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D10 大柴旦~石油小镇~阳关~敦煌</h3> <h3>今天我们沿着柳格高速(柳园-格尔木)继续向西北的阳关挺进。熟悉道路的师傅在“520”路碑处停车让大家拍了几张照留念。看见路碑上的涂鸦,相信已经有不少游客到此一游了。</h3> <h3>一路大都是戈壁景观,远处山峰云雾缭绕。</h3> <h3>阳关,建于公元前107年左右,因坐落在玉门关的南面而得名。当时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汉至唐,阳关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当年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h3> <h3>读书时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知道了阳关,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知道了玉门关。这两个引得多少文人骚客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的“丝绸之路”关隘,一个在南,一个在北,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h3> <h3>丝绸之路开辟时,商队从长安出发,到敦煌进行补给后,再从两个关口之一出发。商队穿过沙漠戈壁,翻山越岭,到达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甚至更远的土耳其和埃及。</h3> <h3>古代阳关至玉门关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但因历史久远烽燧少有遗存,现仍遗存的尤以这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较完整。下面的这片戈壁叫“古董滩”,因为当地人曾在此随手就可以捡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兵器、钱币、装饰品等古遗物。</h3> <h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烽燧犹存,狼烟不再,此处虽然看不见黄河,但大漠的落日也非常壮丽。</h3> <h3>D11 敦煌(莫高窟、鸣沙山)</h3> <h3>莫高窟是到敦煌必看的景点,二十多年前我曾参观过一次,这次再来我仍非常期待,莫高窟有壁画和雕塑的石窟有492个,各个导游带游客参观的石窟都不尽相同。二十多年后再来,感觉的确大不一样了。现在游客众多,以前导游可以悠闲地带着游客慢慢欣赏石窟的精彩之处并细细地讲述其中的故事,现在出于对壁画的保护,凡是可轻易触碰到的壁画都用一人多高的玻璃屏风隔挡着,导游大都只能向游客讲解高处的壁画和窟顶的建筑装饰,参观过程中感觉有点匆忙。幸好尽管游客很多,但参观秩序还是有条不紊;看到的彩塑和壁画还是那么精妙绝伦、宏伟瑰丽。而且,到实地参观前还安排游客在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介绍莫高窟的影片和立体展示石窟精华部分的球幕电影,让人恍若身临其境,尽量弥补了游客因保护文物的原因不能亲临石窟观赏的遗憾。</h3> <h3>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位叫乐僔的和尚云游至此。那时,夕阳斜照在三危山上,山顶上好似有万道金光,千万尊佛的影像在其中闪烁。乐僔和尚被这种佛影祥光所打动,在他心中这里便是佛祖圣地。此后,他便在悬崖上架空凿岩,开凿了第一个佛龛。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在唐代达到开凿顶峰,到五代、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1900年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意外开启了那个不足8平方米,藏有五万多经卷的藏经洞,莫高窟又重新引起了世人的注意。但当时王道士的努力并没有让这批跨越了东晋十六国至北宋初年的“敦煌遗书”引起当时政府的重视,却引来了外国列强对莫高窟的野蛮掠夺,使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留下了“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遗言。</h3> <h3>看完王潮歌导演的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稍作休息便又奔向鸣沙山。鸣沙山,因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嗡嗡的响声而得名。</h3> <h3>爬上鸣沙山顶,可以远眺整个敦煌市。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她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春秋时只有些游牧民族在此驻牧,以地产美瓜而得名瓜州。秦汉之际,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此地被匈奴占据。至西汉武帝时,经过对匈奴的反击,迫使匈奴“远遁”,河西地区归入汉朝版图,设置敦煌郡,从此揭开了历史上敦煌开发的篇章。直到1528年明朝封闭嘉峪关,丝路的繁华随之结束,敦煌也日渐衰落。敦煌作为河西走廊尽头的城塞,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曾是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h3> <h3>月牙泉,在沙丘环抱之中,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内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历史上的月牙泉“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清泉“千古不涸”,水面、水深皆极大。直到1960年前,泉水都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使得月牙泉水位随之下降,曾一度泉水干涸见底竟可走人。2000年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于枯竭。</h3><h3>看来看去,怎么这月牙不如二十多年前看时圆呢,不知是角度问题(上次来是在对面的沙丘上看月牙的)还是泉水水位问题?</h3> <h3>D12 敦煌~嘉峪关(悬壁长城)</h3> <h3>这驼队太壮观了!两伙伴说想骑骆驼,所以今天一大早我们又去了一次鸣沙山。昨天离开时在机器上“刷了脸”留了记录,今天“刷脸”和刷身份证就可以进去,不用买票。伙伴说想“晒骆驼”,但今天阴天,想是“晒”不成了。</h3> <h3>果然没过多久,沙漠下起了雨,还刮起了风,安全起见,驼队纷纷回营。风虽然不大,但吹起细沙,让人睁不开眼,行走艰难,可以想像如果在茫茫大漠中遇到风暴是件多么恐怖的事情😱</h3> <h3>离开敦煌前,师傅带我们到雷音寺拍照留念。敦煌是我们西北游最西边的城市,一路美景陪伴,欢声笑语,不知不觉旅程已经过半,从今天起我们将一路向东返回西安。</h3> <h3>我们没有去嘉峪关关城,而是选择参观悬壁长城,因为它更险峻,游客也少。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后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1528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此后二百年敦煌被废弃关外。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修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h3> <h3>D13 嘉峪关~临泽~七彩镇(七彩丹霞)</h3> <h3>今天一路过来都是在下雨,可能为我们观赏七彩丹霞作准备吧,雨后的七彩丹霞色彩更艳丽。</h3> <h3>七彩丹霞,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h3> <h3>它五彩斑斓,有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鲜艳的色彩。</h3> <h3>它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礴。</h3> <h3>清晨、傍晚、雨后更为壮观。</h3> <h3>晚饭时,雨过天晴,七彩镇出现了长长的一道彩虹。</h3> <h3>D14 七彩镇~峨堡~祁连</h3> <h3>昨天因为下雨,没参观完七彩丹霞,所以今天8点前我们又“刷脸”免票入景区。在此必须给甘肃旅游局点个赞:无论是景点设施、服务质量,还是游览秩序的管理,在这次旅程中甘肃是给我们印象最好的省份。</h3> <h3>美人还没睡醒呢。</h3> <h3>发现一块五花肉。</h3> <h3>赤壁千仞,峰回路转,一步一景,人移景变。</h3> <h3>一眼七彩丹霞,天下群山无色。(门票上的广告词😜)</h3> <h3>祁连,是古代匈奴语,意为“天之山”。祁连山脉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是伸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它孕育了一条条河流,养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丝绸之路的繁荣。</h3> <h3>祁连山下有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那就是夏日塔拉,意为“黄金牧场”。这里曾是匈奴王、回鹘人和元代蒙古王阔端汗的牧地。每当夏季,草原开满了金色的哈日嘎纳花,整个草原一片金黄,藏族史诗《格萨尔》中称这里是“黄金莲花草原”。</h3> <h3>祁连山下好牧场。</h3> <h3>D15 祁连(冰沟林海、卓尔山)~门源~互助~西宁</h3> <h3>冰沟林海,是一片坐落在峡谷河岸边的茂密森林,河水清澈湍急,远处是辽阔草原和茫茫雪山,是祁连县自然风光的一处精华。但是我们去的那天营地封闭了,加上又冷又下雨,我们就在景区外的水塘边拍了几张照,感觉还不错。</h3> <h3>卓尔山属于丹霞地貌,藏语称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h3> <h3>绿茵葱笼,挺拔苍翠的青海松柏点缀其中,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h3> <h3>处处美景,宛如仙境,令人心旷神怡。</h3> <h3>7月底门源的油菜花就已经谢了,我们经过时只看见一片黄绿色的油菜田。记得二十多年前看到的那片一直漫延到这山坡上金黄的油菜花海,那是多么的壮观。</h3> <h3>这片麦田也很漂亮。</h3> <h3>D16~20 西安</h3> <h3>傍晚时分从西宁到达西安,住的公寓正好对着古城墙。</h3> <h3>初次来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必须看的。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例主持规划设计,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现发掘的三个俑坑呈品字形排列,共出土陶俑、陶马约8000件,还有大批青铜兵器。它是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也是一座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h3> <h3>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也是规模最大的。1974年3月,西杨村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了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并上报政府,从此兵马俑重见天日。一号坑面积14260平方米,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h3> <h3>一号坑采用“展出与发掘同步”的模式,使游客可以近距离亲眼目睹兵马俑的发掘与修复工作。</h3> <h3>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俑坑内分四个方阵,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四个方阵有机组合,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由于现今文物保护的技术有限,二号坑进行了保护性回填,暂时不再发掘。兵马俑坑被发现时坑顶已经塌陷,专家认为是被大火焚烧造成的。据《史记》 、《汉书》 等史籍记载,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马俑在这场浩劫中也损毁严重。考古发掘情况也表明,一号坑和二号坑有被人打碎和焚烧过的遗迹。</h3> <h3>三号坑是面积最小的,呈凹字形,据判断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h3> <h3>跪射俑,几千件出土陶俑中唯一一件出土时完整无缺的陶俑。</h3> <h3>其铠甲下部还留有出土时的颜色。陶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是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但陶俑出土后不久颜色就氧化消失,变成了灰白灰白的颜色。</h3> <h3>其侧面与陕西地图的形状很像。</h3> <h3>幸运的发现人之一 ——老杨正在签名售书。</h3> <h3>村民送给老杨的一副有趣的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全靠秦始皇;</h3><h3>横批:感谢老杨。</h3> <h3>华清池具有6000年温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园林建筑史,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作为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华清池温泉现共有4处泉源,其中一处发现于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771年时代,水温常年稳定在43度左右。如今的华清池风景区位于唐华清宫遗址之上,建有多处仿唐建筑和园林。风景区还有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和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的兵谏亭。</h3> <h3>“海棠汤”,俗称“贵妃池”,始建于公元747年,小巧精致,因平面呈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而得名。杨贵妃在这花朵一样的浴池中沐浴了近十个春秋。</h3> <h3>“莲花汤”是唐玄宗沐浴的地方,池底一对约30cm的进水口曾装有双莲花喷头,并蒂石莲花象征着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h3> <h3>“星辰汤”最大气,修建于公元644年,是专供唐太宗沐浴的汤池,池壁造型是南峭北柔,初步推测是工匠模拟自然界山川河流的造型修建的。传说原址上面及四周无遮物,沐浴可见天上星辰,故名。</h3> <h3>“太子汤”是专供太子沐浴的汤池。</h3> <h3>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它与相距200米的钟楼遥相呼应,用于报警报时。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h3> <h3>回民街作为饮食集中的街区而出名,就在鼓楼后面,一走近街区,餐饮店和回民小吃店扑面而来。</h3> <h3>Biángbiáng面是传统的陕西裤带面,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它是用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烧热的植物油即成。</h3> <h3>一碗牛/羊肉泡馍的故事</h3><h3>牛/羊肉泡馍号称“陕西一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差不多是公认的西安小吃之最。泡馍讲究用手掰,虽然如今的生活节奏变快,食店可以用搅拌机把馍迅速加工成均匀的小碎块,但老食客们永远都对花了大功夫掰出的馍情有独钟,因为手工撕开的断面加大了与汤的接触面积,会煮得更入味,这样才配得上那一锅浓香四溢的老汤。</h3> <h3>不知道是因为掰馍掰得太累肚子都饿了,还是因为有自己亲手的劳动,所以那碗泡馍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h3> <h3>(网络图片)</h3><h3>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馆藏文物170多万件(组),收藏着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反映当代经济社会变迁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馆藏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值得一看。</h3> <h3>所以参观的游客也超多。我们第一天去到时,无论领免费票的还是买特展票的队伍都绕博物馆外墙里三圈外三圈的。第二天再去,7点半到达,看见比我们早的人多的去了,最后到10点多我们才买到票进馆。如果不想与我们有相同遭遇的朋友,请记住起码提前一周预约哦。</h3> <h3>馆里也是超多人,而且灯光昏暗,讲解员讲解特快,当挤入人丛看清楚讲解员刚解说的宝物时,讲解员就不知道去了哪堆人群里了,简直就是但闻其声(耳麦里的声音),不见其人。</h3> <h3>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馆内宝物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令人目不暇接。</h3> <h3>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阶段,国都长安(今西安市)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都市。博物馆展出的这一时期的文物也比较丰富,还有两个唐朝文物专题陈列:“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门票30元)和“唐代壁画珍品展”(门票300元)。</h3> <h3>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发掘于1970年10月西安何家村。当时掘出了两个陶瓮和一个提梁银罐,里面收纳着金银器、宝玉珍饰、贵重药物、中外钱币等文物共计1000多件,它们以种类繁复、工艺精美、保存完好著称于世。这批宝物的主人是谁?经专家学者们精心研究,它们的主人就是唐代官位显赫的尚书租庸使刘震,而遗宝的埋藏年代应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爆发的泾原兵变中。租庸使的职责之一就是保管朝廷的财物,也就是说这批遗宝不是个人财产,而是收缴上来的租庸调及其保管的宫廷珍宝。</h3> <h3>西安古城门永宁门俗称南门,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582年)。</h3> <h3>现存的西安古城墙周长11.9公里,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年-1378年),是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因此这座明代城垣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长安城的前身,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h3> <h3>西安,作为13朝古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仍能保存完整的古城墙确实不容易。古城墙成为了古老西安的醒目标志,给上千年的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能够阅读、分析和体味的历史载体。</h3> <h3>附上行程线路图</h3>