特色的东西。好多当地的商贩很会做生意,开口闭口都是My friend ,你和他谈价钱,他和你谈友谊,你跟他谈友谊,他给你讲辛劳,你索性不买,他又拉着你谈情怀。你来我往之间,不亦乐乎、妙趣横生。</h3> <h3>  钓鱼算是我最大的爱好了,来到赞比亚以后,再没有机会在洛河滩钓鱼了,不知道洛河滩的伙计们有没有想我。偶尔会遇到垂钓的当地人,我会凑过去给他讲讲怎么调漂,本来一无所获的渔人突然就钓到了鱼,高兴得非要留我的手机号码,说有机会一起再耍。</h3> <h3>  当然也有钓鱼高手的存在,比如图中这个小姑娘,挂饵、抛竿、压线、提竿、中鱼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饵料用的是这里最常见的白玉米面,他们称之为“西玛”。住的地方是简陋了些,却能尽情领略垂钓的乐趣。</h3> <h3>  入乡随俗,有时候会去当地居民家里做客,他们会把新鲜的鸡蛋煮好招待我们,就是炉灶简陋得有点匪夷所思。</h3> <h3> 安全问题</h3> <h3>  赞比亚是右舵车靠左行驶,和国内刚好相反,驾车出行是一大安全隐患,周末出车采购经常遇到冲到马路边大水沟里的汽车,甚至有的皮卡干脆直接躺在路中间,一动不动。医疗队的车也经常半路抛锚,车龄大了,几辆车几乎轮流坏了一个遍,好在没出什么大问题。</h3> <h3>  职业暴露是面临的最大隐患,医疗队已经有几个队友职业暴露了,有的甚至服了艾滋病阻断药。驻地也有隐患,不只有软萌的变色龙、林蛙,也有老鼠、黑曼巴。不得已捡起小时候的爱好——弹弓。是天使也是魔鬼,遇到毒蛇和老鼠,一个也别想逃掉,通通灭了,连靠近围墙电网夹缝里长出来的树也通通伐掉,不然造成电网短路,断电的围墙将形同虚设。驻地附近散步时偶尔还能用弹弓捕获浅水的埃及塘虱,意外惊喜吧。苦中作乐,开心你我;保卫驻地,人人有责。</h3> <h3>  援赞半年多了,我开车出行时被警察拦下了五次,敲打我窗的不止雨滴,还有警察拎着的AK47。多数时间得知是中国医疗队时,都能友好的握手再见,但有一次还被乔马移民局请去了三个小时,那是去利文斯顿中央医院联合手术回来的路上,因为工作签没办下来。看来有时候太心急为当地人民服务也是不行的。虽然他们得知我们是中国援赞比亚医生时,表现的也很客气,却还是让人对他们的办事风格和效率心生不快,同时我也深刻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此特别感谢中国大使馆及经商处以及小伙伴们在关键时刻的默默的关心和帮助。</h3> <h3> 未来的日子</h3> <h3>  走走停停,周遭的人事都在变幻,唯有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空里飘扬时的美丽不变。每次仰望着国旗时,都会有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深深的自豪感从心底涌起,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在赞的中国人,时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践行着做一名援外医生以及民间外交官的承诺。</h3> <h3>  漫漫援赞路,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不忘初心,时刻提醒自己要牢记医学生誓言,更要牢记援外誓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h3> <h3>编辑:王军旗</h3><h3>审核:姜宏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