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始祖画像</p> <p class="ql-block">赞武子,诗二首</p><p class="ql-block">(魏奇異转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孫承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闲来登眺有危楼,</p><p class="ql-block">时倚阑干望斗牛。</p><p class="ql-block">帝阙九重浮王气,</p><p class="ql-block">都城千雉隐高秋。</p><p class="ql-block">故乡回首嗟王粲,</p><p class="ql-block">上国驰心感魏犨。</p><p class="ql-block">万里壮游方浩荡,</p><p class="ql-block">为君含笑看吴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余邵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雄哉魏武子,</p><p class="ql-block">义勇冠英豪。</p><p class="ql-block">勇夺三军帅,</p><p class="ql-block">義夸五岳高。</p><p class="ql-block">从亡惟挺斧,</p><p class="ql-block">佐霸独横刀。</p><p class="ql-block">怒毁负羁宅,</p><p class="ql-block">威民子玉袍。</p> <p class="ql-block">一、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魏犨的生卒年,春秋时期的各种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但是通过对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后,我们基本能够推测出魏犨的生卒年和活动轨迹</p><p class="ql-block">1.《史记·魏世家》原文</p><p class="ql-block">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於毕,於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初,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生武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左传·昭公十三年(前528年)》:“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好学而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为腹心,有魏犨、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勇点评:</p><p class="ql-block">关于如何更准确完美地描述出毕万与魏犨的关系?是需要深思熟虑的。</p><p class="ql-block">《魏世家》记载,魏犨始祖应该是“毕万之世”所生,并且是毕万得魏地以后“毕改魏”称魏犨的,而《晋世家》则记载早在前680年魏犨就以魏犨的名字与重耳在一起,据推测魏犨始祖应该诞生在前700年前后,所以,不仅魏犨是毕万的孙子的说法不能成立,就是是毕万儿子的说法或许都要受到质疑,目前甚至出现了魏犨有可能是姬姓古魏国魏氏后裔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二、魏诸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子”名词解释</p><p class="ql-block">1、周官名</p><p class="ql-block">《周礼·夏官·诸子》:“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p><p class="ql-block">2、古代天子、诸侯姬妾之官职名称</p><p class="ql-block">《左传·襄公十九年》:“诸子仲子、戎子,戎子嬖。” 杨伯峻注:“《管子·戒篇》有‘中妇诸子’, 房玄龄 注云:‘中妇诸子,内官之号。’所谓内官者,亦诸侯、天子姬妾之别名,因居宫内,必有官阶,故云内官。”参见“ 内官 ”。</p><p class="ql-block">3、《周官》</p><p class="ql-block">《周官》全书的定型是在战国时期,从书名来看应该是记载周代官制的书籍,但内容却与周代官制不符,可能是一部理想中的政治制度与百官职守。然而,在近世出土文物中,多与《周礼》所记名物制度相合,而其他书又常常不载。这不单证明《周礼》的内容大多可信,而且大大冲击了“古书考辨古书”的封闭辨伪系统。相传为周公所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勇点评:</p><p class="ql-block">“诸子”是春秋时期周室、诸侯、大夫世家常常设置的一个官职,这个官职的名称应该是出自《周官》的,《周官》在我眼里是部天书啊,他比较详尽地规定了人类行政体系的官职名称和具体职责。</p><p class="ql-block">魏诸子应该是姬姓古魏国的官职,因为前680年至前661年,毕万还没有得魏地甚至还没有投晋,所以这个诸子不可能是晋国魏地的官职。诸子这个官职是管理高官子弟的教育培训工作的吧,我的估计不一定准确,应该类似于现在的中央党校校长或团委书记那样的一个官职吧!</p><p class="ql-block">魏犨始祖闪亮登场的最初身份是“魏诸子”。</p><p class="ql-block">能做魏诸子,证明魏犨始祖是十分优秀有独到之处的,特别是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p><p class="ql-block">据史料分析,魏犨始祖与晋文公的缘分是一生一世的,文公自17岁(前680年)就结识犨祖,41岁(前656年)在犨祖等五贤的保护下出逃19年,60岁(前636年)回国执政,68岁(前628年)去世,而犨祖则早文公一步于前629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三、晋文五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五贤,是指晋文公流亡各国,最终辅文公复国并称霸中原的五位股肱之臣。然而五位贤臣,各种史料记载不一。</p><p class="ql-block">《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公。好学而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为腹心,有魏犨、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其意为五贤之中有赵衰(字子余)、狐偃(字子犯)、贾佗、魏犨四人,另一人不详。</p><p class="ql-block">西晋大文学家杜预在为左传注释时认为五个人分别为:赵衰、狐偃、颠颉、胥臣、魏犨。</p><p class="ql-block">然而在《史记·晋世家》中却有着不同的记载,司马迁认为五贤: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p><p class="ql-block">在明代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中则成了,狐偃、赵衰、狐毛、颠颉、魏犨五人,不知有何凭证。</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晋文公从小就颇为贤能,得到一大批贤能的辅佐。</p><p class="ql-block">其中狐偃、赵衰为晋文公(时为公子重耳)出谋划策的绝对骨干力量,而魏犨好武,为文公的贴身侍卫。这三个人是五贤的主力,异议不大。剩下两人则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勇点评:</p><p class="ql-block">魏犨始祖神勇过人啊,据说能背着重耳健步如飞比其他人还跑得快。所以,重耳在外逃难期间,魏犨始祖功不可没啊。另外,明眼人请看仔细了,魏犨并不是从“毕万封十一年”以后改为魏犨的,而是从追随或辅佐重耳时就在各种史料中被称为魏犨了。</p> <p>四、斗貘</p><p><br></p><p>晋国名将魏犨武力值爆棚,一生充满传奇,曾恶斗怪兽威震楚国!</p><p><br></p><p>2019-05-21 11:02 密密历史照相机</p><p><br></p><p>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已经不具有号令天下的威信,各诸侯国纷纷独自为政,并且经常为了一些私利互相攻打。但是乱世出英雄,春秋多猛将。光春秋时期就有不少的名将,尤其像秦国、楚国、晋国这样的大国人才辈出。春秋时期,有一武将武力值爆棚,曾恶斗怪兽威震楚国,后来一人独战三猛将,一生充满了传奇。那么,这位武将是谁呢?</p><p><br></p><p>春秋时期,晋国是地处中原的大国。晋文公时,晋国人才济济,曾经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晋文公重耳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时,大将魏犨是一位颇具传奇的勇将。晋公子重耳逃难的时候,跟随其左右的魏犨首次展露出来了惊人的战斗力。当时重耳逃到了楚国,楚王对待重耳非常好,两人还一起在云梦打过猎。打猎时,楚王连射一鹿一兔,重耳则一箭射中熊的手掌,两人都有所斩获。</p><p><br></p><p>可是就在两人沉浸在打猎得手的之时,山谷中跑出来一位怪兽。这个怪兽看起来像熊,比马大一些,身上有黑白条纹,鼻子如大象,头像狮子,脚像老虎,尾巴像牛。这个怪兽不但看起来样子很怪,而且身体非常坚硬,刀剑都伤不了它;同时,这个奇怪的家伙还嚼铁如泥。两千多年前,在科学技术不太发达的时候,突然出现这么个怪兽着实把在场的人们给吓到了。公子重耳手下的赵衰曾对楚王说过,这个怪兽叫做“貘”。</p><p><br></p><p>从刚才的描写可以看出来貘除了样子非常奇怪以外,同时还很难对付。面对这么个怪家伙,魏犨空手跑上去恶斗貘兽。魏犨骑在貘兽身上,并用了全身的力气勒住怪兽的脖子,双方斗了许久,勇猛的魏犨制服了貘兽。包括在楚王在内的楚国人看到了魏犨的勇猛,都觉得非常震惊。后来,魏犨恶斗貘兽的英勇事迹就在楚国传开了,所有的楚国人视魏犨为猛将英雄。</p><p><br></p><p>根据古代的文献记载,貘兽到底是什么动物还存在争议。《山海经》载:“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声近而转。”春秋时代,据说这种叫貘的野兽,还能吞噬噩梦,所以也被唤作“梦貘”。当然也有人认为,其实貘就是我们今天人看到的大熊猫,只是因为其体型巨大,才为当时的人们所畏惧,不敢近身上前。而魏犨这人是武将,有的时候武将就要无所畏惧,说好听点就是勇猛无比,魏犨能够掀翻大熊猫,也能说明其力量巨大。那么,魏犨打败的真的就是大熊猫吗?</p><p><br></p><p>《东周列国志》载:“似熊非熊,其鼻如象,其头似狮,其足似虎,其发如豺,其鬣似野豕,其尾似牛,其身大于马,其文黑白斑驳,剑戟刀箭,俱不能伤。嚼铁如泥,车轴裹铁,俱被啮食,矫捷无伦,人不能制,以此喧闹。”这似乎跟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极为不同,大熊猫的牙齿可不能嚼铁如泥。纵观这只貘的外貌,或跟今天的亚洲貘很是相似。亚洲貘有可以伸缩的短鼻,身体呈现的也是黑白两色,表皮十分坚硬,外形与当年的貘兽非常相似。</p><p><br></p><p>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南方发现过貘的化石,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春秋时期,魏犨恶斗貘兽的地方正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古代貘的活动范围十分吻合。那么魏犨恶斗的貘兽很有可能就是现在的亚洲貘。亚洲貘虽然没有老虎那么凶猛,然而却比熊猫难对付多了。虽说亚洲貘跟熊猫性格相似,也是相当胆怯的动物,可是只要面对敌人无路可逃的时候,也会拼命冲撞过来,因此魏犨能够徒手轻易打败亚洲貘,也是相当勇猛。</p> <p>五、除霾</p><p><br></p><p>平顶山境内犨河因何得名?与晋国大将魏犨有关</p><p>搜狐网</p><p>2017-04-21 00:00</p><p>我故乡门前有一条小河,年少时河水清清,鱼虾成群,带给村民们无限的欢乐。这条小河名叫秋河,又叫泥河、犨河。别看河很小,却也大名鼎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曾记载。</p><p>《水经注》云:“滍水又东,犨(chou)水注之,俗谓之秋水,非也。 犨河发源于鲁山县磙子营乡樱桃山,于张官营镇梁官营东北汇入泥河,经叶县流入沙河,长约22公里。”</p><p>犨河为什么有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其名始于何时,说法不一。《鲁山县地名志》云:“河水流水如牛喘息声,故名。”其依据为《说文》释犨:“牛息声,从牛雔声。”关于“犨”字的诠释。</p><p>开局当总裁,选一个商务管家</p><p>广告</p><p>关于犨河的得名,笔者倒是童年听村里老一辈讲过一个民间故事,说是犨河名字的得来与春秋时晋国大将魏犨有关,是为了纪念魏犨斩杀河怪为民除害的事迹。</p><p></p><p>魏犨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勇力闻名于世。追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晋文公重耳回国当上国君后,封其为大夫,屡立战功。他的孙子魏绛得到晋悼公的重用,魏氏从此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后来魏氏与韩氏、赵氏三家分晋建立了魏国。</p><p>春秋时期,犨水之畔建有犨城。魏犨当晋国大将的时候,曾经率军在犨城驻扎。当时犨河里有一个怪物,名字叫霾。至于这个怪物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长得什么样子,无从考证,笔者也不知道用霾命名它对不对,但是读音(mai)是对的。现在想想,霾也许是虬龙或者大蛇、鳄鱼之类的东东。</p><p>据说霾经常夜间跃出水面,来到村上吃掉河畔村民们的牛羊,甚至伤害村民的性命。霾出来的时候伴随着如雷的吼声,河畔村民苦不堪言,但是没有人能够制服得了它。</p><p>魏犨驻扎犨城的时候,听说了这件事,就决心为民除害,让村民们可以安居乐业。</p><p>一天傍晚,魏犨带着宝剑埋伏在河边,等到霾又跃出水面兴风作浪的时候,魏犨跳入河中,骑在霾的身上与之搏斗。经过一夜的搏杀,终于将霾杀死。自此,附近的村民可以安安心心的劳作生活了。</p><p>后来,村民们为了纪念魏犨为民除害的事迹,就把这条河流改名叫犨河了。</p> <p class="ql-block">六、勇战三将 威震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32年,为争夺春秋霸主地位,晋楚两国在城濮展开了大战,结果以楚国惨败告终。在这一战中,魏犨展现出来了爆棚的武力值。当时,魏犨在空桑埋伏截击楚军,楚军被晋兵杀得七零八落。与此同时,楚国成大心、斗宜申、斗勃三大猛将也一齐围攻晋将魏犨。成大心、斗宜申、斗勃三人也是楚国武力值超群的猛将,可是魏犨一人独战三大猛将依然游刃有余。关键时刻,晋文公为报当年楚国的盛情款待,传令让魏犨放楚军而去。</p> <p class="ql-block">七、找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找抽”一词的来历城濮之战中,楚军的右翼杀出一支军队来,这支军队的彪悍程度即便在楚军中都是顶级的。只见大旗飘飘,上面写着一个“郤”字,原来,这是中军佐郤溱率公族部队拦腰杀来。当先一员大将,正是魏犨(读音chōu)。</p><p class="ql-block"> 魏犨的勇猛楚国人是知道的,看见他,楚军士兵不战而怯,无人敢挡。</p><p class="ql-block"> 此战之后,楚国人把不知死活的行为称为“找魏犨”,后简化为“找犨”,这就是当今“找抽”这个词的来源。</p> <p class="ql-block">八、自负革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僖负羁 :春秋时期曹国大夫,今山东菏泽人。晋文公重耳逃亡,路过曹国,曹共公无礼,他与妻子独具慧眼私下接待晋文公。此后,晋国伐曹之时下令军队不得侵犯僖负羁及其家人,以报答过境时的款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私善重耳:曹共公十六年(公元前637年),晋国公子重耳流亡过境曹国。曹共公不以礼对待重耳,又在重耳洗澡时偷窥他。僖负羁劝阻曹共公,但不被采纳。</p><p class="ql-block">僖负羁对曹共公说:“晋公子现在经过此地,和君王的地位相当,难道不应当以礼相待吗?”曹共公回答说:“诸侯各国在外逃亡的公子多了,谁不经过此地呢?逃亡的人都没有什么礼节可言,我怎么能一一都以礼相待呢?”</p><p class="ql-block">僖负羁回答说:“我听说,爱护亲属,尊重贤人,是政事的主干。以礼待客,同情穷困,是礼仪的根本。用礼来治理国政,是国家的常道。失去了常道,就不能自立,这是君主所了解的道理。对国君来说没有私亲,只是以国为亲。我们的祖先曹叔振铎,是周文王的儿子,晋国的祖先唐叔,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文王、武王的功劳,在于建立了许多姬姓的封国。所以二王的后代,世代都不抛弃相亲相爱的关系。如今国君丢弃了这一传统,是不爱亲属。晋公子十七岁流亡国外,三个具有卿相之才的人追随他,可称得上是贤人了,而君王轻视他,是不尊重贤人。说起晋公子出逃流亡,不可以不加怜悯。即使将他比作宾客,也不可不以礼相待。如果失去了这两者,那就是不以礼待客,不怜悯穷困了。守着上天所聚集的财富,应当施行于符合道义的事。符合道义的事而不能舍施,那么聚敛一定会缺失。玉帛和酒食,如同粪土一般,爱重粪土而毁弃三种立国的常道,那就会失去君位,丢掉聚集起来的财富,这样做是不难的,但恐怕不可以吧?希望国君好好想一想。”曹共公不听从僖负羁的劝告。</p><p class="ql-block">僖负羁之妻认为重耳会回到晋国取得政权,将来一定会讨伐曹国报仇,便对丈夫说:“我观察晋国公子重耳,随从他的三个人,都是国相的材料,凭着这三个都是善于全力辅佐人的人,他一定会回到晋国。如果他能返回晋国,一定会称霸诸侯,也一定讨伐对他无礼的人,而曹国可能就是他要讨伐的第一个国家。如果曹国有难,你肯定逃不了干系。你为什么不早早另做打算呢?我曾经听说,不知道儿子的,便看他的父亲;不知道国君,便可以看他所用的人。现在随从重耳的人,都是可做卿相的人给他当仆人,那么他们的主子一定是称王称霸的君主啊。现在如果以礼来对待他,以后也会得到他的回报;如果对他无礼,他以后肯定要算账。你如果不早早谋划,大祸不久就会到来啊!”负羁于是便以壶盛食物,放在玉璧之上,馈赠给重耳,重耳接受了食物,将玉璧返还。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即位为君,是为晋文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晋文报恩</p><p class="ql-block">曹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军入侵曹国,俘虏了曹共公。晋文公指责曹共公纳美女三百人,而不肯听取僖负羁的劝谏。他下令军队不要侵犯僖负羁及其家人,以报答过境时僖负羁的款待。晋文公的部将魏犨(魏武子)和颠颉对晋文公约束他们感到不满,擅自进攻僖负羁,并纵火烧掉他的家。魏犨在进攻中受伤。晋文公知道事件后,打算处死两人。魏犨因为勇力过人而得到赦免,颠颉则被杀。</p> <p>九、深明大义</p><p><br></p><p>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在生病时,曾嘱咐他的儿子魏颗,在他死后,把一个没有生过儿子的妾嫁出去。后来武子病重了,又告诉魏颗,在自己死后让他这个妾陪葬。</p><p>武子死了以后,魏颗觉得父亲病危时的语言可能是神志不清时的胡言乱语,便依照他以前的吩咐把武子的爱妾嫁出去了。后来,魏颗领兵和秦国打仗,看见战场上有个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结子,缠住秦军的战马,使秦军兵将纷纷坠马,魏颗因此获胜并俘虏了秦将杜回。</p><p>当夜,魏颗做了个梦,梦见在战场上结草的老人自称是那位出嫁妾的父亲,是用此来报答魏颗不把自己女儿拿来陪葬之恩的。</p> <p class="ql-block">十、魏犨之死</p> <p>该书的成书经历了三个阶段。关于春秋战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字畏斋)撰《列国志传》,分节不分回,共8卷,226节,每节随事立题。内容起于武王伐纣,终于秦统一天下,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列国故事。其中若干章节,把流传在民间的神话故事穿插进去,如“苏妲己驿堂被魅”“穆王西游昆仑山”等,但并未改变历史演义的简朴面貌,文字也稍显粗糙。</p><p>到了明代末年,冯梦龙“本诸左史,旁及诸书”,加以改编,改名为《新列国志》,凡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都根据史书做了订正。全书共108回,篇幅较原书大为扩充;在文字、故事情节、人物描绘等方面也做了许多艺术加工,使原书的艺术水准大大提高。</p><p>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对《新列国志》做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23卷,108回。这实际上是冯梦龙《新列国志》的评点本,叙事起于周宣王,止于秦始皇,删去了《新列国志》中某些虚构情节,改正了谬误,更符合于史实,同时“敷衍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p> <p class="ql-block">前629年,魏犨醉后,坠车折臂,旧伤病复发,呕血斗余死,文侯录其子魏颗嗣爵。</p> <p class="ql-block">十一、追谥武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谥号[shì hào]</p><p class="ql-block">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勇点评:谥号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比较兴盛,特别是世家中的始祖和先祖一般都有谥号,而各姓氏始祖一般命名为“武子”或“文子”,魏犨是魏世家中第一个有谥号的先祖,同时被谥号为“武子”,这也为魏犨的得姓始祖地位提供了很好的证据。</p> <p class="ql-block">十二、尊为始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犨是真正的魏氏得姓始祖,在北方是得到了许多支系的共识和落实的,但是在南方,由于受严重敷衍造假的锦秀谱的影响,视魏氏得地先祖毕万为得姓始祖的家谱和理念被广为流传,甚至当代人有的都誓死维护毕万的得姓始祖地位,盲目崇拜毕万又漏洞百出,有的甚至为了使毕万的魏氏得姓始祖地位名正言顺而一厢情愿地打着孝敬祖宗的旗号违背历史和事实称毕万为魏万,给得地先祖毕万改名字。更为可笑的是有的还给毕万塑像,将“始祖魏毕万”五个字刻到塑像上。但是由于历史对魏犨父亲的多个版本,使魏氏谱系前几世一直难以确定,这也成为魏氏联谱界一个首要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而不破 并驾齐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老师点拨我说,要“先立后破”才行,所以我们立:</p><p class="ql-block">毕万为“得地先祖”</p><p class="ql-block">魏犨为“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魏斯为“开国之君”</p><p class="ql-block">魏徵为“家族圣祖”</p><p class="ql-block">魏忠贤为“民族英雄明末栋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这都是历史事实,只不过许多人读不懂或被故意篡改的历史资料所迷惑而已。</p><p class="ql-block">不过我决定我们还是“立而不破”好,因为历史毕竟是很残酷的!</p><p class="ql-block">其实,列毕万为得姓始祖者并没有踢走魏犨,而是列为三世祖或二世祖了;同时,列魏犨为得姓始祖者也没有踢出毕万,而是提升毕万为得地先祖了!</p><p class="ql-block">据史料推测魏犨生于前700年前后,而毕万仕晋献公在前677年以后,得魏地则是在前661年,所以魏犨并不是毕万得魏地以后“毕改魏”的,所以魏犨之魏来自何方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史兴叹</p><p class="ql-block">黄河之水天上来,</p><p class="ql-block">魏氏始祖哪里出?</p><p class="ql-block">得地得姓应明了,</p><p class="ql-block">先祖始祖莫糊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氏的多渊源诞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毕竟毕万和魏犨都是魏氏先祖,所以两个谱系最好并驾齐驱和谐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文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3月10日</p> <p class="ql-block">大苍关于魏犨不能做始祖的理由,以及文勇点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犨祖对魏氏诞生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宗亲尊犨祖为魏氏得姓始祖,我认为不妥,仅仅从犨祖对魏氏诞生作出的贡献来看,就不适合被尊为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一、魏氏的诞生及准备阶段。从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毕万封魏地到毕万封十一年(前651年),这11年是魏氏诞生的准备阶段。期间,犨祖“以魏诸子事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随重耳出亡。从时间上分析,在魏氏诞生的准备阶段,犨祖在晋国待了5年,5年时间随重耳在外流亡。得出一个结论:魏氏的诞生及准备阶段,犨祖对家族的贡献忽略不计。</p><p class="ql-block">二、魏氏的初级发展阶段。从魏氏诞生(前651年)到犨祖回晋国(前636年),共15年时间。这15年,犨祖陪着重耳在晋国周边流亡。魏氏的初级发展阶段,犨祖对家族的贡献是零。</p><p class="ql-block">三、犨祖上位。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回到晋国,杀了晋怀公,立为晋国国君。“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於魏”。说明一点:犨祖成为魏氏家主,不是遵循春秋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是靠晋文公的权势得来的。</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虽然犨祖在继承魏氏家主以后,对魏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魏氏萌芽、诞生及初级发展阶段(共24年),犨祖对家族发展几乎没有贡献。犨祖不是家主的顺位继承人,而是借助晋文公的权势得来的,如同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从道义上讲,胜之不武,得之不义。魏氏这棵树苗,栽植管护期间,犨祖没有出一份力,等结了桃子,犨祖就摘走据为己有。</p><p class="ql-block">所以,尊犨祖为魏氏得姓始祖,于情于理于法于德都讲不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甘肃魏振苍·2020.03.0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勇点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始祖不是因为贡献大小才成为始祖的,而是因为是第一个氏魏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哪怕一点贡献都没有,甚至是个罪人,只要是第一个氏魏之人我们也不得不称之为始祖。</p> <p>十三、美好传说——武子官庄</p><p><br></p><p>【翼城历史】武子官庄说魏犨</p><p>翼城微视</p><p>2019-01-10</p><p>在翼城县中卫乡有一座普通的村落——武子官庄。然而,村门上的一块碑碣,却吸引了众多历史学者的眼光。这是一处怎样的碑碣?它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故事?</p><p>武子官庄位于中卫乡东北的四公里处,村子南北分别是郑家沟和北绛沟,东靠甘泉塔儿山,西面有浍河从村前蜿蜒流过。古西门楼上“秀洁神峰”,“祥分浍水”的门碣彰显着古时村落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环境。这座大门也是自古以来连通村内村外的必经之门。东面与西门楼相隔七八十米之遥,是第二道大门。也正是由于这道大门上的一块碑碣,让我们的来访打破了这个小山村以往的平静。</p><p>《翼城县志·人物》记载:“魏犨,毕万之孙。生于武子官庄,少事重耳。从亡十九年,封为列大夫,后受魏,卒谥武子。”《翼城县志·古迹·村落》记载:“武子官庄,魏武子食采地也。魏犨是周文王的后代,为毕万之孙。毕万因事献公,灭耿、霍、魏,封魏为大夫,故后世子孙都以魏姓。”他的家世非常显赫,在骊姬之乱、晋文公重耳被迫流亡的十九年中,他一直忠心耿耿,保护晋文公,受尽了颠簸流离之苦,为重耳五贤士之一。</p><p>一块碑碣,让我们解读了武子官庄的历史;一处地洞,使我们探启了历史隧道的记忆。可圈可点的人物令村人自豪,让史册增辉。后来老人告诉我们,原青海省省长张国声和台湾驻荷兰大使张国枫,都是武子官庄人。村里自恢复高考以后,先后有大中专学生八十余人。他的儿子高善文也是小有名气的经济分析师。他相信武子官庄人会一代更比一代好,我们也默默地为老人祝福,祝他心愿成真,祝福武子官庄的明天更加灿烂!</p><p><br></p><p><br></p><p>文勇点评:古代确实有许多人物是比较真实的,但是像我们魏氏始祖魏犨故事这么多的人还真不多,同时能落实到具体出生地的人更不多,所以,我们广大魏氏以有如此生动形象的始祖而自豪,同时也以始祖有一个具体的出生地而感到有所寄托。抽时间我们一定要到武子官庄去做进一步考证。</p> <p>晋国翼城武子官庄到姬姓古魏国芮城清凉寺</p> <p>晋国故都翼城到新都</p> <p>毕国到晋国</p> <p>姬姓古魏国到晋国重耳驻守地蒲地</p> <p>十五、始祖像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重历史”</p><p class="ql-block">“尊重事实”</p><p class="ql-block">“正本清源”</p><p class="ql-block">“人人有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