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东峰杨公塔</h3><h3> 在东峰朝阳台的北面又有一座杨公塔,与西峰杨公塔遥遥相望,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城将军亲笔所题“万象森罗”四字。</h3> <h3> 1931年春,杨虎城游览了华山,下山后对游华山诸景赞不绝口,老夫人听后对游华山也表示了极大兴趣。于是杨虎城着手整修山路,于险处皆加索置栏。秋后陪同母亲登临太华览胜。为了纪念此游,杨于落雁峰上修亭一座,人称杨公亭,并与东峰、西峰各建塔一座,人呼杨公塔。这是东峰杨公塔的介绍。</h3> <h3> 东峰塔为四面,四面都刻有文字,东面是“拓迹巍峨”。由于东面地方太窄,只能拍到侧面。</h3> <h3> 南面是“高掌远跟”。</h3> <h3> 北面是“万象森罗”,西面是“众山之长”。</h3> <h3> 东峰杨公塔东西北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地势非常险要。</h3> <h3> 杨公塔旁边的鹰嘴崖,是因为远望犹如一只雄鹰振翅欲飞而闻名。</h3> <h3> 这是周边的风景。</h3> <h3>21、云梯</h3><h3> 从东峰下来,要想不绕远,必须走一段捷径——爬云梯。</h3> <h3> 华山云梯于1984年凿辟,成为华山一处新的险道。云梯高十余米,与地面垂直呈90度角,中上部外突,呈倒坎崖之势。梯上置悬索三条,游人挽索而攀,身体无法贴近崖壁,因而随索摆动,心旌神摇,如同腾云驾雾,故名云梯。</h3> <h3> 云梯的开辟,既缩短了自中峰登东峰的时间,又增加了游人履险的兴趣,开通以来,许多游客都愿在此攀登,一试身手。</h3> <h3> 攀登此处需要臂力较好,因为中段崖壁隐隐有大于90度之势,腿脚不易用力,主要靠手臂的力量攀登。如果上到中段才想放弃攀爬,原路下去会更加困难,只有努力攀顶。由于云梯正在施工中,禁止通行。有些游客还是想试试身手,或拍拍照。</h3> <h3> 云梯旁架有金属制的人工楼梯复道,方便游人上下。</h3> <h3> 我便是从人工楼梯上下来的,并拍的照。</h3> <h3> 看,这里的风景多么险呀。</h3> <h3>22、引凤亭</h3><h3> 从云梯下来,不远处就到了一个石亭,名吹箫引凤亭。传说是萧史和弄玉乘龙跨凤飞升之处。</h3> <h3> 史志记述,秦穆公女弄玉姿容绝世,通晓音律,一夜在梦中与华山隐士萧史笙箫和鸣,互为知音,后结为夫妻,由于厌倦宫廷生活,双方乘龙跨凤来到华山。</h3> <h3> 这是在引凤亭旁边竖立的“华山论剑”标志。</h3> <h3> 这是上山的石阶上雕刻的楹联:玉人何在只青山如醉,萧郎无迹唯碧流有声。台阶上的石刻讲诉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h3> <h3> 这是引凤亭的简介。</h3> <h3> 来时就是顺着这条路走到引凤亭的。</h3> <h3> 右上角是来时走的路。</h3> <h3> 这是在路上和在引凤亭附近拍的风景。</h3> <h3>23、到达中峰</h3><h3> 中峰海拔2037.8米,居东、西、南三峰中央,是依附在东峰西侧的一座小峰,古时曾把它算作东峰的一部分,今人将它列为华山主峰之一。</h3> <h3> 峰上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奇花异草多不知名,游人穿行其中,香浥禁袖。峰头有道舍名玉女祠,传说是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峰又被称为玉女峰。</h3> <h3> 关于玉女峰,还有一段优美的传说呢。相传当年秦穆公膝下无女,终日郁郁寡欢。一天,使者献上一块宝玉,正值欣赏,宫女来报:“娘娘生下一女孩。”穆公大喜,便取名“弄玉”。到十六岁时,弄玉公主姿容丰美,聪慧过人。一天晚上,弄玉公主在楼上用笙吹一曲“凰寻凤”,清音悠悠,如泣如诉。忽然,从东方传来阵阵萧声。起初,她以为是笙的回音,后来仔细听,却是“凤求凰”。一会儿,云中飘来一位美貌的少年,自称是华山明星崖萧史,而后飘然而去。公主却一见钟情,昼夜相思。穆公得知后即命大将孟明到华山,请回萧史与小公主结成夫妻。一天萧史对弄玉公主说:“我想回华山修道,不知公主意下如何?”公主欣然答允。二人便乘龙跨凤,不辞而行,飞到华山明星崖。为纪念萧史弄玉,后人在此修建了“引凤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这段奇事,《东周列国志》上有“弄玉吹萧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的详细记载。至今这一神话故事还在民间广为流传。</h3> <h3> 这是无上洞。是供奉无上洞玄法师的。华山号称有72洞半,这是典型的石洞石房,据考究凿洞先凿上面那个窗口,往下凿出一室,现可用来透光透气的。</h3> <h3> 这是在中峰留下的石刻。</h3> <h3> 这是从高处拍到的画面,左下角的石刻。</h3> <h3> 这是中峰的简介。</h3> <h3> 这是拍到的风景。</h3> <h3>24、玉女宫</h3><h3> 这就是玉女宫。</h3> <h3><br></h3> <h3> 这是关于玉女宫的介绍。</h3> <h3> 这是玉女宫门前的无根树和土地坛。</h3> <h3> 这是关于无根树和土地坛的介绍。</h3> <h3> 这是玉女娘娘的洗头盆。</h3> <h3> 这是在中峰留下的、传说中的仙人脚印,我拍摄时,特意把一位游客的脚拍了下来,对比之下,仙人的脚印是多么大呀。</h3> <h3> 这是在玉女宫旁边的石刻。</h3> <h3> 这是通往玉女宫的山路。</h3> <h3> 这是在玉女宫附近拍的风景。</h3> <h3>25、金锁关</h3><h3> 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是通往北峰的咽喉要道,锁关后则无路可通。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算进入仙境。所以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谣。</h3> <h3> 金锁关道路两旁的铁链上挂满了金锁。有求平安的、爱情的、官运的什么类型的锁都有,还有祈福的红带子,金锁和红带子形成了金锁关靓丽的风景线。不少游客驻足留影。</h3> <h3> 在金锁关前,有“锦鸡守玉函”奇石。</h3> <h3> 石景由两部分构成。一石长约丈余,宽约五尺,厚约六尺,有盖覆其上,形若玉函;另一石在侧,形象宛如锦鸡,有头有尾,羽纹斑谰,两石合成锦鸡守玉函之态。 </h3><h3><br></h3> <h3> 传说有位名阴长生的神仙,撕裂道袍,上书点石成金的丹经秘诀,封于青玉函内,置之金锁关前,着一锦鸡看守。久之,锦鸡与玉函洞化为石。</h3> <h3> 这是金锁关的简介。</h3> <h3> 这是在金锁关附近拍的风景。</h3> <h3>26、仙掌崖</h3><h3> 仙掌崖在华山东峰,是指东石楼峰的面东崖壁。在东峰是看不见的。在去华山北峰的山路上才会看得真切,大自然的风剥雨蚀在崖壁上造化一手掌形石纹,高数十米,五指分明,宛如左掌,形象生动逼真,人称华岳仙掌。因它奇瑰壮观,被列为陕西的“关中八景”第一景。的确是值得观赏的一处美景。</h3> <h3> 这是仙掌崖的介绍。</h3> <h3> 这是去北峰的路上。</h3> <h3> 这是在去北峰的路上拍的风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