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夜的雨,是初冬的雨。它不似春雨缠绵,也无夏雨欢快。它柔柔如丝滑落,不经意间淋湿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柔和着每一颗浮躁的心。</h3><h3> 喜欢在有雨的夜里,与音乐、书籍为伴,把白天的纷扰搁置窗外,在雨滴声中做个安静的自己,享受远离喧嚣的宁静,聆听来自内心的声音。</h3><h3> 初冬的夜晚有点冷,雨中的城市宁静而清丽。推窗,看渺邈的雨丝在流光溢彩的夜景中飘洒。它们是下凡尘世的精灵,穿过云层,越过屋檐,掠过片片绿叶,洗净尘世中的污垢,还一个干净的世界。然后,义无反顾与山川大地溶为一体。</h3><h3> 今夜的雨,唯美而静怡。雨点敲窗,恍如一个知己、一个好友,携一腔热情,轻叩我的房门。进屋小坐,抵足促膝,共剪西窗烛,却话夜雨时。生命的旅途千回百转;聚散的人生喜忧参半,且把凄迷伤感、离愁别恨的心绪一起融入雨中去吧。随着雨丝的飘落,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总会尘埃落定;一些似曾相识的邂逅,总会暗香盈袖。待雨过天晴,一道绚丽的彩虹,总会让人的心胸开朗。</h3><h3> 有人说,不懂雨的人,是品味欠缺的人。那么,不喜欢下雨的人就是不解风情之人了。其实,听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看雨是一种心灵的减压。喜欢的不是雨,而是喜欢在雨珠滴落的瞬间,将心事点点融入。融入雨中的不仅是心事,还有一丝柔情、一点茫然、一些无奈、一种思念,以及无法对别人诉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h3><h3> 历代诗人墨客喜欢借雨夜檐声,将一腔春愁秋思、满怀旅恨闺怨融入雨中;喜欢以听雨为题,或抒发难酬壮志,或倾诉忧患人生。读唐诗宋词稍微不慎就会被雨淋湿,最典型莫过于宋朝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听雨》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词人生命历程中三幅不同的听雨场景,承载着凄迷沧桑、悲欢离合的心路历程。雨滴声中,蕴含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让人感同深受,触手可及。唐朝李商隐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深不寐、独剪残烛,在淅沥的夜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来信,而归期难料,其郁闷、孤寂之心境不难想像。“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北宋词人贺铸空床听雨,痛悼亡妻,情感真切催人泪下。“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听着窗外的雨滴声,直到深夜都难入睡。温庭筠的《更漏子》写尽了春闺少妇的离情别恨之苦。</h3><h3> “那堪更听檐前雨,点点声声滴未休”。看窗外雨丝迷离灯影朦胧,听雨点频敲绿蕉潇洒修竹。此时此景,若在灯下翻阅古籍诗卷,无红袖添香、恋人相伴也会让人心驰神往、情思缱绻了。</h3> <h3> 夜深了,我放下书本倚枕斜靠微叩眼帘。此刻,卧室里缓缓流淌的不只是音乐,还有一些如烟的思绪,一些未曾搁浅的牵念。 无端的思绪也像雨丝一样,在空旷冷寂的夜里飘飘洒洒。如歌似泣的音乐旋律,让一缕诗意柔情在心底缓缓升起。烟雨缥缈中,仿佛有位衣袂飘然的伊人,撑一把浅绿色的油纸伞,正从寂寥的雨巷深处款款走来,而我竞然不忍睁眼。戴望舒《雨巷》诗里的那把油纸伞,撑起了多少丁香一样结着哀怨女郎的忧伤?飘洒一个多世纪的雨丝,淋湿了多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情怀?</h3><h3> </h3><h3> </h3><h3> </h3> <h3>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雨住风停,一轮明月凉似水。想来所谓光阴似箭,只不过是山一程水一程的距离;所谓岁月如流水,只不过是风一更雨一更的路程;所谓人生如四季,也只不过是春去冬来的间隔。那么,还有什么恩怨情仇不能释怀?还有什么悲欢荣辱不能放下?</h3><h3> 冬夜的雨啊,你赠予一弦清音,我捡拾一份温馨。这是一份懂得初心、经年馨香的涟漪;这是一抹相思入梦、梦里相依与共的念想。此刻,我真想鞠一捧雨水藏于心间,去滋养那百结不老的情怀;摘一串水珠挂在窗棂,让岁月鲜活多姿、温润如初啊!</h3> <h3>(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