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贵州行(2)黔东门户——镇远古镇

高中兴

<h3>昨天,雾锁梵净山,啥也看不见。但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梵净山,一个别有味道的梵净山。第二天(2018年12月25日),依然是阴天,偶有纷纷细雨,我们按照行程依约来到了黔东门户——镇远古镇。</h3> <h3>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名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镇远古镇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湖南芷江和贵飞机场分别为90公里、170公里、270公里。</h3> <h3>镇远因地处交通要道,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地势险要,据之非常重要。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h3> <h3>镇远是座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近2300年的历史。西汉时属武陵郡。汉高祖五年始设沅阳县。隋、唐置梓姜县。宋高祖绍兴元年置镇远州。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后改为军民总管府。明洪武五年改置镇远州,隶属湖广。永乐十一年置镇远府,隶属贵州。清袭明制。民国初,1913年恢复置县。1949年11月8日镇远解放,为镇远专员公署驻地。1956年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为自治州首府,因水多陆少,地方不够大,1958年州府迁往凯里,改镇远为县。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h3> <h3>镇远古城占地3.1平方公里,地处入黔要道,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仅镇远古城就遗存有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h3> <h3>镇远古城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这些古巷道交叉衔连、互相达通的巷子,组成了镇远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脉。</h3> <h3>镇远的民居建筑中最绝的就是“歪门邪道”了。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即所谓“邪”(斜)道。老住户们说这“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之相,不仅可以聚财聚气,还能防止邪气入侵。</h3> <h3>镇远古镇最繁华的时期有12个码头,如永安渡、杨柳湾渡、下坪渡等。这种渡口,多是人渡。现已经成为人们水上便道和舞阳河的游船码头,迎送过河的人们和游览的游客。</h3> <h3>这是禹门码头牌坊,牌坊应该是现代的,但精妙之处在于牌坊底座上的八座(前面四座,后面四座)尾巴朝上头朝下的下山狮。</h3> <h3>镇远古镇并不大,几个小时便可逛完。宁静的小巷,清碧的河水,行色悠然的游人,自然地构成一副水墨如仙的画面。它不同于苗寨的木质吊脚楼,采用的清一色砖石结构,墨青色的徽派建筑,总让人想起朱元璋的故乡-----安徽。</h3> <h3>舞阳河的水历经无数岁月洗礼如今依然清澈明净,流淌成一个“S”形穿城而过,把这座城隔成了一个太极八卦的模样。这个因地理位置常年缺少日照的地方,这条清可鉴人见证时光悠然的河曾被称为无阳河,因为本地居民能歌善,因而它又有了另外一个美丽的名字:“舞阳河”。</h3> <h3>镇远古镇,古老而又年轻。站在舞阳河岸,望着临江的建筑和那山山水水,还有那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薄雾姿态万千,春江渔火诗意盎然,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遗迹,诉说着千年古镇的沧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